人物传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民乐故事》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995
颗粒名称: 人物传说
分类号: I277.3
页数: 28
页码: 791-818
摘要: 本文讲述了人物传说包括烧秦桧、麻杆子、王进宝的传说、钱衡文乡试、张侯澍遭恶报、贤相传人等。
关键词: 人物 传说 民乐县

内容

烧秦桧
  赵思超 吴开春
  很早以前,南古城就有正月十五过灯会的习俗,而且规模很大,内容较多,其中有一项叫“烧秦桧”别具一格。
  说是在南宋时期,朝廷里出了个大奸臣,这就是人人唾骂的秦桧,皇帝赵构昏庸无能,朝政大权就落在了秦桧的手里。秦桧原本是金国的俘虏,在敌营里早已屈膝变节,所以他吃着南宋的饭,操的是金邦的心。
  抗金名将岳飞正和他的岳家军冲锋杀敌,英勇善战,直把金兵杀得大败而回,眼看大功告成,这金都就派人找到了秦桧,密谋除掉岳飞,这赵构本是个无主见之辈,因此,一代名将岳飞就被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于风波亭。岳飞遇害后,岳家军死的死,跑的跑,散了个一干二净。
  有一年,南古城来了一些商人,见南古城商贾云集,是块富饶之地,于是便生根落叶,留在了南古城。
  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南古城又要闹灯会了,家家做灯,户户门前张灯结彩,真是热闹非凡。但这些外来的商人,他们不挂灯,却做了个纸人烧起来,而且边烧边骂,愤恨至极。年复一年,年年都是这样,时间一久,他们也都成了南古城的乡亲了。于是,这些商人便把自己的来历和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当地民众,南古民众知道了此事。原来他们就是岳家军的人,当时的岳飞也已被朝廷平反昭雪,大奸臣秦桧也已下了阴曹地府。但民众知道岳飞死得冤枉,秦桧太奸太坏,应当世世代代被唾骂。
  转眼又到了闹元宵的时候,南古民众一商量,干脆用泥巴塑了个秦桧像,头顶上开了个洞,上写大奸臣秦桧,一开始,先让人人唾骂,有的还在秦桧嘴上抹上大便,怎样解恨怎样做,然后用柴草从尻子里点起大火,黑烟立即从头到顶冒起来,直烧得泥塑秦桧焦头烂额为止。
  从此,南古城正月十五“烧秦桧”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了下来。
  麻杆子
  赵思超 王育霞
  相传民乐永固城历来就很繁华,永固城不但有东西两湖,还有九泉八涝池。水是人生存的根本,永固有那么多的水能不富饶吗?所以古时的永固城内铺面林立,商贾如云,南来北去的人都聚集到这里,要多红火有多红火。
  就在这热闹的永固城内,住着一个从武威民勤来的商人,他家财万贯,为人正直大方,心肠又好,只要谁家生活拮据,凡求到门上来的一概施舍,人们都称他为大善人。天长日久,有的人就觉得靠人家施舍过日子也不是办法,不如把东湖的石子担去卖给大善人,说来也怪,这大善人还真收下了。于是,大善人收石子的消息不胫而走,有很多人都到东湖里担石子,回来再卖给大善人,没过多久,大善人家的院子里就堆满了石子,而且越堆越高,就像个小山头一样。
  有一天夜里,善人的儿子出门去上厕所,突然看到院子里的石子在发光,这孩子不知是惊是怕,慌忙跑进去告诉善人说:“爹,我们院子里的石头怎么发起光来了!”大善人一听,也感觉惊奇,忙出门一看,石头还是石头,一点光也没有,善人对儿子说道:“小孩子家别胡说,石头就是石头,还发什么光!”儿子听到爹怪他,也不敢强辩,钻进被窝睡觉去了。这件事听起来都有些荒唐,善人自然不放进心里,第二天,只要有卖石子的,善人照常收下。
  又过了一些日子,突然来了一个道人,他拉着一串白骆驼,手里拿着拴了红头绳的麻杆子,道人见了大善人说:“贫道要去很远的地方修座寺庙,但那里没有石子,想借你院子里的这些石子,用我的白骆驼驮去修庙,你看怎样?”大善人一想,原本这些石子就没有用,只不过是为了施舍别人,堆在院子里,倒不如让道长驮去修庙,以后收的石子也有地方处理了。于是忙说:“道长既然要拿,就尽管拿去好了,我也用不着这些石子。”道人听后,也不谦让,就动手装起来,说来也邪乎,山头一样大的一堆石子,就让道人三下两下地装空了。道人在临走的时候,把手里的麻杆子给了大善人说:“我也没有别的值钱的东西送给你,这个麻杆子给你留下,以后你总有用得着的时候。”道人说完,就拉着骆驼走了。
  从此,大善人又一如既往,继续收石子。过了好些年,大善人渐渐老了,人老思故乡,善人要回民勤了,到了这时,大善人的万贯家财也所剩无几了。但收下的石子,房前屋后,院里院外,堆得跟小山一样,善人对乡亲说:“我已经老了,落叶归根,我没什么东西留给你们,就这些石子,你们要用得着就拿去用吧!”众乡亲过意不去,就问大善人要什么。大善人说:“我金不要,银不缺,我的家乡民勤就缺水,我只拿你们井里的一瓶水。”乡亲们听了,就急忙找了个装水的瓷瓶,到井里打水,但井水很深又够不着,大善人就用麻杆子把瓶子吊上来,不久全家人带着大大小小的水瓶子离开了。
  说来也怪,自从大善人走后,那眼井里的水就慢慢干涸了。从此,九井八涝池就成了八井八涝池。后来,有人感恩大善人的恩德,专门找到民勤去看他,此时善人已经不在世了,但善人家的院子里却多了一口水井。
  王进宝的传说
  赵思超 王育霞
  明初年间,西北出了个王进宝。这王进宝从小性格刚烈,爱耍枪棒兵器,又力大无比,到大时已成为一名英勇善战的小伙子。后来,西北地方经常有贼兵出现,烧杀抢劫,奸淫残暴,骚扰得这一带民众无法安居乐业。这事让朝廷知道了,于是朝廷下令在地方招兵买马,抗击贼兵。
  招兵的告示一出,王进宝就应征了。在兵营里,王进宝更是卖力,深得当官的欢喜。后来有几次打仗,王进宝更是英勇无比,很快他就被提拔成一名参将。
  有一年,大草滩一带又有贼兵来犯,王进宝手提亮银鞭,跨下乌龙驹,带领人马直杀向大草滩。大草滩千里草原,土肥草茂,但这里人烟稀少,大部分草场被贼人占据。王进宝率兵到了大草滩,安下营寨,以观敌情。贼营中也已发现朝廷派来的兵将,但这些贼人根本就没把王进宝的兵马放在眼里,因为前几次来的人马都被他们杀得大败而回,心想这次也是一样,难逃败兵之运。所以,贼兵若无其事,该干啥还干啥。
  王进宝初来乍到,也不敢贸然出兵,只好等待时机。
  有一天,天空忽然飘起了雪花,下得大草滩白茫茫一片,贼兵营里杀牛宰羊,大吃大喝起来。这个军情让王进宝看在眼里,他立即组织人马到半夜突然杀向贼营,贼兵本无防备,加之个个酩酊大醉,早已乱了阵脚,四散奔逃。贼兵首领虽然勇猛,但上得马来是东倒西歪,与王进宝交手只一个回合,斗大的一个头颅被王进宝一鞭子打了个粉碎。这一仗,杀得贼兵只恨爹妈少生了一双腿,除了少数逃命之外,其余的做了刀下之鬼。从此,王进宝鞭扫大草滩的故事传遍了朝野。
  事后的一天,王进宝接旨进宫,康熙皇帝龙眼向下一看,见王进宝威风凛凛地跪在品级台前,康熙大喜,说:“王爱卿起来回话。”王进宝谢过龙恩站起。康熙皇帝问道:“王爱卿,听说西北地处荒凉,究竟有何特征请慢慢道来。”这王进宝本是个粗通文墨之人,一听康熙让他描述西北的特征,一时愣住了,想了半天才说:“回禀皇上,西北地面是风扫地,月照灯,三石一叉锅;天上下雪雪茫茫,黑狗白了,白狗胖了;十里一棵树,枝儿弯了腰,一片白茫茫,只见几个黑窟窿,千里大草原,是我中华魂。”康熙皇帝听了,觉得此人虽不通文墨,但是个耿直之人,顿时龙颜大喜,说:“王爱卿,你保疆有功,朕封你个总兵职,让你留守西北,你可愿意?”王进宝听皇上亲封,忙谢过龙恩,回西北大草滩守土保国去了。
  从此,王进宝的故事就一直流传了下来。
  钱衡文乡试
  清朝末年,民乐县乃家崖(今民联乡龙山村)姓钱的人家出了一个书生,名衡文,字鉴堂。他通达礼仪,聪慧好学,熟读四书五经,书法、绘画、诗词曲赋样样拿手,八股文章朗朗上口,一时成为小有名气的少年秀才。
  一年秋天,学有所成的钱衡文打算赴省城兰州参加三年一遇的乡试。望子成龙的父母听说有志的孩子要赴省城赶考,特别高兴,特意请当地有名的裁缝给他赶制了一顶紫色的瓜皮帽、一件深蓝色的袍子。临行前,小衡文小心翼翼地将新帽子和新袍子装在了随身携带的包袱里。
  考试的那天,钱衡文戴着新帽子、穿着新袍子高高兴兴地走进了考场。不巧的是刚进考场,就碰到了身穿红色朝服、盛气凌人的主考官。当他看到眼前这位年龄小、个头矮,连身穿的袍服都拖在地上的考生时,心里顿时产生了取笑的想法,他觉得这孩子年龄偏小,学识肯定浅薄,不该来参加乡试,糟蹋科举行情。于是,他便指着钱衡文说:“小孩子头顶紫童帽蓝袍扫地”,自以为这一说会把小衡文羞得哑口无言,无地自容。可是未料到他的话音刚落,才思敏捷的小衡文就不慌不忙地上前给他作了一个标准的躬身揖,不加思索地应对:“老大人足登黑朝靴红服(洪福)齐天。”听了小考生中规中矩的对答,主考官反觉得有点不好意思,没想到这少年考生言行不凡,便用赏识的目光久久地打量这个不起眼的考生,并亲自将他送到了考桌上。就是这次乡试,年少志高的钱衡文高中举人,此年是光绪二十年(1894年)。
  中举后的钱衡文在民乐金山书院讲学多年,为贫穷落后的家乡培育了不少有用人才。
  (王金贵口述,陈之伟整理)
  张侯澍遭恶报
  赵元诗 傅兴国
  张侯澍的传说,至今在五坝村民中一代一代地相传。
  张侯澍原来是个非常有名的木匠,他精明灵巧,匠心独特,手艺高超,别具一格。北京建造皇宫,张侯澍立柱架梁,来回在梁上如猫儿上蹿下跳,上下在柱上行走像猴子爬杆一样灵活。有一天,皇上亲察皇宫修建情况时,指着张侯澍说:“你就像猴子一样。”张乘机感谢隆恩,说:“叩谢皇上,封我为西北侯”。皇宫落成以后,张侯澍就来到了张掖,在张掖修建了张侯府。
  晚清年间的一天,八仙出城去十里行宫,有个讨饭的穷秀才看见了,他就紧跟在仙家的后面。一个仙家问:“你为何跟着我们?”秀才说:“我是个识字人,想跟着你们成仙。”这位仙家说:“给你一木碗屎,你吃上了就能跟我们成仙”,说着就把一碗屎端到了穷秀才的面前。秀才接过碗,用手指头在碗里搅了一下不敢吃,这个仙家又接过去,把碗里的东西一饮而光,秀才紧忙用舌头舔了一下搅了碗的手指头,是甜味道,才知不是屎。有一天,穷秀才生病发高烧,又没有钱买药治病,烧得口干舌燥,想喝凉水来泻泻火,秀才的女人去厨房拿筷子,秀才迫不及待,用手指头把碗里的水搅了搅喝下,当时病就好了。又有一天,穷秀才的夫人生病,秀才也舀了半碗凉水,用手指头搅了一下让她喝下,病也好了,尔后,水到病除的事被传开了,许多人前来找秀才治病。
  张侯澍听到这个消息后,便和穷秀才交上了朋友,经常和秀才在侯府吃喝玩乐,花天酒地。有一天,侯府里晒元宝,下午清点时差了两个。手下人道:“是穷秀才来过,未看见拿东西,再没人来过。”张侯澍就去问,穷秀才承认了拿元宝的事,并说了跟仙家的经过以及用手指搅水给人治病的稀奇事。张听后以秀才偷了元宝为由,剁掉了他搅过水的那只手。可剁下的手像小鸟一样飞走了,张和秀才紧追,两人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汗流浃背,一直追到黑河边上,手才落下来。张急忙捡起,一看那只小鸟变成了一块石头,张把这块石头拿上仔细观察,无意之中,用石头擦了一下眉毛上的汗珠,顿时觉得眼睛比原来亮了许多。从此,张就把这块石头视为宝石,藏了起来,只让一位家人知道藏宝之处。
  张得到这块“炼丹石”后,干了许多丧尽天良的事。有一天,张侯澍和家人到金羊岭游玩,张看到山岭上有只金羊,家人说:“金羊是金羊,三条腿。”张忌讳在心,就在金羊岭上杀了家人。这位家人就是给张侯澍取“炼丹石”的,他每取时必擦一下眼睛,每放时又擦一下。张侯澍擦了一下眼睛,他擦了两下,因此看金羊时就比张看得清楚。
  有一次,张侯澍去山丹,路过王进士家的坟地,张看出这块地风水好,是座“响坛坟”,便施展法术把这座坟毁了。又有一次,张侯澍到民乐六坝,看到六坝大涝池水里有帝王将相的影子,便施法术变成了一台戏,涝池水里的帝王景象消失了。他到五坝,看出了五坝娘娘庙院西侧的一棵榆树,一枝丫杈伸向城墙,一枝丫杈伸向小涝池,黑虎灵官坐骑——黑虎从城墙过来,经过榆树这座天然的木桥到涝池饮水,是黑虎灵官显神,张便把伸向涝池的榆树丫杈砍掉,毁了地脉,断了神路,黑虎不再来涝池饮水。后来,地方绅士把这棵榆树放掉,就地修了城隍庙。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张侯澍虽得了神仙赐的一块宝石,没有为老百姓办好事,而做了许多伤天害理的恶事。后来,他双目失明,成为一个瞎子,不幸掉进五坝村东的洪水河里被洪水淹死了,受到了上天的惩罚。
  贤相传人
  尚金恒
  (一)
  元朝顺帝至正三年秋,阴雨绵绵。那天宫门洞开,文武大臣急召入宫。何事?宫廷发生了震惊朝野的突变。
  皇帝下诏,贬右丞相马扎尔台去西北访察民情,当天即刻出京。延误时日,以违抗圣旨论处。
  众大臣窃窃私语:不要说马扎尔台这样的扛鼎之臣,就是其子脱脱也是“仪壮雄伟,识远器宏,远色贱货,礼士崇贤,功施社稷而不伐,位极人臣而不骄”的忠臣。怎么突然就要将老丞相贬出京城?众大臣百思不得其解。
  众大臣紧急商议:大家再次面奏圣上,恳请圣上三思,不要将老丞相贬出京城。当朝鼓击出三声,朝臣人人手持笏板,个个急步匆匆,他们喊出“万岁、万岁、万万岁”后,便齐刷刷跪在皇帝面前。片刻,左丞相奏曰:“为了国家大业,民族团结,广开言路,不能贬右丞相去西北,更不能以此乱了朝纲,破坏了法纪,否则——”左丞相的“否则”二字刚落,只听众大臣齐曰:
  兵机不振从此始,
  国家不安从此始,
  盗贼纵横从此始,
  生灵涂炭从此始。
  终因皇帝听信别儿怯不花、哈麻等奸臣的谗言,未能改变主意而收回成命。
  当日,位列朝班,正伦纪而维世道的丞相脱脱,不仅事君以忠,而且事父至孝,他对皇帝泣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臣子愧对皇恩了。”他辞去相位,当晚陪父及全家出了凄风苦雨的京城。
  (二)
  脱脱丞相陪父及全家,一卷行李,一匹瘦马,一老差役,赶一辆木轮大车,日夜兼程向西驶来。
  十月的一天夜晚,甘州城内已无行人,一辆木轮大车急急驶进甘州路台大人的衙门。
  甘州路台大人及家属跪迎,老丞相显得心事重重,那银丝白发在寒风中显得很凌乱,双腿颤抖得有点站立不稳。路台大人扶他下车后,家人们鱼贯而下,睡着的孙子被叫醒,一双惊恐的眼睛向四处窥探。
  进屋后红红的火炉燃得正旺,老丞相全家苍白的脸色渐渐红润。洗漱后,路台大人备水酒给老丞相全家接风洗尘。
  席间,老丞相简单问了一下西北的地理气候、当地的习俗后再不言语。甘州路台大人只一声声叹气,怎好当着老丞相全家非议朝廷,他将一杯酒递给老丞相,只说了一句“保国的忠良没有好下场”。
  在一边的年轻气盛的脱脱丞相突然曰:“古者帝王端居九重之上,日与大臣宿儒讲求治国之道,至于飞鹰走狗,悖乱行逆贼子,终究非其事也。”
  路台大人将“夜光杯”一次次递上,老丞相只礼节性地饮了几杯,脱脱也没多喝。谁知,路台大人一反常态,一杯接一杯地自斟自饮了起来,转眼几十杯酒下了肚,他乘酒兴借酒胆在席间便吟出一首诗来:
  雪夜凄风夜幕时,
  含泪跪迎故迟迟。
  丞相蒙冤丞大肚,
  京城何时奸臣除?
  这路台名叫张义,山东人士,性情刚烈,为官清廉,在甘州有“张青天”之美称。夜晚,他久久不能入睡,心想:当今朝廷,悖乱行逆,贼子当道,奸臣哈麻的母亲又是当今圣上的乳娘,谁敢保证这人杂市乱的甘州城不会跟来奸细?唉!看来这甘州城不是老丞相全家的久留之地。要使老丞相有一个好的晚年,定要隐居在一个较为偏远、自然条件好的山村去,否则,后果难料,后果难料啊!若大小有个闪失,我张某可就愧对丞相了,我也枉为齐鲁汉子了。
  下半夜,路台大人找来差役、门子、杂工三人商议,当听了门子说完他的家乡情况后,路台大人急急说:“对对对,就这主意,就这主意。”他兴奋地站起身,手“啪”的一声击在书案上,“哐当”一声蜡烛倒了,恰在此时传来鸡的报晓声。
  一会儿,两乘轿子急急抬出路台大人的衙门。大街上静悄悄,没有鸣锣开道的兵勇,没有持兵器护轿的卫士,轿子急急向南抬去,到了城南门,换了出城牌,路台大人才长长松了一口气,向跟班叮咛再三,与老丞相家人一一辞别,尔后打道回府。
  经过三天三夜的行程,老丞相全家来到三面环水,一面傍山,泉水叮咚,溪流潺潺,鸟儿鸣啭,牧笛悠扬,水磨隆隆的永固姚寨村。
  一路上,老丞相的心情有所好转,当他下轿一观,便连连赞曰:“塞外江南,塞外江南。”
  脱脱丞相听到了童子坝河的涛声,即兴吟出一首诗来:
  童子坝河出祁连,
  永固边城自汉开。
  不望祁连山顶雪,
  错疑此地是江南。
  孙子脱脱茂好奇地听到龙昌宫的和尚们的诵经和暮鼓声,便走到爷爷跟前说:“爷爷,孙子也作两句诗,请爷爷斧正。”
  “你?”
  孙子向爷爷微微一点头便吟:
  战马嘶残关外月,
  鼓声摧破塞中愁。
  老丞相含泪摸了一下孙子圆圆的脑袋,欣慰地笑了。
  从此,老丞相全家在这里开始了他们的乡野生活。他们和老乡学习农耕,向他们学养鸡鸭;他们访贫问苦,了解民间疾苦。
  (三)
  转眼好多年过去了。
  六十三岁那年,老丞相与世长辞了。孙子脱脱茂也已长大成人。父老乡亲们为了纪念老丞相,在童子坝河西岸修了“马扎尔台府”,由脱脱茂在门额上亲书“太师邸”三字,蓝底金字,遒劲有力。
  二堂门上的匾额是“赤子其心,星斗气人”。
  老丞相辞世不久,奸臣败露,元顺帝下诏脱脱丞相回京,圣旨不可违,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他必须立即返京面见皇上。接到圣旨的那一夜,他心情复杂而沉重。他前思后想,纵横对比,总结自己和先父的一生,最后毅然做出决定:进京面见圣上,子女们永留乡间,以农耕为生,永不涉足官场。
  在暖暖的土炕上,在悠悠的油灯下,脱脱丞相双脚捂在被子里,砚墨提笔给儿子写一篇《吾儿永记》:
  “吾儿永记父之言,世态炎凉不一般,要说话,要行事,或左或右细细观。上古时稍变迁,迄于今则不然,坏人当道,人心奸。应乎世,何为先,惟有家安胜似官。两条路,名利关,多人谋取心血干。君子有,不敢言,小人粉饰掩肺肝。叹世名,浮云散,当日父辈梦邯郸。此一去,何相见?吾儿永记父之言。”
  (四)
  脱脱丞相返京后,儿子脱脱茂去了一趟武当山,拜师学艺,回来后即在山村龙王庙边的一片松树林中盖起一座茅庵房,开始修行、习医、学道。后来,因他医术高明,乐行善事,被当地老百姓誉为“脱半仙”。
  那是八月中秋前的一个夜晚,脱脱茂在他的茅庵房打禅静坐。天空明月如昼,星光闪闪,银河涛涛。时值三更,隐隐有滚雷般轰响由远而近传来。脱脱茂微闭的双眼猛然一睁,啊!一片片乌云从东边席卷而过,阵风带着鸣响还闻到一股咸咸的鱼腥味。他深觉奇怪,便急步跨出门来,举首观望:只见一团乌云渐渐向南移去,月亮由暗转明,他一侧转身,映入眼帘的是村头西湖边有两条巨龙在饮水。一条青龙前爪探入水中,一条黄龙后尾旗杆般竖起,他甚至怀疑自己的眼睛,但定睛细看,确实是两条真龙在饮水。
  “啊喳!这是怎么回事?”脱脱茂发出了一声惊叹。
  他心中暗想:难道是我爷爷奶奶显灵?转而自嘲地“哈哈”一笑,便有了新的打算:我何不把这真龙画下来,让乡亲们开开眼界,长长见识呢。他四处瞅瞅,没现成的笔砚纸张,怎么办?怎么办?他急中生智,捡起地下的两根松枝插入火炉,转眼炉内发生松枝的清香,轻烟袅袅直上云天。他看了一下,便提起烧焦的木棍在苗圃墙上急画了起来。
  恰在此时,月光反照,大地一片清辉,黄龙呈淡黄色,与大地融成一片,看不清其原有颜色。为了不错过时机,他开始急急画青龙。他笔走龙蛇,挥洒自如,待龙喝足水,黄龙腾空而起,带着尖利的“啸”声向东北方向飞去;青龙因被脱脱茂图了形,魂魄摄在墙上,连跃数次怎么也飞不上天去,只好发出一声绝望的轰鸣,向东山沟窜去。凡经之地,尘土飞扬,万木齐鸣。转眼青龙不见了,尾巴还没来得及画,他便顺手抓起一把芨芨草,仿龙尾的样子接在画好的龙体上,一条完整而逼真的龙呈现在了眼前,可“脱半仙”睡在茅庵房三天三夜才醒来。
  “脱半仙”画真龙的事传遍了方圆几百里,人们成群结队,扶老携幼,抬轿的,赶车的,骑驴骑马的,每天络绎不绝,都争先来看“脱半仙”画的真龙,并一次次询问他当时看到龙的情景。
  有位远道而来的老者,将枣红马往树桩上一拴,银白的胡子一捋,兴致很高地提议:“上不了天的龙到哪里去了呢?我们何不去四处找找,弄清究竟呢!”
  “老者言之有理,老者言之有理。”脱脱茂听了连说两声并给老者深深作了一揖。说完就带领大家向东山沟找去。
  “看!”脱脱茂一声尖喊:“那半山腰怎么有新土!”听到喊声,几个眼尖的小伙子箭一样射了出去。大家也急急跟了上去。只见半山腰有个新开的大洞,进洞后便看见白生生的龙骨,周围的土都变成了血红色,鲜鲜的艳红,且有一种肉香的气味。用舌尖轻轻一尝,甜香甜香的诱人。人人惊叹:这是真的龙血,真真的龙血啊!
  去东山放牛的牧童们,玩耍一阵就钻进洞里取土吃。正好东山下面有条童子坝河,河水川流不息,清澈见底。老人们告诉孩子,要吃“龙血土”只能在河这边吃,不能带过河,过河后吃起来就不香了,说是龙王吸去了孙子的血脉。放牛娃们不相信,果然过河后吃“龙血土”就不香,口中涩得难受。自此后,永固城附近的家家户户就耍起了龙,每到正月十五、二月二这些节日当地热闹非凡。
  (五)
  脱脱茂出名了。
  他不但画了龙,医术很高,毛笔字也写得很好。四面八方来求他的人数不胜数,他只好周游四方,广行善事,为百姓排忧解难。
  当年,甘州城的钟鼓楼落成,要书写匾额。新任路台大人兴师动众,广贴告示:凡能提笔挥毫自认为可以者均可一试,不分功名大小,不讲门第高低,成功者赏银百两,失败者不加过问。
  各地来的秀才、举人均怀揣豪笔,手捏虚汗,都想跃跃欲试,以显身手、图功名而留芳名。
  谁知,到鼓楼下面一看,一个个都傻眼了。因匾额所写的四颗字斗一般大,人一样高,谁能写上?即使能写上,有这么大的笔吗?应试者面面相觑,人人大气不敢出。
  一块白云从鼓楼顶端飘过。此时鼓楼在阳光下放出五彩的光影,蓝天如洗,群燕起舞,八角风铃玉落银盘般叮咚脆响,四面的各色彩旗在微风中鼓帆。
  路台大人身穿官服,高坐鼓楼平台,他微微一笑便站起朗声大曰:“请天下能者一试,留其风采,为甘州城增辉!”路台大人话音刚落,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一个时辰转于寂静。
  楼下出现轻轻的骚动,转眼又复平静。突然,“当啷”一声脆响,不知何人的铜笔帽掉在了砖地上,吓得众人一惊。
  就在此刻,一胆大者高声曰:“大人,小人愿斗胆一试。”
  结果,这个胆大者失败了,第二个失败了,接连下来的都失败了。
  “啪!”有一白胡子老者在转身离开时竟昏倒在地,那灰布长衫在身上微微颤抖。场面有些无奈的混乱。
  突然,路台大人拍案而起,他大手一挥厉声怒曰:“我堂堂甘州路,地灵人杰,人才济济,竟没一能写匾额的人,羞煞我也!羞煞我也!“
  路台大人话音刚落,只见一位破衣烂衫、头戴羊毛毡笠子、脸膛赤红的乡野汉子走上前来,双手一举叩拜曰:“大人,脱脱茂不才,愿想一试,以雪我甘州耻辱。”
  此言一出,全场皆惊。人群中又是一阵轻轻的骚动。
  “你……你……你能行吗?”路台大人看看他的服饰发出深深的质疑。
  “大人,请让我一试!”说完,脱脱茂自信地将袖子挽起,毡笠子往端里一戴,立等路台大人发话。
  路台大人迟疑片刻,便命人献上文房四宝让这乡下汉子一试,只见脱脱茂手一挥拒绝了。
  脱脱茂让众人听他安排。他一边让人研墨往缸里倾倒,一边派人掏来烟囱里的烟灰,兑上胶水再进行研磨,然后将二者搅匀。又命人取来一个长把芨芨草做的扫帚,他用木锤将那扫帚锤得若柳拂风般细软,路台大人和围观的人们深感奇怪,周围窃窃私语一阵。
  只见脱脱茂双手紧握长把芨芨扫帚,轻轻放入墨盆,让其慢慢吸饱墨,用手轻轻转了三下吸饱墨的扫帚,然后,双眼锥子般注视匾牌片刻,将吸饱墨的扫帚“唰”一下从墨盆中提出,重重地按在匾牌上。人们看得呆若木鸡,眼花缭乱,他却用笔如神,挥洒泼墨,峰回路转,转眼“青天启猷”四颗斗大的字明亮如漆,金光闪闪展现在人们面前。
  路台大人当即命人将匾额挂上楼顶。突然,楼下一秀才既惊又喜地大喊:“错了!错了!猷的右边少了一点。”闻听叫声,路台大人举首定睛一看,果然,猷字的右肩上少了一点。他的脸沉了下去,人群中又出现了骚动。
  没等路台大人开口,脱脱茂便不慌不忙地从自己戴的破毡笠子上撕下一团羊毛,在手心揉成一个圆团,放在墨盆中吸饱了墨,在抬头转身间,“唰”一下,脱脱茂便将吸饱的毛团扔了上去,一颗明亮如漆的“黑桃子”不左不右,不高不低,不大不小,不偏不倚,正巧粘在大字的右肩上,那一点简直写活了。这一飞龙点墨法把现场的人都震住了,惊得路台大人半天回不过神来。人们纷纷叫好,都要围上来亲观那神奇的一点,路台大人便兴奋地高声曰:
  “快请神笔!快请神笔!”说完路台大人走下鼓楼平台。
  只见路台大人走向脱脱茂,跪地的脱脱茂向大人祈曰:“路台大人,只有智慧的吹拂,泥台才会变成人。请大人拨一笔银钱,我要在永固姚寨村办一所学堂,让穷人娃娃们都开眼。我要组织人编修《甘州路志》,使我甘州悠久的历史文化永存。这是我父亲脱脱的遗愿,也是我本人的志向。”
  路台大人听完深深地叹曰:“贤相父子,父子贤相啊!我为官一任,不能造富一方,更没想到编史修志,深感惭愧!深感惭愧!”说完,“扑通”一声,路台大人跪在了脱脱茂面前,围观的众人皆大吃一惊。
  贺锦与甘州城
  张志纯 安培兰
  明朝崇祯年间,今民乐县民联乡太和村(原名四家)出了个远近闻名的浪子,名曰“贺锦”。这一家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三,别号“贺三拳”。父母从小娇惯,不上学,爱玩耍,喜欢耍刀舞棒,跟着大人挥拳踢脚,学练武艺。长大后,身强力壮,体态魁梧,身高七尺。他性格倔强,为人耿直,爱打抱不平。
  有一年秋天,村里来了个老汉,他领着十四五岁的小丫头,赶上毛驴,驮着香瓜叫卖。这时,村上一个恶霸的公子游手好闲,一石子打破了丫头的脸颊,老汉骂了一声“你这个坏种!”这个混账冲上前去,把老汉的两筐香瓜从驴背上掀翻,香瓜抛到地上乱滚。就这样,他还不解恨,又上前乱踩乱踏,香汁四溅的香瓜成了一摊烂泥。这事恰让路过的贺锦看见了,他不由分说,上前一脚就把这个混账踢到几丈外,昏死过去。恶霸闻讯后,叫了七八个小伙子手持棍棒,围上来报复,贺锦三下五除二,把这伙恶徒打倒在地上。事后,恶霸告到县衙,贺锦吃了官司,坐了一年多牢房。
  贺锦在家好逸恶劳,嗜好赌钱,不几年就把祖传的家业挥霍得所剩无几,由此引起家兄的愤慨,联合户族把他赶出了家门。他到处流浪,乞讨度日,最后流落到甘州城里。在偌大的甘州城,他举目无亲,走街串巷,沿门讨要,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初次上门,有些人家还能施舍一点残羹剩饭,日子久了,大家都知道他年纪轻轻就好吃懒做,不愿给他。闭门羹吃得多了,他脸上也没了苦涩的笑容,开始蛮横无理地硬拿强取,有时还动手打人。渐渐地,四邻八舍都很讨厌他,一听他上门,纷纷关门闭户,有的骂骂咧咧,有的还大呼:“滚开,身强力壮,不干活光吃闲饭,真不要脸!”有的甚至还把恶狗放出来咬他。不但要不上吃的,还常常受气,使他萌生了一个念头:“有朝一日我出人头地时,要把甘州人斩尽杀绝!”
  甘州城的万家巷,在一处僻静的旮旯,有间低矮的房子里住着一位无儿无女、无依无靠的婆婆,姓万,人称“万婆婆”。她虽然孤苦伶仃,但人缘很好。她心灵手巧,做的一手好针线活,附近人家都乐意请她绣枕头,剪鞋样,裁剪衣服。所以大街小巷的人都喜欢她,不是张家送吃的,就是李家给穿的,生活倒也能过得去。有一天下午,她出门发现不远处有个人躺在那里,上前一看,是讨饭的贺锦。她用手一摸贺锦滚烫的脸,赶忙把他叫醒扶进屋里。万婆婆问他:“你肚子饿了吗?”贺锦点点头说:“我实在饿得受不住了,又得了伤寒病。”婆婆急忙要去给贺锦热家里的半砂锅冷米,这时贺锦哪里还能等得及,一把夺过来吃了个精光,就呼呼地睡着了,好心的婆婆还把被子盖在他身上。第二天中午,贺锦醒过来,感到浑身来劲,一骨碌从炕上坐起来高兴地说:“万婆婆,我的病好了!”过了几天,他执意要走,万婆婆就给他准备了一些盘缠和吃喝,并叮嘱他说:“孩子,甘州你是不好混下去了,男子汉好好学,到外面闯江湖去吧!”
  贺锦离开甘州的这一年,正值明朝末年,官府专制,民穷财尽,加之陕甘一带连年灾荒,百姓苦不堪言,官逼民反,酿成李自成、张献忠为统帅的农民起义。贺锦受此影响,也策动一些患难兄弟共讨强豪,杀富济贫。队伍很快发展到数千人,自立为营,号称“左金王”,荥阳大会战时,名列十三家之一,成为能征善战的骁将。后与李自成联合,在闯王部下任制将军。明崇祯年间(1641年),闯王大军占领西安后,欲挥师北上攻占京都,推翻明王朝的统治。闯王解除后顾之忧,并为建立后方做准备,遂派贺锦率二十四万大军西征,夺取甘肃。闯王决策,正遂贺意,领兵攻打河西,不正圆了他的甘州复仇之梦吗!因此贺锦内心暗暗高兴。贺锦率军西进,奋勇善战,所向披靡,沿途官府驻军慑于李闯王的声威,望风归降;老百姓在“盼闯王,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的感召下,纷纷迎接。贺军很快攻占了兰州、庄浪(金永登)、凉州(今武威)、山丹等明军重镇,继而进逼甘州城。
  明代的甘州城,是王朝为了防御游牧部族的侵扰,在北边东起鸭绿江,西迄嘉峪关,绵亘万里的防线上设置的九大重镇之一。各镇都派大将统兵,分地守御。崇祯十六年的甘州城守将是巡抚都御史林日瑞、总兵官马爌、副将郭天吉,扶标中军哈维新、姚世儒等人,当他们获悉贺锦率领二十多万兵马浩浩荡荡地向甘州扑来,个个心惊胆战,十分恐慌。他们急忙联合西羌等少数民族共守城池,组织军民挖深拓宽护城河,修筑工事,加强防备,凭恃固城抵抗。贺军兵临城下,正值腊月,天寒地冻。贺锦令部战败外围守将郭天吉后,即下令乘胜迅速踏冰冲过护城河,直逼城下。守将林日瑞且战且退,进城据守。当时,城上明军严阵极力抵抗,城下贺军攻城月余不克。正在犯难之日,真是天助也,北风呼啸,大雪纷飞,连下几日,地面积雪深达近丈,实为罕见。守城明军饥寒交迫,手足皲裂,怨气填胸。时下军中有个名叫崔玉的游击,看到大势所趋,城陷可待,欲开城迎降,解救大家。在城内西南隅驻着一个鞑靼营,有蒙古人数百。由于来时汉族官吏歧视他们,官兵之间存在矛盾。于是,崔玉一面秘密联络他们为内应,一面派人出城与贺锦取得联系,约定届时外登城墙、内开城门。贺锦获其内援,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便令军士“就地取材”,乘夜悄悄在鞑靼营地段的外墙下堆雪成坎,凭坎登城。崇祯十六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贺军一举攻占了甘州城。
  李闯王为迅速瓦解明军,向守城官兵颁布军令:“守一日,杀十分之三;二日,杀十分之七;三日,屠之。”明军听到这一震撼山岳的格杀令后,军心动摇,士气低落,意志衰退。这个令也恰好迎合贺锦等待已久的复仇心愿。他率部进城后,首道命令是:“长寿街的万家巷不得妄杀,其他街道巷子一律格杀勿论!”二十多万人马占满了甘州城的里里外外,守城官兵逃的逃,杀的杀,全军覆没。城中百姓也横遭厄运,据《甘州府志》载:“杀居民四万七千人”,血流成河,目不堪睹。民国张掖诗人袁辅臣对此感叹:“天山雪厚寇争先,四万生灵尽化烟。何物阿婆偏有眼,一街幸赖一人全。”
  崇祯十七年夏,贺锦奉闯王之令,率军从甘州开拔,进扁都口越俄博岭,路过大通,杀死庄浪土司鲁元昌;继而攻占西宁城。西宁土司指挥使祁延谏、祁兴周父子战败,帅溃军退守南川。贺锦乘胜追击,指挥南下,攻打南川。在行军途径伏羌堡时,不慎被祁氏败军预设的绊马索与陷进所害。在贺军撤离甘州后,甘州被明军占领。幸存的万家巷居民,对万婆婆感激不尽,众筹钱物要为她修建牌坊。但县令将万婆婆以通“流贼”为罪名,抓去投进牢狱。年老体弱的万妪,哪能受得残酷折磨,不久就在牢中离开了人世。
  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被朝廷诬为“叛贼”、“流寇”,贺锦当然也被称为“流寇”,一时“名声败坏”,家乡“贺”氏家族抬不起头来,把“贺”改为“郝”,所以太和人至今以“郝”为姓。本村人自始对此事一直讳莫如深,对贺锦的里居身世,迄今不传,后辈鲜为人知。

知识出处

民乐故事

《民乐故事》

出版者:敦煌文艺出版社

本文选收山丹县风物、人物、地名传说及红色故事,共75篇。

阅读

相关地名

民乐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