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永远的怀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路易·艾黎在中国》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935
颗粒名称: 第二十一章 永远的怀念
分类号: K836.125.42
页数: 12
页码: 217-2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为推动艾黎所开创的工业合作事业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发展,促进“工合”事业更好地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并以此纪念艾黎,在国内外各方面人士的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筹备,1992年1月3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纪念路易·艾黎合作事业基金会”(简称“艾黎基金会”)成立大会。
关键词: 路易·艾黎 山丹县 怀念

内容

为推动艾黎所开创的工业合作事业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发展,促进“工合”事业更好地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并以此纪念艾黎,在国内外各方面人士的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筹备,1992年1月3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纪念路易·艾黎合作事业基金会”(简称“艾黎基金会”)成立大会。中顾委常委黄华、康世恩当选为基金会名誉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杨波任该会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慕华,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光英,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副主席、艾黎基金会名誉理事爱泼斯坦,北京市副市长张健民,中国“工合”协会代理事长卢广绵,副理事长秦柳方,新西兰驻华大使鲍迈克等200多人出席了成立大会,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和康世恩向大会发来贺词。
  黄华在讲话中高度赞扬艾黎不顾个人安危幸福,一心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奋斗的伟大崇高精神。他说,艾黎虽已去世4年多了,但他的业绩和精神,始终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艾黎的名字已成为中国和新西兰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艾黎基金会的成立将为中新两国人民的合作,为进一步发展艾黎为之献身的“工合”事业,提供一个新的有效的渠道。
  基金会一成立,新西兰政府和新中友协就给了湖北洪湖“工合”试验点的残疾人服装社第一笔捐助,其后又向河北“工合”妇女合作社项目提供了3年的长期资金支持。澳中友协的全国委员会和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北方领土三州分会捐赠的基金,超出艾黎合作基金总额的四分之一。许多艾黎生前友好,看到一批新的“工合”志愿者继续在为发展“工合”事业兢兢业业地工作,都欣慰不已。许多人后来成了“工合”的义务宣传员,一些人慷慨解囊相助,大大鼓舞了这一新生的经济力量。
  艾黎基金会的建立,促进了“工合”事业在新形势下的推广和发展。“工合”国际委员会的合作试验计划已经在甘肃、湖北、山东等地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山丹培黎农林牧学校已经培养出了第一批毕业生,开始为山丹地区的农林牧业发展服务。新西兰政府为山丹培黎学校提供的资金援助,对全校师生和山丹人民是巨大的鼓舞;新中友好协会在为培校募集教学物资、选派教师以及安排艾黎的中国亲属访问,举办有关艾黎题材的画展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不但帮助了艾黎在华的事业,也增进了中新人民的友谊。路易·艾黎的名字已成为中新人民友谊的象征,它过去是,将来也永远是联系中新两国人民世代友好合作的一条纽带。
  艾黎生前曾5访湖北省洪湖地区,并写下了《洪湖精神》的著名诗篇。为了提高洪湖人民的政治文化素质,他生前曾大力支持洪湖图书馆的建设,为图书馆题写馆名,并赠送自己珍藏的宝贵资料和书籍,还在病重期间亲笔题写贺词,委托中国对外友协的同志代表他参加洪湖图书馆落成剪彩仪式。更令人感动的是,在老人生命垂危之际,仍关心洪湖图书馆的建设,嘱托将一笔国际捐款转给洪湖图书馆用于添购书籍。
  为纪念和缅怀洪湖人民的老朋友艾黎,湖北省有关部门在原址修建的“路易·艾黎故居暨路易·艾黎纪念馆”,于1991年5月16日在洪湖开馆。该馆是在艾黎于1931年水患期间,亲赴洪湖为老区人民运送救济粮,在洪湖新堤街220号生活和工作过多日的旧址基础上,修复建造的。纪念馆占地面积240平方米,馆内陈列和展出了艾黎在洪湖工作和生活的珍贵历史资料,详细介绍了艾黎生平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艾黎的高度评价。今日洪湖的花更红,鱼更肥,水更绿。用洪湖人民的话说:“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鱼米乡”的美好理想已成为现实。洪湖革命事业的胜利,有着艾黎的一份帮助与支持。在纪念馆中,记录着一首洪湖人民赞扬艾黎的歌谣:
  辛未洪湖闹水荒,艾黎送来衣和粮,
  腥风血雨同舟济,红缨所向势无挡。
  1997年是艾黎诞辰100周年纪念。12月2日上午,北京和来自甘肃等地的各界人士500余人在人民大会堂集会,隆重纪念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新西兰著名作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路易·艾黎诞辰100周年。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在会前亲切会见了前来参加纪念会的新西兰前总督保罗·里夫斯,及由艾黎亲属和新西兰知名人士组成的新西兰友好代表团。胡锦涛向艾黎亲属致以亲切问候,并向代表团的朋友们表示热烈欢迎。他高度赞扬了艾黎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及在增进中国人民与新西兰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鹏特为纪念艾黎诞辰100周年题词:“崇高的品德,光辉的榜样”。钱其琛副总理也为大会题词:“忠诚战士,友好使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市市长贾庆林,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王兆国等出席了纪念会。
  “在中国的一切都来自中国人民,最后也自然应该归还给中国人民。”这是艾黎生前常说的一句话。按照艾黎的遗愿,他的重要遗物和收藏的书籍都将留给中国人民。艾黎逝世后,中国对外友协对其故居内所留遗物进行了保护性处理。首先是严格遵照艾黎遗嘱中所指定的部门和人员负责收藏保管;二是按照国家文物保护法有关名人遗物收藏的规定执行;三是本着“艾黎的东西日后不要分散,集中保管为好”的精神。遗嘱执行人由汉斯·米勒、马海德和艾黎的义子段士谋3人组成。
  根据艾黎遗嘱商定:艾黎故居内的所有物品,除艾黎生前许诺要送给老朋友的纪念品,应按艾黎生前许诺办理,以及艾黎生前收到别人送的纪念物,现在本人要求退还留作纪念的外,其余纪念性文物和文物,均留给中国革命博物馆和山丹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永久保管;藏书交由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收藏。
  在艾黎的遗存文物中,包含有文物和纪念性文物。除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了部分纪念性文物外,其余93件文物、79件纪念性文物均于1988年12月安全运抵山丹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至此,艾黎生前收集的各类文物共计3977件(之前已分4批运抵山丹),全部移交给他的第二故乡——山丹。同时移交给山丹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的,还有艾黎生前在银行的存款4773.42元。
  在山丹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保存的文物,主要是艾黎在华工作60年间,在中国各地所收集的流散在民间的文物。艾黎曾说,“我爱好陶瓷成癖”。建国后他曾不止一次地去过40多个县(市)的数百座古窑址。文物中包括:陶器、瓷器、玉器、铜器、造像、经卷、铁器、货币、印章、字画、砖雕、古籍以及现代工艺品等。其中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厂类型与四坝类型彩陶;有商代和西周的玉器,包括玉璧、玉璜、玉圭、玉环以及一些雕刻精美、玲珑晶莹的小件装饰品。在古代货币中,较早的是一件稍残的春秋晚期空首布,其它数量较多者是名式五铢钱与唐、宋、明、清货币。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河西走廊发现,或是和“丝绸之路”有关联的。例如唐人写经,西夏印章,波斯等五国人面箭镞饰物,唐匈奴歌伎铜人,北魏印度人形陶俑,以及300多件匈奴铜铁器物等等,都是极为罕见的。艾黎在山丹四坝滩修渠过程中发现的四坝彩陶罐,是新石器时代甘肃仰韶文化马厂期遗存,距今3500年以远,已被专家定为“四坝式文化”。这些对于研究中国历代官职、历史地理、民族关系以及文字演变等,都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自1982年6月开馆后,已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包括台湾、香港、澳门)观众几十万人次,以及大批亚洲、大洋洲、美洲等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使节、官员和友好团体的朋友。现已成为甘肃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AAA级旅游景点,仅2004年就有1.5万人前来参观。这座文物陈列馆已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成为山丹与外界交往的重要窗口。
  有人曾形容艾黎生前在北京住所的藏书室:四周布满精巧典雅的乌木书架,上面排满了装璜精美的外文图书,也有许多朴素雅致的中国线装书和历年来出版的中文历代诗选、文学名著、艺术经典、《文物》、《考古》等。各类历史、民俗文物,许多古今名人书画,艺术品等,中外文明在这里和谐地凝聚在一起,使四壁生辉。厚厚的窗帘遮住了外面的阳光,但日光灯却照亮了屋子的各个角落,单凭那满室的旧报纸味,也能猜出这里的藏书年龄至少要以几十年计了。凡是到过艾黎藏书室的客人,几乎都被他的藏书所吸引,无不佩服他的博学多识。交由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收藏整理的6800余册艾黎藏书,经4年的整理、修补、加工,已被编制成《路易·艾黎藏书目录》,成为1997年12月向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纪念路易·艾黎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的献礼作品。
  艾黎生前在谈起他的珍藏书籍时,特别要提到的几本书,一是由当年熟知太平军内情的外国人、忠王李秀成的荣誉护卫官林叻(Lin Le)撰写、1866年在伦敦出版的《太平天国》(The TaiPing Revolution),二是由阿瑟·赫梅尔(Arthur Hum-mel)编著、1943年在华盛顿出版的《清代显赫人物》(Eminent Chinese of the ChingPeriod),以及一些清代的刻本和石印本,如《山海经》、《西湖佳话》、《古今风谣》、《新疆赋》、《楚辞》、《孟浩然集》、《青藤书屋文集》等。那些都是上百年的老版本,印刷考究,插图精美,材料难得。其他收集的东方文化、艺术研究专著、近代作家、记者斯诺、斯特朗、韩素音、哈里森·萨尔斯伯里等人撰写的关于中国革命和领导人传记,许多都是有作者本人签名的赠书。
  艾黎的藏书具有“中国的小百科全书”的美名,其最大特点是学科广泛,门类齐全,而且藏书语种丰富,这在个人藏书中实属少见。经过专业人员的整理,发现这些书中从马列著作到哲学、社会科学、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历史地理、自然科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农业科学技术、综合性图书,无所不有,包含了10余个语种。藏书中也包括了他本人生前的著作、译著78部。这些作品忠实地记录了艾黎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各个时期的思想活动和亲身经历以及他在中国和世界各地的所见所闻。
  确切的说,现在艾黎藏书的收藏点应该由四部分组成:一是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艾黎藏书;二是北京艾黎故居藏书;三是甘肃山丹培黎图书馆藏书;四是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图书馆藏书。已编制的《路易·艾黎藏书目录》包括了前两部分书目。它对于增进中新两国人民对艾黎的了解和中新两国的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艾黎对一切身外之物从不在意,对生老病死也是处之泰然,更不为一切荣辱所动。他只相信人活着就要实实在在干成几件事,为人民造福。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艾黎留下的精神财富比他所留下的物质财富更为重要,是我们用之不竭的。艾黎留给中国人民的决不止于3000多件文物和6000多本图书,更宝贵的是他那种矢志不渝、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体现这种精神的造福中国普通百姓的遗业。
  艾黎自称“是新西兰人,也是中国人”。他是一位被中国人称作“新西兰的艾黎”,又被新西兰人称作“中国的艾黎”的不平凡的人物,他不仅对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功绩卓著,在中新关系史上也是一位起了独特作用的伟大架桥人。
  当艾黎1927年踏上中国的土地开始,他便成了中国文化的不懈的传播者。从写中国的历史故事、西方帝国主义侵华和海外华人奋斗史,到对佛教学说、各民族习俗、古窑、陶瓷、建筑以及阴阳五行、京剧脸谱等等包罗万象的题材无一不通;从他那些材料翔实、出版及时的旅行见闻,到寄往新西兰的千百篇文章、诗作、剪报、资料,不仅成为在中国被封锁禁区时期了解中国的第一手材料,更是为新西兰普通人打开认识中国的大门,给学者们丰富研究工作天地的重要资料。艾黎在抗战期间所开创的“工合”事业和创办的山丹培黎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了他的活动能量和国际影响才度过一个个难关,取得发展。那时,他的每一份工作报告和信件都是一篇有力的呼吁书,每个呼吁书都会带来一定的声援。
  新西兰学者曾这样总结他这方面的历史作用:
  在外国支持者中间有越来越多的新西兰人,由于一个同胞的名气使中国的抗战人格化,并感受到抗战同他们的安全有关。支援艾黎的组织在新西兰到处可见,它们募集捐款,筹集物资,由于艾黎善于将鼓动报告和号召人们更多地出力结合起来而使这些活动经久不衰。尽管新西兰的捐助在对“工合”的全部支援中占很小一部分,但对中国事务的建设性参与,在新西兰第一次超越了教会范围而深入到更广泛的群众中去。这恰当地反映了艾黎当时在新西兰公众中的崇高威望。
  抗战胜利以后,通过社会公益性组织“科尔索”、公谊服务会、援华委员会、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及其下属的工农服务社以及美国协助中国工业合作社委员会等新西兰及其他国际救援组织,几十名教师、医生、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被推荐到“工合”基层及山丹培校工作,仅新西兰来帮助学校工作的就有8人,他们后来都成为中新友好的积极促进者。“科尔索”在其22项援华计划中,有6项与艾黎有关。在抗战结束后,“科尔索”的捐款几乎占了培黎学校全部预算的40%。
  对艾黎来说,通过实质性的交流达到两国人民的相互认识和了解,建立起对彼此的信任和友谊,是他的多年心愿。他早在山丹年代就梦想着在他的新西兰故乡坎特伯雷地区和中国故乡甘肃之间架起一座友谊之桥。不料同他的愿望相反,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位“架桥人”在新西兰竟被看作是“背叛”了祖国的“红色分子”,而在中国的“文革”期间,他又成了极“左”分子眼中“别有用心的帝国主义者”。1972年12月23日,当中新关系终于走出朝鲜战争年代后的低谷,在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上建立起外交关系时,他才迎来了两个故乡真正友好合作的春天!
  中新建交30多年来两国各方面的关系一直在顺利发展。在前十多年间,艾黎发挥了他的特殊桥梁作用。由于他的促进,甘肃省和克赖斯特彻奇市于1983年建立了友好省市关系,它们之间的贸易合作和科技文化交流在稳步发展。艾黎1985年新建山丹培黎农林牧学校的计划,再次唤起了新西兰人民支援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热情。这些都是对艾黎这位创始人和导师最好的纪念。
  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双边经贸合作关系的不断巩固和发展,中新两国已从单一的贸易关系发展到了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经贸合作。截至2004年9月,中国共批准新西兰在华投资项目930个,协议金额9.43亿美元,新方实际投入4.4亿美元。新西兰在华投资主要分布在农林、轻工、纺织、冶金、食品加工、医药、计算机等领域。截至2004年3月,中国在新方投资企业共有30家,中方协议投资5002.48万美元。
  时间已过去大半个世纪,当艾黎离开家乡时,克赖斯特彻奇市还是一座小市镇,数千人口,如今,它已成为新西兰南岛的最大城市。克赖斯特彻奇的面貌虽然今非昔比,但是艾黎的精神却永远留在新西兰人民的心中。在他的故乡,无论是在学校、工厂还是在牧场,只要提到艾黎,人们都流露出无限的敬意和骄傲的神情。在国家博物馆里,专门设有艾黎纪念馆,入口处的艾黎半身雕像,令参观者驻足沉思。
  在克赖斯特彻奇的市郊,坐落着拥有百年历史的华伦努伊学校,艾黎的父亲是该校的第一任校长,艾黎也是在这里度过了他的小学时光,至今学校还保存着艾黎当年在校读书的注册纪录。在华伦努伊学校教学楼不远处便是该市最大的中文学校——“路易·艾黎中文学校”,当地人称之为艾黎母校的校中校。学校校长金强富说;“我们学校用路易·艾黎的名字命名,正是想传承这种对人类友谊的理解、对文化交往的诠释,”并指出,在新西兰人眼里,路易·艾黎这个名字就是代表着无私奉献和跨越文化的力量。如今,“路易·艾黎中文学校”已有40多个班次,学生500多名,不仅有华人,还有不少亚裔、欧裔和当地人。学校除了开办中英文课程,还寓教于乐,举办各类活动,传播中华文化。为了表彰该校为中新文化传播作出的贡献,市政府授予金强富校长“社区服务奖”,授予学校“杰出成就奖”,2004年底,学校还荣获新西兰政府颁发的“邱吉尔奖”。
  从克赖斯特彻奇驱车65公里,便到达艾黎的故乡——斯普林菲尔德镇。车刚一进城,便可看到路边一个醒目的标志:路易·艾黎纪念园。园中是一尊艾黎的石像,表现了艾黎当年在山丹培黎学校向孩子们传授知识、技能的情景。石像左下角刻着两行小字:“路易·艾黎——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新西兰和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纪念园旁边的陈列馆中,陈列着反映艾黎一生中重要活动的图片。
  艾黎的崇高品德赢得了中国人民、新西兰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尊敬。1987年,新西兰中国友好协会发起成立艾黎基金会,为在我国甘肃省新建培黎农林牧学校筹备资金,新西兰政府立即拨出相当30万人民币的款项,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一些朋友也纷纷捐款。新中友协的朋友说:“这表明艾黎为正义而终身奋斗的业绩在世界进步人们心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30多年来,中国与新西兰两国领导人也保持了频繁的互访与接触。1985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访问新西兰,这是中国共产党高级领导人第一次访新。
  1988年11月20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鹏访问新西兰期间,首先访问的就是艾黎的故乡——克赖斯特彻奇市。李鹏在克赖斯特彻奇市长举行的招待会上说:“艾黎先生已成为中新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一位负责接待工作的新西兰官员说:“中国总理访问艾黎故乡,这是我们城市的光荣。从艾黎的著作中,我了解到中国的伟大。”
  1999年9月16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新西兰。期间,江泽民参观了艾黎的母校——克赖斯特彻奇男子中学。在校方领导的陪同下,江泽民在主楼大厅里观看了展柜里展出的艾黎的著作、文稿和走廊墙上的图片。艾黎生前撰写了60多部介绍中国的著作,它们已经成为新西兰人民了解中国的必读之书。最后,江泽民来到了汉语教学室。这里有20多名学生在学汉语,他们用汉语向江泽民问好,江泽民同他们用汉英两种语言交谈了20来分钟。离开大厅时,楼梯口上响起了一组优美的男声四重唱。江泽民饶有兴味地听完这首动人的乐曲,然后与校领导一一告别。正如希普利总理在前一天晚上欢迎江泽民的晚宴上所说,如果艾黎“能够看到中国国家主席访问他的故乡,他将会十分高兴”。
  在艾黎的故乡,更能感受到艾黎精神的伟大。他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同中国人民风风雨雨,艰苦奋斗了60个春秋。他孜孜不倦地书写了近千万字介绍中国的文章。这一切把中国和新西兰两国人民的心连在了一起。艾黎虽然已经离开我们,但他的精神永存。令人欣慰的是,中新两国人民是如此珍重艾黎精神,并不断弘扬它,为中新两国人民的友好史册留下了美好的篇章。
  (初稿于2006年2月完成于杭州)

知识出处

路易·艾黎在中国

《路易·艾黎在中国》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本书作者通过掌握的大量史料,对路易·艾黎的一生,特别是对他在中国的60年风雨历程,作了客观、全面的叙述。

阅读

相关人物

路易·艾黎
相关人物

相关事件

1988年11月20...
相关事件
1999年9月16日...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