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在离别的日子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路易·艾黎在中国》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934
颗粒名称: 第二十章 在离别的日子里
分类号: K836.125.42
页数: 10
页码: 207-2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路易·艾黎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至逝世前后的情况。
关键词: 路易·艾黎 山丹县 离别

内容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艾黎的心脏病经常发作,当1983年3月再一次发作住进北京医院后,时任中共中央主席的胡耀邦,专程到医院去看望他。后来,还派人给艾黎送来一篮新鲜的荔枝。这使艾黎非常感动。艾黎88岁生日也是在北京医院度过的。黄华、王炳南、夏衍、楚图南和刘鼎等老朋友都来医院表示祝贺。不久,艾黎在医院还接受了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他的“甘肃省荣誉公民”称号。
  在纪念艾黎89岁生日的1986年12月19日,他的第一故乡的国家总理戴维·朗伊在祝寿的贺电中,对艾黎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很少有人与一个国家及其人民在如此重大的动乱和转变时期一直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你对中国的发展所作的贡献在中国和新西兰都广为人知并受到尊敬。你确实架起了缩短新、中两国之间距离的桥梁。
  对此,艾黎表示:
  我实在并不喜欢祝寿之类的活动。但是,我当然感激大家对我的厚爱和关心。人的一生是个不断成长的过程。对最初阶段,我在许多方面要感谢我的故土——新西兰。在过去的59年中,中国赠给我的礼物之一是使我懂得人活着要为人民做点事情,而不能抱着不纯的动机,让追求名誉、面子和财富的思想支配一切。我为实现了我的夙愿和希望而感到欣慰,但愿这个生长的过程能继续到最后的日子,支持着我至少去干几件有待完成的事情。
  1987年1月21日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招待会,庆贺艾黎来华工作60周年。已年近90高龄的艾黎,在招待会上深情地回忆了他和中国朋友在共同奋斗的风雨历程中所结下的战斗友情。艾黎激动地说,自己在中国经历的是了不起的60年,在此期间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个变化与胜利,并为走向现代化的新长征开辟了道路。他表示相信,只要11亿中国人民本着延安精神和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保持稳步的发展势头,国家的振兴和统一是无法阻挡的。
  中国对外友协会长章文晋宣读了对外友协名誉会长邓颖超的贺信。邓颖超在贺词中对艾黎60年来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对他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中国和新西兰以及各国人民间的了解和友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表示感谢。
  新西兰驻华大使华德宣读了新西兰总理戴维·朗易给艾黎发来的贺电,贺电中说:“很多外国人向往中国,但只有很少一些人把自己整个一生奉献给中国和中国人民,而路易是这很少一些人中的一位。”
  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即席朗诵了他献给艾黎的诗,甘肃省副省长刘恕代表甘肃省人民政府向艾黎赠送了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文版《艾黎自传》。整个招待会热烈而庄重。
  9月3日,中断了35年的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在北京宣布恢复工作,艾黎被推选担任该委员会的主席。这是由海内外关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热心于工业合作事业的专家、知名人士、合作社组织和友好组织的领导人组成的一个国际民间团体。它将继承历史上“工合”艰苦创业的精神,致力于发展同国际合作社组织、友好团体和热心于工业合作事业人士的广泛联系与合作,开展争取国际赞助、引进资金、设备和先进技术及进行人员培训等项活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12月1日,中国对外友协为艾黎举办了隆重的90寿辰庆祝活动。在北京台基厂大街一号艾黎的住所,祝寿场面庄重而简朴。进门正面的大镜子上贴着一幅大红“寿”字,镜前的长桌上摆着有关单位送的蛋糕、花篮,两旁墙壁上挂着祝寿单位的寿幛,会客室里摆着党和国家领导同志送的花篮。
  下午3时,中国对外友协的同志把艾老从北京医院接回寓所。艾黎首先会见了来自他的第二故乡山丹县的代表。老人见到从家乡来看他的人特别高兴,拉住他们的手问长问短。半小时后,中国对外友协会长章文晋,副会长刘庚寅、夏衍,顾问王炳南和夫人等同志来给老人祝寿。大家在一起吃寿糕,喝寿酒、寿茶,谈笑风生。艾黎虽然行走还需人搀扶,但他显得特别兴奋。
  12月2日上午9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代总理李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习仲勋、楚图南,中顾委常委黄华和卫生部首席顾问马海德等前来给艾黎祝寿。大家进门后,在祝寿簿上签名,然后到会客室同艾黎握手祝贺。李鹏说:“您从30年代初就支持我们的事业,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我在延安学习的时候见过您,听过您有关‘工合’工作的演讲,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您毕生致力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有很大贡献。我们对您表示感谢,并祝您健康长寿。”
  艾黎高兴地说:“有这么多领导人到我这儿来参加生日聚会,我感到非常荣幸。”章文晋向李鹏介绍了专程来北京为艾黎祝寿的山丹县的同志,李鹏等中央领导亲切地同来自山丹县的同志握手并询问了一些山丹的情况。章文晋对李鹏说,艾老目前最关心的有两件事:一是他倡导创建的甘肃山丹培黎农林牧学校,二是“工合”活动。当艾黎和马海德当场请习仲勋担任山丹农林牧培黎学校的名誉校长时,习仲勋欣然答应,艾老感到莫大的欣慰。
  接着是新西兰驻华大使华德前来祝寿。他宣读了新西兰总理戴维·朗伊向艾黎发来的贺词,并给艾老送来了新西兰的蜂蜜和奶酪。
  当晚7时,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放了李鹏等中央领导人祝贺艾黎90寿辰的实况。次日,《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等报纸也作了详细报道。在此期间,位于中国对外友协大门外的橱窗里也展出了祝贺艾黎90寿辰的大幅活动照片。
  在参加完祝寿的各项活动以后,艾黎回到医院,此时他的病情基本还是稳定的。12月25日,艾黎的秘书李建平还陪老人去新侨饭店喝茶。但没想到第二天(12月26日)上午,老人开始高烧不退。下午3点30分,出现双眼向右斜视,嘴也歪向右。呼之能应,但不能讲话,左侧开始瘫痪并伴有呕吐,做CT检查未见脑出血,确诊为右侧脑血栓。当晚12点,马海德、吴蔚然、刘庚寅、章文晋等好友都被紧急叫到医院。当时艾黎的心跳已极不规律,施行了紧急抢救措施,但终究未能挽回老人的生命。
  12月27日零时30分,艾黎在北京去世。
  据艾黎的养子聂广沛回忆:“12月28日及29日上午,我们都在忙于处理许多遗体告别前的具体事情,直到29日中午,我拿着艾老的衣服和鞋帽去北京医院给他穿戴时才看到艾老的遗容……直到北京医院的整容师老马同志让我们对他的整容提出意见时,我才镇定下来,并给艾老穿上了他平时穿着的普通的衣服,那是洗的发黄的背心和短裤,还有他妹妹乔伊斯送给他的一件淡青色的衬衣以及那套平时穿旧了的黑色西装和黑皮鞋。我们还把他平时喜欢戴的一顶维吾尔族花帽放在了他的枕边,并把红旗盖在了他的身上。”
  12月30日,细雨夹着小雪。上午9时,在北京医院西门内的小礼堂举行了艾黎遗体告别仪式。党和国家领导人及艾黎生前友好和中外亲友陆续来到了这里,与仰卧在鲜花丛中的艾黎道别。随后,亲友们护送老人的遗体去八宝山火化,并把他的骨灰分装在两个骨灰盒内,一个骨灰盒存放于八宝山骨灰堂一室,另一个放在艾黎原住所中设的灵堂里,供人悼念。
  当天的《人民日报》刊登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代总理李鹏就艾黎逝世向记者发表谈话的全文:
  伟大的国际主义者、新西兰著名社会活动家、我们敬爱的路易·艾黎同志在刚过90岁生日后不久逝世,我们深感悲痛,谨向他在新西兰和中国的家属表示诚挚的慰问。艾黎同志勇敢坚定、无私无畏,把他的全部心血献给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他还对促进中新两国人民之间友谊起了重要作用。中国政府和人民深深感谢艾黎同志所作出的贡献。艾黎同志是新西兰人民的优秀代表,我们因为有他这样一位忠诚的老朋友而感到骄傲。
  中国对外友协为艾黎写的碑文中说:“路易·艾黎于1897年12月2日生于新西兰南岛斯普林菲尔德镇,1987年12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艾黎在华60年始终同中国人民同命运、共呼吸,与中国的革命先辈建立了真挚友谊,他终身未婚,却收养和抚育了若干战时孤儿。他把全部心血和精力无保留地献给了中国人民的事业。作为作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阶段,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他那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无私无畏、光明磊落的高尚品德,脚踏实地、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谦虚谨慎、朴素无华的优良作风,将永远是后人学习的楷模。”
  先人已逝,精神永存。1988年4月21日,是艾黎来华61周年纪念日。这天上午,500多位中外人士走进人民大会堂小礼堂,怀着深情真挚的感情,追忆曾同中国人民并肩战斗,同呼吸、共命运达60年之久的老朋友、老战友路易·艾黎。
  中央领导同志邓颖超、王震、习仲勋、朱学范、吴学谦、康世恩、康克清、赵朴初、楚图南等来了,艾黎的生前友好来了,艾黎祖国新西兰的朋友们也来了……,大家都为了一个共同的心愿,聚集到这庄严、肃穆的会场。
  艾黎是一位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结下不解之缘的新西兰开拓者。在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生龙活虎地走完漫长的90年历程之后,在4个月前,长眠在他所挚爱的中国大地上。他留给后人的,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纪念大会上,国家副主席王震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向艾黎表示了崇高的敬意;中国对外友协会长章文晋称颂他是一位“寓伟大于平凡的人物”;几十年来同他建立了深厚友谊的原外交部部长黄华赞扬他在中国的60个春秋把全部精力都用于工作,全部挚爱都寄予人民,是国际进步事业无私奉献的典范……
  我的心在沉重地跳动……
  我亲爱的朋友已离开人世……
  你已离去,你现在在哪里?
  我爱那喃喃的潮汐,恰似我国人民在远方哀悼。
  当艾黎的外甥大卫·萨默塞特动人的歌声回荡在会场时,每个人的心弦都被震响。正如新西兰政府代表团团长、外交部协理部长弗兰·怀尔德所说:“艾黎的理想和活动已成为今天中国和新西兰追求和平与发展的一个典范。”
  新西兰新中友好协会主席杰克·尤恩在会上还建议:将4月21日艾黎抵达中国的周年纪念日,定为新西兰全国的“路易·艾黎日”,作为大家一致尊敬这位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和新西兰人民的伟大儿子的标志。
  在中国对外友协大院的艾黎故居,一个“路易·艾黎纪念展览”于4月21日下午开幕。在一幅巨大的艾黎照片前,一位外国朋友久久驻足凝思——他就是40年前曾在甘肃山丹培黎学校与艾黎并肩奋斗的斯宾赛大夫。这位当年培黎学校校医院的院长深情地告诉身边的中国朋友:“我记得当年和艾黎同十几个学生赶着毛驴走很远的路,驮来了水,一起和泥、脱坯,在荒野上盖起几间房子,用我们可能找到的一切设备建起一所农村医院,一边为人治病,一边培训医疗卫生人才。条件确实很艰苦,但艾黎和我都很兴奋,在漫天风沙中,我们啃着“锅盔”(在烧热石头上烙制的面饼),喝着苞谷糊糊,谈论着如何为新中国的黎明培育新人……”
  纪念馆迎来的第一批参观者,是专程来中国参加艾黎纪念活动的新西兰朋友和艾黎在海外各国的好友。追忆,像一股温馨的细流,淌进人们的心田。就是在这套简朴的房子里,艾黎生前接待过一批批来自世界各国的旧友新知,在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架起了一座座友谊之桥。艾黎生前的秘书李建平满怀敬佩之情地说:“艾老把‘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作为自己的人生哲学。他虽然已离开我们了,但我眼前常常映现着他日以继夜伏案工作的身影,耳边总在回响他那永不停息的打字声……”艾黎曾称赞斯诺以他那部关于中国革命的名著《西行漫记》建了一座从延安通向世界的桥梁。应该说,艾黎也是为在中国与世界人民之间架起宏伟友谊之桥的伟大架桥者。
  艾黎说过,他一生中最满意的一个时期就是在山丹同农村青年一起度过的那些日子。他以赤子之心立下遗嘱:要把自己的部分骨灰撒在他曾垦荒的山丹四坝滩上。
  4月22日,甘肃省各界群众在兰州市集会,纪念艾黎来华61周年。根据艾黎生前遗嘱,4月25日,将在丝绸古道的山丹四坝滩和刚刚落成的山丹“艾黎与何克陵园”,举行艾黎骨灰祭撒和安放仪式。
  25日上午8时50分,在庄严的气氛中,艾黎的义子段士谋、侄子罗兰·白金汉·艾黎手捧艾黎的骨灰盒和鲜花,登上停放于四坝滩的一架军用直升飞机。9时整,随着螺旋浆的加速,直升机徐徐升空。按照艾黎的遗嘱,他的一部分骨灰将撒在这片他曾于20世纪40年代耕耘与居住过的原野上。此刻,前来参加纪念活动的中外人士,与自发赶来的当地数千名干部群众一起,满怀深情地仰首眺望,无尽的哀思萦绕在人们的心头。
  骨灰祭撒仪式后,中外人士一起来到山丹县城刚刚落成的“艾黎与何克陵园”,隆重举行了艾黎另一部分骨灰安放仪式。
  在新建的陵园内,特别邀请邓小平为艾黎与何克陵园的题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永垂不朽”13个大字,被镌刻在一块巨大的墨色照壁上。甘肃省人民政府所立的梭镖型纪念碑矗立于艾黎与何克墓后,碑上刻着“国际主义精神永放光芒”几个大字。在纪念碑上端的挽幛中间,悬挂着艾黎遗像,碑前摆放着无数的花圈。
  哀乐声中,艾黎在中国的7位亲属和在新西兰的4位亲属,怀着悲痛与崇敬的心情,将艾黎的骨灰安放于墓内。中国对外友协会长章文晋,甘肃省政协主席、省对外友协会长葛士英,新西兰代表团团长、协理部长弗兰怀尔德,新西兰驻华大使华德,与前来参加纪念活动的中外人士和山丹县干部群众一起,在墓前向艾黎遗像鞠躬致哀。
  新中友协主席杰克·尤恩、澳中友协主席西德·克莱尔、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的“工合国际委员会”的朋友,以及乔治·何克的侄子托马斯等也参加了在山丹的艾黎纪念活动。
  在艾黎的碑文上有这样一句话:
  ……40多年前,艾黎与乔治·何克历尽艰辛,在山丹创办培黎工艺学校的感人事迹已经广为传颂。他把甘肃视为第二故乡,并且一直眷恋着山丹土地。

知识出处

路易·艾黎在中国

《路易·艾黎在中国》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本书作者通过掌握的大量史料,对路易·艾黎的一生,特别是对他在中国的60年风雨历程,作了客观、全面的叙述。

阅读

相关人物

路易·艾黎
相关人物

相关事件

1987年1月21日...
相关事件
1987年9月3日中...
相关事件
1987年12月1日...
相关事件
1987年12月2日...
相关事件
1987年12月27...
相关事件
1988年4月22日...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