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图书馆
山丹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丹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张旭作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六十年文学作品集》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842
颗粒名称:
张旭作品
分类号:
I267
页数:
4
页码:
265-268
摘要:
本文记述山丹县张旭作品,其中介绍了散文《怀念婶娘》、《中国民俗文化史上的奇葩—河西宝》。
关键词:
山丹县
张旭
散文
内容
作者简介:张旭,1967年出生于甘肃省山丹县陈户乡沙河湾村。1987年张掖师范毕业,尤其酷爱新闻写作。累计在省内外新闻媒体和报刊杂志上发表消息、通讯、特写和文学作品1000余篇。曾担任《山丹史话》、《山丹民歌谚语选》、《百花池集锦》等书籍的编委,并参与其中的资料收集、编辑、整理工作。单独编辑出版发行《山丹宝卷》(上、下)。
怀念婶娘(散文)
不知不觉地,婶娘故去已一月有余了。虽然工作很忙,事情也多,但婶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和那慈祥善良的面庞,来回奔波忙碌的身影总是无时无刻地萦绕在心间,往日的温馨与亲情时时涌上心头。
公元2004年10月13日早上,还陪着甘肃电视台记者在地震重灾区霍城镇采访的我,接到了婶娘病危的电话,当我马不停蹄的赶到病床前,婶娘已带着一身的劳累和无尽的期盼悄然入睡,带着没有治愈的病痛和太多的遗憾离开了我们,我们再也听不到婶娘那语重心长的叮咛和嘱咐了,我怀着没有最后再看上婶娘一眼,再听上婶娘临终教诲的抱怨和遗憾潸然泪下。此时,我纵有千言万语也无法告慰九泉之下的婶娘,任凭千呼万唤也无法再唤醒永远沉睡的婶娘。只有千丝万缕的思绪将我带到了那久远、沉重而难忘的回忆之中。
婶娘生于一个普通农家,17岁进了我们家。由于叔叔工作在外,他们长期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使她倍受孤独,尝遍艰辛,更多的忍受着思夫盼归的痛苦;只因家贫人多劳力少,她几乎没有享受到一点清福,用孱弱的双肩过早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不辞辛苦耕种农田,操持家务,孝敬公婆,相夫教子。在那收入微薄,环境艰苦的岁月里,婶娘经过十月怀胎和人生的阵痛,堂哥来到了人世,这无疑又给本来负担就不轻的婶娘平添了几分压力,但她没有退缩,而是以更加顽强的毅力和坚韧的品质,白天在严寒酷暑中扛犁夯耙,挣取生计,晚上,在昏暗的灯光下,飞针走线,为孩子缝补衣衫。婶娘除了养育自己的孩子,还把侄子外甥们的事也挂在心上。扶持万般无奈的侄子侄女们成家立业。大外甥、四外甥与四侄子先后考上了张掖师范,她便扮起了母亲的角色,帮助他们上学,教育他们成才;二侄子身患关节炎,几乎失去了走路的能力,她用自行车推着四处寻医问药,经过一个多月的扎针理疗,使他重新站立起来,恢复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我们家子女多、负担重,她节衣宿食,时常给予接济,尤其是在我父亲得了重病的时候,她依然将父亲接到了张掖,住进医院接受治疗,是她主动料理父亲的衣食起居,帮助渡过了难关。一件件一桩桩往事一时难以表清说尽,只有铭记在心激励和教育我堂堂正正做人和老老实实做事。
婶娘,是一个贤惠的妻子,她与叔叔结为伴侣,几十年如一日,相敬如宾,相濡以沫,同甘共苦。叔叔因工作的需要,走到哪里她跟到哪里,她常常为支持叔叔的工作而不顾自己的一切。特别是在肃南的12年中,她跟随叔叔移居它乡,艰难度日,吃尽了苦头。后来,她随叔叔来到了张掖,应该说该轻松一下了,但她没有顺应潮流穿过一件时髦的衣服;更没有过多的奢望到豪华酒楼吃过一顿丰盛的饭菜,而是以她特有的勤劳和俭朴美德,重新操起了年轻时所学的裁缝手艺,在缝纫机单调而快乐的陪伴中,恪守着一个家属的诺言,过着平常而普通的生活。她用手中的尺子度量着人生的里程,用剪刀剪碎了生活的忧愁,用熨斗熨平了坎坷的道路,用针线穿梭着蹉跎岁月,用双手编织了全家的幸福美满。随着她年事增高和体质下降,直到她眼花手软、腰酸背痛,才忍痛割爱放下手中的针线。
在这艰难坎坷而漫长的人生旅程中,婶娘就是这样,不但养育了儿子,还竭尽全力培养教育孙子;为了家业的昌盛,她含辛茹苦,积劳成疾;为了子孙的成长,她呕心沥血,费尽了心思。而现在刚刚到了报答养育之恩,让她享受幸福的时候,她却不愿给我们增添更多的负担,不给我们孝敬她的机会,在我们还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过早地离我们而去。婶娘虽离开了我们,但她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们心中,她虽未给我们留下丰厚的财富,但她艰苦朴素,任劳任怨,勤俭持家的品德却是我们一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我们将永远继承她的风范,敬养好兄长父辈,安居乐业,善待好妻子,安心创业,培养好子女,立志成才,来了却她未了的心愿。(原载《焉支山》)
中国民俗文化史上的奇葩—河西宝(散文)
宝卷在明清两代大量产生,盛行于中国许多地方。河西宝卷则是广为流传在今甘肃河西地区农村,深受广大农民群众喜爱的一种流行于民间的说唱文学艺术,也是“念卷”或“唱卷”的底本。念宝卷的时间不限,一般都在每年春节前后及农闲时节,特别在春节前夕至元宵节期间达到高潮。
昔时,能设局请先生说唱宝卷,对庄户人家来说,是家门兴旺和崇尚文化的一种标志。犹如大户人家请戏班唱堂会一样热烈郑重。当然,念宝卷远比唱戏简单得多,全部阵容和行头仅为一个先生一张嘴,一部宝卷说破天,毋须过多的铺排破费,家庭条件稍微可以的农户都能设局请先生念卷。设局的主人要把屋里屋外、炕上炕下打扫干净,在炕中央放上一个擦洗明净的炕桌,摆满糖茶、油馃子、糖花子等年节招待客人的果品,恭候念卷先生和听众的光临。夜幕降临,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少年儿童,陆续来到设局请卷人家,人们互致问候,叙说家长里短;主人家态度谦躬,笑容满面,礼貌周全,忙前忙后,端茶倒水,招呼让座。炕上地下坐满听卷之人。念卷先生被让在炕中央摆放糖茶果品的炕桌上首盘腿而坐,被视为上宾,深受众人的尊崇。念卷先生在念卷开始前要洗手漱口,点上三柱香,向西方(或佛像)跪拜,待静心后,才开始念卷。
河西宝卷的传播主要是文字和口头两种形式,文字传播不同于民间纯属口耳相传的小曲小调、民歌民谣和传说,它是一本本用文字记载的完整故事。口头传播俗称“念卷”,也就是说唱宝卷内容,而念宝卷作为一种民间文化习俗和民间说唱文化艺术,恰恰是宝卷流传最基本的方式。由于受佛教功德说的影响,人们就把抄、颂、藏宝卷作为一种积德行善之举,竞相传抄,也正是在这样的借抄、传颂中,才使宝卷得以保存并流传下来。
念宝卷不论在开头、结尾,还是过渡、韵白结合、调子部分都有一些固定的格式,但又不受程式的限制,而又变化多样。一般的开头是:“××宝卷才展开,诸佛菩萨降临来。天龙八部神欢喜,保佑大众永无灾。”这些唱词内容主要是:点明宝卷名称;宣扬佛教弃恶扬善,因果报应主旨;规劝人们认真聆听宝卷内容,从中吸取教益,多多行善积德。演唱方式为一人唱,一人(或众人)和,以烘托气氛。和者称为接卷,就是等念卷人念完一段韵文或吟完一首诗后,即接唱。接词一般是固定的如“数落莲花,莲花落”、“南无阿弥陀佛”等,就如同歌曲中的衬词衬腔。这样的开局演唱形式,能使表演者与听众之间形成互动,营造热烈的气氛。这是念宝卷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其次是交待和介绍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主题内容,以后逐步展开情节。或朗、或诵、或说、或念、或唱、举手点头,变换表情,绘声绘色的表演,加上生动的故事情节,足使听者心驰神迷,如痴如醉,高兴处捧腹大笑,心酸处女人们大都陪出些眼泪。
念宝卷源头是唐、五代俗讲“讲唱经文”及演佛经故事的变文嫡传,由佛教俗讲的发展而形成了河西佛教宝卷。河西宝卷在河西地区分布很广,涉及20多个县市,保存颇多,有据可查的有100多种。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五类:一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如《烙碗计宝卷》、《丁郎寻父宝卷》、《蜜蜂计宝卷》等,这类宝卷数量很多,质量也好,是最基本的一类:二是来自民间神话传说故事的,如《天仙配宝卷》、《劈山救母宝卷》、《张四姐大闹东京宝卷》、《何仙姑宝卷》等,这类宝卷基本上是从民间传说故事中改编,神话色彩很浓,听起来委婉有趣,感染力很强。三是表达历史人物传奇的,如《昭君和北番宝卷》、《康熙王私访山东宝卷》、《包公宝卷》等。四是表述寓言和童话故事的,如《老鼠宝卷》、《鹦哥宝卷》、《义犬救主宝卷》等,这类宝卷最接近农民群众的体裁,也是宝卷得以流传的主要原因。五是记叙佛教活动的,如《唐王游地狱宝卷》、《沉香救母宝卷》、《刘全进瓜宝卷》等,它是河西宝卷的直接源头。
河西地区流传的宝卷,不仅种类多,内容也很有特色,宝卷内容多为抑恶扬善,既能兴教化、劝操守,又能营造热闹气氛,给人以情感愉悦或心灵感悟。农村群众普遍把它当成立言、立德、立品的标准,视为“家藏一宝卷,百事无禁忌”。有的当它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及时雨;有的当它为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的无私棒;有的当它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百宝经;有的家庭儿女不孝、媳妇不贤、家事不顺、人丁不和,就用“念宝卷”的方式使家人受到教育,幡然悔悟。宝卷在河西人民群众中根基之深、影响之大、范围之广,可谓“之最”。
河西宝卷的韵文句式以十字句最多,七言句次之,还有五言句、四言句,句子有一定的平仄韵律。当然,句数的多少还可以灵活的变化,最长者可以达30句,短者只有4句。韵文配以曲调,其曲调除保留了个别原有曲调外,大量使用的是当地民间曲调。据初步统计有20多种,常见的有莲花落、打宫调、浪淘沙、哭五更等,这些曲调的使用,没有严格的规定和限制,念卷人可以根据情节的发展灵活安排,内容的不同随时转化。常常给宝卷注入新鲜血液,使唱调常青不老,娓娓动听。这样,使整个宝卷从头到尾,唱唱念念说说,说说念念唱唱,生动活泼。听众聚精会神,津津乐道,通宵达旦,兴味十足。
念唱宝卷作为河西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娱乐形式,历数几年而不衰,近几年随着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报刊、杂志、电视、电脑等现代传媒的普及,人们娱乐消遣的方式日益丰富,念宝卷或听宝卷的人越来越少了,但在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还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甚为传唱。城区一些退休干部和老人们处于怀旧之心,闲暇无事,小聚一起,念唱宝卷,其乐融融。但河西宝卷不仅是中国民俗文学史的珍贵资料,而且是中国民俗文化史上的奇葩,作为文化人和文艺工作者应当义不容辞地肩负起挖掘、整理、研究、抢救宝卷的职责,对其进行研究,加以整理,为河西地区通俗文学史、民俗文化史的研究提供详实的史料。
(原载《甘肃日报》)
知识出处
《山丹县六十年文学作品集》
出版者:作家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萧滋云、梁琛世、王继德、林茂森、周春林、郭勇、张淞、崔多奇、周多星、罗新辉等多人的优秀作品。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旭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怀念婶娘
相关作品
中国民俗文化史上的奇...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