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图书馆
山丹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丹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崔丽娟作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六十年文学作品集》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838
颗粒名称:
崔丽娟作品
分类号:
I227;I267
页数:
5
页码:
247-251
摘要:
本文记述山丹县崔丽娟作品,其中介绍诗四首,散文《遥远的水磨房》。
关键词:
山丹县
崔丽娟
文学作品
内容
作者简介:崔丽娟,女,1966年生,甘肃山丹县人。现在张掖市文联工作,喜欢文学,业余时间尝试诗歌方面的创作,偶有作品见著报刊。
诗四首
寄语祁连山
多少次我凝目远望
似在天际的尽头
屹然矗立着你巍峨而庄严的身影
哦!祁连山
每当看到你的时候
我的心潮都难以平静
思绪如脱缰的野马
驰骋于你多姿的山峦
巍峨的峰顶
似听到阵阵松涛一如江河奔流
如泣如诉
倾吐着这一方沃土上的壮丽与
不幸
哦!祁连山你峰顶那永不融化
的坚冰
就是沧桑历史的见证
我常常踏过松柯掩的林地
独自徜徉于这一片广袤的原野
之中
浴一身晨露抹一脸金黄
穿行于漫漫的迷雾中
直到落日的尽头
再看一眼你瞑色中的幽深
披一身星辉
去寻母亲晚归的呼唤
为什么我竞如此迷恋你——幽
美的祁连山
是苍鹰凌云的骄健
还是马儿驰骋的俊美
是溪流叮咚的悦耳
还是百鸟合奏的婉转
是你冰峰漾着夕阳的辉煌壮观
还是你姹紫胭红的灿烂
是白发苍苍的祖母在灯下对你
的诉说
在我心中烙下了永久的印记
哦幽幽的祁连山
你同你面前的那一方原野
曾经历了多少次硝烟峰火中的磨难
那是血雨腥风阴霾布满天空的时代
这一方美丽的沃土
曾是马匪猖獗恣意横行的天下
西路红军转战南北跋涉二万五
千里来到了这里
饥寒交迫人困马乏数度与敌人交火
无数英雄的鲜血染红了这一方土地
多少次我沉思瞑想
这里的树木如此葱郁草如此肥美
花如此灿烂
是经过了烈士们鲜血的浇灌
那如潮般经久不息的阵阵松涛声
是烈士们英魂对美好生活的热
切呼唤
哦祁连山你就是这历史的见证
你巍峨的山峰就是他们最好的
丰碑
高亢的风笛传颂着他们的事迹
峰峦回应着——在庄严的祁连山
没了狂风暴雨的岁月
渡过了白色恐怖的时代
如今你巍然屹立于祖国的土地上
白雪皑皑的祁连山
(原载《张掖日报》)
冬日印象
太阳
在阴冷的西北风里
瑟索着
苍白的容颜
高大的烟囱矗立在
楼宇林立的空间
肆意喷吐着翻着滚的浓烟
只有那些钻天杨
裸露着身骨
依然昴扬向上
用一身的骨头
奋力地支撑着天空
凌冽的风中
我分明听到了
树的骨关节发出的
咔嚓作响的声音
雪——
冬天的精灵
吮含着生命的激情
梦想着雨后的彩虹
心怀晶莹的童心
为大地
书写下了绿色的感动
因此
人们的心中
希望的种子
在萌动
让思绪漂泊
岁月匆匆
伴随着季节轮回的脚步
万物凋蔽的日子又
如期而至
野外庭园中的百花
相继叹息着离去
但那情感的花朵
却始终鲜活着我久远的记忆
芬芳着我枯萎的心田
足够一世的咀嚼回味
曾经有过的爱
在时间的风雨中已枯萎
而恨也如同了过眼的云烟
因为心里已盛不下
太多的感伤
还有太多的回味
只想放逐自己的灵魂
于蓝天白云间
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栖息
那久已疲惫的情怀
去探视春的足迹
聆听夏的旋律
在秋天的湛蓝里
任自己的思绪放飞
在冬天洁白的雪野上
走出一串串心灵的诗行
让思绪
一生一世
在永恒的四季里
漂泊
(以上作品原载《生命树》)
在窟窿峡
是何时地之母的阵痛
诞生出了你的容颜
窟窿峡?
又一次站立在你的身旁
我探寻的目光
久久地叩问苍穹
峡谷两旁是壁立的山峰
朝阳的一面巉岩嶙峋
北面是茂密的松林
中间流淌着一条汹涌翻滚的河流
林间空地的绿草滩上
盘踞着几顶洁白的帐蓬
周围绳索上各色的彩旗
在风中猎猎作响
我听到从帐蓬里飘出的美妙的歌唱
明媚的阳光温暖着峡谷
林地间跃动着细碎的银光
藤蔓肆意地扭曲着自己的身形
有着很深裂纹的老松树
在默默地审视着自己
淡蓝色的野菊开满山坡
有羊群叫着
是一朵朵有声音的云
在碧绿的大海上飘动
在窟窿峡
我梦想着做一块巨岩
壁立于峡谷旁的峰巅
(原载《诗词》)
遥远的水磨房(散文)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转瞬之间,已人到中年。不知怎的,时常有一种怀旧的情绪萦绕于心间,久久无法排遣,且如一股暖流在心中涌动,思绪也如脱缰的野马,带着我的心飞到了那遥远的地方——水磨房。我记忆深处童年时代非常难以忘怀的一段时光,时至今日,它仍如一幅鲜活的画面,在我心的深处隐隐地、不时地闪现,在我灵魂深处的沙漠中,如一股甘泉滋润着我渐趋荒芜的心田。
故乡的土地上,流淌着一条河——大马营河,这是一条非常古老的河,源自于绵绵的祁连山,常年不间歇地,流淌在故乡的大地上,滋润着故乡干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故乡的父老乡亲。我记得在我四五岁的时候,沿着河边,每隔一段距离,人们就修建一座磨房,因为磨盘是靠水的作用而转动的,所以就叫水磨,每盘水磨都要修一间与之相应的磨房,磨房是依河岸而建的,修建的地点一定要选好,要选择水流落差大的地方,不仅如此,还要通过人力来加大水的这种落差,这样有利于借助于水的落差所形成的势能来带动叶轮的转动,进而来带动磨盘的工作。磨房的一端一般搭建在岸上,另一端建在水的上方,修建在水上方一面的屋基以下的部分要选用石头从水中砌上来,砌到与另一面河岸一样的高度,再在上面用木板依岸拼建,建成磨房的基面,再在上面也用木板搭建而成。房子的地板面中间放磨盘的地方要留下一方通向水面的空间,可以说,水磨房里,除了两扇磨盘是石头做成以外,其它的都是木头的。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家家户户吃的面、咽的糠都是从它的磨眼里流出来的,丰收的喜悦、灾难的痛苦也都是从它的磨眼里流出来的,母亲的青春岁月也在磨盘转动和水流的轰响声中变得支离破碎。
石磨由两面磨扇、木盘和带动磨扇的叶轮组成,磨扇大约有一尺多厚,圆形,直经大约有三尺左右,两个相对的磨扇上凿有一排排斜沟齿,转动时由上下沟齿的摩擦把粮食咀嚼成面粉。面粉撒在一圆形木制的大磨盘上。石磨是由坚硬的石头凿成,可磨各种粮食。随着水能带动水中的叶轮进而带动磨盘的转动,就从两扇磨的接触处边沿撒下不同粗细的面粉。然后用大小不同纹眼的面筛筛过。这样磨一遍,筛一遍,反复多次,直到把粮食磨光,最后剩下不多的一点点的麸皮,带回家给鸡或是牲畜吃。
那时候磨面可是家中的一件大事,因为河附近的好几个村子,只拥有为数不多的三四座磨房,所以磨房的使用非常紧张,要想磨面,事先要去看守磨房的人那儿排队,按我们家乡人们的说法,就叫“号下”,“号下”之后,你就得自己操心,约摸到了时辰,再把选好的粮食用牛车拉或是牲畜驮到磨房去,不论白天还是黑夜,因为水磨昼夜不停的运作着。我那时特别喜欢跟上父母去磨房磨面,因为我非常喜欢高高地坐在牛车上的粮食袋子上,也非常高兴骑在驮粮食的牲口上面。白天磨面还好,人们边忙碌着手中的活边拉家常,时间过得也快。但到了夜晚,时间过得就觉得非常慢。夜间磨面就得借助灯光,那时候是用不起煤油灯的,用的是清油灯,也就是菜籽油之类的灯,灯光是非常昏黄而微弱的,但它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从夜晚到黎明放射着它的光,在透过门窗的夜风的吹拂下摇动着它的影,不熄不灭。
在我的记忆中,那时河中的水比现在要大得多,特别是在磨房下面的水因了落差而发出了强大的轰鸣声,时至今日,那轰鸣声仍时时在我的耳畔响起。强大的水流冲击着叶轮,从地板的缝隙向下望去,湍急的水流同叶轮在做激烈的搏斗,引得整个水磨房也不停地颤动,那时的我真担心磨房连同里面的人们会被整个的冲走,然而我的担心往往是多余的,从来也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如今,在家乡的河边,已经早已没有了水磨房的踪迹,只有偶然间会从老乡家里发现那厚重的磨盘,蒙着历史沉积下的厚厚的尘埃,被遗弃在不起眼的拐角旯旮里,从人们的眼里、甚至于心里,已消失得了无踪迹,但它却时时地闪现在我记忆的最深处,甚至于我灵魂的深处,并时时地提醒着我不要忘记过去的历史,过去的欢乐亦或是痛苦。它虽然已永久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在我的心里,它是一本厚重的历史大书,把人生岁月的悲壮,世态炎凉的沧桑,风云变幻的成败洞现出来,它让我明白了岁月的风霜,人生的苦难可以苍老人的容颜,染白人的双鬓,但只要不屈服,往前奔,留给岁月的从容自信、自强不息的精神的光芒就会永远照耀着你人生的征途。它把多灾多难的昨天和幸福的今天链接起来,它们虽然已完成了如牛负重的历史使命,但它那漫长与崎岖、青春与迟暮的历史将永远写在农村发展的浓厚沉重的史册里。
转眼之间,几十年的人生岁月已过,岁月的风霜已然苍老了我本来稚嫩的心田,但故乡那昼夜轰然作响的水磨房,却永远定格在了我眼眸的深处,还有那在静寂漆黑的夜晚摇曳的的灯光,虽然昏黄,却始终温暖着我的心,永远明亮在我遥远心灵历程的前方。
(原载《甘泉》)
知识出处
《山丹县六十年文学作品集》
出版者:作家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萧滋云、梁琛世、王继德、林茂森、周春林、郭勇、张淞、崔多奇、周多星、罗新辉等多人的优秀作品。
阅读
相关人物
崔丽娟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寄语祁连山
相关作品
冬日印象
相关作品
让思绪漂泊
相关作品
在窟窿峡
相关作品
遥远的水磨房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