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民间建筑——堡、寨、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文蕴》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793
颗粒名称: 山丹民间建筑——堡、寨、庄
分类号: K928.71
页数: 5
页码: 501-50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丹县的民间建筑,其中包括了堡、寨、庄等,山丹民居,是先民依据水土条件,多以宗族为单位相聚而建,形成了众多堡、寨、庄,既适合人们居住生活,战乱时期又带有一定的军事防御功能,体现了人民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随着社会进步而变化,堡、寨、庄已保存不多,仅留部分遗址和俗成古地名。
关键词: 山丹县 民间建筑

内容

山丹民居,是先民依据水土条件,多以宗族为单位相聚而建,形成了众多堡、寨、庄,既适合人们居住生活,战乱时期又带有一定的军事防御功能,体现了人民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随着社会进步而变化,堡、寨、庄已保存不多,仅留部分遗址和俗成古地名。
  西汉武帝特别重视边塞防卫建设,开始河西屯田,始置删丹城,屯田开发和边塞烽、墩、堡、寨、庄同时进步。
  烽,边塞守戌兵士居之,十里一烽,五里一墩,守望烽火,最大的筑城。如今硖口古城遗址尚存。汉代以前山丹为少数民族占据,汉代统一西域后,通过历朝以来屯兵和大规模移民,“立堡营田”、“镇戌相接,烽候相望。”使生产、生活自保不误。山丹境内汉明长城保存比较完整,长城沿线平川多有堡、寨、庄建筑,如十里堡、二十里堡、三十里堡、芦堡、丰城堡,高寨子、马寨子、上寨子、下寨子、河西寨子,王庄、周庄、刘庄、楼庄、铁门庄子,五墩、王家墩等。居民聚集,村落形成,星罗棋布,幅射县域。
  山丹遗留的堡寨庄,多依地形夯土筑成高围墙,呈正方形或长方形,内修房院。堡寨一般较大,周长多为二里左右,开一门或二门,内通街道,沿街安排院落、商铺、寺庙、学堂等,内住居民不等,多则一二百户。而庄子则较小,明清时庄子规格有“八六”之规格,即长八丈宽6丈不等,富户、官宦人家规模较大,庄墙夯土板筑,墙宽度3—5米,高11米。墙头留有约1.5米宽的转台,外缘筑高约2米的裙墙,间开枪眼,也有不留转台的,墙头如棱状。庄门多东、南开,一般为墩台式,高大坚实,上筑门楼,门道深窄,仅可行人,不能进车,石券木门,门扇较小坚厚(或以铁裹之),有设二道门或三道门的,以求安全。为防兵、匪、盗,围墙四周或四角设碉(角)墩,墩凸出墙面,墩头留有垛口枪眼。墙上备有卵石、滚木。有的庄角墩高大,墩通天井,设木梯或绳梯供人上下,天井下挖有水井,墩上建有工字型或四合院式房舍,可储备物资。墩下有地道通向庄外。在墙外约50米处的一面或四面筑较矮的围墙,以栏牛羊。庄门对面偏左或偏右置起脊大门。所不同者明代庄墙多为二层,而民国时庄墙高度已不受高过11米城墙的高度的限制。
  河西居民喜造“土堡”,讲究高墙垒,目的在于阻挡风沙和匪盗之类。这种高深庄院,就地取材,冬温夏凉,实用性强。一般选址都在平坝、背山、有水源的地方。
  庄内修盖一院或二院、三院土砖木结构的房屋。庄的总体布局为四合院式,建筑物沿中轴线布设,以堂屋为中心,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布置庭院。这种布局方式封闭性较强,使家庭成员按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序各得其所,形成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符合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庭院正面为三门上房,又叫堂屋,供祖先神主和佛道神像,为祭祀的场所。两侧分别为三间或五间厦房,大者叫“书房”,小者称“厢房”,堂屋对面为倒座,庄门正中开者为左右各一间,偏开者为三间。明代的房屋多为一院式。清和民国时期,较大的庄子可在中间修过庭三间,即将全部房屋分隔为里外二进式,也有三进式的。建于民国时期仙堤堡大地主张维全家的庄园是典型的三进式。前院主要是耳房(倒座),东西厦房,穿过过庭,中院有倒座,上房、东西两小院厢房,穿过夹道,后院筑东西两小院,有腰门通向堂屋,堂屋筑在后庄墙之上,成高台,鸟瞰全庄,堂屋前的楼堂,穿楼堂,登阶才能进入三开间的堂屋。一般大庄院内墙周围建有围房,供仓储、厨下、役婢、马厩之用。这种庭院内部的组合,根据不同目的和需要,纵横结合,组成深度很大而又富于变化的空间,达到了内容和形式、工程技术和艺术效果的高度统一,具有一种独特的整体美感。特别是庄墙,黄土夯筑,高大、厚实、粗狂,是典型的西北风格。
  堂屋的结构多是古典式出廊房,起脊,但按封建规制不超过“五檩起脊”。厢房倒座顶为两廊出水的券棚顶,屋檐前檩下的平立额坊均与柱脚构成整体,实际上形成了上下圈梁的作用,俗称莲身转的院落,要拆除倒座,必须破坏两侧厦房才行,建筑物全部重量,由木构架负担,墙壁只起隔间、避风、防寒作用。河西四合院的木结构骨架以榫卯连接,拉力强,结构合理,木构架在石础上立柱,廊檐地面铺石阶。
  庄门、房门、廊柱上多有联额。庄门上的匾额多为“耕读传家”、“钟灵毓秀”、“祁连挺秀”、“吉星高照”等字样,古风浓厚。
  山丹屯庄中,经济中等的人家,一般居住在5米多高的院墙内,不起脊、不拔廊、无彩枋、无基脚的“腰五满三窗”,“一块玉”门扇,薄泥墙装修和“齐头房屋”。贫苦之家多住没有庄墙的“明房子”(土、草房),“牛勒巴”窗子。
  筑庄建房时,在破土立木前要举行仪式,宣读《建宅文》,以祝福主人幸福。“坐家封侯,子孙永昌……大富大贵,梦寐吉祥。无诸中天,寿命延长,百病除愈,身体轻强”。立木时贴建房联,挂红。房屋上大梁时,要唱《上梁文》。宅第筑好后,请人念《镇宅文》,还要择吉日谢土。考究的人家,在院内多植花木。
  堡寨庄院修建,皆请道士看风水,有“风雨顺时,普天安乐”的强烈愿望。
  现代保留典型的古代河西屯庄已经不多了。就是个别存在的,多已废弃不居。这些残存的屯庄多数是清末和民国时期所建。明清堡寨庄多毁于1954年的山丹大地震,山丹县震倒村寨170余座。

知识出处

山丹文蕴

《山丹文蕴》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以简约的文笔,写实的手法,流畅的语言,对山丹的民间文艺、民俗风情、地方小吃、民间工艺等诸方面进行了全面介绍,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历史上山丹一带多民族和谐共处,经济文化相互交流融合过程中形成的独具地方特色的人文环境和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既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乡土文化教材,又是一部让外地人了解山丹、认识山丹的导游手册。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