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间传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文蕴》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770
颗粒名称: (一)民间传说
分类号: I247. 6
页数: 76
页码: 2-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丹县的民间传说,其中包括了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地方传说等。
关键词: 民间文学 山丹县 民间传说

内容

讲故事,听故事,是山丹最古老的文化传统习俗,在文化生活极端贫乏的古代,是城乡人民中间最具魅力的家常精神文化快餐。它伴随着山丹人民繁衍生息,自觉与不自觉地在消遣与娱乐中,寄托着自己的审美理想和精神追求。山丹人把讲故事叫“喧谎”。更宽泛一些的说法还有“谝传”、“谝闲传”等叫法。但后者与前者相比,形式与内容上更加不局限于讲故事,亦可讲时政新闻、趣闻轶事、家长里短等,现场气氛也显得更随意、更热烈。当然,这种闲谝也往往是新的民间故事孕育和生成的过程。
  山丹民间传说,也和各地的民间故事一样,是深受人民喜爱的一种口头传承的散文体民间文学艺术形式。也是众多民间文学艺术形式中最普遍、最经常、影响最广泛、历史最久远,最富有生命力的口头文学艺术形式之一。它以生动或诙谐幽默的口语,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刻的寓意吸引人、感动人。无论是田间地头、家庭院落、厅堂炕头、冬日南墙根、夏日树荫下,劳作歇息、茶余饭后,凡两人以上相聚都可来上一段。人多时,你一段我一段,或你一句我一句,还可添枝加叶,插科打浑,气氛更为热闹。它是人们解除疲劳,消愁解闷,愉悦心情,调节情绪,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加深了解,增进友谊的精神媒介。
  山丹的历史文化是在特殊的地理历史环境条件下,多民族在长期的战争与和平、冲撞与融合中形成的。同时,也是在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汇中生成的。带着这种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山丹民间故事与扎根当地的人民群众一道繁衍生息,伴随人们的喜怒哀乐,不断发扬光大。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按照大众的审美情趣,约定俗成的日常行为准则、是非标准、道德规范去筛选过滤,选择性地控制它的滋生和流传,以儒释道教义为背景,以因果报应为主要内容,宣扬忠孝节义,鼓励真善美,抨击假恶丑,就成为山丹民间故事的主流。这种筛选和过滤如人体的免疫功能一样,能对粗俗的、卑污的不良文化的滋生和蔓延起到抑制或净化作用。纵观山丹民间故事的流行趋势,它对纯朴向上、奋发进取、向往美好的乡风民俗的生成,对良好道德操守的熏陶,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都是有积极作用的。
  山丹民间传说大部分是土生土长的,深深植根于当地人民群众之中;也有一部分是外来的,在本地流传的过程中,经过当地人民的加工改造,也在山丹人民中间扎下了根,成为山丹民间故事的一个组成部分。
  山丹的民间传说,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情节曲折,幽默诙谐,世代传唱不衰。
  神话传说如:《庄稼的传说》、《锄草的传说》、《人与狗争粮》、《葱蒜韭菜辣椒的来历》、《老黄牛的传说》等。
  历史传说如:《樊梨花征西》、《狄青坟的传说》、《隋炀帝西巡焉支山》、《赵统领大战马匪》、《白山口争水的传说》等。
  人物传说如:《霍去病的传说》、《马虎的传说》、《铁李拐的传说》、《刘剑雄》等。
  地方传说如:《祁连山传说》、《百花池传说》、《钟山寺传说》、《大佛寺传说》、《破肚子娘娘庙传说》、《《石燕高飞》、《《神钟自鸣》、《白石崖传说》《驼岭山传说》。
  幻想故事有:《燕子报恩》、《黄狗犁地》、《白银子跟踪》、《黑驴子告状》、《张仁三下扬州》、《王小二西天问佛》、《周八公和鹿姑娘》、《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等》。
  动物故事有:《火焰驹的故事》、《猴子的故事》、《蒙鬃马斗猛虎》等。
  生活故事有:《三句半》、《穷娃子赶考》、《巧女婿》、《对对联》、《浪子回头》、《县老爷认父》、《父母的心在儿女上,儿女的心在石头上》、《三个媳妇看公公》、《周烂嘴算卦》等。
  笑话故事有:《不打自招》、《憨女婿》、《吹牛》、《聪明》等。
  山丹民间传说,是山丹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我们了解过去,建设美好未来都具有重要意义。文革时期,民间口头文学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山丹民间文学也面临同样的厄运。为了有效地抢救和保护各族人民创造的口头文学财富,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1984年,国家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决定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和《中国谚语集成》,亦称“三集成”。省上也决定编辑出版“三集成”甘肃分卷。自1985年开始,至1987年,山丹县文化馆及各乡镇文化站的同志们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经过两年多的时间,跑遍了全县11个乡镇的82个自然村和山丹马场的4个分场,32个农牧队。他们顶酷暑,冒严寒深入农家炕头和田间地头、牧人的帐房,采访民间说唱艺人和故事篓子327人,采集了大量的原始录音和文字资料。其后,又花费一年多的时间和心血,遵循“三性”原则,经过反复对比,把原始录音和文字变成了一篇篇民间故事文字稿,其后,又油印成山丹民间文学“三集成”资料本。1990年,经过进一步的整理,编辑出版了内部发行的《山丹民间故事集》。在此基础上,又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曲子真及赵方中、黄金钰同志的指导帮助下,经过进一步的整理筛选,由甘肃敦煌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新版的题为《胭脂山的传说》山丹民间故事选集,并公开发行。当然,过去所收集和整理的民间故事远非穷尽。近年来,国家又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这无疑对民间故事等民间口头文学的传承保护,继承和发展是一大福音。我们要在过去的基础上,下更大的功夫,做更多艰苦细致的工作,把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得更好,让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更大的作用。
  1、人物传说
  张侯福的传说
  (一)巧木匠受封西北侯
  传说张侯福是个蛤蟆精变的。这人会木匠手艺,艺高胆大,名声在外。某年皇帝要修金銮殿,向民间招用能工巧匠,张侯福被选中了。金銮殿快修好了,只差飞檐卧角没人敢造。这时候,张侯福便自告奋勇地爬上去一人修造。他不用梯子、不搭架子,上下轻捷如猴。碰巧,被皇上看见了,便对身边的官员说:“这匠人真象个猴儿。”张侯福听见了,一个蹦子跳下来跪到皇帝面前磕头道:“叩谢皇恩,万岁!万万岁”!皇上问张谢之为何?张答:“皇上不是刚封我为侯了嘛?”君无戏言,开口为旨,皇上便默认道:“那好,看你这么机灵,就封你个侯吧”。遂命文臣打开封官图查看,正好西北缺一侯位,即封张侯福为西北侯,坐镇甘州,统辖西北。
  (二)金灵寺盗宝发了迹
  张侯福自从做了西北侯(即甘州提督),官运亨通,野心勃勃。一次他到山丹巡查,听说西山金灵寺一和尚修行积德,坐化而死,在坐化楼里藏了大量宝物。夜里,他便来金灵寺亲自盗宝。他到寺内,见和尚们还没睡着,便和衣而卧,等待时机。刚睡下,那坐化和尚就给他托了个梦,说他就是张的师傅,让张不要轻举妄动,如有难处可送他一口砂锅。张醒后,吓了一身冷汗,再不敢盗宝了。为求师傅保佑,就把师傅的坐化楼子搬进寺院里,重新修好,拜了三拜,背上砂锅走了。原来这砂锅就是个宝物,做上一锅饭,有多少人都够吃。于是张侯福便大肆招兵买马,称雄河西一带。
  (三)应梦拜下干儿子
  一日,张侯福来到霍城,夜里梦见衙门洞里卧着一只黑虎。第二天一早便差人去看,差人回报说,没有什么黑虎,只见一个要饭的娃子睡在门洞里避寒,现在还没有醒来。张侯福听了觉得好奇,叫来这娃子一看,脸堂黑如锅铁,满脸煞气,这穷娃子定非凡人,于是就收他做了干儿子,取名王进宝,给他新买了衣服,穿戴一新带回了家。过了几年,王进宝在张家渐渐长大,果然身手不凡,便带在身边为他做事,在一次次征战中英勇无比,为张侯福镇守河西立下了大功。后来人们都叫他黑子王将军。传说他在山丹定羌庙当过把总,又当过西宁镇台。再后来,传说他因杀过鞑靼人,被皇上下了十二道金牌调进京去,他以为要治罪,就自己吊死在宫柱上。又传说他是被鞑靼人杀了。
  (四)断人手得来“亮光石”
  有一次,张侯福的手下人禀报说,山丹某处有一个神通广大的男娃子,只要左手一伸,想要什么,就来什么。张听了,就差人找来这娃子一见,果然是真的。问他有何奥秘?娃子不说,张答应他,说出来就收他在府上做事,娃子便一五一十地说了。原来这娃子家里很穷。六月六那天,他躺在荒郊野外睡觉,梦见身边过来一伙道人,其中有一白胡子老人走在最前面,这时他觉得饥肠咕噜,就跪倒在老人面前磕头。老人问他磕头为啥?娃子说要拜他为师傅,希望把他带走混口饭吃。老人说:“你小小年纪,不必拜了,要想过好生活,就把你左手伸过来。”娃子伸出左手,老人在他手心里划了个“取”字。醒来后知道是做了场梦,但他一看左手,手心里确实有一个“取”字。心想写上个“取”字能顶啥用?我现在最想要的是白面馒头。说也巧,手里果然来了几个雪白的馒头。他吃饱后,又想现在肚子饱了,脚上还没有鞋,咋走路呢?果然左手里又是一双鞋,娃子高兴得穿上鞋跑回家去。从此,这娃子只要左手一伸,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日子过得很惬意。
  张侯福听了这娃子的秘密,觉得将来必有大用,当真领了这娃子走了。走在路上,张左思右想,他这只神手自己用起来容易,别人用起来总不太方便,其实,我只要这只手就行了。想着想着,不觉来到一条河边,张侯福站下,让娃子把左手伸出来,看水中有没有影子。娃子不知是计,手刚一伸,张便一刀砍下,手掉进水里了。张赶紧让人进河去摸,手没摸到却摸出一块染着血的圆石头,张接过一看,这石头就象一面镜子,亮得很,能把对面的东西看个一清二楚。张得了这块亮光石就高兴地走了。后来,张侯福把这块亮光石宣称“照妖镜”,能照出天下邪恶之事。
  (五)私造皇宫遭查询
  张侯福接连得宝,感到这是运极泰来,便在甘州城大兴土木,营造宫殿,欲坐西北王。大殿立木的时候,张侯福亲自督查,他随手一拃,金柱比皇宫太和殿柱子短了三寸三,便要拿木匠问罪。木匠诉道:“这里的南北山中再没有比这更高的大树了。”张才罢休,只好将就立起。甘州大殿修成后,很快就被朝庭知道了,皇上立即派人以“私造皇宫”罪下来捉拿张侯福,张吓得无言以对。这时,修了大殿的木匠出来作证,说这修的是寺院,不是宫殿,不信,量一量前后柱子就知道了。钦差一量,果然比皇宫金柱短三寸三,确信不是宫殿,张侯福才免于一死。
  (六)点圣水发怒斩龙首
  一日晨,张侯福点圣水洗脸,忽见水中有一龙爪欲抠他双眼,张忙拿起他的“照妖镜”查看,只见山丹北面龙首山蠢蠢欲动,他认为这里将要鱼龙变化出大人物呢,他的西北王就坐不成了。于是,他亲自带人去斩龙首山,在龙首山脖子里挖了七七四十九天,白天挖开,夜里又长住了,就是挖不开。一天夜里,张侯福睡下,梦里听见两个土地爷说话:“不怕铁锨挖,单怕大锯锯。”第二天,张侯福叫人找来大锯锯龙首山脖子,果然锯断了。现在这段豁口还在,名叫“斩龙槽”。从此,张侯福认为他坐西北王不顺利就着了这伙土龙的祸,他决心凭他的“照妖镜”将其一一除尽斩绝。
  (七)斩断公龙腰,哭瞎母龙眼
  张候福斩大龙(龙首山)成功,便开始了大规模斩土龙,破风水的行动。
  一日,下人禀报,在霍城的马家坟院里雷电交加,有一只白狗在拉屎。张拿“照妖镜”一看,白狗不见了,只见两条土龙在交颈蠕动。张侯福立即派人斩挖,挖不开,就拿大锯锯,一锯就断了。传说,当时马家的先人临死时叮嘱后人,他死了不要给他穿裤子。可是,他死后,后人过意不去,光着身子咋上西天呢?就给他穿了条大裆裤子埋了。再说,张侯福斩断南面的土龙(即现在的折腰山),龙血直往下淌,传说如果淌进北面的母龙眼里(现在东山的小泉子),龙脉接通,公龙的伤口就会愈合。结果龙血淌下来,遍地尽是牛蹄窝窝,终于没流进母龙眼里,龙脉没接上,公龙带伤飞走了,母龙也把眼睛哭瞎了(小泉子水干了)。公龙飞走时,马家的先人忙骑龙欲走,结果大裆裤子被龙角挂住,没有骑上,马家断了龙脉,好运就破了。后来,流传着三句歌谣:锯断公龙腰,哭瞎母龙眼,大裆裤子挂住上不去天。
  这以后,张侯福就凭借一块“照妖镜”见好风水就破,连斩河西七十二条土龙,仅现在叫上名的就有“斩龙槽”、“折腰山”、“大小长洼”、“黑山岑”,还有南山“金羊岭”一支角,“卧牛河”卧牛三条腿,都是被张侯福斩掉的。
  (八)修道练剑命归天
  张侯福斩了七十二条土龙,自以为除了邪恶,坐西北王再没挡着,便开始百日修道练剑,准备登基。练到最后一日,张剑突然向京城刺去。这时,皇上正在洗脸,刚一低头,一道白光擦头而过,一把利剑刺在金柱上。取下观看,剑柄上刻着“张侯福”的名字。皇上大怒,这小人竟敢得志伤主,立刻命武将下河西捉拿。武将赶到甘州府,让张侯福接旨,张以为皇上又赐福于他,伸手欲接,武将手起剑落,张侯福的首级便滚进圣旨匣子里带走了。张侯福当西北王的美梦到此结束。
  断“龙”的传说
  焉支山寺沟河有两座山,蜿蜒环绕寺沟河,头似龙,尾似蛇,酷似两条龙。
  传说,这两条山龙是一公一母,它们每天晚上在说话。有一晚,附近住的姓陈的人家听到两条龙说:“我们已在这里消灾免罪几千年,快够时间了,千万不能让人把我们砍断,要是断了,他得福了,我们就不行了。”陈家人听了很高兴。第二天一早,全家人带上铁锨、镢头连挖带刨要斩断山龙的头,一直刨到下午,刨了还不到五尺。天黑他们回到家后,又磨铁锨又磨镢头,想明天继续刨。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全家人到山上一看,傻眼了,昨天刨下的槽子连一点痕迹都没有了,又变成了原样。他们不甘心,每天还是刨,白天刨,晚上长,一直刨了十几天还是原样子。这时全家人一个个都病倒了,他们再也不敢刨了。
  又过了些时间有个叫张侯福的人,晚上在朋友家喝了酒,路过这里,听到一男一女在说话。他想,可能是自己带了酒意吧,可听到说话声越来越清楚,他便蹲下仔细听。女的说:“他们再不敢刨了。”男的说:“刨死也无用,只能害他们自己。”男的又说:“不怕刨、不怕挖,就怕大锯锯。六月初六升天的那天,如果有人把我们锯断,他既有福又有官。”张侯福听明白了,原来是两条山龙在说话呢,便一点酒意也没了,喜出望外地往家跑。六月初六那天天刚亮,张侯福带人拿上大锯锯山龙去了。锯不多时,天空突然黑云压顶,雷鸣电闪,山龙冒起一股黄烟,张候福立刻昏倒在地。过了一个时辰,他醒来一看,云消烟散山龙也断了,成了悬崖峭壁。从那以后,每天晚上听到有个女的在哭,据说是公龙被锯断走不了,母龙也没走成,因而啼哭。那山龙的头部有两个窝,窝里开始流出一股清水,说是那母龙的眼泪。附近的人都来山上挑水,说吃了这个水能长寿。又过了很长一段时间,那个窝窝变的特别深,特别大,那水也干了,传说是母龙把眼睛哭瞎了。
  再说张侯福把山龙锯断后,回到家就病了,郎中看了,药也吃了,丝毫没用。到了第八天晚上他做了个梦,有人给他说到山龙泉洗洗脸病就全好了。他醒来后,带上脸盆到山龙泉窝里舀上水,正在洗脸时,看见盆里面有一条蛇,时隐时现,他马上觉得精神抖擞,病完全好了。于是,他端上这盆水回家,说自己已沾了龙脉了。从此,他做啥都顺,日子越来越好。
  一天他去办货,路边上停着一辆马车,旁边站着一伙官差,不知在路边干啥。上前一问,说是道台老爷忽然得了急病,命在旦夕,又偏偏在荒郊野外,正急得没办法。张侯福拿出自己带的水葫芦,先给道台灌了些水,道台就醒了,又给灌了些道台坐了起来。道台问:“这是啥水?喝下去浑身轻松。”张侯福说:“我这是龙眼仙水。”道台又要过葫芦一口气把水喝光,他的病就全好了。张侯福说:“你把我的仙水喝光,我怎么行路?”道台问:“你家住哪里?”张说:“我家住焉支山。”又问:“你识不识字?”说:“识点。”道台说:“你是我的救命恩人,就跟我到府里去当差吧。”张侯福还不想去,道台命人给了匹马让他骑上,一路跟到了甘州府。道台大人让张侯福在甘州府主管办案文书,他很机灵,不长时间就能替老爷办案了。过了一年,道台发病死去,张侯福便做了道台。
  狄青的传说
  很久以前,峡口不称峡口,称做联络城。有位将军叫狄青,字汉臣,被皇帝封为联络王,率兵西征到峡口。峡口是古丝绸之路的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皇帝命令把联络城筑为生铁城,狄青没按皇帝的吩咐办,把城修筑成了砖头城。
  狄青在峡口干了许多好事,让峡口的老百姓逐渐能够安居乐业,生活也不那么苦了。因此,老百姓都很尊敬他。
  狄青有两个儿子,老大叫狄龙,老二叫狄虎。有一年,狄青得了重病,自己觉得不久就要离开人世了,便把两个儿子叫到床前吩咐:他死后,要用石棺材埋了,且浑身不挂一点布丝,否则二十五年后就成不了仙。过了几天,狄青果然死了。
  儿子按父亲的遗嘱,做好了石棺材,但觉得父亲一丝不挂,心上过意不去,也怕别人笑话,就给穿了条裤衩。
  出葬的那天,老百姓全都披麻戴孝为狄青送葬。可棺材咋也抬不动,大家拿来椽子粗的铁链子,赶了十八匹骡子,十八匹马来拉。拉到半路上的一股泉水旁,铁链子断了,只好把狄青就地掩埋。传说这股泉水是山丹的水源头,狄青的坟刚好把这股泉水给压住了。以后,山丹的水越来越少。从此,就有“若能找着狄青坟,富足山丹一县人”的顺口溜流传至今。
  二十五年后,狄青在阴间要骑马升天成仙时,他穿的裤衩挂在马鞍上怎么也取不下来,马上不去,最终也没能升天成仙。
  刘剑雄的传说
  刘剑雄祖籍武威,后因战乱移居山丹城。他家境贫寒,在学堂里念书却念得高超,谁也比不过他。有一年他要进京赶考,但苦于没有盘缠,就想法借了些钱,置办了一桌酒席,邀请街面上字号里的人,想借此求他们资助一笔银两,助他进京赶考,若金榜题名一定报答。可是,酒席摆了整整一天,那些被邀的人一个也没有来。天快黑了,进来一个赌博轱辘子,问刘剑雄干啥着呢?刘剑雄给他照实讲了,并叹气道:“真乃置席容易,请客难啊!”赌博轱辘子说:“你搓下条捻子把灯点着,我喊人去。”不一会儿,他喊了一群赌友,吃喝完就开始赌博,输的赢的都抽份子,一晚上凑了四百两银子,解决了进京赶考的盘缠。刘剑雄急忙赶路到了北京。可是天不作美,他刚到就害了一场大病,等把病养好,科考已毕。他的银两花光了,家回不成,便在北京城外找了个主儿,给人家当先生教娃娃念书,一年挣一百两银子。有一天,他碰着一位拿长烟杆的老人,和他喧了一通谎后说:“我看你的学识不错,请你教我的两个学生,一年三百两银子,你看愿不愿意?”刘剑雄一听,愉快地答应了。他去辞掉了前一家,收拾了行李,等着老人来接他,左等右等,再不见老人来。好不容易等来了一个小伙子,问他:“你是刘剑雄先生吗?请跟我来。”刘剑雄背起行李正要走,那小伙子说:“不用背,你那个不用了。”刘剑雄舍不得扔掉,就寄放起来,有朝一日没事干了,还得用它呢。他空手跟小伙子到了一个地方,只见一座高墙大院,红墙黄瓦,甚是威严,从后门穿过花园,走进一间富丽堂皇的屋子,见屋内装饰华丽,金碧辉煌,好吃好喝摆了一桌。小伙子招呼他吃罢,那位拿长烟杆的老人领来两个娃娃,让跪在刘剑雄面前。老人说:“以后,你该教便教,该打便打。”说完就告辞了。刘剑雄一教教了两年多,大的被老人领走了,剩下小的继续教。有人给刘剑雄说:“你教下的那位大些的学生登基当了皇上。”他才知道,拿长烟杆的老人原来是康熙皇帝,不久,新皇上封他为太师。
  有一次,刘太师被派到江南主持科举考试。江南人打听得考官刘太师是位老西(西北人),便有人说“他一个老西能考我们个啥?”第一堂考试刘剑雄没出什么题,只带去一条一声不叫的哈巴狗。学生们很纳闷,过了一个多时辰该收卷了,全交的是白卷。第二堂考试,刘太师仍没出试题,只把监考台上的帘子拉开,一把宝剑挂着。学生又很纳闷,过了一个多时辰收卷,又全是白卷。第三堂考试,刘太师拿出一个鼓,敲了一声。过了一个多时辰收卷,又全交了白卷。他站在监考台上对大家说:“各位,你们连考三次都是白卷,看来差矣!”学生们说:“大人还没出题呢?”刘太师说:“第一次带来哈巴狗让你们做题,答案是《三字经》上的‘狗不叫’。第二次宝剑挂出,答案是《三字经》上的‘血铸剑’。第三次我敲了一下鼓答案是《百家姓》上的‘响鼓一声’,你们好自学之,我走了!”学生们忙说:“山在呢,湖不在。”刘太师答说:“山在呢,湖还来。”说完,就回京去了。
  鲁太林的传说
  清朝咸丰年间,河西出了个大学士,名叫鲁太林。此人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皇帝封他为“学太”,有一年科举考试,令他到南方监考。
  他到南方后,首先到四处走访,看应考者是否都在温习功课。结果发现考生们大多都在寻欢作乐,并议论说:“这次皇上派的监考官是河西佬,河西岂有人乎?他能出个啥题?除了《三字经》、《百家姓》恐怕连别的书都没多读过。”
  考试那天,鲁太林在考场前扎了三把箭,便拉了只小狗到后花园游玩去了。考生等了半天却不见老师命题,便讥笑说:“河西佬不敢给我们命题了。”
  时到下午,鲁太林到考场查看,见学生中没一个答卷的。便问:“你们今日为何不答题?”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你不命题,我们做何答复?”鲁太林淡淡一笑说:“你们不是说我河西佬只读《三字经》吗?我今天的考题就出自《三字经》,题目是:‘笔不偏,削谷箭,苟不教,性乃迁。’只可惜你们中间实在无一有才之人,统统是白痴。”学生们个个闹得面红耳赤。此后,再也无人敢在背后论议和轻视来自河西的鲁太林了。
  马虎的传说何家立了翰林院,孟家出了三知县。唯有马虎不成材,他在襄阳坐镇台。
  马虎小时候特别顽皮,打拳弄棒,一天到晚不闲。他非常喜欢捉吃滩上的蚂老蛇鼠子(娃娃蛇),捉到一条,活吞活咽,吃下去全身浮肿,非常难受,他便干些坏事,惹来别人打他,便觉得舒服些。每到清明时节前后,他天天在滩上捉吃蚂老蛇鼠子,然后,看见谁家祭坟供上馍馍点心,就跑去抢着吃,人家将他按住一阵狠打,他说痛快极了。这样,触怒了马家族人,都说他是怪物、祸害,给族里丢人败兴,一定要除掉,否则,众人不得安宁。有一天下午,他从外头回到家中,嫂嫂将他叫到一边,一边给他装干粮一边说:“今晚上,族里要按族规活埋你呢,说你闯下的祸太多了,你快些逃命吧。”马虎谢过嫂嫂,带上干粮逃走了。
  他逃到襄阳,沿街乞讨度日。一天晚上,他睡在襄阳府门前的廊檐下,夜深的时候,襄阳府里的巡视看见门前廊檐下卧着一只老虎,十分惊慌,叫醒许多人拿上兵器捉老虎,到跟前仔细一看,才是个衣衫破烂的少年叫花子。他们觉得很奇怪,禀报给了镇台大人,镇台大人将马虎传进来问话以后,收他在兵营中接受操练,他便练得了一身硬功夫。后来军队征西,镇台大人封他为征西先行官。果然,马虎英勇无比,立下了赫赫战功。返回襄阳后,镇台大人老了,就将马虎封了镇台。
  何家医生的传说
  霍城镇西坡村何家医生是山丹有名的中医世家,祖传已经五、六辈人了,在张掖、民乐、武威、永昌一带声望很大,上门求医者踏破门槛。
  何家医生的家传有四要,即:医方择要,地理五绝,针灸和魔法。但至今传给后人的只有医方医术,其他三要都没有传下来。为啥?听完何十三爷的故事你就知道了。
  何十三爷是何家医生的创始人,道号叫清真子,名修生,字博学,人称博学先生。
  何十三爷聪明好学、医术高明,上门求医者,不说啥病,一看便知,开几付方子吃了就好。如遇上不愈者,他也一看就明白,不必花钱买药,好言相劝,打发病人回去了。民乐有个姓杨的病人来找何十三爷看病,何十三爷一见此人便知病入膏肓,就没给开药,赶快打发走了。结果这人刚走到西大河就死了。这是何十三爷行医看病的绝招——观相。
  何十三爷为求功名,常到西安会考,走一个来回就是一年。
  他出门从不带银两盘缠,全靠行医度日。有一次,路上碰见个送葬的,一路走去,棺材里滴着血,他上前用指头蘸了点滴在地上的血迹,看了一下就把送葬的喊住了。问死者何人?说是个女人。又问怎么死的?说养娃娃死的。何十三爷说:“这女人还活着嘛,怎么就下葬?”送葬的人不信。何十三爷便挡住棺材说:“这人我给看,看活了不要分文,看不活不要怨我。”主人家同意了。棺材抬回家去,打开一看,人果然还有气。何十三爷给女人肚子上扎了一针,娃娃就生下来了,大人也活了。人们很奇怪,问他用的啥医术?他说“这叫‘小儿攥心’,针位就扎在小儿的手虎口上。”又问他路上没见病人,咋知道人还活着?他说只用指头蘸了点地上的血便知是活血。这下名声传开了,一针救活了两条人命,人们称他是河西“神医”。主人家感激不尽,硬要送给他银两作酬谢,他坚持分文没收,吃了顿饭就走了。据说,这事被兰州提督知道了,就赠给他“博学”的字名。
  遗憾的是他的“神针”没有传下来,为啥没有传下来?据说是因为他扎死过一个人。有一次,一个害心口子疼的人来求他治病,他说明天吃饱了再来。第二天病人来了,问他吃饭了没?病人说吃了,何十三爷就给他扎了针,结果针还没捻出来,人就死了。原来,这病人说了白话,他来时根本没有吃饭。从此后,他再不给人扎针了。按他的说法,扎针这东西包了医生包不了病人,因此,没给后人传授。
  何十三爷除了医术、邪法、还会阴阳八卦,是个天生的怪人。他看书不买书,能过目成颂。又善于万法归综,编成过地理五绝。他还昼看行云,夜观天象,曾亲手编绘过一部“星宿大全”。但不知什么原因没有传下来。
  何十三爷聪明一生,最后还是没有求下个功名。人问他为啥没考上举人,他说是“阴功秀才命举人”,是命中注定的。
  陈家祖先的传说
  很早以前,陈家楼底下的陈家三个先人搬到了陈家河湾。其中陈大有两个儿子叫陈松年、陈壮年,陈松年是陈家家族的账房先生。那时候交通不方便,陈松年从陈家楼到陈家河湾来来往往办账,一直骑着头大个子黑叫驴,走的是五鸡娃滩的那条路。
  有天晚上,有一个人赶着空牛车走到五鸡洼滩上,越走越费劲,就像拉了多少货似的,走着走着就听到车上有许多人人在喧谎,听着看不着,原来车里坐了一车鬼。赶车的人吓出了一身冷汗,一时没了主意。这时,陈松年骑着一头大个子黑叫驴跟了上来,驴叫唤了一声,车上的鬼都说:“快下车快下车,松年爷来了!”牛车一下子轻了。陈松年走到跟前,赶牛车的人说:“松年爷,你来了?”陈松年问:“你咋知道我是松年爷?”赶牛车的人说:“我的车走了半黑哩,上来一车鬼在喧谎,牛拉得直伸舌头。你的驴一叫唤,他们说:‘快下车快下车,松年爷来了’就一满下车跑掉了。”陈松年听后下了驴,和赶车人随上一搭里走,走到陈家河湾的陈家庄门跟前,他留住赶车人,把牛卸到院里,抱了一堆柴点着准备烤火抽烟,陈松年的长烟袋子咋找都找不见了,两人只好睡觉去了。正睡着,听见大门外有人喊:“松年爷给你的皮夹夹,松年爷给你的皮夹夹。”他们没理睬。第二天早上,陈松年给赶车的人开大门准备送他走,却发现门前的上马石上放着他的烟袋子。赶车的说:“你这个人心明如镜,鬼都怕你呢!”
  陈家生意越做越大。后来,在陈松年的主持下打了五处庄子,就是新庄、巴寨子、东沟、陈家窑儿、陈家台子。
  秦家尕女婿的传说
  过去,山丹有一家姓秦的大牧主骡马成群,牛羊无数,占着南山(祁连山)和大马营滩的半个西草滩,黑土槽是掌柜老爷常住的地方。但他家的牲畜常遭土匪抢劫,雇下的百十号家丁没一个打硬的,这使秦家掌柜老爷非常发愁。
  后来,南滩上来了个小伙子,到处给人打短工,他虽长得矮小,但身体结实,手脚麻利,还会几套武功拳脚。秦家得知,便把这小伙子请来,让他放牲口,并带领家丁护牲畜打土匪。这小伙子在秦家干了一段时间,确实表现不凡,深得掌柜老爷的赏识,同是雇工,但给他的报酬丰厚,地位也不一般,别的雇工们都羡慕他交了好运。到后来,这小伙子有走的意思,掌柜老爷得知,便将自己的大女儿许配给他作媳妇。盛情难却,小伙子只好留了下来,当了秦家的进门女婿,专门掌管草原畜牧,人都叫他尕女婿。
  不久,秦家的牛羊又遭到土匪袭击,尕女婿闻讯后,立刻率众从乌龙后岔截过去,把土匪围到白山口,两家混战了一场。最后因土匪人多枪法又厉害,尕女婿的人都逃跑了,只留下了一滩杀死的牛羊。
  这回较量,把尕女婿气得不行,决心要练好枪法,惩治这伙土匪。尕女婿的想法得到了老岳父的支持,他发誓:不练到百发百中誓不为人。练了一段时间,枪法已经很准了,他仍不满意。为了练习打活靶,他让媳妇给他捉靶子跑,让他练实弹射击,结果把媳妇打死了,闯下了人命乱子。尕女婿去给老岳父磕头请罪,没想到岳父大人丝毫没怪罪他,把二丫头续给了他。此后,尕女婿为报答老岳父的恩德,再啥事不做,专门打靶练枪法,决意平息南滩土匪。他原让媳妇捉靶子,结果二丫头又死在他枪口下了。这回,人们都担心尕女婿活不成了。没想到,掌柜老爷啥也没说,又把三丫头续给了他。尕女婿还是照样练枪法,终于练得百发百中,成了南滩上有名的神枪手。土匪欺软怕硬,再也不敢抢劫秦家牲畜了。
  马其来的传说
  马其来长得人高马大,手里拿着根长烟杆,满脸横肉,杀气腾腾,是本地的地头蛇,一般人见了他都是退避三舍,谁惹了他,便会有惹不尽的麻烦。他在张掖城、山丹城、新河都设有字号,财大气粗。就是新任的县长来了,也得先拜访他。
  那时候,有个叫化子,夜宿西街土地庙内。他常常有一顿没一顿,饿得皮包骨头,大人小孩都叫他郑干皮。有人霜里下刀,对马其来嚼舌根说,这叫化子偷土地庙里的东西卖钱,马其来就到县衙里打了个招呼,县衙立马差人把郑干皮抓进牢里严刑拷打,逼他招供,但郑干皮坚决不承认。马其来又招呼说:“把他脚巴骨上的筋挑断,看他认不认!”县衙里又立马把郑干皮脚巴骨上的筋挑断了。郑干皮还是不承认。马其来再次招呼衙门:“郑干皮不能留在世上了。”县衙里就在城外乱坟滩上挖了个坑,要把郑干皮活埋。郑干皮死到临头,愤愤地说道:“我说一句话,我死后非投马其来的儿子不可!好,谁有烟给我抽上口了就埋吧。”衙役们掏来掏去谁也没有掏出来,都没带那东西。这时,城墙上有人朝这边喊:“不要埋!不要埋!”原来,这位县长害怕了,他办的这个案子太离谱了,稀里糊涂听上马其来的话,无辜挑断郑干皮的筋又活埋他,这事儿若传出去,别说乌纱帽要丢,恐怕命都要丢掉呢!便立马差人阻止行刑。差人怕赶不上,就跑到城墙上喊话。坑沿上的衙役们听成:“快些埋!快些埋!”就稀里哗啦立马埋掉了。
  不久,马其来的女人养下个儿子,取名马士中。若干年后,马士中长得象老子一样高大魁武,且英俊潇洒。有一天,他在街上走着,忽然脚巴骨上的筋疼得要命,随即倒在街上直打滚。马其来叫人抬回儿子,请郎中给瞧,左瞧右瞧,银子花得象水淌,就是瞧不好,后来活活疼死了。那时,马士中才三十多岁,他留下个儿子马松林啥都不干,光会抽大烟,钱花得也象水淌。马其来人到老境,儿子死了,孙子不成器,心里暗自琢磨:这可能是郑干皮投下的儿子吧?山丹城里的人都说:恶有恶报,这是恶人应遭的报应。
  从前,有个人名叫王奎,他家里很穷,除了一身力气外一无所有。他在姓邹的有钱人家干活糊口,邹家有一个姑娘不行活,眼睛也有毛病,视力很差,王奎人穷也就没了择婆姨的实力,好好瞎瞎与这姑娘结了姻缘。起初他两口儿在娘家生活,靠娘家周济,后来王奎不乐意呆在有钱的丈人家,领上婆姨走了。
  王奎的传说
  王奎四处帮人干活、放牲口,挣一口与婆姨吃一口。冬日里农闲,他一把弦子随身带,走乡串村连要带讨,讨得一口与婆姨吃一口。后来,他俩养了一个儿子,凑上大人穿的鞋称了八斤,便取名八斤子。
  每年入了冬,王奎一副担子肩上挑,前头筐里是八斤子和行头,后头筐里是瞎眼睛婆姨(养下儿子后眼睛瞎实了),走上一百多里路,到龙首山北滩拾头发菜。那时的头发菜也贵气着呢,两斤可换一斗粮食。王奎两口子到了拾头发菜的地方,在崖上挖一个窑洞住进去。每日,男人满滩跑着拾头发菜,女人领着八斤子,铺开一张羊皮,在上面给一家三口子和面、做饭。真是寒窑虽冷,两口子心里是热的。一直到了接近年关,王奎一副担子将全家挑回村,正月初几又挑上走了龙首山北滩。这两口子在艰辛的日子里度过来,拉扯大了八斤子,给娶了婆姨养了娃娃。后来,总算有幸,遇上好时代,他们终于过上了好生活。
  周秉谦的传说
  周秉谦是位奇村人。长得不胖不瘦,中等个头,圆脸盘,火爆脾气。他在山丹第一高等完小毕业后,回到位奇教书。四、五年后,村里办起民团,他是团总,成了头星,领着二十多人操枪弄棒。那时候,他还是县上任命的范营区助理员,管些款项的事情。
  民国十五年以后,周秉谦看到乡里春没种的秋没收的,县府不开仓放粮,苛捐杂税倒越来越多。他看不惯,就联络上河东孙家营的蒋奎文、张兰福、高天强这三位头星,把老百姓联合起来围县衙,要求开仓放粮。
  那年十月十九,他在位奇城内曹家丢“八将”,一把丢出六条红四,个人就犯了病。傍边的人劝他说:“没关系,红上有喜事嘛。”不出几天,孙家营去了办款委员殷局长,带了三四个衙役来收款子。老百姓没收成,大都交不起,办款的人就挨家挨户拷打着逼税。结果,孙家营的蒋奎文、张兰福、高天强合谋杀了殷局长。人杀掉了,再咋弄呢?四个头星中周秉谦为大,三人就骑着马去请周秉谦。
  周秉谦一去,就一起串连上人反了。他们聚集人马,驻扎在范营、孙营,日夜操练,阵势大得很。队伍操演了一段时间,打上旗子,开往县城里围县衙去了。他们路过韩家庄子(横沟沿上韩家富家)时,把韩家庄子也破掉了。为啥破它呢?韩家富原说和他们一搭里反呢,可他们把殷局长杀了反起来了,姓韩的却不反了。不但不反,他们的人从韩家庄前走过,被韩家富雇的枪手打死了好几个。周秉谦一怒之下,领着队伍路过就把韩家庄子破了。那次可死伤了不少人,光地道里就有百十个人全被周秉谦的队伍点着柴草熏死了。
  周秉谦的爹周玉兰是位仓佬,听说开仓放粮,吓得很,就禀报给了县老爷杨志恩,杨志恩立马领黑马队纠合上芦堡民团来杀反了的四位头星。那天早上,天麻麻亮,只听得马蹄声、狗叫声、人叫声响成一片。我们扒上墙头一看,周秉谦的庄子被围得严严实实,墙上房上站满了兵。周秉谦不在,官兵叫喊着让周玉兰出来回话,周玉兰死活不出来,他说:“我宁死在屋里也不出去!”队伍就立马把房顶揭掉,点着火,烧得周玉兰从屋里跳到院里,房上和墙上的官兵们便用苗子枪一顿乱戳,老人头上身上被血染红了,头顶上脑浆白花花地淌出来。官兵涌进去一看,老人不能回话了,就拖到大门上砍了头。又抄了周秉谦的家,牛马羊一律没收充公了。
  周秉谦的队伍开仓放粮没成。队伍只好向张掖方向突围,但后面有县府追兵,半路上又遇受命堵截的张掖筑路大队,他们的队伍就转向南往焉支山去了。队伍走到马哈拉寺(今寺沟水库),与杨志恩的黑马队相遇,血战了半天,周秉谦的队伍被打散了,四个头星一个不见一个。周秉谦带领部分人马跑到霍城申家沟,和反了的一营官兵汇合,阵势又大了,他日夜领兵操练,补充给养,准备东山再起。
  不多久,周秉谦急着要打芦堡民团报仇,那个营长劝他慢慢来。周秉谦等不及,串通了营长的传令兵,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领了几个人去杀营长。营长还没睡,哨兵发现了他们。周秉谦一看不好,掉过头就跑。传令兵跟着跑了一阵子,心想:营长的人马那么多,我跟上周秉谦跑,迟早被营长收拾掉。不如我去追上他,下了他的枪,抓了他去交给营长,还可立大功呢!他一边想着一边追了起来。不一会营长领着人马追了过来,很快捉住周秉谦,用盒子枪打死了他,又把头割下献给芦堡民团,挂在芦堡城门上示众。
  周秉谦开仓放粮不成,却丢了年轻轻的生命,闹了个家破人亡。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王开国的传说
  现在李桥的东沟村原先叫做土君沟。清朝时期,这儿出现了一位武艺高强,爱护百姓的好王爷,他的名字叫王开国。这开国王爷不是上头封的,是老百姓自发叫的。有一年,夹河高峰寺上过庙会,开国王爷也来了。寺上卖东西的、耍武艺的、卖吃卖唱的人很多。开国王爷走过来,看见一个外地来的武艺人正在那里摆擂卖武,声称:拳打陕甘宁青,脚踢黄河两岸。舞剑弄棒不亦乐乎。开国王爷一听,七窍冒烟,他二话没说,转身在地滩上扯了六尺白布,蘸上泉水,跳过去对那卖武人大声吼道:“好汉看招!”。说话间,将那白布“嗖”地甩过去,正好缠在卖武人的剑头上,只见他轻轻一抖一拉,那人便跟着栽了几个跟头,滚下山去了。
  那时候,弥拉山沟的土匪多得了不得,抢啊杀啊,搅得老百姓不得安生。开国王爷就带了两个人往弥拉山沟土匪窝里去了。他们走到那儿,看见上下两个庄子,上庄子全部住着男的,下庄子全部住着女的。开国王爷就先到了下庄子住下,吃喝罢,就和那些女的喧开家常了。人家说女人是外人,一点不假,那些女的在喧谎当中,把土匪的情况一满说了出来。第二天一早,开国王爷到上庄去呢,女人们恋恋不舍,生怕王爷有什么闪失,千叮咛万嘱咐地告诉王爷说:“上庄前头有座庙,人从庙里穿过去才能到上庄子。到庙跟前,拣那儿的方砖前心勒一块,后心勒一块,要不勒,走不进庄子。”开国王爷说:“你们说的都记住了,回来我再到你们这儿住。”他们三个人到庙跟前,刚勒上方砖往里走呢,“嗖、嗖、嗖”三支飞镖飞了过来,扎在三人的前胸上又弹了出去。再往里走了几步,后心上又挨了三只飞镖,前后心的砖全碎了。他们继续往里走,一直不见人,却听到大门里传出话来:“朋友来了请进!”大门口拴着一头骡子,一见生人,踢个不停,开国王爷趁骡蹄踢起来时,一把抓住捋下来,骡子的后腿“格扎扎”踒折了,骡子乖乖放他们进去了。
  进了庄子,土匪头儿命手下上菜,不一会儿肉、菜、酒摆了一大桌子,肉是大块的牛羊肉,上面插了数把尖刀。土匪头子用刀戳起一块儿肉说:“请吃肉!”说着向开国王爷的嘴里喂去,他嘴一张,那刀直刺进去,开国王爷用牙一咬,头一甩,刀从嘴里飞出插到了门板上。过了这一关,算是消停的吃喝开了。吃喝完会武,那头儿命手下人抱来一捆竹竿子请他择枪。开国王爷用脚跐开观看,猛记起下庄子女人曾说,有个另色的竹竿子,谁拿在手谁能取胜。开国王爷发现了那一根颜色与众不同,样子有些特别的竹竿子,就一脚挑起拿在手中。与此同时,几个土匪各拿一杆竹枪围了过来,只几个回合,就被开国王爷全撂到一边去了。这时,从上房里跳出一个人来战开国王爷。他用了高技功、箭出功等,还是战不过,就一个箭步想跳上房,开国王爷几乎同时竿子一拄,先他跃上屋脊,同时将竹竿子搭在他身上要踒他,房底下那些人都跪下求道:“请师傅下房来!”开国王爷便松了竹竿子跳下了房。这样,开国王爷赢了他们,他们不得不服,就给了两个人让王爷领去做人质,以后再不骚扰土君沟的老百姓了。开国王爷拉过那两个人质,让他俩把腿伸开,几刀插上没愣怔,说:“这样的汉子能顶事。”就带上回来,交给了地方官府。从此,弥拉山沟的土匪再也没来骚扰土君沟,老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也更爱戴开国王爷了。地方官府为了奖赏开国王爷,把去往弥拉山沟沿路的黑底沟槽的土地和草原全部划给了他。
  后来,传说弥拉山沟的人假报案子陷害开国王爷,说他伪造国币,犯了国法。省府接到上头的旨意,从兰州派队伍到王开国王爷家来了。队伍开到山丹,老百姓都向着他,人人同情,都跑来通报消息,叫他出逃。开国王爷没有答应,把下东沟他住的南大院、围街大门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所有武器一满捆起来,架到远远的山洼里。
  开来的队伍听说开国王爷武艺高强,便不敢直接来找他,从山后悄悄溜上来,埋伏下准备破庄子呢,可上来一看,王家庄子大门开着,全家人一个不少等候在院内,武器也一件没有,一打探,发现武器捆住架在远远的山洼里。队伍毫不费力地开进王家庄子,杀了开国王爷全家,又把东沟杀得鸡犬不留,老百姓都失散了。带着队伍来杀开国王爷的那位头头,私自留下了开国王爷十六岁的一个儿子,他看见开国王爷临危不惧,坦坦然然,觉得是一位不凡的忠良之人,不忍心灭绝其后代。可他的上司不饶,他杀不尽斩不绝就要他的性命,这位领兵的头头回到兰州就自杀了。
  现在王家庄的人就是开国王爷的后代,最小的娃娃是第十二代,据说王家留有家谱,记载了这段历史。
  2、史事传说
  王玉亭的传说
  民国二十五年,山丹城里有了共产党,位奇新开村的王玉亭(混名少毛丁)往城里跑得勤了。跑着跑着,带回来几个共产党人,住在他家,他还联络了村里的钱有善(钱六娃)等人。十月初八,红军队伍开到山丹城,王玉亭领来几个红军到村上,到了腊月,来村上的红军就更多了。他们向老百姓宣传:红军和老百姓是一家人,红军为老百姓打天下,为老百姓不受穷、不受欺压、过好日子而打仗。那时的红军兵不兵民不民,装备很差,三九天还穿得又单又薄,五颜六色象百家衣,可脸上对百姓很和气。自古啥兵都对老百姓厉害的很,人们弄不清这是咋么个队伍?马匪吓虎老百姓说,共匪要共产共妻,谁和共匪来往就让谁遭殃。马匪凶残得了不得,哪个不怕啊?可王玉亭和共产党的红军热火得很。三两天他来了,三两天你去了,好像与红军的头儿谋划着什么事。村里的人们也觉得有啥大事要发生,但又都悄楚楚地等着,又害怕又好奇地传递着各种风声和消息。
  不久,马步青的队伍卷了过来,飞机在城里炸了一通。风声紧张起来,来了些红军购粮草,随后撤离了。马家队伍开到新河骚扰了几回,啥也没捞着,躲出去的王玉亭、钱六娃隔三差五来家一趟。有一次他们回来,我跟到王玉亭家里去看,哎呀,箱箱柜柜里一满是枪!那时的我二十左右了,还从没见过这阵势,心里又害怕又激动,看罢,不敢给任何人说。
  红军离开山丹城,在祁店水库附近打了一仗,听说东二十里堡的人帮了红军,红军取得了胜利,马匪伤亡惨重。尔后,红军继续向西进发。新开村的王作珍,不知咋用炒面换了一条红军的冲锋枪。王玉亭听着了,立马逼他把枪交出来,他不给,王玉亭说:“你不给枪,就杀了你!”他吓得赶紧把枪交给了王玉亭。可是风声咋传到马匪那里,一回一回开来队伍,让交出这条枪,王玉亭早背上枪躲到山上去了。马家队伍的人硬逼着村民交枪,若交不出来,一个都不放过。后来又把王玉亭的老子弄了去,限他数日交枪。他悄悄找到山上,对王玉亭说:“娃娃,你给给吧!不给,村里的乡亲都要遭殃,罢了,你再重搞枪。”王玉亭听此言,无奈何地把枪给了老子,老子交到马家队伍上,全村才算平静了。
  到正月初几,红军在倪家营打了一大仗,听说马匪把不少红军埋到万人坑里了,老百姓既为红军惋惜,又为红军担忧。红军伤亡惨重,分散突围后打游击。王玉亭这时领回四、五个突围出来的红军藏在家里。马家队伍紧随上一次一次来村里骚扰,眼看不行,王玉亭就将红军悄悄转移出去。过了数日,马家队伍抓不上人就不来了,红军又来了一些人,还带来部分枪支弹药。
  正月十二,王玉亭到村上一个财东家派了一百人的饭。他把人招集到学校成立了队伍,头上都勒上白毛巾,第三天一大早,队伍全拉走了。
  队伍先上西山后到陈家山头,一路走,一路专拣富户人家抢粮抢草、抢牲口和衣服来装备自己的人马。一路上,一些农民也零星加入了王玉亭的队伍。王玉亭率领他们返回东西沟,按照红军的办法,将队伍分成团、营、连,立马进行休整、操练。队伍到这时候已经有好几百人了,装配也全了,准备了很多的粮草骡马。
  一天,有人来报信,孙家营民团团长王玉珍奉命带人攻打王玉亭的队伍来呢!王玉亭立马带上队伍先下手,在孙营老窝里捉了团长王玉珍,带到李桥的石城门里,放在冰上要杀头,王玉亭的手下人劝住了,说是杀王玉珍无用,他是吃官饭的,做这件歹事不由他。王玉亭听了劝阻,就留下了他的命。王玉亭的队伍从花寨子上了焉支山,与十二位红军汇合,驻扎在陈家羊圈,等候一百多位红军来这里,那就力量大了,就可以与马匪你死我活地干了。
  谁知,王玉珍回到窝里,有人弄到了情况,偷偷跑到驻扎在民乐的马仲英骑兵队告了密。
  正月二十,这是人们烙油糊旋补天补地的日子。早上八点左右,马仲英的骑兵队卷了过来,老百姓慌忙朝东面山沟里逃去,骑兵队过村未停,直朝东面大黄山扑去。
  第三天下午,听得有人说:那天夜里,马仲英的骑兵摸上了山。夜间黑糊糊的看不清东西南北,王玉亭的队伍正在歇息,值哨的是个刚进队伍的老百姓,他瞭哨呢,瞭着瞭着睡着了,等别人听到动静,马匪已到了跟前。刹时一场混战,王玉亭的人还是利害的很,八条冲锋枪也显了威力,一顿把马仲英的骑兵扫下山口子。马仲英组织了几回进攻,都被打下去了,伤亡也很大。到后来,王玉亭队伍的弹药用尽,枪声越来越稀,马匪乘机又开始攻打上来,王玉亭就组织队伍用石头砸、刀砍,一边迅速撤走。王玉亭和钱六娃退到一个沟里,与追来的马匪激战后,被剁数刀,倒在了血泊里。
  次日,马仲英的队伍背着王玉亭的人头到新开村示众,老百姓闻风全部跑到了山沟里、河湾里,远远望着自己的村子。天黑下来,村里起了大火,马匪把王玉亭家的房子烧了,把他堂兄的马车也推到火里烧掉。随即,骑兵们朝山沟湾里包抄上来,围住了人们,将老的杀掉,把年青媳妇和青壮年男人用绳子串在一起,集中到高庙,全部关在一家财东的草房里。
  草房里一半堆草一半空着,有的人悄悄爬到草顶上了梁华,有的钻进草挡住的墙跟里。到后来,又抓进一批村民和原先抓来的都在地上蹲着。到晚上,马匪审问老百姓,他们点了几盏油灯,阴森森的,再胆大的人也觉得是到了地狱里了。马匪问:“谁是姓王的?”谁也不敢承认自己姓王,都姓了张家、李家、赵家、钱家。马匪问:“谁是王玉亭的哥?”谁也不说,都说王家的人全跑掉了,王玉亭的哥也跑掉了。马匪当即又杀了几个人。人们还是不说,都说姓王的全跑掉了。马匪实在审不出,就把年青人绑上走了县城里,据说把那颗人头送到青海请功去了。
  过了八九天,黑夜里,我去探望王玉亭的老子,他是我的亲姨爹,就见姨爹正用抓来的药配方子。他告诉我,王玉亭和钱六娃并没有死,已经回来了,在山上藏着呢。第二天,我赶着羊按姨爹说的地方找上去,找到杨家梁上的洞子前,王玉亭在洞口朝我招手,我赶忙跑进去,就闻到一股浓浓的血腥气。一看,他们俩都受了重伤,王玉亭的身上被剁了七刀,有的伤口已经长好,有的伤口还在化脓呢,又红又肿,鲜红的肉朝外翻着,看得我心里很不好受,他们两个可精神得很!我问起马家队伍提的人头咋回事?他俩个苦笑了一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我。原来,王玉亭的队伍在东西沟扩编、整顿的时候,有一位姓杨的农民,一再请求加入队伍,王玉亭收下了他。看他穿得破破烂烂的太单薄,王玉亭将自己时常穿的黑白线相间的褐子脱下给了他。王玉珍告密时,说王玉亭经常穿的黑白线相间的褐子,马匪攻打他的队伍时,派人专门盯着穿那件褐子的人。结果,把那个姓杨的杀了,他的头被割下拿到青海马步芳那里请功去了。
  以后的日子里,我们一边偷偷去看他们两个,一边送去治伤药和炒麦子,过了一月左右,他们的伤养好了。
  不知啥人又走漏了风声,县府派兵三天两头来捉拿。两人就打点好进南山淘金去了。十月份,王玉亭的妹妹出嫁,他悄悄赶回来看了家人一趟,就找共产党和红军去了。
  不久,王玉亭给家里来了信,说他找到了那个“家”,在一位姓周的团长手下做工作。那家很大,人很多很好。那个“家”真正了不起,他在那儿干得很好,这边家里人不要牵挂。后来,王玉亭的爹下世了,家里人很着急,把爹放下等他吧不知他能不能来,发送吧他没见着,就写了信给他。很快,他回信说:“先把爹丘下,日后成功,定要为爹修坟下葬。”
  从此,王玉亭再没来过信。家乡的亲人们盼啊盼啊,直到解放也没个音讯。家里人就给徐向前写了一封信,打问王玉亭的下落。徐向前的秘书代回了一封信,说徐向前早年曾见过他,后来离开,各自工作忙,不曾见面,也未听见任何消息。
  暗门墩之战
  民国二十五年,红军来到了山丹。他们驻扎在县城里,组织老百姓成立义勇军。一个多月后,马家队伍打了过来,驻扎在东门外围城。
  那天早晨,天麻麻亮,东门外的马匪朝城里喊话,城里的红军在城头上朝外喊话,双方都有许多人,阵式大得很,我们都跑到城墙上去看。约摸中午十二点的样子,马家土匪们全部枪口朝下,举起手来喊道:“投降了!投降了!”红军几百人就打着旗从东门出了城,刚走到马家土匪跟前,忽然,一个马匪抽出藏在马鞍里的刀砍杀了红军的旗手,双方立刻大乱。马匪倒举的枪是做样子的,刀全藏在各自的马鞍中。这时,他们抽出刀来凶神恶煞般杀起红军,红军都是长步枪使不上啊,只得用枪托对付凶猛的马匪,双方混战在土场子上。红军个个都是硬汉子,虽死伤多人,剩下的仍然以死相拚。在这危机关头,一支女红军队伍冲出城外,在飞机场里(暗门墩前)架起机枪一顿猛扫,打垮了马匪的嚣张气焰。马匪各顾各开始逃命,红军穷追猛打,马匪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溃不成军。
  红军信
  那个时节,就是民国二十五年吧,我们在羊上(放牧点)呢,听说西路红军到山丹又向西走了。人传说红军共产共妻,谁和红军来往杀头呢,我们都吓得很,没敢多接近。一天,羊上来了个女红军,衣着单薄,一脸疲倦。我们问她是啥人,从哪里来?她说是红军,在倪家营打了恶仗,她在突围时与伙伴走散了。我们虽害怕得很,可一个女人家,正在难中,另外红军对穷人好着哩,这一点可亲眼见过。我们悄悄收留了她,给她吃给她喝,让她住在羊上。可她着急得很,硬要找队伍去呢,劝不住,她就一个人走掉了。
  过了大概一二年,我们收到了一封信。我们还从没有见过有人来信呢!拆开一瞭,是那位女红军的。信上说她已回到“家”,“家”里很好,革命定能成功,还说她离开羊上,走到山丹城就被马匪捉住,押送到甘州城去了。甘州城里面有许多被捕的红军,马家队伍办了一个特务班,强迫被捕的红军学习操练。她和那些红军们商量好,乘机会都跑了出去,进南山(祁连山)绕道回到了“老家。”我们看后,深为感动,红军的心咋那么齐?就连女人家都这么坚强。
  赵统领大战马匪
  同治十三年,山丹城面临大难。南山马帮土匪反了过来,大帮人马在四坝、位奇驻扎下准备攻城,老百姓慌慌忙忙躲藏,形势凶险的很。山丹忙派人向甘州府报告,甘州府又立马向驻扎酒泉的赵统领求援。赵统领带了五百梁子兵(娃娃兵)昼夜兼程,在第二天夜里到达山丹,又连夜在小东门上架起九节铁大炮,把用铁蛋、石头、瓦片等混合物制成的弹药装好,悄悄埋伏下来。
  马帮土匪派了十几个人先进城打探情况,转了一两天没发现什么,就按事先定下的暗号,半夜里在奎星阁三层楼上放起了火。埋伏在四坝、位奇的大帮人马气势汹汹朝着火光跑来,人喊马叫跑了半晚上,火光突然不见了,马帮才发现咋跑到北山(龙首山)根了?回头一看,那火光又在屁股后头亮着,他们立即掉头吼吼喊喊折了回来,刚跑到小东门上,冷不防三声炮响,马匪一下子人马大乱,晕头转向,弄不清楚咋回事情,一满只顾向南逃命。赵统领一声令下,五百梁子兵象小老虎猛扑出去,一趟追杀,在四坝滩上截住马匪大战了一场。那马匪已跑了半夜,人累马乏,又成了惊弓之鸟,稀里糊涂成了刀下鬼,哪里还有招架之功?只见满滩死尸遍地,剩下的拼命向南突围逃窜。这一仗打得马帮土匪伤亡惨重,狠狠教训了一顿。以后,他们也乖了几年哩。
  祖先西迁
  清泉镇西街村周家的先人们原先生活在山西的大槐树下。那里土地肥沃,人丁兴旺,种啥成啥。家家户户房前房后种瓜点豆种蔬菜,吃的时候,谁家成熟的早,邻里都摘着吃。也不知是哪朝哪代,有一天上头的命令下来了,吃官饭的人来到庄上,一个个叫上去问话。周家先人也被叫了去,吃官饭的人问:“你摘过人家地里的菜吗?”“摘过白菜。”“知罪否?”先人惊奇地说“摘个小菜,家家习以为常啊!”“你犯了偷盗罪,等候发落!”,结果判下了个全家西迁。一个庄里象这个样子判了好多的人!上面又来了个命令往各家摊,有三个儿子的摊两个,有两个儿子的摊一个,这么连判带摊,一个庄子里的人差不多全是西迁的。家家卷了铺盖,拿了些简单家什,老扶小,小牵老向西走啊,走啊,走到山丹,押差们就不走了。周家的先人就留在这儿,重新扎了根,一辈一辈传了下来。
  三枝花分水的传说
  很早很早以前,霍城河西村有一股泉水,沿西山而下,流经石头沟,过生地洼山,至位奇新开灌溉田畴,为当地农家之命脉。
  有一次,一个放羊娃追赶一只黑狐狸,一直追到生地洼山的沟沿旁,黑狐狸突然不见了,到跟前一看,原来有一个山洞,放羊娃就扒了沟里的水往里灌,可一直没有灌出来。以后,水流到这里老是打转转,速度越来越慢。不知过了多久,这股水突然沿洞穿过生地洼山,部分流向西面民乐暖家岸地界。从此,暖家岸才有了人烟,依此水屯田耕作,繁衍生息。这股水怎么突然流出,当地人谁也说不清楚。终有一日,有人忽然发现一只黑狐狸从洞中钻出,观察数日,见其常出没洞中,从不离开。当地农人从此认为这股水是黑狐狸所为,便每逢初一、十五各家都摆上供品祭祀。后来,这只黑狐狸不见了。民乐人为世代不忘黑狐引水之功,便在深地洼山顶上建造一座庙祭祀,后叫黑狐灵怪庙(该庙在十年动乱中被毁)。
  此后,一水分两坝,谁多谁少,常引起两地争端,时有人命事件发生。有一年,纠纷闹大了,两地人举报县衙断案。县令一听,这么点小事有何难断,便命差役备轿子,携夫人直奔霍城分水口而来。县令到此一看,这水一股向北,一股向西,向北分多了民乐人不依,向西分多了山丹人不依。两方人只等县令一句话,县令却一时没了主意,不言不语,直在分水口上转磨磨。再说,县令夫人不常出远门,更难得游山玩水,这次有幸随夫来到野外,满沟满岸的山花野草,惹得夫人一下轿就不顾一切地采玩起来。这时候,夫人拣好看的野花采摘了一大把,欲过沟再采。说也巧,夫人刚一跳沟,手中的三枝马莲花正好落入水中,一枝向西,二枝向北,飘流而下。此刻,站在下游的县令大人忽然眼前一亮,大喝一声:“有了!大家听着:此水乃山丹二、民乐一,照此办理!”民乐人不服,挡住县令问由来,县令指着水沟里飘荡的马莲花说:“这三枝花为何一枝朝西、两枝朝北?此乃龙王旨意也!”说毕便唤来夫人打轿回衙。
  轿子在路上晃悠悠。县令笑对夫人说:“今日你帮吾之大忙也……”
  从此后,霍城西坝水分山丹二、民乐一,即成定论,一直延用至今。
  白山口争水的传说
  南山(祁连山)白山口又叫白石崖。这里水流巨大,穿过马营滩,流经山丹、永昌两县交界之地,过去常有争水事件发生,甚至打架斗殴,出现人命官司。据说某一年,为争白山口水,山丹人在八个墩滩上的沙河东面打了土庄子叫东沿庄子,表示水在山丹地界。结果永昌人不服气,把山丹人的庄子推倒了,又在沙河西面打了个西沿庄子,把水挡在永昌一边。山丹人气急了,晚上放了一股水把永昌人的庄子淹了。天亮时,南墙已经倒了。山丹人说,这是天地显灵,龙王发怒了。慑于神灵,永昌人没说的了,只好把这个口朝南的庄子划为一家一半,水也归山丹、永昌两县所用。从此,两县人便把这个三面庄子视为白山口水的分水界。水虽然归两边所有,但谁多谁少仍有争执发生。后来,据说有个聪明的过路人想出个办法,才解决了争执。他让山、永两边人都往水里放一样东西,看水流向哪边就归哪边。于是,永昌人往水中撒麸皮,山丹人往水中倒清油。结果,水流进沙河后,漂麸皮的一丝丝浮水淌了不足一里路干枯不见了。其余的水全部渗入地下。最后从山丹的石圈子又冒了出来。这一来,白山口水才真正归山丹人所有。山丹从此土地肥沃,粮草丰茂,这都是很早很早以前的事了。
  解放后,军马场为利用水源,把白山口水的一部分引到五墩。一九五九年,山丹县政府调集数万民工开始了浩大的白石崖水利工程建设,终于将白石崖水渠一直衬砌到马营石圈子,汇入马营河,造福山丹人民。
  王龙官引水
  霍城西山坝水是上下西山人的命根子,也是有名的“阎王沟”。
  西山坝沟开凿于悬崖上,沿山而下,因沟高山低,又是沙土坝,弄不好就给拉掉了,害得西山人没办法。上游的老鸦嘴有个黄胶泥口子,就是水常拉脱的地方,一拉脱就用黄胶泥堵,咋也堵不牢。这事惊动了县太爷,有一次他亲自上来察看,一见那个势头,也给难住了。县太爷在沟沿上端详了一会儿,下令全村人将各自的席子、白毡全部拿来,一起往里丢,也没压住。老百姓干望着县太爷,县太爷愣了半天,便爬倒给龙王爷磕头,老百姓也齐刷刷地跟着磕,叩拜完毕,县太爷整了整衣冠,从头上慢慢地摘下纱帽,高高举起,向水口子丢去。据说,皇帝赐封的官帽能镇邪化灾。然而,只见乌纱帽在水中转了几个圈圈就没影了,还是没镇住。老百姓泄气了,县太爷也跌倒了,有民谣唱道:乌纱帽镇水不灵验,县太爷跌坐老鸦嘴。
  西山坝经常造害于民,人称“阎王沟”。县太爷体察民情,判别处上全数的粮,西山坝上半数的草。
  后来,到清朝末年,西山上出了个王龙官,真名叫王月新,“龙官”是别人给他送的尊号。这人聪明好学,足智多谋,在地方上很有威望。有一年快浇水了,西山坝沟口子越拉越大,王月新看着乡亲们着急,就独自一人上了一趟老鸦嘴。下来后,他自告奋勇地率众上山引水,众人不信,说是县官的纱帽都没有镇住,你王月新有何能耐?王月新一句腔不答,只管率众上了山。来到老鸦嘴,王月新先接起两根鞭杆子,探了探沟底,又仗了仗山梁,便率众动手开挖老鸦嘴梁。众人不解,王月新告诉大家:“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天理。这里沟高山低,水沿壁而下,当然容易垮坝。龙王不想从此过,我们何不绕道行?”众人一听豁然明白:他要给“阎王沟”改改道呢!在王月新的率领下,西山人终于挖开陡峭的老鸦嘴山梁,开了西山坝新渠。新渠修到河里磨,河里磨人不让过,又打了一场官司。最后,王月新开明大义:喝的龙王水,都是一家人。答应新渠修成后,给河里磨一份苗水,才得罢休。西山坝新渠终于修成了,西山人民为颂扬王月新开沟引水之功,送给他一个尊号叫“王龙官”。从此后,西山坝水造福人民至今,“王龙官”的大名也世代传颂。
  “霍城”命名的由来(一)
  霍城原名叫“黑城”。
  解放后(约一九五零年秋天),新任县长王怀章到黑城检查工作,提到黑城的名字时,王认为,现在解放了,共产党领导建立了红色革命政权,黑城之名与之很不相称,应予更名才是。于是,王县长在区委书记郝海相的陪同下亲自去见霍城名士、清朝秀才常立纲,商议更名之事。常立纲听了王县长的更名建议,非常赞同,并当即提出: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西征跨河西、过焉支山,曾在黑城一带扎过营寨,可否将黑城改为霍城,以示纪念?王县长和郝书记听了当场表示同意,即将黑城更名为霍城,第一次在山丹县霍城区公署的印章上出现。
  黑城原名的由来,常立纲本人有两条臆想:其一是原黑城曾叫“黎沃”,过去有黎沃坝水系之称。黎者黑也,黎沃即黑色肥沃之地,故黑城由此得名。其二是河西一带历史上多以少数民族居住,最早有犬戎、匈奴,唐以后有西番,西番部族又分黄、黑两部分,黄番在今肃南县黄城区,黑番可能就居住在黑城一带,黑城因而得名。不过以上两点都是个人推断,没有可考证据,有待后贤者考证。
  “霍城”命名的由来(二)
  黑城的古城原址在双湖村甘家庄子以北,为古代屯兵养马之地。传说明贞德初年,当地白家人出了个不孝之子(逼死生父),按当时朝规,城要改址,故将古城南移,重筑城廓。但打了很长时间,城墙总打不住,继续南移,还打不住,只得再南移,这样边打边移,一直移到现在的位置,才把城墙打起来。城筑成后,因从甘家庄子打起,接连打了十几里地,故取名“接城”,后因接与黑谐音,慢慢又叫成“黑城”了。此说只是民间传闻,不足为凭。
  3、地方传说
  祁连山的传说
  相传很早很早以前,祁连山苍松挺拔,郁郁葱葱。月宫仙女发现了这一人间仙境,便偷偷下来游玩,后被王母发现,召她返回月宫。临走,月宫仙女把随身披的白羽纱披在祁连山头,把脖子上的珍珠项链撒在草滩上。后来,那白羽纱变成白雪覆盖祁连山头,终年不化,珍珠变成了羊群,遍布山下草滩四季不断。
  焉支山百花池的传说
  古代,在焉支山下,长期驻扎着一支朝廷的军队。有位将军兴趣广泛,喜欢吟诗作画,游览风光。他刚来到焉支山,就被这里的秀丽景色给吸引住了。
  有一天清晨,将军带了几个侍从去游览焉支山。一路奇花异草,山雀欢跳,秀丽的景色让他着迷。他爬到山顶,见有一池水,清澈见底,周围生长着多年的灌木,池中间长着一行水草,就象青龙卧水。他深吸了一口气,捋着胡子说道:“不似仙境,胜似仙境。”将军诗兴大发,画趣盎然,忙叫随从伺候笔墨,随即作起画来。他画了一幅清池碧水,还提了一首诗:
  清水池升明月,
  绿水盛开仙花。
  别是一派仙境,
  映空几片飞霞。
  这位将军刚收笔,一只花山雀飞进色盘,侍从怕弄坏画,想赶走它,可是,山雀已跳上画面,正好踏在了画中的清水池上,印了些五颜六色的爪印,将军非常可惜。就在这时,一阵清风把画刮到了池内,随从急忙打捞,画漂到池中间就不见了,随即,池中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将军高兴地说:“这是天意,这个清水池就叫百花池吧。”
  钟山寺的传说
  从前,焉支山有个紫头张道,他养着一头牦牛,是个灵物,白天和他下山化缘,晚上就和他睡在一起,从不分离。
  终于有一天,缘化够了,紫头张道就在焉支山上塑神修寺。小和尚赶着一群羊往山上驮砖,那头牦牛就跟着往山上驮水。寺院修好了(就是后来的钟山寺),那头牦牛也病倒了。张道舍不得,采了草药治疗,但没能治好,牦牛不久便死了。张老道哭得死去活来,说这是头神牛,下令小和尚们不准动它一根毛,并在山上大摆了道场,隆重地葬在后山坡下。说来也怪,这坡上长出了好多好多的人参,又胖又长,特别好看。有一次,小和尚偶然采了一棵,见这人参和别的不象,杆杆里面软软的,颜色血红血红,便赶快拿给师傅看。紫头张道看了,一言不语,但心里明白。从此,他独自一人睡在人参坡上,昼夜看护,不让任何人来挖。一天晚上,张道刚刚睡下,那头死去的牦牛给他托了个梦,说:“现在你修行将成。我没有把你辅佐到底,这些人参是我的精血所成,只要你把它炖上服下,就成仙了。”张道听后便摸黑挖了几棵炖上,血红血红的人参香气四溢。张道舍不得喝下,想起牦牛帮他化缘修寺,劳累而死,心如刀绞,想着想着就昏睡过去。醒来一看,炖着的人参汤不见了,张老道纳闷不解。原来,是一个小和尚闻见人参香气,一口气全喝下去成仙走了。张道知道后,长叹一声便气绝身亡。寺里的和尚们念记张老道的大功大德,为其大摆道场,将他葬在这个人参坡上。从此,这里的人参再没有人挖过,不久全枯萎了,焉支山上也再没有见过人参。
  张老道死后,钟山寺的名声更大了,永昌、山丹、民乐、甘州的信徒都赶来钟山寺烧香拜佛。后来,有个甘州老人领着个十岁的娃娃上焉支山焚香,不知咋地那娃突然从石崖上跌下去了。甘州老人在山上急了,连滚带爬地到山崖下找了几天,把老鸦河里都摸遍了,连个尸首也没有找见。老人在山脚下转呀转呀,忽然发现山坡上有座坟,便跪在坟前大哭一场,回家了。回到家,见那娃娃早在家玩耍呢。老汉赶紧烧香叩头,感谢神仙保佑。为表心意,老人便倾尽家产,在焉支山小孩跌落之处修建了一座寺庙,雕梁画栋,还打了天花板,甚为好看,这便是人称的焉支山后寺。
  大佛寺的传说
  相传,很早的时候,有兄弟三人西行取经拜佛。走到凉州时,老大说:“你们二位兄弟先走,我站下等着办个事。”兄弟俩走到山丹,老二说:“兄弟你先走,我在这里等大哥。”老二左等右等不见大哥来,就坐下等。老三走到甘州,等来等去不见大哥二哥来,索性睡下等。从此,老大一直站在凉州,老二一直坐在山丹,老三一直睡在甘州。后来,人们在武威、山丹、张掖各修一大佛寺。武威大佛寺塑站佛老大,山丹大佛寺塑坐佛老二,张掖大佛寺塑睡佛老三。
  破肚子娘娘庙的传说
  很久以前,一位身怀六甲的嫂嫂和小姑子到村外小河去抬水。当时正值傍晚时分,红霞满天。嫂嫂抬头观赏,无意中看见西边瞭高山、野猫山两山相对往一块儿走着,嫂嫂惊呼道:“妹妹快看,两山往一搭里走呢!”说话间,嫂嫂即将生养的肚皮破裂,随即坐地而死。同时,瞭高山和野猫山也停止了走动。本来,瞭高、夜猫两山若走到一起连接起来,山丹立马变成大海。因被嫂嫂说破,山丹才免遭灭顶之灾。为了纪念这位嫂嫂,山丹的人们在瞭高、夜猫两山交界处,修了破肚子娘娘庙,里面供养着破肚子嫂嫂的坐身塑像。
  金牛寺的传说
  当地有民谣:
  双凤山前打毛艾,
  二龙河里造发船,
  黑牛鼻儿上度人缘。
  意思是说西山沿有双凤山、二龙河、金牛山,是块风水宝地。
  金牛寺就座落在霍城西山沿的双凤山和金牛山之间。传说双凤山原不在此地,是被一对金牛从南山拉下来的,刚走到西山坡下,牛缰绳断了,“两只凤凰”停在两山沿,一对金牛再没往前走,也站下了。
  不知啥时候,有一个陕西上王村人,张姓,曾带过兵,打过仗,来到双凤山修行。此人多行善道,发现这里风水好,就利用本山木料修了一座寺庙,叫做金牛寺。数年后,张道人修成坐化而死,寺门外专为他修了一座坐化楼子。后来,传说甘州提督张侯福得知陕西道人藏有财宝,便来金牛寺掘墓盗宝。夜晚,道人给张侯福托了梦,说他正是张的师傅。张侯福醒来,再不敢妄为,便把师傅的坐化楼子搬进寺内,重新修好,以避日晒雨淋。张侯福临走时,坐化神感动了,送给张一口砂锅。这砂锅是个宝锅,做上一锅饭,有多少人都够吃。张侯福自从得了这宝锅,便大肆招兵买马,扬威河西一带。金牛寺的名望也大了,上寺求拜者越来越多。因祈愿灵验,后又改成金灵寺。
  石燕高飞的传说
  一九四〇年,我在郭家泉下头的甘新公路养护队当头目,管理一个道班,有二十五人。我们曾在羊虎口煤矿听人喧石峡停云啦、石燕高飞啦等奇巧事。石燕高飞引起我们全道班人的兴趣,一心想亲眼见一见。
  就在那年六月间,天气多日阴雨。一日,我们道班的人全部出动,顶着毛毛雨向峡口走去。到了那里,我们停在山沟里的沙河上东张西望,只见东西两面的山头都隐在雾中,雨淅淅沥沥地下,四周除了雨声,静悄悄的。不一会儿,忽听“刷……”的响声从东面山头向西面山头划过去,随着响声,有一样东西落在西面山头的石崖上。我们朝落下的地方攀上去,只见石崖上有个圆窝窝,四面光滑,中间一对石燕紧紧偎在一起。大家又惊又喜,纷纷挤到跟前细看,那对石燕通身灰白,巴掌心一般大小,长着鸳鸯头,圆眼,弯勾形的咀,与喜鹊相似,但双翅和尾巴稍短。我们眼见实物,证实了石燕高飞神话般的传说,一个个乐滋滋的快活得很。那对石燕被我们带回道班,大家托我保管,闲暇时,大家便拿出来看着开心。为不辜负众望,我小心翼翼地珍藏。
  事后不久,张掖管公路的总督韩起功,派大队长杨作春查路来到道班。有人说起石燕之事,他便提出要看,我将石燕取出,他看了爱不释手。年底,杨作春给我们发工资时说:“韩师长要这对石燕,让我带回,这是命令。”无奈,我们将石燕交给了他。山丹的人们传说,石燕是催生鸟。女人生娃娃时,手心握着它,生养的快。
  峡口的人们曾将拣回的伤残石燕,用碾成的石粉调成粘合剂,将它们修复成原样,非常逼真,使人辨不出真假,并在峡口公路那儿向过往行人出售。做得最拿手的要算铁有禄。据说峡口的唐继祖保存着一对真石燕。
  神钟的传说(一)
  传说,焉支山钟山寺,原来不叫钟山寺。那儿有几座庙,以后,在庙东的一个湖沟里,显出了一个神钟,据说它是自己从地里出来的,每逢初一、十五,就会自鸣。被人发现后,一些佛家、道人,都认为这是一块宝地,才大兴土木修成钟山寺的。寺修好后,决定将神钟挂在佛殿门上。钟很大,高约1.5米,直径约1米,钟的厚度约有10厘米,人抬不动它,就用了几头牛拉,一天拉上几十米远,到第二天再拉时,钟已经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去了,这样反复拉了好几天,都没能挪动地方。最后,道家和佛家各自上香通说了一遍,才拉到佛殿门上挂起来。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前被人拉走,至今下落不明。
  神钟的传说(二)
  从前,钟楼巷里那条路是车道,一天到晚马车、驴车来往不断,路面上轧出两道深深的槽。渐渐的,槽里露出只耳朵尖儿,好奇的人们便拿来工具挖,越挖耳朵越大,后来又露出一只耳朵,挖到底,挖出一口几人才能合抱的大铜钟,上面铸满了字,谁也认不出。钟前聚满了看稀罕的人,大家商量把钟安置在什么地方合适,有十几个壮实汉子拿着木棒绳子来抬钟。一些道人、和尚口念经文,请钟上庙堂,钟不愿意,众人抬它不起。请钟进寺院,钟不愿意,众人抬它不起;后来,请钟上擂台,钟才愿意,一抬就起,送上了擂台。第二天清晨,擂台上便响起洪亮的钟声。擂台下住着一位田老汉,他听到钟声,上到擂台上观看,只见擂台空无一人,铜钟自鸣,大为惊奇。相传开来,人们都称铜钟为神钟。
  此后,神钟每到初一和十五便自动响起洪亮、悦耳的声音,其它寺庙里的钟遥相呼应,响成一片,远近十里的人们都能听见。有人注意到,神钟自鸣时正是少林寺鸣钟的时辰。相传,神钟本是子钟母钟两座,擂台上的是子钟,母钟至今未露面。
  有一次,神钟正鸣,擂台下一行经女人,面对着神钟换衬血垫子,把神钟冲了。以后,神钟再也没有自鸣过。
  民国25年,马步青派飞机来轰炸驻扎在山丹城的红西路军,飞机在山丹城上空飞来飞去,只见一把大伞罩住山丹,怎么也炸不到,机上人员使用照像机拍下这一情景。马步青得知那保护伞就是擂台上的铜钟后,认定是一座神钟,动了心思,立马派人到武威专门缝制了黑平绒钟罩子,又出动一连兵力、两辆汽车把钟抢到青海老窝去了。
  王家响堂与白狗的传说
  相传,王家响堂的穿堂在北山(龙首山)后面,穿堂用石砖砌成,十分壮观。里面长明灯日夜不灭,廊檐下堆着银子,银子上铸有:“添灯油银子五十两”的字样。有一条白狗,每天领着一个秃嘴放羊娃到里面添灯油,一天价吃得个油嘴。放羊娃的主人家发现了,也跟上白狗去添灯油。他走进去,一眼看到成堆的银子,就往怀里揣,刚揣了几个,两只眼睛啥也看不见了。他又赶忙从怀里掏出银子放回去,回到家里,眼睛才亮了起来。这时,他从怀里摸出剩下的一个银子一看,已变成馒头了。
  一日,白狗从穿堂出来传旨:在龙年,此地有一位大人物出世。放羊娃因秃嘴在向外面传话时传成:在驴年,此地有一位大人物出世。此地有个王进士,临死前对家人吩咐:“有人给我托梦,说我死后,身上啥都不要穿。”他死后,家人遵照吩咐将他脱得精光,一丝不挂,他的姑娘看不过,就在他的羞丑上盖了一方手帕。埋后,一条白狗每天在坟上拉屎,老远就看见一股雾气。王家的人气不过:小小畜牲竟跑到先人头上拉屎呢!便将白狗捉住杀死在坟头。夜里,坟头开了一个窟窿,王进士活过来了,坟边一匹白马正等着他骑上走呢,但因被那方手帕挡着,他咋也迈不开腿,上不了马,天亮了,只好作罢。要不然,他骑上白马前程万里,日后便成皇帝。
  以后白狗不见了。王家响堂的穿堂也失去踪影。
  驼岭山的传说
  霍城西坡有个驼岭山,也叫龙岭山,因为形状象骆驼,又象龙,就这么叫下的。相传,驼岭山原本不在这里,是两个土牛从南山卧牛坡那里拉下来的。刚拉到西坡地界,不知谁家庄门里出来三个大肚子婆姨,看见了,用手一指:“快来看,那个山咋走的呢?”两个土牛吓惊了,把绳扽断,山停下了,两个土牛在前面也一左一右的站住了。就是现在王家庄的双疙瘩,也叫双鼓堆。山站下了,那几个婆姨的大肚子也破了,死掉了。传说要不是被大肚子婆姨冲掉,两个土牛就要把驼岭山拉到山丹祁家店子堵山口子,要是堵住,把水聚下,山丹就成了一片汪洋大海了。为了纪念这几个大肚子女人,驼岭山北嘴上修过破肚子娘娘庙,后来不知啥时节拆掉了。据说驼岭山停下后压掉了十二磨河水,就是现在的西山坝,新开坝、黑五坝、东山坝、孔家坝、红沿坝、皇马坝、吴宁坝、达达坝和三小坝等。
  得老鸦河、营盘子坡的传说
  当年杨满仓征西,路过焉支山,人马走到离花寨二里地的山坡上,马不走了。杨满仓下马,在四周查看。他走到沟底的河旁,看到水里面有个亮晶晶的东西,下河拾出来一看,是个金老鸦。杨满仓就下令在此坡上扎营。从此,人们把这个坡叫做营盘子坡,河叫做得老鸦河。
  马官沟的传说
  传说当年杨满仓征西,路过焉支山,在花寨以东的山坡上扎下营盘。刚把营扎好,杨满仓的马突然不见了,他便和兵卒们满山寻找。这时过来了三个和尚,他问三个和尚看见了没有?和尚掐指一算说:“这是宝马良驹,去找宝地了,你们再翻两座山,过两条沟,马就可以找到。”杨满仓谢过和尚,让兵卒去找,马果然在第二个沟里,从此人们把这个沟称为马官沟。
  白石崖的传说
  南山下有一户放牧的藏民,两口子带着一个娃娃,在山沟里搭起一顶白帐蓬住着。有一天,男人赶着牛羊上山了,不料天突然下起倾盆大雨,山洪暴发,帐蓬连人一起被卷走了。男人回来,帐篷和女人、娃娃都不见了。他就顺着山水流过的地方往下找,最后找到一个石崖跟前,见白帐篷盖在一块大石头上。他揭开一看,女人和娃娃还裹在里面,已经被洪水淹死。男人大哭一场走了。那顶白帐篷一直盖在石头上没人动过,远处看去白得耀眼,人们就把这个山口子叫作“白石崖”了。
  石城门的传说
  从前,在李桥水库东北角,有座石头山,这座山挡住了上山湾和下山湾人们往来的路。大约在清乾隆年间,上山湾有个刘家,是首屈一指的大户。家中有一个女儿,许给了下山湾的彭家,彭家也有钱有势,两家门当户对。
  姑娘嫁给彭家后,两亲家关系一直很好,因这座山的缘故,两亲家很少来往。后来,彭刘两家商定打通石山,便召集四方石匠,开凿石壁,凿一斗碎石子给一斗米的工钱。因此流传这个石城门是斗石斗米换来的。
  这个城门能走过一辆老牛车,上下山湾的人们再不为往来走路而发愁了。
  虽开通了道路,但彭家还是终年缺水。后来,又在半山腰开凿了一条水渠,刘家配给了一股泉水,意思是姑娘出嫁,这股水就象嫁妆一样,陪给了彭家。人们便称这股水为“陪房水”。
  现在这个城门和水渠仍保留着,石城门已经废弃,但水渠还淌着清水,灌溉着下山湾的良田。
  牛魔王洞的传说
  相传有个山丹人到新疆做买卖,听说那儿有个牛魔王洞,参观的人很多,他便也去看热闹。只见那洞口很大很深,望不见里面是什么样。洞口的风直往里灌,好像里面有很大的吸劲。他觉得有趣,就伸长脑袋往里看,这一看,他头上的大礼帽“呼”地被吸进了风洞。这人回到住地,又到卖礼帽的店铺里重新买了一顶,和原来那顶一模一样。这个人在新疆做完买卖回到山丹,走到磨湾,他觉得很乏,便在一棵大树下乘凉。这时,见许多人往一个地方走去,他一问,人家说前面有个牛魔王洞,很神奇,人们都是到那里去看新鲜的。他好生奇怪,新疆有一个牛魔王洞,这儿咋也有一个?就跟着人们也去了牛魔王洞。他一看,只见洞口围着许多人,洞口的风直往外吹,就象里面有很大一架吹风机吹着似的。正看着,“呼”地一股风刮出,随风飘出一顶帽子,落在他的脚边,他拾起一看很吃惊,这正是他在新疆牛魔王洞口看时被吸进去的那顶大礼帽。他取下新帽装进包里,原戴上那顶大礼帽回到了家。他见人便说牛魔王洞的神奇,一时传为佳话。

知识出处

山丹文蕴

《山丹文蕴》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以简约的文笔,写实的手法,流畅的语言,对山丹的民间文艺、民俗风情、地方小吃、民间工艺等诸方面进行了全面介绍,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历史上山丹一带多民族和谐共处,经济文化相互交流融合过程中形成的独具地方特色的人文环境和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既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乡土文化教材,又是一部让外地人了解山丹、认识山丹的导游手册。

阅读

相关人物

周春林
责任者
郭勇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