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艾黎重要活动年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艾黎自传》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761
颗粒名称: 路易·艾黎重要活动年表
分类号: K836.125.6
页数: 19
页码: 307-3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新西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自1897年至1988年所经历的重大事件。
关键词: 列传 新西兰 艾黎

内容

1897年12月2日
  出生于新西兰南岛坎特伯雷地区斯普林菲尔德镇,起名路易,系一毛利族首领的名字。
  1902—1905年
  在安伯利小镇上小学。
  1906年
  父被任命为华伦努伊学校校长,全家搬至克赖斯特彻奇市。
  1912年
  考入克赖斯特彻奇男子中学,假期到其父在卡瑟罗克的牧场干活。
  1916年
  年未满19岁,申请参军被接纳,编入新西兰远征军。
  1918年1月
  被派往法国,参加索姆河大战。
  1918年8月
  在与德军作战中,侦察敌主力有功,获军功章,在拉锯战中受重伤,侥幸获救。
  1918年11月11日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在伦敦欢庆胜利。
  1919年
  从普利茅斯乘运兵船回新西兰,平安抵家。
  1920年
  退伍后与老同学杰克·史蒂文斯合伙在新西兰北岛塔拉纳基买800公顷山地,计划开发为养牛羊的牧场,虽拼命劳动仍难以为生。6年后决定放弃牧场,另寻出路。
  1926年11月
  回克赖斯特彻奇与家人团聚。
  1926年12月
  未等到圣诞节,便决定搭澳大利亚船去中国,“去看一看当时中国革命的情况”。
  1927年初
  船抵悉尼后,在悉尼化肥厂做工人,为下一站攒钱。
  1927年3月13日
  离悉尼去上海,途径香港。
  1927年4月21日
  抵上海,正值“四·一二”政变,国民党对共产党人实行大屠杀,全市处于白色恐怖之中。
  1927年4月23日
  通过新西兰友人介绍,在上海工部局消防处虹口救火会找到工作,任消防处小队长,后又被任命为消防处队长兼督察,负责检查租界工厂的防火措施。开始负责检查所有上海工厂,接触工人群众。
  1927年后期
  结识在沪的美国传教士、南京大学农学院创办者约瑟夫·贝利,常同去上海周围农村了解中国农民生活,深受其影响。
  1928年夏
  留职上海一年后开始考虑未来去留问题:(1)继续留任,(2)在华参与灾民救济工作,(3)回新西兰。
  1928年9月
  决定不回新西兰,继续留任上海。
  1929年3月
  假日旅行至无锡,遇6名缫丝工厂工人因成立工会被控为共产党被当众枪决。艾黎受震撼,不解,开始读马克思的《资本论》,思想进入新的转折点。
  1929年夏
  利用假期去绥远萨拉齐参加华洋义赈会在内蒙古搞修渠工程。对中国人民生活的另一面开始有更多了解。在去萨拉齐途中邂逅埃德加·斯诺。收养难民孤儿段士谋(阿兰)。
  1928—1931年
  利用假日经常去华东各地旅行,其间曾访朝鲜和日本。
  1932年春
  根据工部局决定,凡任职满5年的职员可享受8个月探亲假。艾黎利用4个月时间去武汉参加水灾救济工作,并去洪湖贺龙红军区为筑堤的难民争取粮食,亲眼见到国民党官员的腐败。收养另一养子黎雪(迈克)。
  1932年4—8月
  带段士谋回新西兰探亲。经越南返沪。
  1932年末
  通过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结识美国左翼记者史沫特莱。开始与宋庆龄、鲁迅等名人建立联系,参与保护中国共产党人的地下活动。
  1933年
  改任工部局工业科工厂督查长,负责检查工厂安全措施;经史沫特莱介绍,艾黎结识马海德大夫。
  1934年
  德国经济学家海因斯·希伯(HeintzShippe)在沪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成员有魏路丝(RuthWeise)、陆慕德(MaudRussell)、耿丽淑(TelithaGarlach)和几位中国人。艾黎参加并开始帮助掩护中共地下党员。
  艾黎与英国电力工程师、英共产党员甘普霖合租上海愚园路1315弄4号一所3层楼房,暗地支持中共地下活动。在房顶层设共产国际中国组的秘密电台,可与长征中的红军保持联系。
  1935年
  地下党员刘鼎被安排在艾黎住所,隐居约一年后去西安。刘鼎是“西安事变”中周恩来的重要助手。
  1936年3月
  开始为美国共产党员格兰尼奇夫妇来华主编的《中国之声》杂志以假名撰稿,直至该刊次年11月被封。
  1936年9月
  应刘鼎要求,艾黎去西安转太原为共产党兑换红军在山西缴获的地方钞票成功。
  1937年3月
  再回新西兰访亲友,后进行环球旅行,考察各国工厂安全条件。
  1937年10月
  获悉上海在“八·一三”事变中遭日本侵略军狂轰滥炸,立即赶回上海。
  1937年11月
  送段士谋和黎雪离沪去延安。
  1937年11月底
  艾黎陪同从北京赶来的埃德加·斯诺和海伦·斯诺巡视上海遭难惨境,谈论中国工业损失和难民未来生存问题。海伦·斯诺提出“中国必须有工业,要搞一个工业运动”的想法,劝艾黎放弃在沪的工作,“干当前所需的事”。艾黎当夜将原先写过的有关在内地发展工业的资料修改为应对当前形势的建立工业合作社的计划草案。
  1938年4月
  以“星期一聚餐会”成员为主的上海“中国工业合作社促进委员会”成立,成员包括梁士纯、胡愈之、卢广绵等人,银行家徐新六任主席。
  1938年5月
  艾黎设计定做含有“一起合作”含意的倒三角形“工合”徽章,从此“工合”以“中国工业合作社运动”的代称蜚声国内外。
  1938年7月
  艾黎与徐新六代表上海工合促进委员会赴武汉上报国民政府请求批准。徐新六所乘飞机不幸失事,艾黎独自去武汉,争取为成立全国性工合运动组织活动。
  艾黎抵武汉后,多次同八路军办事处周恩来共同商讨开展工合运动的作用、性质及如何争取国民政府批准成立工合全国领导组织等问题。周恩来认为工合主要任务是拉住蒋介石抗战,尽可能多地争取美国和其他国家对“工合”的支持。博古建议要尽可能把武汉工业迁到西北去,因西北很可能成为游击区。艾黎设法成功地使“申新”等棉纺厂和其他工厂连同工人西迁至宝鸡及西安附近。
  斯诺通过英国阿奇博尔德大使先传信到武汉,赢得宋美龄和端纳对发起“工合”的支持。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孔祥熙批准在武汉成立“工合”的领导总部机构。
  1938年8月5日
  “中国工业合作社协会”总部在武汉正式成立。孔祥熙任主席,艾黎由国民政府任命为“行政院技术顾问”,可到敌后任何地方履行职务。
  卢广绵在陕西宝鸡带头创办了第一个由7人组成的打铁合作社,不久制定出建立工合合作社的有关规定。
  1938年12月
  艾黎在湖南、广西等各地活动后去重庆。开始为争取贷款和国外捐款考虑有效办法。
  1938年10—12月
  开始启动东南地区工作,定赣州为东南办事处所在地,孟受曾任主任。
  川康、云南先后建工合办事处,但工作开展较慢。
  1939年1月
  艾黎从东南地区去重庆,恰逢以巴苏为首的印度医疗队准备去延安,艾黎乘医疗队救护车同行。
  艾黎在延安第一次见毛主席,报告了“工合”开展情况。
  1939年5月
  艾黎在结束在福建、浙江、安徽的视察后回赣州,因患伤寒和疟疾,卧床两个月。遇空袭,幸免于难。
  1939年6月
  经斯诺和普艾达等友人大力推动,正式宣布在香港成立“中国工合国际促进委员会”,由宋庆龄任名誉主席,香港英国主教何明华(RonaldHall)任主席,陈翰笙和陈乙明分任秘书和司库,委员包括港澳爱国人士20余人。艾黎被委任为“实地工作秘书”,处理与国内“工合”联系事务。工合国际委员会的成立很快得到国际上的热烈支持。
  1939年7月
  国民党政府要求“工合”签订承制100万条军毯合同。为采购羊毛,艾黎亲自去海拔3000米高的位于阿坝藏民区的松潘购羊毛,最终成功。军毯订单的完成使“工合”名声大振。
  1939年9月25日
  毛主席致函香港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何明华,对他支持中国抗战深表感佩。
  1939年底—1940年初
  艾黎自西安二次去延安,参加祝贺吴玉章老先生生日宴会并参观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工农产品展览会。林伯渠亲笔题词“祝谢你帮助边区工合之伟大丰功”。
  艾黎第三次见到毛主席时,毛主席要艾黎“想办法支援在西北指挥游击队抗日的贺龙”。艾黎在联系过程中被变节者出卖,未成功。
  1940年春
  第一次去西南地区视察“工合”。当时林福裕已在邹阳开展工作。
  1940年7月
  出席在重庆组织的各地“工合”产品展览会。
  去香港参加工合国际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因疟疾复发住院。
  1940年秋
  应斯诺等友人之邀去马尼拉向菲律宾华侨介绍“工合”,争取支援,受到热烈欢迎。
  1940年8月
  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埃文斯·卡尔逊同艾黎从菲律宾一道返华去新四军地区考察“工合”工作,并了解东南地区新四军情况。二人在广东、江西、福建、浙江和安徽各地的“工合”中心考察当地工作,对老红军地区印象颇深。
  1941年
  为使从缅甸运回美国促进中国工业合作社委员会捐赠的卡车免遭日军阻挠,艾黎绕道新加坡,亲自把车沿滇缅公路开回贵州。
  1941年1月
  “皖南事变”后,反共进入高潮。“工合”运动不断受到反动派镇压,艾黎努力设法使被捕共产党员获救。
  1941年11月
  艾黎去香港参加由宋庆龄主办的“工合”产品、图片和宣传画展览开幕式。
  1941年12月8日
  太平洋战争爆发。在香港的友人四散分离。工合国际委员会总部改设在四川成都。由路易斯·斯密斯(LouisSmythe)任秘书。成都屡遭日军轰炸,艾在此处亲历了国民党政府的官僚作风。
  1942年4月21日
  艾黎在双石铺收到重庆电令,宣布“行政院决定终止你中国工业合作社技术专家的职务。”
  艾黎决定以“工合国际委员会实地工作秘书”身份继续工作。重点转向教育,为“工合”培养未来青年干部和技术人才。
  1941年春
  艾黎邀请他于1938年在武汉结识的英国牛津大学毕业生、访华临时记者乔治·何克前来陕西双石铺,同艾黎一道办培黎学校。何克被聘为校长,很快使学校面目一新。
  1942年夏
  考虑到未来战局形势发展,艾黎与何克决定将学校西迁。
  1943年
  在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执行秘书路易斯·斯密斯离任返美后,要求正在成都的英国公谊会志愿者彼得·汤森(PeterTownsen)继任秘书。
  1943年8月
  双石铺镇政府当局向学校发出动员令,要求16岁以上学生加入“三青团”。
  1943年8—9月
  遇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JosephNeednam)西行时在双石铺学校修车。艾黎决定与他同行去敦煌,途径山丹。艾黎决定把学校移至这里,得到甘肃省建设厅长张心一的支持。
  1943年11月
  凤县双石铺三青团负责人和双石铺工合招待所主任到校动员师生参加国民党青年军。何克秘密让一些学生到天水、兰州躲避,被当局指控破坏青年从军,受到传讯、拘禁。
  1944年初
  艾黎去兰州征得张心一同意,确定双石铺培黎学校迁至山丹,全校师生开始准备西迁。
  1944年12月25日
  先遣组完成准备工作后,60名在何克细心安排下师生乘大卡车携必要物品抵达山丹。一路遭遇多次险情,被誉为“小长征”。
  1945年夏
  艾黎去重庆向工合国际委员会报告学校迁往山丹的情况,并商讨解决学校经费不足的问题。1945年7月
  艾黎邀“工合”负责人徐维廉和两位英国合作党议员随艾黎到学校来访,学校开始站稳脚跟。
  1945年7月22日
  何克在同学生打篮球时碰破脚趾,引发破伤风,因缺医少药,抢救无效,于7月22日去世,全校师生悲痛不已。从此,艾黎定此日为全校假日。艾黎继任校长。
  1946年
  培黎学校在何克墓地周围先后建起毛纺、造纸、陶瓷、玻璃等实习厂。艾黎认为对他最好的墓志铭是:“他的一生和工作将使原来寸草不生的地方变得芳草如茵。”
  1946—1948年
  美、英、新西兰、加拿大和奥地利、葡萄牙、爱尔兰、德、日等国均先后有各种专业人才作为志愿者来山丹培校教课或协助工作。他们多是由新西兰海外救济总署、美国协助中国工合委员会或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及公谊救护队等国际组织推荐的,前后共计27人,覆盖各个专业。其中新西兰斯宾塞夫妇在学校办的卫生所不仅培养了许多学生,还成立了山丹县远近闻名的一所医院,救助了无数百姓。
  1946年8月
  鉴于山丹培校的迅速发展,在兰州召开山丹和兰州两个培黎学校董事会会议,正式成立两校董事会以使两校具有合法地位。会上推选谷正伦为名誉董事长,艾黎为董事长。原兰州培黎学校不久后即并入山丹培黎学校。
  1947年4月
  艾黎去上海,与同仁商讨工合和培黎学校今后工作如何进行的问题。
  1947年12月
  美国援助中国工合委员会代表普艾达(IdaPruit)女士亲自到山丹,送来培校急需的资金、物资、粮食以及发电设备等物品。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也提供了大量物资和人力资助。学校当时学生达400人,外教达30名,各类实习工厂20多个。
  1948年9月
  艾黎再去上海参加工合国际委员会年会。时任委员会执行秘书为英国公谊会的彼得·汤森。
  国民党西北军长官公署长官张治中亲书军令:“山丹培黎学校系国际友人所办,凡我军警不得动用该校一草一木,违者军法处置。”后还将其子送进学校学习。
  艾黎开始组织护校队,日夜轮流负责保护学校安全。
  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彭德怀司令员派康世恩带小分队先到山丹,对学校进行保护,当面传达周恩来的命令。解放军留下一个排为学校站岗。
  1949年9月19日
  山丹解放。
  1949年9月20日
  解放军兰州军管处驻“工合”兰州事务所军事代表张丕成来山丹接管学校。
  1949年9月25日
  艾黎派20辆学校卡车运送解放军解放酒泉、玉门油矿。
  1949年10月14日
  彭德怀以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名义发布命令,宣告培黎学校有益于人民事业,对开发西北农业工业有贡献,命令“当地驻军及过境部队人员对该校切实予以保护为要”。彭德怀派秘书室主任张养吾专程到山丹,向艾黎及全校师生表示感谢。
  1949年11月下旬
  彭德怀正式邀请艾黎和解放军代表张丕成到酒泉会晤,对艾黎高度评价。
  1949年12月
  艾黎去北京与有关方面商讨山丹培黎学校今后去向问题。
  1950年9月
  毛主席请艾黎来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纪念大会观礼。
  1951年6月
  艾黎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工合国际委员会最后一次会议,宣告结束活动,工合协会划归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1952年6月
  艾黎参加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筹备会议。
  1952年10月
  艾黎作为新西兰代表团副团长出席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会后随同各国代表们去中国各地参观访问。大会赠予各代表的艾黎新著作《有办法》颇受欢迎。
  被推任为驻京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联络委员会”新西兰代表。
  1953年
  出席兰州关于培黎学校未来发展方向的会议。会议决定学校由西北石油管理局接管,改为兰州石油技工学校,艾黎名义上任校长。
  工合国际委员会执行秘书彼得·汤森在处理完工合国际遗留财务等工作后,于1950年后离京回国。
  1954年
  《有办法》的续篇《人民有力量》,以及《历代和平诗选》和《人民的声音》出版。
  1955年6月
  出席世界和平理事会召开的赫尔辛基世界和平大会。
  早期诗选《活的北京拾零》在新西兰出版。
  1956年
  经中国西南地区去越南,其后又去朝鲜及蒙古人民共和国访问。
  发表《清晨大地静悄悄》《外蒙古之行》《越南之春》《越南的牧童》等著作。
  1957年
  移居北京后第一次重访山丹和新疆。
  记录访问中国边远地区的日记散文《人道的中国》在新西兰出版。
  1958年
  搬入北京台基厂大街1号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院内,从此以这里为家。
  再访山丹。
  1958年—1959年
  参加在斯德哥尔摩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会议。在中国“大跃进”期间,进行了一次历经15省、行程4万公里的旅行。
  《山丹探索创造性教育纪实》在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出版。
  1960年2—4月
  23年来第一次返回新西兰,探亲友,受到热烈欢迎,后顺道访问澳大利亚。1961年1月
  参加在开罗举行的亚非人民团结理事会特别会议。
  1961年3月
  参加在新德里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会议。
  1961年4月
  参加在万隆举行的亚非人民团结理事会会议。
  1961年8月
  参加在日本召开的第7届禁止原子弹、氢弹世界大会。以后每年一次,直到1965年。
  1962年
  担任兰州石油技工学校名誉校长。
  3月
  应切·格瓦拉邀请访问古巴。
  1964年
  参加在平壤召开的亚非经济会议。
  11月
  参加在河内召开的声援越南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保卫和平的国际会议。
  1965年2月
  再返新西兰并到澳大利亚访问。
  9月
  参加在雅加达召开的反对外国军事基地国际会议。
  1966年6月
  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亚非作家紧急会议。
  1966—1971年
  先后在湖南、湖北、山东、江西、广东、黑龙江、浙江、江苏等省进行访问,其后出版了《中国见闻(1966—1971)》。
  1968年8月31日
  宋庆龄为保护艾黎在“文化大革命”中不受迫害,特出具证明,“他是新中国的一位诚实、忠诚、不屈不扰的朋友”。(详见彩插)
  1970年
  威利斯·艾雷著的艾黎传记《一个在中国学习的人》在新西兰出版。
  1971年10月—1972年3月
  去新西兰探亲访友,在各地介绍中国。
  获维多利亚大学授予的文学荣誉博士学位。
  1972—1975年
  在西西里和澳大利亚出版了若干著作,包括《变革之风》《献给奥蒂鲁阿的诗》《漫步篇,访澳大利亚诗52首》《公路上遇到的老中医》《在中国的青山上》和《今天和明天》。
  1973年2—4月
  访问澳大利亚,进行讲演旅行。
  1973年6月
  第三次访问山丹。
  1976年
  访问了河南水灾区和辽宁地震灾区,报道了灾区情况,以及山东、广东、海南、新疆等地的情况。
  1977年
  访问四川、黑龙江、河南和广西少数民族聚居的自治县。
  为报道水灾后恢复情况访问河南驻马店。《大雪压青松》和《好风集》两本诗选分别在新西兰和中国出版。
  1977年12月2日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为艾黎80寿辰举行宴会,邓小平同志出席祝贺。在宴会贺词中高度评价艾黎对中国的贡献。
  1978年
  访问三门峡及河南、山西等地区,写有《中原的斗争——河南》和《高原省——山西》。去湖北洪湖和武汉,参观旧地并了解新的发展情况。
  1979年
  同来华拍摄纪录片《中国的路易·艾黎》的新西兰电影摄制组一道访问各地。杰夫·查普尔所著同名传记在新西兰出版。
  在广西、广东访问越南难民,后发表《越南难民在中国》一书。
  1980—1982年
  出版中国古诗译作《唐宋诗选》、《少数民族诗歌选》、《李白诗歌200首》、《白居易诗选200首》。
  1981年6月
  去上海参加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的葬礼。
  1982年6月
  参加兰州石油技工学校(原山丹培黎工艺学校)建校40周年庆典。重访山丹,并参加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开幕式。
  1982年12月2日
  对外友协为艾黎85岁寿辰举行盛大宴会,邓颖超等国家领导人到会祝贺。艾黎被授予北京市荣誉市民称号。
  1983年11月21日
  宣布重新恢复“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成立理事会,艾黎任名誉顾问。
  与旺达·加恩塞合著的《中国古窑与现代陶瓷》一书在澳大利亚出版。
  1984年1月
  被中国笔会中心接纳为第一个外国会员,并参加了该会为接纳他专门举行的诗歌朗诵会。
  1984年9月
  去山丹,出席为纪念乔治·何克修建的山丹培黎捐赠图书馆开幕式。
  1984年9—10月
  被推选为中国史沫特莱、斯特朗、斯诺“3S”研究会顾问。出席该会在武汉举行的《史沫特莱在中国》讨论会。
  1984年12月
  编译出版了第一部现代中国诗选《大路上的光和影》。
  1985年1月
  发起并推动重建“山丹培黎农林牧学校”,被推选为该校筹备委员会名誉主任。新西兰中国友好协会给予了大量人力、物力支持。
  1985年5月
  被聘任为北京市培黎职业大学名誉校长。
  1985年7月
  参加在呼和浩特举行的埃德加·斯诺研讨会。
  1985年12月2日
  在88寿辰时被授予“甘肃省荣誉公民”称号。
  1985年12月21日
  在新西兰驻华大使馆举行的仪式上接受新西兰政府授予的英国女王社会服务勋章。
  1986年3月29日
  对外友协发布成立路易·艾黎研究室的通知(1986年,友协666号),负责统筹规划有关艾黎资料的整理和研究,举办有关纪念活动等,为宣传和增进中国与各国人民友谊服务。
  1986年7月
  新西兰总理朗伊访华期间亲自来艾黎住所看望。
  1986年12月2日
  《艾黎自传》英文版——《90岁,回忆在中国的岁月》,在祝贺艾黎89岁寿辰时出版。
  1987年4月21日
  对外友协举办庆祝艾黎来华60周年活动。《艾黎自传》中文版出版。
  1987年4月
  山丹培黎农林牧学校开学。
  受艾黎委托,老培校校友倪才旺及新中友协汤姆·牛纳姆留山丹参与建校工作。
  1987年8月
  《湖北纪行》在武汉出版。
  1987年9月3日
  “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宣布恢复活动,艾黎任主席,但因病未能出席成立大会。
  1987年12月2日
  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及各界代表到艾黎家中祝贺艾黎90岁寿辰。
  1987年12月27日
  因心脏病不治在北京逝世。
  1988年4月21日
  艾黎来华60周年纪念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1988年4月21日下午
  “艾黎图片展”在北京革命博物馆举办。
  1988年4月25日
  艾黎骨灰安葬仪式在山丹举行,新西兰外交部协理部长及艾黎新、中亲友多人参加。遵照遗嘱,部分骨灰被撒在山丹四坝滩。

知识出处

艾黎自传

《艾黎自传》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路易·艾黎是新西兰国际友人,1927年来到中国,在中国工作生活了60年,创办工合运动,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本书是他的自传,内容包括:早年在新西兰、上海年代、抗战中的“工合”运动、山丹:为未来培育人才、新中国成立后的生活与工作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艾黎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