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树种草,制止水土流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艾黎自传》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755
颗粒名称: 栽树种草,制止水土流失
分类号: K836.125.6
页数: 4
页码: 289-29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新西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世界各国栽树种草,制止水土流失的独特见解。
关键词: 艾黎 栽树种草 中国

内容

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土壤耗竭、水土流失及其最重要的原因——森林被伐问题。这种情况在中国可能比大多数国家更加严重,因为中国的历史悠久,中国人民从事农业已5000年了。
  中国历代政府都为洪水、河流改道、河道的淤积而担忧,但却认为林区的木材和燃料供应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只要有新的地区可开垦、可灌溉,就把它变成农田,就认为万事大吉了。
  中国古代的工程师曾兴修许多水利工程,取得巨大的成绩。这些工程有助于土壤的保持,其中有四川的都江堰和宁夏平原工程至今仍在使用,受到人们的称赞。在制止沙漠化、砍伐森林等现象的斗争中,水总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历史上各时代造成不知多少个百万人丧生的主要灾祸,通常是黄河和长江的水泛滥所致。因此,保护好河流源头的森林很快就开始成为极重要的问题。
  随着中国人口的增加和新城市的建立,对木材和燃料需求越来越大。于是,森林减少,出现了更多的荒山秃岭,夏天的洪水冲走了表层土壤,使河床升高,因而又必须加高河堤以防止水淹。
  这种过程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了。秦始皇为自己修建了豪华的宫殿,并在他的陵墓旁做了6000多个与真人一般大小的陶俑,每一个陶俑必须在烧木头的窑里烧。木材可以从泾河漂流而下,但沿岸的森林变成了受侵蚀的黄土地,使河水多泥。1000年后的唐朝,据说尽管泾河是泥水河,渭河水还是清的。然而,渭河上游的森林不久也被砍伐,两条河的河水里都带有大量泥沙流入黄河。从山西和陕西往上溯源,流入黄河的水全都如此,使黄河水的泥沙含量很大。后来,按照最好的苏联技术人员的建议,在山西、河南边界的三门峡修建了一座大坝,它不久便淤塞,以致达不到原设计能力。
  20世纪20年代后期,我听过一位著名的外国地理学家的讲演,他曾在中国进行过广泛的旅行。他宣称:“华北已注定无望了。森林覆盖面积在迅速缩小,河流正在干涸。可耕地已大大减少。除非现在就采取巨大的、长远的措施,否则形势将不可控制。”自从他讲了那一段以后,新社会在交通、灌溉、土地分割和科研方面一直在大踏步前进。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那样大规模地兴修水利;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那样果断地治理沙漠,或全面提高粮食产量。然而,通过在各地的参观访问,我深深地感到,砍伐森林后土地更加干旱,特别是在华北,侵蚀的土壤使河流变成了黄色。正如在印度,由于在喜马拉雅山谷地区采伐木材,下面的河流几乎每年泛滥,使许多人丧生,庄稼被淹没。在中国,在一些河流的上游砍伐树木,也使土壤沙化,河流淤积,水灾越来越严重。1931年,长江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水位。约100万人在那次水灾中丧生。1954年水灾时的水位更高,而1980年该地区的水位比以前又更高。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组织起来了,生命的损失较小。1976年在河南南部的驻马店,树木早已被大量砍伐的伏牛山区下了一场特大的雨,由于两座大坝上的防洪系统不起作用,坝被洪水冲垮,使下面平原的广大地区遭受了灾难。1983年,由于汉水上游树木被伐而雨量太大,为保住武汉,唯一的办法是在富饶的江汉平原上制造滞洪区,让江水分导流入以调节水流量。
  虽然在人口众多的城市已进行了植树造林,各省也营造了林带,特别是横越华北的林带,并且新疆的绿洲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已制止了沙漠的吞蚀;但要使河水重新变清,使宝贵的土地不再被冲走,还必须做许多工作。现在,老干部们带头植树造林,各省也开始认识到这种需要。以甘肃省为重点的全国植树造林运动正在开展中。每年3月12日被定为全国植树节,并且设立了“绿色中国基金”,以支持这一工作的深入发展。在崎岖的内地植树造林更不容易。但是有许多部队单位不断地为此工作。各地区还根据现有的资源和办法因地制宜。在西北的辽阔草原,问题是饲养的牲畜过多,冬天牧草不足。成群的绵羊和山羊放牧在草原上,常常找到什么草就连根拔起吃掉。锋利的羊蹄刨松了表层土壤,春天的风一吹就刮走了。来自被污染的城市上空的酸雨,正开始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已发现的松毛虫可以用它的天敌来抑制。在中国南部许多地区还有另外一个问题,拣柴火的人把树下部的枝条都砍走,只留下绿色的树冠。这些树木,由于从空气中吸收的营养不足,长得单薄细长。然而,树根能使土壤固定住,树向空气中散发的水气调节气候。有了树林的屏障,起大风时风力就会分散。如果人要生存下去,那么树必须生存下去。
  只有栽树种草才能减轻水土流失,防止沙化,保持生态平衡,改善气候,使农村又有小河和野禽,最终提供木材为当地建筑之用。由于在过去的25年中中国有3.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已被沙化,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的未来取决于一场反对砍伐森林的斗争。全国需要种植几十亿棵树。现在的任务是培养实干的、脚踏实地的林业工作者,不是一小批,而是几万人,他们将开始扭转整个局面。这样规模的植树造林要依靠农业人口的自愿合作。而这就又需要对基层的青年进行教育,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是为21世纪的中国而斗争,为生存而斗争。这场斗争必须取得胜利。
  据估计,中国的森林覆盖面积只占12%。由于在被滥伐的大面积土地上重新植树造林的任务巨大,国家资源有限,不足以解决问题。所以,必须采取办法使全国人民的力量都投入这场斗争。随着责任制已在中国绝大部分土地上推广,植树造林也应实行这一制度。中国的绿化运动方兴未艾,将扩展到最遥远的丘陵和山谷,保护人民的最宝贵的土壤遗产。
  当然,一个不断扩大的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能源、燃料和木材,这种趋势是很难制止的。外国公司曾宣称中国没有石油。苏联人在1958年停止向中国出口石油,以卡中国人的脖子。今天,中国能生产足够的石油,充分自给自足,还有相当数量的出口。油田已不再稀罕,沿海岸上下到处矗立着石油钻机。中国的工人当好石油工人的能力得到了高度的发挥。在内蒙古已发现了储量很大的煤矿,把这些煤开采出来,定能解决当地的燃料问题。现在正在大力推广太阳能灶、沼气产生装置和风能设备,这些都可以解决燃料供应问题。南方的冬天不太冷,所以,沼气在南方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这就节约了大量的燃料费。在湖南、江西北部、广东、福建和四川,小涡轮泵利用很浅的水流,便可满足当地电力的需要,这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中国悠久的历史上有杰出的发明,今后大有希望创造其他机械以改善日益增多的人民生活的需要,从而保住森林,减少水土流失。
  可耕地资源的不断减少与人口的不断增加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然而,这个问题将得到解决,必须解决!

知识出处

艾黎自传

《艾黎自传》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路易·艾黎是新西兰国际友人,1927年来到中国,在中国工作生活了60年,创办工合运动,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本书是他的自传,内容包括:早年在新西兰、上海年代、抗战中的“工合”运动、山丹:为未来培育人才、新中国成立后的生活与工作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艾黎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