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山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艾黎自传》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749
颗粒名称: 重访山丹
分类号: K836.125.6
页数: 4
页码: 265-26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新西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重访山丹的经历。
关键词: 艾黎 山丹

内容

我在1953年离开山丹以后,每次重返故里,总充满着喜悦与激动的心情。1954年山丹大地震发生时,我们迁校的最后两辆大卡车正离开这座城市,搬迁工作是1953年开始的。全城几乎化为瓦砾,但现在已修建一新。原来的学校本部现已开辟为娱乐场所,原来的城隍庙已改成文化馆。所有的街道都铺上了沥青,剩下的一些老建筑正在消失。
  过去的山丹有许多庙宇,有高大的树林,有安静的街道,这一切已成过去。它自有其美丽之处,但也有污秽的一面——出售鸦片的商店里散发出臭味,门外有乞丐,还有成群结队路过的国民党士兵。当时的政府掌握在地主和土豪手里,他们残酷地压榨穷人,毫无怜悯之心。在20世纪40年代初,这里主要出口的是鸦片和女孩,一个女孩只值半头驴的价钱。
  1958年,我发现通往城里的那条主要街道已面貌一新。路边所有的新房,墙上都已刷上一层粉红颜色,使人赏心悦目。有一些漂亮的商店,还有一个小小的圆形花坛,都是在我前一年访问之后修建的。炼铁炉周围呈现着一派典型的“大跃进”运动时的情景——许多人在干各种活,有牲口拉的大车,有卡车,喧闹熙攘、烟雾腾腾,西北的尘土弥漫,还有一张张笑脸。在许多旧时的制陶作坊中间有一家玻璃厂,一家水泥厂,还有一家生产电器上用的绝缘材料和痧痧瓷夹板的工厂,它同时也生产一些家用瓷器。当地的一所中学,1945年时只招收了约30名学生,而且大都是县里士绅的子弟,现在已有约600名学生。原有一座佛塔的地方已是医院的附属建筑,那所医院很大,医用设备一应俱全,每天门诊300多名病人。1973年我去访问时,唯一不满的是汽车在新筑的碎石公路上开得太快,以致我无法寻找旧时留下的标志,也不能尽情观赏景色。
  我在1979年去访问时,山丹文化馆的工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因而建议重修“五代亭”和“陈家楼”。1982年,我去兰州参加山丹学校成立40周年的庆祝活动后,又重返山丹。此次,我高兴地看到已建起了一座陈列馆,里面展出了我搜集的3702件文物,还有一些与古老的丝绸之路有关的复制品。虽然现有记载并不能上溯多远,但山丹有悠久而多变迁的历史。这里的古河道边及两岸森林里埋藏着人类及其制品的遗迹,不难从中发掘出更多的古人削石、取火石和绘陶等文物。这样,青年人就能够更多地了解过去的历史,对于他们面对今天和迎接未来很有必要。
  临近山丹时,使人感到惊异的是,从公路的主干线上分出了一条支线通往民乐,那里原来交通很不方便,现在从张掖驶来的大客车可以直达。当年在山丹时,我们有时步行到民乐,与那里的学生举行篮球比赛并参观那里的马蹄寺。相传唐代高僧玄奘去印度取经,路过此地,他的马在一块岩石上留下了脚印。这座庙宇在“四人帮”时期被毁,民乐曾一度被划归山丹县管辖。
  新中国成立后,山丹的旧石碑都用去修筑位于城西的水渠了。我还记得孔庙的那块石碑,上面记载着明代有一个懂工程技术的姓黄的官员,带领大家建成了一个大的灌溉系统,将青海大通河的水经扁都口引到山丹地区。这项工程给当地带来了繁荣,所以现又在努力把水引到山丹及邻近的永昌地区。人民的力量,加上水的来临将使沙漠后退。新中国成立时,山丹只有10万亩可耕地,亩产75公斤,维持不了当地半饥饿的日益减少的人口的生活。1958年,这里的耕种面积约60万亩,亩产200公斤。国民党统治时期,这里人口最少时才3.3万人。1973年增为15万人。1984年为167860人。牲畜数也有了很大的增长。山丹已开始成为一个前途光明的现代小城市,人民展望未来,已制订了许多发展计划。
  我最近一次去山丹是在1984年9月,去参加为纪念乔治·何克而建立的培黎图书馆的开馆典礼。图书馆坐落在陈列馆的对面,是甘肃省政府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我的建议下建造的。一部分图书是由培黎学校的学生筹款购买的。在这些藏书中,有我写的《希望之果——乔治·艾尔文·何克的故事》①及其新出版的中文本《从牛津到山丹》。当地人和从兰州与北京去的人,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对山丹的文化生活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王震为庆典送来了题词:“学习何克先生的国际主义精神,发扬培黎学校的优良传统。”
  人们满意地看到在山丹修建了一座图书馆来纪念乔治·何克。因为凡是认识他或与他一起工作过的人,都很喜爱他。他的墓、墓边的亭子和纪念碑在“文化大革命”中都被毁掉了,现已重修。在墓地旁,平时照看它的,是一所小学,其中有2000名精神饱满的欢蹦乱跳的学生。图书馆和陈列馆开放后,年轻人有了更好的学习机会。
  尽管有以上这些发展变化,这些年来,我感到山丹很需要改进农业、畜牧和林业的生产方法。鉴于现有的初级教育不教这些科目,我就想建立一所新的培黎学校,对学生进行这些科目的实际培训。学生来源于小学,在这里经过半工半读的中学阶段,直到毕业,那时他们就能够帮助提高当地的生产水平。我希望在这所学校里培养学生们的进取心,使他们懂得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就是生活,没有平坦的道路可走。在甘肃省政府各部门和外国朋友的帮助下,新校的建筑已在山丹城外开始施工。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正向学校提供更多的资金,另一个主要来源是美国波士顿的世界教育组织。筹建中的山丹培黎农林牧学校的设备相当齐全,有教室、医院、畜舍、暖房、实验室以及学生和教职员的宿舍。这座建在沙漠边沿的学校,应该为开发干旱地区开辟途径。

附注

①即艾黎写的《Fruition——ThestoryofGeorgeAlwenHogg》一书。——译者注

知识出处

艾黎自传

《艾黎自传》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路易·艾黎是新西兰国际友人,1927年来到中国,在中国工作生活了60年,创办工合运动,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本书是他的自传,内容包括:早年在新西兰、上海年代、抗战中的“工合”运动、山丹:为未来培育人才、新中国成立后的生活与工作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艾黎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