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图书馆
山丹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丹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山丹医疗事业的传承与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史话》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455
颗粒名称:
山丹医疗事业的传承与发展
分类号:
R19
页数:
6
页码:
222-22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丹医疗事业的传承与发展的情况。
关键词:
山丹县
医疗事业
发展
内容
早在唐代,山丹就设有“惠民药局”,西夏有“医人院”。到了明清时代,逐步完善了惠民药局,增设了医官,对山丹的医药发展颇有影响。加之山丹地理环境优越,便于中药植物的生长,仅焉支山就盛产中药200种,其中大黄、秦艽、羌活在祁连山及马场草原和焉支山最为丰富。由于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滋养了一大批在当地有名的中医人士,如何俊章、何元玺、何多策、常立纲、彭玉麟、席汝桥、张世华、彭集仁、杨祥福等,其中最有名、最有代表性的还数何家医生。
清宣宗道光年间,有一孕妇因难产血崩,晕厥一夜,不见清醒,家人以为死了,仓促入棺。第二天清早,在出殡的路上,正好遇上了骑马进城的何俊章。何俊章出于医生的本能,仔细察看了从棺缝中流淌的鲜红血迹,便立即让棺木停下,说棺中的人还活着。随即开棺查验,其“死者”果然心有微跳,何俊章掏出随身携带的针包,果断地用针灸疗法扎刺有关穴位,少顷孕妇逐渐苏醒。抬棺者连声称赞,感恩不尽。然后将其抬回家中,服汤药一剂,不一会孕妇顺利产下一男孩,产妇也平安无事。此事被乡邻传出,从此何俊章名声大振,山丹、武威、永昌、民乐、张掖等地的官吏百姓,登门求医者络绎不绝,声誉鹊起。
何家医生的第三代传人何元玺,继承祖业,长于妇科、伤寒和骨伤杂症疾病的治疗。1936年冬,红西路军惨败河西,有一位四川籍的红军战士,头部被敌人砍了三刀,躲藏在何家医生的猪饲料房间,第二天清晨才被何家医生发现。小战士由于流血过多,昏迷休克。何元玺出于医生救治生命的良心,不顾“窝藏共产党有杀头之罪”的危险,将其偷偷收治在家,实施外敷药膏、内服汤药,同时给这位小战士换上棉衣,使其遮寒养病。经一个多月的调养医治,小战士伤口痊愈,身体完全康复。最后何元玺给这位小战士给足了盘缠和衣物鞋袜,使这位红军小战士又重新踏上了革命的征程。到了何多策这一代,已经是何家医生的第四代传人。
何多策,生于1911年,从小就接受祖业的熏陶,继续钻研中医事业,并遵守祖辈“耕读传家,勿涉仕途,专务岐黄,以济世人”的传世家训,对何家医学发扬光大。何多策精通妇科、内科、儿科、风湿、骨伤等疑难杂症的治疗,远到青海、内蒙及新疆,近至河西各县的患者,慕名求医者纷至沓来。
1981年,《何多策的医疗经验》一书撰写完成,近5万字,由于当时财力不足,未能单独出版。其书分医论、医案和验方三部分。这是何多策60年积累的丰富医疗经验。
1979年,成立了山丹县中医学会,当时任县中医院院长的王侃,经过积累采撷,编辑了《古今中医名言录》《针灸疑难奇症医案荟萃》和《中医医论医案医方选》。1988年5月,王侃由国家选派为中国第七批援助马达加斯加医疗队医生。
1980年—1987年,先后有27名中医士晋升为中医师,16名中医晋升为中医主治医师。到目前为止,全县从中医类学校毕业的本科和大中专毕业的中医人员36人,其中副主任医师已有3名。
山丹西医事业,开始于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路易·艾黎创办的工合培黎医院。1947年,从陕西的双石铺迁来山丹,路易·艾黎向自已的国家新西兰对外服务部提出申请,希望能提供专业水平较高、并且能担任教学任务的医生,来协助学校办一所有一定规模的医院。同年年底,斯宾塞(斯潘赛)夫妇从新西兰远渡重洋,来到了山丹。斯宾赛夫妇是医学专科学校毕业的高才生,是英国皇家医学学会的成员,在新西兰是一名有名的外科医生。他们一来到山丹,就深深爱上了这块古老的土地。斯宾塞夫妇由于医技精湛,待人和蔼,很快就受到了山丹人民的尊敬。为了办好培黎医院,他俩在培黎学校的学生中抽调了一批优秀学员,办起了首届医训班。在没有教材的情况下,斯宾赛夫妇只好自编教材,在学员中间很快就开展了人体生理解剖、公共卫生、药物学、病理、细菌、内外科以及工业卫生常识的教学培训。没有人体标本,他们就从城壕里拾来人骨给学员讲课。在这些学员中有一位名叫胡瑞清的学员,他原籍民乐,是给艾黎做饭的炊事员。由于胡瑞清年轻,聪明精干,被艾黎一眼看中,破例送进了医训班去学习。胡瑞清虽然没有文化,但是他机灵好学,很快就成了斯大夫的得意弟子之一。一个拿厨刀的厨师变成了一个无影灯下的外科医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1947年,斯宾赛大夫在山丹做了第一例开腹手术——阑尾炎。在老百姓的心目当中犹如石破天惊,大开了眼界。周边各县的病人蜂涌而至,培黎医院每天的门诊量高达200多人。到了1948年培黎医院已初具规模,床位达到了20张,开展的医疗项目有腹部外科手术、骨科手术以及妇产科的剖腹手术。该院在解放酒泉、玉门油矿和新疆时,收治了不少解放军的伤病员,为全国的彻底解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建国后,外籍医生相继回国,到了1953年培黎医院随着培校迁往兰州。在山丹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但培黎医院与山丹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49年年底,由5名转业军人组建了山丹县人民卫生院,1950年开设门诊,附设病床5张。在培黎医院迁往兰州的同年,山丹县人民卫生院的第一例手术是培黎医院留下的医生胡瑞清做的。1958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兴起,山丹农村卫生所如雨后春笋,遍布农村各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城乡医疗网络,给城乡人民就医治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此后,山丹县陆续设置了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
1954年2月,山丹发生地震后,县医院房屋倒塌,由政府拨款重新修建门诊部、住院部和生活用房共85间,设病床15张,到了1956年床位发展到40张,分设内、外、儿、妇、中医、检验、药剂等科室。
到了1970年以后,全县共有医务人员144人,百余张病床,基本解决了全县城乡人民的常见病、多发病和一些较重的疑难疾病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如阑尾、剖腹产、宫外孕手术等。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县人民医院经整顿和提高,医院事业逐年发展。1980年,门诊增设了心电图、生化室,病床增设到了90张,医院职工达到了103人。1982年,时任医院院长的汪兴圣,在省卫厅争取资金32万元,建设了1615平方米门诊楼,增设了眼科、口腔科、胃镜、超声心动诊断室。1985年,省卫生厅拨款50万元,县拨款28万元,修建了3995平方米的住院部大楼,病床达到了150张。1986年,是山丹县人民医院发展史的一个最大的转折点。由时任县卫生局局长的汪兴圣和县医院院长葸明祥,几上北京拜访艾黎,使原本没有列入世行贷款之内的山丹,由于艾黎的热心帮助,为县医院争取世行贷款52万元,修建了370平方米的传染科和1038平方米的综合楼,同时引进了500mAX光机、心电监护仪、心脏除颤仪和呼吸机等先进医疗设备,使山丹县人民医院的医疗设备走在了全区县级医院的前列。到了1996年县医院晋升为二级甲等医院以后,县医院得到了迅速发展,先后购置了电子胃镜、彩超、CT、脑地型图机、结肠镜、C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血液透析机等大中小型先进医疗设备70多台(件),其资产近千万元,床位增设到了210张。目前为止已开展颅脑手术、骨病骨折、转移皮瓣、胃大部切除、胆道手术、创伤性肝脏修补术、结肠癌清除术、肺叶切除和修补术、食道、贲门癌切除术以及血液系统疾病、呼吸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代谢疾病、结缔组织疾病、肝脏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和人工晶植入、白内障摘除、口腔颌内外科等疾病的治疗,使医疗功能和诊断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并且使各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跨入了现代化的行列。
到目前为止,全县医疗床位达到了415张,卫生院(所)234个,其中农村卫生所115个,个体卫生人员225人,国家卫生医疗事业单位职工540人,其中专业人员374人,主治医师100名,副主任医师15人。全县10个乡镇卫生院配备了X光机、B超、手术室,为山丹20万人民的治疗就医提供了可靠安全有效的医疗环境,同时也为山丹的经济建设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知识出处
《山丹史话》
本书介绍了山丹4000多年的历史,反映了山丹的文化。内容分为:岁月如歌;名人轶事;名山胜景;文物古迹;灿烂文化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星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