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图书馆
山丹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丹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民间工艺美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史话》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448
颗粒名称:
民间工艺美术
分类号:
J528
页数:
3
页码:
201-20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丹县民间工艺美术的情况。其中包括山丹烙画、民间剪纸等。
关键词:
山丹县
民间工艺
美术
内容
山丹烙画
“山丹烙画”是在我县古老的民间火烫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种工艺美术品。早时,这里的农牧民就用烧红的火钎,在木制农具和器物上烫烙各种不同的印记符号,作为识别的标志。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把烫烙印记发展为一种工艺技术,开始在日常生活用的木碗、木勺、木盘和筷子上烫烙各种喜爱的装饰花卉图案,以美化生活,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旧时山丹农村举行婚礼,青年男女在娶亲仪式上要用烙有男女裸体幼童的红漆筷子吃饭,表达两情相悦,白头偕老之意。到了明清时期,火烫工艺被广泛应用到木制家具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火烫工艺。清代末年,由于经济萧条和油漆绘画的广泛使用,火烫工艺逐渐衰微,濒临失传。旧时山丹烙画的主要特点是吸收中国水墨画的表现技法,将山水、花鸟、人物等烙于器物表面,图案美观大方、古色古香,造型栩栩如生、活灵活现,风格古朴典雅、清新秀丽,给人以入木三分的碑刻感受。由于碳化等原理,图案经久而不退色,具有很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1979年,山丹县美术工作者在普查民间美术过程中,发现了这一古老的民间工艺。经过反复研究试验,以电烙铁取代火纤,以优质的胶合板取代木板,集绘画书法、装潢、镶嵌等工艺精心研制,开始了山丹烙画的继承和创新工作。1980年春,山丹烙画首批样品问世,即引起省内外专家的高度关注和热烈好评。1984年,山丹烙画首次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入大型丛书《当代中国的工艺美术》,向国外介绍。此后,山丹烙画陆续参加了全国及省、地展览,并荣获工艺美术大奖,使山丹烙画这一民间美术名声大振,畅销国内外,部分山丹烙画精品先后被香港、日本、新西兰、英国皇家博物馆、中国驻美国俄州领事馆和中国美术馆收藏。
民间剪纸
山丹民间剪纸历史悠久,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浓厚的地域特色。旧时,农村因受条件限制,缺乏高雅装饰,农村妇女多以简单的剪纸图案代替书画装点房间。她们借剪纸创作,寄托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民间剪纸在当地农村妇女中与针工、刺绣一样被视为才艺,得以世代相传,经久不衰。现在,全县各乡镇都有一批剪纸高手。山丹民间剪纸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花、鸟、虫、鱼、山水、动物、人物皆可入画,主要反映人们对吉祥如意、安康幸福的审美追求。刀法上有粗狂豪放,亦有精致细腻;表现手法上既有写实,更富有夸张。图案大多讲究工正、对称、连贯,各类造型准确生动。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山丹县美术工作者曾在李桥周庄村发现一位70多岁周姓村妇,是当地闻名远近的剪纸能手,她能在数分钟内剪出各类栩栩如生的鸡、狗、猴、猫等动物。省工艺美术学会闻讯后曾特意派专家来山丹周庄村调查访问此人。她的娴熟而精湛的技艺,赢得专家们阵阵赞叹。20世纪80年代初,山丹县民间剪纸作品曾被省和国家民间艺术研究机构专家征集,进行集中展示和收藏研究。专家们认为,山丹县民间剪纸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富有研究和传承价值。
近些年来,山丹县以文化馆原烙画厂女工周玉梅、张春玲等为代表的剪纸艺术后起之秀,在继承民间剪纸的基础上,大胆进行研究创新,不断丰富剪纸艺术的表现手法,拓展表现题材内容,创作了不少优秀的剪纸作品,多次参加省市展览并获奖。周玉梅同志历时五年创作的一套《红楼梦》系列剪纸作品,荣获“甘肃省首届民间工艺美术百合花奖”银奖。
除烙画、剪纸等民间工艺美术外,在刺绣、根雕、面塑、石刻等方面,山丹亦不乏能工巧匠。他们同样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和辛勤的劳动为山丹民间工艺美术事业默默奉献,传承着一份技艺。
知识出处
《山丹史话》
本书介绍了山丹4000多年的历史,反映了山丹的文化。内容分为:岁月如歌;名人轶事;名山胜景;文物古迹;灿烂文化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周春林
责任者
张乐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