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山丹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史话》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441
颗粒名称: 民国时期的山丹教育
分类号: G52
页数: 3
页码: 186-18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民国时期的山丹教育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山丹县 民国时期 教育

内容

1912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了民国,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初获解脱的中国人民,渴望获得科学知识,振兴中华,建设国家。在此形势下,教育事业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民国成立的当年(1912年),就颁布《壬子学制》,张掖地区所属县的高等小学堂统改为县立高级小学校。山丹县高等小学堂更名山丹县高等小学。为补老师缺额,张掖、山丹先后创建乙种、甲种师范讲习所和师范自治讲习所,培养小学教师。民国10年(1921年),成立了山丹师范学校。民国13年(1924年),成立师范自治讲习所。均在一年后停办。
  至20世纪40年代,全县有初级中学一所,中心国民学校(完全小学)8所,保国民学校(初小)49所。另外,全县还有村学27所。民国28年(1939年),在县文昌宫(今文化馆西侧)还设山丹女子小学。全县在校学生约3400多人。民国时,马步青在山丹办过青云小学,址在今县法院,学校存在至新中国成立前夕。至1949年,全县小学56所,在校学生3160多名,教职工100名。
  民国31年(1942年),甘肃省立张掖初级中学增设高中班。1944年8月,山丹县利用北街元帝庙、地藏寺、药王宫、北斗宫等庙产正式创办山丹县立初级中学,山丹始有初中(山丹一中的前身)。当时,校舍破旧,布局零乱,设备简陋,规模很小。只有职工5人,仅招初一新生25人。1948年,全校教职工12人,三个年级共有学生103人,1949年减至70余人。这就是民国时期中小学教育的状况。
  为了快速提高国民素质,各类成人教育也相继创办。民国27年(1938年),设置民众教育馆,开始以扫除文盲为主的成人教育,教材为《民众课本》,后流于形式。民国33年(1944年),又组织半日制民众学校,采取强制手段,迫使失学民众入班学习,仅一年停办。民众教育收效甚微。
  民国33年(1944年),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办的培黎工艺学校,山丹一中前身——山丹县立初级中学第二届毕业生合影(1948年)
  由于战争的原因,从陕西凤县的双石铺迁到山丹。培校的落足,为山丹乃至整个河西的职业教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所学校由新西兰路易·艾黎和英国乔治·何克两个外国人主持教务,办学经费来自“工合”资助和欧美亚太国家和地区的一些进步团体和友好人士的捐赠。办学形式,半工半读,坚持“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校训。学生来源于战区和灾区儿童及贫家子女。培校刚迁至山丹时只有学生60多人,到山丹后迅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前夕,学生人数达500多人。
  民国时期,由于战乱和灾荒,山丹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

知识出处

山丹史话

《山丹史话》

本书介绍了山丹4000多年的历史,反映了山丹的文化。内容分为:岁月如歌;名人轶事;名山胜景;文物古迹;灿烂文化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郭勇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