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图书馆
山丹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丹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见证山丹历史的唐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史话》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436
颗粒名称:
见证山丹历史的唐墓
分类号:
K878.8
页数:
5
页码:
176-18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丹县唐墓的情况。其中包括墓室结构、模印彩砖内容、墓室遗物等。
关键词:
山丹县
历史文物
唐墓
内容
山丹县第一中学修建科技楼时,发现一座砖室古墓。于2000年4月由县文化局、文物管理办公室组织人员进行了及时的清理抢救。
该墓坐落在一中教学楼西南角、科技楼东南角基础下,距地表3米以下,早期被盗。墓室由彩绘模印砖,仿木结构,覆斗型顶共同构成,坐北向南90度。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耳室五部分组成(见古墓平面图)。
墓室结构
墓道通长5.4米,由墓道、天井、墓门三段组成。墓门由两道青砖封闭,门阙外置放两块叠落的墓志铭,外形粗糙,上块顶部呈盝形。志文阴刻楷书为“唐故武骑尉韩君墓志铭”。
墓室门呈拱形,宽1.3米,通高1.75米。前室室内地平全铺莲花模印方砖(35×35厘米),墓门两旁各镶两块“朱雀”模印砖,室内面积3.7×3.7米,通高3.3米,东西各有一耳室,耳室门阙宽0.7米,高1.35米,两耳室门阙相对应。此壁中轴线是甬道门,门呈拱形,宽1.3米,高1.75米,甬道长1.23米。各门阙皆用乳钉砖勾砌装饰。前室四周壁用模印彩绘砖、乳钉、水波纹砖相搭配组成一幅画图。墓壁与覆斗型顶相接部位用仿木结构的斗拱衔接。墓壁模印砖结构:墓壁基脚第一栏是两层平跑砖,一层狗牙形砖;第二栏是模印砖“力士”图案,每块“力士”砖相隔4块~6块不等,用4块乳钉砖立砌;第三栏是三层水波纹平砌跑砖;第四、六栏是34×22厘米的“出行仪卫”和“胡商牵驼”模印彩绘砖构成室内主题壁画;第七栏是三层水波纹平跑砖;八栏是“青龙”模印彩砖;九栏为四层水波纹和一层平砌跑砖;十栏是仿木结构的斗拱,每壁上方有六个斗拱,用朱色涂染;十一栏用乳钉砖和生肖砖构筑。北壁是“猪、鼠、牛”,东壁是“虎、兔、龙”,南壁是“蛇、马、羊”,西壁是“猴、鸡、狗”模印彩绘砖。模印彩砖构图布局合理,形象逼真。墓顶皆用水波纹青砖构砌成“覆斗”型。
前室东西两侧各筑一“刀”型耳室、室内北壁长3.05米,南壁2.4米,宽1.85米,通高1.9米。门阙宽0.7米,高1.35米,顶部呈长方形覆斗顶,没有模印砖。耳室内筑砌30厘米高的床,床面铺砌方砖。东耳室的南墙早期被盗窃破坏。
从前室通过甬道到后室,室内结构与前室相同,不同之处是正北用6层青砖砌筑高37厘米,宽1.9米,长3.7米的棺床。床上铺设“团式莲花”模印砖,棺床西壁筑一耳室,门阙呈拱形,通宽0.7米,高1米,深2.4米,室内铺砌长形青砖。
该墓整体布局规范,结构完美,筑建严谨,工艺精湛,充分体现了唐时期山丹县劳动人民的独具匠心的智慧和才能。
模印彩砖内容
墓室内主题彩绘砖是“唐仪卫”、“胡商牵驼”,其次是“青龙”、“十二生肖”、“朱雀”、“玄武”、“力士”。
“唐仪卫”模印砖共38块,前室18块,后室20块。砖宽22厘米,长34厘米,厚5厘米,四周有边框,仪卫头戴黑色幞帽,身穿红衣或黑衣,左手攀辔,右手持剑。左腰挂黑箭壶,肩扛杏黄或朱色三角牙旗,穿朱色或黑色裤,足蹬黑靴,骑马者一前一后呈行走状。
“胡商牵驼”模印彩砖东西两式。向东的胡商头戴向前倾斜的尖顶毡帽(顺风),大步向前迈进,右手持驼缰,左手向上持黑色骨朵扛在肩。身穿绿色或红色长衫,腰系黑带,挂着黑色烟荷包和匕首。足蹬黑靴,脚尖上翘,身后是肥壮的骆驼,两峰之间驮着方格纹饰的方形驮子,寓意是胡商牵着骆驼长途跋涉带着货物向长安挺进。向西行驶的胡商头戴向后弯曲的毡帽(逆风),骆驼两峰之间驮着麻纹饰的椭形驮子。这幅模印图案似是胡商从长安购的丝绸逆风向家乡满载而归。从“胡商牵驼”图案可看到,当时西部丝绸古道的贸易往来的繁荣景象,也说明墓主人在当时的身份和所承担的职责。“胡商牵驼”模印砖共38块。
“青龙”模印彩砖左右两种,图案相同。青龙呈S形,龙首上昂,张口伸着长舌,龙须下垂,龙角上翘,龙脖上下弯曲,龙身拱起,尾上卷。右前爪向前,左前爪向后伸,后右爪前伸,后左爪后撑,整个形状似腾云驾雾。四周有云纹饰。
“朱雀”模印砖共12块。画面由两只朱雀各抬一爪相执,挺腹昂首,两翅展翔,跃跃欲飞。红冠、绿翅,红、绿腹尾。
“玄武”模印彩砖共4块,其状龟蛇相缠,龟为跑状,身披厚甲,头向后吐着红舌,绿腹拖尾。蛇首在龟背昂起吐着蛇信与龟舌相映。玄武通体用红、黄、紫三色渲染。“力士”模印砖,颜料脱落,状如日本相扑。两臂上撑,胸肌隆起,大肚外托,只穿三角短裤。全身都以用力状撑着上面的整体压力。
十二生肖砖,前后室两套24块。12个生肖12种图案,画面凸浮,勾勒彩绘,个个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充分体现了作者高超的雕绘技艺。
团式莲花模印砖,四周有框,整个莲花线条阴阳清晰,形成一幅完美的缠枝莲团花图案。
墓室遗物
唐故武骑尉韩君墓早期被盗,室内器物荡然无存。只有4具散乱尸骨,经清理,出土25个1公分左右的铁乳钉,可能是甲胄之物,4件2公分左右的铜方环,1件9.5公分的铁棒。有一平方米的散沙金,与沙土混合,这与“铺金盖银”习俗有关。说明当时墓内陪葬品非常丰厚。阙内置放墓志铭,由于长期水沙腐蚀,志文大多不清,从部分可辨为:唐故武骑尉名为韩胤胄,南阳人,武骑尉是在武周时驻守删丹,并受重用。其父是并州诸军,后派至肃州做王,韩胤胄原是邛州的县尉,后随父到肃州,后任删丹县武骑尉驻守边塞,肩负同西域客商交往安全保卫工作。当时韩胤胄勇敢无畏,驻守北塞坚如磐石。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其父去世,母亲也相次而终,享年51岁。于壬申年(672年)葬于删丹县城西甘峻乡。韩胤胄于大周天授元年(690年)庚寅十月也葬于该墓内,共葬4人。
唐代古墓在山丹县属首次发现。其墓室面积大,结构完美,匠艺精湛。墓内模印彩砖制作细腻,色彩明快,线条勾勒流畅,形象逼真。这座墓室,反映出唐朝当时“贞观之治”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农业、手工业、纺织业都很发达,交通也很便利,尤其是通西域的丝绸之路更是畅通无阻,也说明删丹在唐朝时是西部的一个商业交易场所。
韩胤胄当时是一个七品官,筑造其墓不符当时的墓葬制度。唐初,墓葬制度非常严格,朝庭及地方官吏,官至三品者才可享用双室结构砖墓,而远离京城的河西地区一个12等级的勋官,就可建造双室带三耳室的结构砖墓,说明远离京师的河西,较低级的官吏也可仿用高级官吏的墓葬制度。或者说,韩胤胄很受当时统治者的赏识。韩胤胄生活富裕,威望高,对戍守删丹边塞的商贸业务有功,允许仿造高级官吏墓室型,但规模相对缩小。
总之,这座唐墓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唐时期的山丹历史和文化艺术提供了重要实物佐证。
知识出处
《山丹史话》
本书介绍了山丹4000多年的历史,反映了山丹的文化。内容分为:岁月如歌;名人轶事;名山胜景;文物古迹;灿烂文化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延璋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