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筑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史话》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432
颗粒名称: 长城筑造
分类号: K928.77
页数: 3
页码: 164-16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丹境内汉长城由壕沟、烽燧、亭障等组成,其筑造工艺简单,质量不高。明代长城在汉长城基础上修筑,结构工艺、用料、修筑质量及防范措施都有了较大的改进和提高。在用料方面,汉代长城是在戈壁、沙漠上挖壕,堵塞、铺设天田、质量较差。明代在汉长城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先选土然后翻土,经一年多的风吹日晒,蒸发土内碱性,然后运至所筑长城之处,开始用雨水或焉支山、祁连山的河水拌土夯筑。所用之水沿渠下来,也经风吹日晒,水内的碱性和其它成分也已挥发。筑墙时做到筑夯的力度技巧,再在墙内有序地增加木料(杒木),以防滑墙塌陷。据传说,筑墙所用的土要炒熟,水内须掺黄米熬的米水,这一点尚未得到证实。
关键词: 山丹县 名胜古迹 长城

内容

山丹境内汉长城由壕沟、烽燧、亭障等组成,其筑造工艺简单,质量不高。明代长城在汉长城基础上修筑,结构工艺、用料、修筑质量及防范措施都有了较大的改进和提高。在用料方面,汉代长城是在戈壁、沙漠上挖壕,堵塞、铺设天田、质量较差。明代在汉长城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先选土然后翻土,经一年多的风吹日晒,蒸发土内碱性,然后运至所筑长城之处,开始用雨水或焉支山、祁连山的河水拌土夯筑。所用之水沿渠下来,也经风吹日晒,水内的碱性和其它成分也已挥发。筑墙时做到筑夯的力度技巧,再在墙内有序地增加木料(杒木),以防滑墙塌陷。据传说,筑墙所用的土要炒熟,水内须掺黄米熬的米水,这一点尚未得到证实。
  运输工具,据传说和资料记载,有几种办法:一是人力搬运。人背、肩扛、筐挑,扛子抬。二是用简单的运输工具独轮手推车。三是驮运。遇到高山筑墩,人不能扛,车不能行,只好用牛、马、驴、骡甚至用羊来驮运。山丹县境内的峡口帽葫芦山顶、龙首山顶、丰城堡金山子烽燧,有可能都是用牲畜驮运筑成的。
  筑城墙的工匠民伕,一是调用戍边的军队,二是征调民伕。这两者是修筑长城的主要力量。再就是发配充军的犯人修筑长城。为修筑长城,不知让多少劳动人民失去了生命,1000年来有不少文人墨客用诗歌等形式,揭示了劳动人民对奴役筑城的怨愤。汉朝陈琳在《饮马长城窟》写道:“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柱”。明朝尹耕的《修边谣》写道:
  “去年修边君莫喜,血作边墙墙下水。
  今年修边君莫忧,石作边墙墙上头。
  边墙上头多冻雀,侵晓霜明星渐落。
  人生谁不念妻孥,畏此营门双画角”。
  这首诗充分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反抗控诉修长城的愤怒。
  防范措施有了较大的改进。汉壕沟只是为了阻止游牧民族的迁徙放牧,阻止一些小型的侵掠,或者只是作为地域界线。明代长城却是高筑墙,筑高大的烽燧、列障,一旦有敌情,守关守障的军队就可发现,放烽火,放炮报警。制定了防范烟火炮制度:“若见敌一、二百人或百余人,举放一烽一炮,五百人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烽四炮,万人以上五烽五炮”。还规定合设烟墩,并看守堠夫,务必时加提防点检。须要广积秆草,昼夜轮流看望。遇有紧急,昼则举烟,夜则举火,接递通报,不得有误军情。可见,在明代管理和防范非常严格。

知识出处

山丹史话

《山丹史话》

本书介绍了山丹4000多年的历史,反映了山丹的文化。内容分为:岁月如歌;名人轶事;名山胜景;文物古迹;灿烂文化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延璋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