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舒翰与宁济公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史话》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428
颗粒名称: 哥舒翰与宁济公祠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2
页码: 159-16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丹县焉支山上的宁济公祠的具体情况。
关键词: 山丹县 名胜古迹 宁济公祠

内容

提起哥舒翰,人们便会想到焉支山上的“宁济公祠”。哥舒翰,突厥族哥舒部人,是唐王朝起用的诸多少数民族将领中战功最为卓著的名将之一。唐朝建立后,北方突厥诸部臣服唐朝,哥舒翰全家移居长安。之后,他从军入伍,以骁勇善战由士卒屡升官阶。高宗和武后时期,吐蕃势力扩及青海日月山一带,唐朝西部边境受到严重威胁。为了加强河陇地区的防务,唐在今甘肃境内和青海湟水流域设陇右节度使,驻节鄯州(今青海乐都),驻重兵防守。武后长安元年(701年),委郭元振为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大使(节度使),哥舒翰为副使,提兵控制河陇地区,和吐蕃相持数年,使这一地区免遭战火。
  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哥舒翰代王忠嗣出任陇右节度使。次年,哥舒翰在青海大败吐蕃,并兼任新设的河西节度使(驻节凉州、今武威凉州区),勅封平西郡王。天宝八年(749年),哥舒翰亲率士卒在青海湖龙驹岛筑应龙城。在攻克湟源县明山口石堡城后,置神武军。收复黄河九曲故地后,置神策军,加强防守。天宝十三年(754年),哥舒翰在九曲(今青海贵德一带)设置宁边、威胜、金天、武宁、曜武五军,一时河陇地区及湟水流域屯兵骤增,“大军万人,小兵千人,烽戍逻卒,万里相望”,对稳定西北边境的安全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哥舒翰治军严明,体恤士卒,在军中很有威望。唐诗“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就是对哥舒翰战功和威名的真实写照。
  哥舒翰在经略河西时,极重防御设施,其中在今民勤境内设白亭军,在山丹峡口置和戎城。哥舒翰在山丹留下过他的足迹,焉支山上最早的寺观宁济公祠就是他奉旨亲建的。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李隆基诏封焉支山神为宁济公。宁济就是安定匡济之意。历朝皇帝都愿天下安宁,在名山胜境处多立祠建庙,诏封山神,祈求神灵辅助国君,救助百姓,佑护国家安定。古人认为山神就是主管一山或一地的神灵,“……画山神海灵,奇禽异兽,以炫耀之,使夷人益畏惮焉!”当时哥舒翰屡败吐蕃于河湟地区,朝廷为了长久安宁,立神灵警示,以达匡济,便诏封雄镇甘凉的焉支山神为宁济公。哥舒翰奉旨在焉支山南麓向阳绝壁建宁济公祠堂,塑宁济公神像,以示威镇。请当时名士杨炎撰写了《大唐燕支山宁济公祠堂碑》以示纪念。碑文以华丽的词藻既描绘了焉支山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又描绘了焉支山松柏蓊郁,出产丰盈及山下阅兵的盛况。文称“其封神为宁济公,钖之鞶带,备厥礼物,诏邦牧太子少保哥舒公卜吉日,筑祠于高麓之阳。每岁盛秋,以笙镛之器,錡釜之品,率封内以望之,索群神以会之”。
  斗转星移,现在登上焉支山,唐建宁济公祠早已湮没无存。清时在直沟门悬崖上修一独庙,人们称为后寺,有人说这就是宁济公祠,祠内塑有黑虎灵官像。虎称山君,大概是后人把山神误解为山君了,以此补敬宁济公。这种传说不管是真是假,但哥舒翰在焉支山建宁济公祠的事,至今仍在山、永两县民间流传,哥舒翰的英名与焉支山上最早的庙观宁济公祠将永远载入史册。

知识出处

山丹史话

《山丹史话》

本书介绍了山丹4000多年的历史,反映了山丹的文化。内容分为:岁月如歌;名人轶事;名山胜景;文物古迹;灿烂文化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常正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