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沧桑话古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史话》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427
颗粒名称: 岁月沧桑话古刹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7
页码: 153-15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丹城西10华里处的瞭高山下,依山坐落着一处气势雄伟,规模宏大的古刹,它就是闻名遐迩的全国最大的室内坐佛寺——山丹大佛寺。
关键词: 山丹县 名胜古迹 大佛寺

内容

山丹城西10华里处的瞭高山下,依山坐落着一处气势雄伟,规模宏大的古刹,它就是闻名遐迩的全国最大的室内坐佛寺——山丹大佛寺。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每年农历四月四日——四月六日,这里都举办传统的盛大庙会,本县各乡村及周边张掖、民乐、永昌等地的游人、香客、佛教信徒、商贾摊贩云集于此,朝佛拜神,赶会踏青。农历四月初,桃杏开花,杨柳吐丝,.麦苗青青,空气清新,风和日丽,因此,来寺者多是前来散心踏青的。沿途车水马龙,扶老携幼,游人连属,有时游人多达万余。寺内钟磬时鸣,梵呗阵阵,青烟缭绕,香花宝幢,一派佛地梵天景象。寺院外商贩摊点遍布,叫卖声阵阵,油香味四溢,猜拳行令的,品尝各种风味小吃的处处皆是。对着山门的大戏台上,好戏连台,观众点足跷趾,挨挨挤挤,真可谓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瞻礼寺院各殿堂之后,人们沿着大佛殿两侧山道走上山顶,乘着丝丝凉风,顿感心旷神怡。站在山顶,正好与大佛楼殿顶层相等,从山顶俯视脚下的寺院,一切景观尽收眼底。旧时,山顶东侧有一山亭、名晚望亭,游人们盘膝坐在亭内亭外,摆出来时带的好吃好喝,猜拳行令,开怀畅饮,其乐融融。文人墨士还会在心血来潮时,挥毫在亭中墙柱上写诗作赋。兴趣更大的游人还会沿山向西走去,到寺院西边石嘴山上的雷神庙、娘娘庙等陪庙中去游览。也有人乘兴去西边不远处的王家享堂——明代右军都督同知王允中的寝陵一游。20世纪50年代中期,寺西1华里处建了祁家店水库,汪洋一片的库水鳞光闪闪,清澈见底。人们还会去那里泛舟划船,尽抒心境,也会登上水库大坝,坐在坝顶小亭中纳凉聊天,眺望湖光山色。可惜古时立在这里的“禹导弱水碑”已经看不到了。
  改革开放以来,在重建的大佛寺周围增建了许多附属建筑,如休闲山庄、游泳池、公园等,人们游览的景点及服务设施较旧时丰富多了。
  大佛寺原名土佛寺,始建于何时无考,有学者认为创建于北魏时期。根据原来大佛塑像及有关传说,大概与武威张义堡天梯山的站佛、张掖城内的睡佛建造的年代相去不远,距今在1000年以上。据旧志有关碑记记载,明朝初期,该处就有寺宇和高大的土佛存在。那时的寺庙规模及佛像的气势已无文献可考,难以窥其大略。明宣宗宣德年间(1426年—1435年),太监刘永诚监镇甘肃时,曾到佛寺观光,“欣然感慨”。后归朝述职,奏请明英宗朱祁镇赐名,英宗特赐额“土佛”,寺院由此得名“土佛寺”。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监镇甘肃的太监王贵观光土佛寺后,特请高僧智莹(号秀峰)住持,并着令山丹卫拨给该寺常住田50亩以助香火。佛教大师、僧会司(明朝主管地方佛教事务的机关)都纲(僧会司主官)沙加舍来寺观光后深为智莹德行所感动,特“给经符牒”,使其更好的开展佛事活动。他又感叹寺宇太显朴陋,请求山丹卫指挥杨斌,指挥佥事彭智等军政官员,倡导募化,予以重修。他的提议得到杨斌、彭智和地方百姓、佛教信徒的大力支持,大家纷纷捐资献力,邀集工匠,储备建材,筹划重建。重建工程始于明英宗正统六年(1441年)春,次年底告竣,历时两载。依山塑高13丈坐佛一尊,供奉于五级楼阁之内。又建成殿宇、山门、法堂、廊庑、厨亭等附属建筑物多处,使寺院规模空前。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年),山丹卫指挥使张熊助资装修寺院,彩绘神像,寺院面貌焕然一新。河南安康进士,山东滨州训导陈敏谪戍河西时,曾游览该寺,应智莹大师的请求,写了《重修土佛寺碑记》,记载明代重建土佛寺的有关史实。智莹曾勒石镌碑记述这件事。明代河南汝南进士吴同春在甘肃做官时,也曾到这里游览观光,并咏《山丹土佛》一诗。诗前小序说:“山丹西十里堡(即清泉堡)有土佛、坐倚山,高十三丈。耳可容人,指甲阔尺余,以五级阁卫之,亦伟矣!余过此题其额曰‘虚无法像’,字经二尺。因为言纪其事。”诗云:“大觉当年度众人,却于天半化金身。耳通潮汐闻空梵,目耀星辰照法轮。世界相乘魔外影,因缘流转劫中尘。本来无处能容物,丈六须知不足真。”吴同春的诗,既描绘了土佛寺的高大气势,又点明了寺院的位置,佛像的高度,楼阁的层次,使人可以想像当年重建后的土佛寺状貌,是一首史诗俱佳的作品。明神宗万历九年(1581年),甘肃巡抚侯东莱巡视山丹时,捐巨资缮葺寺院,使其状貌有所刷新。万历二十一年至二十八年(1593年—1600年),山丹籍人、右军都督同知王允中将军捐巨资重新修葺,使其规模更加宏大,气势更为壮观。至明思宗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二月,李自成部将辛恩忠攻占山丹时,战事激烈,土佛寺遭到严重毁坏。
  清朝雍、乾时期,曾数次修缮,使其状貌如旧。当地人取其佛像高大之意,易名大佛寺。至清穆宗同治年间(1862年—1874年),青海反清回民起义军屡入县境,战事频繁,毁于兵火,寺宇荡然无存。清德宗光绪九年至十四年(1883年—1888年),安徽泾县进士查之屏出任山丹知县,任内政理民和,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地方百姓不忍寺基荒芜,倡导重建。查知县顺应民意,率先捐俸银两千贯,士民为之奋感,纷纷施资献力,筹划重建。公推地方士绅陈大章、周耀文筹办募化筹款事宜。重建工程始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春天,次年底告竣,历时两年。依山之高塑佛之像,就佛之高建佛之阁,广袤三楹,直上七级,望之如海市蜃楼,辉映碧空,气势宏伟。中建大雄宝殿十六楹,塑普贤、文殊神像于大佛两侧。大佛殿楼阁两侧各建岭楼一座,山顶建一亭名晚望亭。岭楼两侧各辟山道一条,直通山顶,并重建地藏楼,天王殿。正前开山门、与山门相对建戏台。又建“士民皈依之所,僧僚养静之室,商旅偃息之坛,锦鳞游泳之沼,精舍兰若,共百十间”(清·秦澍春《重修大佛寺碑记》)。寺西石嘴山上建有娘娘庙、黑虎庙、雷神庙、关帝庙,龙王庙等庙观,成为佛山、寺观、亭榭、楼阁皆有的游览胜地。光绪时的甘肃提学使秦澍春奉钦命视学河西时两经其地,观光该寺,并应知县查之屏之请,撰《重建大佛寺碑记》记载,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重修大佛寺的有关史事。知县查之屏、游击周昆、教谕王济美、典史樊全等山丹军政官员于清德宗光绪十四年(1888年)仲秋特铭碑勒石纪念。查之屏以书法精湛出名,亲书“仰之弥高”匾额悬于大雄宝殿。清代重修大佛寺碑记鲜为人知,可廓清人们误认为20世纪60年代尚存的大佛寺为明代重建的概念。
  千古名刹大佛寺几经兴衰,至93年后的1971年,又毁于“文革”浩劫,寺宇荡然无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逐步得到落实。20世纪80年代,有佛教居士数人先后在残存的寺基进行佛事活动,在佛教信徒的支持下,建起三楹简易庙堂。之后,民乐籍人,法号释觉慧的僧人住持该庙,他不忍寺基荒废,发愿重建大佛寺。之后几年内,他不辞辛劳,云游全国许多名山宝刹,开阔眼界。他亲历江西云居山,香港大嶼山宝莲禅寺,拜高僧达定法师、圣一大师为师,面壁修行,其潜心笃诚的精神深得二位高僧称赞。圣一大师先后赞助现金、金箔总计人民币500万元,加上本县和邻近民乐、张掖、永昌等地佛教信徒的大力赞助,从1992年秋到1995年底历时三载,在原来寺基上建起了新的大佛寺。新建的大佛寺以原寺基为基础,其规模气势都超过昔日的大佛寺。主体建筑大佛楼为七关九式39米高7层木结构,塑成35米高室内释迦大佛坐像一尊,飞檐斗拱,金碧辉煌。附属建筑有地藏殿、天王殿、钟鼓楼、念佛堂、斋堂、僧舍等,累计百余间。整个寺院坐西望东,四周是紫色砖围墙,寺门为牌坊式建筑,入内是一宽敞的庭院,向南是一座小亭,亭南是一琉璃瓦嵌檐的九龙照壁,与山门相对。山门颇有气势,上悬圣一大师手迹“大佛寺”匾额。进入山门后所有的殿宇依山势渐次升高。入山门是寺院前院,左右各建一排廊式厢房,是县佛教协会和寺院办公会客的地方,也是住持僧人的养静歇息之所。两边厢房后是—高坛,上建地藏王菩萨殿。前院前方是高丈余的台阶,台上建过殿,歇山式建筑。进入过殿,前方是大佛楼殿前院,左右各建廊式殿宇一排,内塑三层形象各异的佛像百数尊,称八百罗汉殿可谓“千佛殿”。院中轴线上依次是两尊高丈余的塔式铁铸香炉。大佛楼殿台阶前方左右各竖高大石碑一块。南边一块名“功德碑”,记香港圣一大师赞助建寺的经过。北边一块碑文记大佛寺在历史上几经兴衰的简况。主体建筑大佛楼殿依山而建,拔地而起,高拔七层,重檐迭角。各层楼檐上悬满各式匾额,将大佛楼殿点缀得气势非凡,古朴典雅。大殿西侧辟一庭院,坐西望东是一排殿式建筑,名观世音菩萨殿,周围是廊式厢房,是住寺僧人的斋堂和念佛堂。寺内各殿堂中皆塑佛像,所有殿堂佛像彩绘一新。大佛金身慈面,高大威严,真可谓天下第一室内坐佛。寺西是一空旷地,内建青灰色砖塔几座,塔内存有圣一大师和达定大师的灵骨,并有铭文说明。
  近10多年来,为开发旅游景点,县上旅游部门和社会团体在寺院西侧沿祁家店水库周边建有戏台、球场、休闲山庄、游泳池、公园等建筑。从县城和县城西修直通大佛寺的公路一条,柏油铺面,并在沿途建有牌坊式大门两座,气势高大,上悬本县县委书记周兴福、陈义手书的匾额。
  新建的大佛寺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八方香客、游人光临,为山丹经济文化的繁荣增光添色。

知识出处

山丹史话

《山丹史话》

本书介绍了山丹4000多年的历史,反映了山丹的文化。内容分为:岁月如歌;名人轶事;名山胜景;文物古迹;灿烂文化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全仁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