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图书馆
山丹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丹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峡口古城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史话》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422
颗粒名称:
峡口古城堡
分类号:
K928.724.2
页数:
4
页码:
142-1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丹县峡口古城堡的基本情况。其中包括地理位置、始建年代、古建筑等。
关键词:
山丹县
古城堡
峡口
内容
峡口古城堡位于县城南80里,坐落于石峡山口而得名。远在汉代,石峡山谷被称为泽索谷。为了防御匈奴入侵,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就在泽索谷置日勒都尉,屯兵防守。唐时,这里设和戎城。戎是兵戈武器,也是军旗的代称,和戎即是和息兵戈之意。以后,历代王朝都以兵防要地而被重视。
石峡山两山对峙,道路曲迂,宽不过百尺,长约5华里之远,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峻。明世宗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四月,刑部郎中陈棐以“奉敕恤全陕前左给事中”身份视察河西兵防,途经石峡谷,欣然奋笔在峡谷北山峭壁上题写“锁控金川”四个大字,以示此地之险要。随之镌刻,成为胜迹。在“锁控金川”对面西山的峭岩下有明清时期驻兵防守营垒的遗址,当地人称其为“营盘台子”。
峡口古城堡始建年代已无文献可考。现在残留的古城,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古城堡东西长400多米,南北宽300多米,呈长方形,加上西边关城(外城),总面积约19万平方米。古城开东西二门,东西走向的街道贯通全城。城内的衙署、寺庙、铺店、营房、马号、民舍布局严谨,井然有序。城垣高厚,内为土夯墙体,外为砖包,十分坚固。城上矮墙、裙墙、楼橹毕俱,城下壕池环绕,关城瓮城相配,气势壮观。城门洞全用砖砌,中间灌以生铁铸缝,固若金汤。东门直通石峡口,西门与外城相连,北面紧依长城。周围烽燧棋布,构成严密的防御体系。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巡抚都御史廖逄节为防御之需,动用民力,对峡口古城接帮加固,增设悬楼、敌角台等防御设施。据《甘镇志·兵防》记载,明代峡口常驻兵702员。峡口古城除了在军事上的重要位置外,在邮传、递运上也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当时设峡口驿站,置设兵甲40名,马骡41匹,专司驿务。设峡口递运所,置兵甲22名、车牛23只(辆),专司递运。在古城东石峡谷中置停云铺,古城西十里置丰城铺,每铺置甲军5名,专司急递。两铺与峡口古城相望,互成犄角。明成祖永乐十三年(1415年),石峡山口建马场一处,牧养军马,人们又称石峡口山为马场山。
清初置峡口营。世祖顺治年间(1644年—1661年)置千总一员,率兵防守。清圣祖康熙十三年(1674年),升为守备。清世宗雍正七年(1729年),又将守备升格为都司,自此成为定制,沿至清终。清代峡口营有军马守兵195员。清沿明制,在峡口古城仍置峡口驿,置兵夫19员,马60匹,专司驿传。古城西门外置峡口塘,置夫兵6名,马16匹,专司塘务,并为过往官差行人提供用水。
驻兵担负守关御敌的责任,平时操练兵马,鼓角相闻,沙场点兵。清晨,号兵到城墙上吹号。号声一响,马夫备上马,骑士们骑着一色的马奔入教场,跑马射箭。将军在演武台上观看。红旗一招,武士出阵,黄旗一招,开弓射箭,天天如此。每年八月十五日参加甘州提标营合大操(比武),峡口营的马最壮,武士的武艺最高,常得第一。
峡口都司最后一任戴尚武,于民国25年(1936年)逝世,年逾八旬,人称司老。村民戴学俭家有一块石碑题“石峡口堡”,四个大字和“钦赠都司衙门戴尚武”几个小字,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峡口古堡有一古建筑过街楼,建于城中心街道上,为明代建筑。每天甘凉过客都要穿楼而过,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清德宗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维修时移建于现在靠北门的位置上。民国3年(1914年),悬一大匾,由清秀才高鼎楷书“威镇乾坤”,古朴苍劲。明清时期的峡口人不种地,不纳粮,孩子生下来就吃皇粮,男人当兵守关,随带家眷。现在的峡口人大多是那时兵将们的后裔。
知识出处
《山丹史话》
本书介绍了山丹4000多年的历史,反映了山丹的文化。内容分为:岁月如歌;名人轶事;名山胜景;文物古迹;灿烂文化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祝寿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
山丹县峡口古城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