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图书馆
山丹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丹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汉唐时期的山丹古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史话》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420
颗粒名称:
汉唐时期的山丹古城
分类号:
K928.724.2
页数:
4
页码:
139-14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汉唐时期的山丹古城政治经济的情况。
关键词:
山丹县
名胜古迹
古城
内容
山丹有行政建置的历史悠久,自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置删丹县至唐末1100多年间,虽在境内有过日勒、仙堤、万岁、兰池、永宁、弱水等县的建置,但大多是西晋和南北朝时期郡县林立的产物,这些县存在的时间短,且有数县是暂短王朝对先朝县名的易名,如北魏改日勒为永宁,西魏改永宁为弱水。而删丹县的建置却从西汉至唐末沿袭不变,因此,删丹县是这一漫长历史时期山丹境内置县的主干。这个县名在历史上沿用1000多年,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天的县名和历史上的删丹,只有一字之差,而且“山”与“删”属同音异义之字,只不过是元朝蒙古统治者嫌“删”字难写而“山”字易写而改字造成的。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历史上的删丹县就是今天山丹县建置的母体。删丹作为山丹历史上建置最早而且名称沿用时间久远的县名,很有必要对删丹古城的变迁及有关情况作一考证,这对人们了解山丹历史沿革及县治变迁大有裨益。笔者根据有关文献的记载和现存城堡遗迹、出土文物,就汉唐时期删丹古城的位置、形制作浅显概述。
删丹县的建置是由西汉王朝击败匈奴尽有其地后,为实施行政管理而设立的县级行政区划,它的名称由来与县境内焉支山有着直接的关系。在遥远的2000多年前,焉支山森林茂密,松柏蓊郁,旧志载,其山晓日初映,其阳承晖,色若丹;其阴凝烟,为深碧,丹碧相间如“删”字,又名删丹山,县以此得名。焉支山在秦汉时期,是古老游牧民族月氏、匈奴等族的重要游牧地和避暑地,汉初是匈奴昆邪王的领地和从事政治、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匈奴王侯在山中连穹庐毡帐为歇息起居之所,建有帐式行宫及一应生活设施。西汉王朝占有其地后,一时尚来不及筑城,便利用匈奴人原有设施为县治,这是情理中的事。清修《山丹县志·古迹》删丹古城条下注:“明《一统志》曰,在今卫(明朝时山丹设卫,称山丹卫)南一百二十里燕支山下。按在今寺沟口内近钟山寺地……”。明朝山丹卫治在今县城、删丹古城距焉支山120里显然是夸大或误写之数(实为60多华里),但这一注释却明确告诉人们删丹古城在焉支山下。今天,焉支山寺沟河黄家台子尚有小型城堡形迹一处,有可能就是汉朝删丹古城所在地。匈奴人是游牧民族,没有筑城的传统,即使当时删丹县治有城,也是置县后构筑的。据《汉书·地理志》载,汉武帝时河西四郡35县仅有人口28万,删丹一县当时人口当在万人以下,故县治也仅小城而已。星转斗移,沧桑变迁,最早的删丹古城形制状貌已无稽可考。至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删丹县城有无易地而设,亦无文献可考。而西晋、南北朝时,除继续建置删丹县外,境内尚有仙堤、万岁、日勒、兰池等县,故删丹县城不可能另迁它处。由此推测,这一时期删丹城仍在原址。
隋唐时期,删丹县版图远远超过历代,除拥有今山丹县全境外(境内原有诸多县全数并入删丹),又并入北周在今民乐建置的金山县全境及沿弱水迤西至内蒙古额济纳旗地域,成为版图广袤的大县。唐《元和郡县志》载,在州城(今甘州区)东120里处。据此,删丹城当在今山丹县城附近。据文物部门获得的有关出土文物和专家的实地勘查,认为隋唐时的删丹城在今县城东十里堡西侧明长城内侧。这里是晋朝及南北朝时期仙堤城所在地,今天的十里堡古称仙堤铺,就因古仙堤县在其附近而得名。隋唐时期的删丹城置于今十里堡附近,从情理和物证上可以得到证实。其一,这里原先就是古仙堤县城所在地,利用原有城堡加以扩建作为删丹县治合乎情理。其二,在今十里堡西2公里处,即明长城南侧有一古城遗址,至今虽夷为平地,但其遗址东北角还残存高1米,厚8米的黄土夯筑的城垣一段,地表1米以下有灰层和大量陶片,遗址北侧有古墓葬群,还有出土的陶器、铜器、五铢钱,半两钱等,都可说明这里曾是居民较多的地方,历代设县城的可能性较大。五代后周太祖广顺二年(952年),大食国作家伊宾墨哈墨尔曾过此误认为王城,但在笔记中写到“……城如此宏伟,故需一日之程,始能横过之。内计六十街巷,每街有达官署第……有一大川,分为六十支,每支向一闸流去,冲动一个转水风轮,于是别一风轮又将水卷之地面而灌溉田园……。”这些记载,虽未交代删丹县城的位置,且有令人怀疑的地方,但也从侧面描绘了当时删丹城的繁华。其三,2003年3月,本县一中在修建科技楼挖掘地槽时,发现一古墓,内淤层很厚,未见尸骨和遗物,只有残断壁画。经文物部门鉴定并进一步挖掘考证,认定是唐墓。在地槽深处发现一块残碑,文字多有剥落,洗刷干净后抄出残存碑文“唐故武骑都尉韩君墓志铭……口房……韩口口字杨名口口南阳白水……以唐咸宁元年九月病终于重业,春秋五十有一,夫人口口文口口之女也。亦以其同相次而终,呜呼哀哉……壬申年之于删丹县城西甘峻乡地也。”清修《山丹县志·山川》载,甘峻山即今龙首山,唐时删丹城西置甘峻乡,以山得名。韩都尉故后葬于甘峻乡的地方,在今县城一中地址,而今山丹县城恰在十里堡西边。这一出土墓碑的碑文,有力地佐证了隋唐时的删丹城确在今十里堡一带。
元朝讹“删”为“山”,由此删丹演变为山丹,沿用至今。自西夏至今,山丹的政治、经济中心一直在今县城址。这是与本文议题无关的问题,不在此文中赘述。
知识出处
《山丹史话》
本书介绍了山丹4000多年的历史,反映了山丹的文化。内容分为:岁月如歌;名人轶事;名山胜景;文物古迹;灿烂文化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常正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