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支山古战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史话》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418
颗粒名称: 焉支山古战场
分类号: K928.7
页数: 3
页码: 133-13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丹焉支山,不仅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而且是历代群雄出师甘凉道、扁都口挥戈角逐之军事要塞。它和马营大草滩、大斗拔谷、大马营、八卦营子等古今战场形成了一个坚固的防御体系。从西汉到民国年间和解放初期发生的军事战事,既有详实的文字记载,也有民间生动的故事传说。
关键词: 山丹县 焉支山 古战场

内容

久负盛名的山丹焉支山,不仅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而且是历代群雄出师甘凉道、扁都口挥戈角逐之军事要塞。它和马营大草滩、大斗拔谷、大马营、八卦营子等古今战场形成了一个坚固的防御体系。从西汉到民国年间和解放初期发生的军事战事,既有详实的文字记载,也有民间生动的故事传说。
  案板石
  焉支山腹地的案板石有两处,一处在跌老鸹河二岔口,有一间房子大的案板石,旁有两口直径一二尺的石锅及擀面杖。一处在36道沟水库北的盘道湾子。传说是霍去病驱匈奴时为千军万马做饭、饮水的巨型石头,其状逼真形象、静静地俯卧于草丛间,似乎在不言不语中向人们诉说着她的悲壮历史和过去。
  烽火台
  当地百姓把烽火台叫“官墩”。焉支山巅有三个官墩。一个在马喝喇寺南的山顶上,清朝末年仍有个叫“周墩军”的人把守。一个在军队养驯马的“马关沟”顶上。一个在柏杨沟南的“半截墩”洼里。这里据说是焉支山上较为平坦的三四个练兵场之一(其余为营盘台子、黄花台子等)。半截墩洼是古时点将台,台东西长约1公里,南北宽300米~400米。向南数里便是营盘台子。当地80多岁的老人说,民国十几年,这里还能看到一排一排呈黑色的残垣断壁的古营房遗址。又说,老军寨古时叫“老兵寨”,是从战场上退下来老残军人的住处。他们一边休养,一边在薛家墩滩垦荒种粮。官墩之外还有两个民墩,即陈家墩和张家垭坝墩。在山丹与战事有联系的烽墩还有薛家墩、骟马墩、石烟墩、磨台湖墩、红羊圈墩、七里墩等六七十个。20世纪70年代,还有人在焉支山拾了一个古代盔甲“护心镜”。
  箭门关
  在山丹军马四场和武威“八一”农场向北斜对面的山峰石崖上,有碗口大的三个洞眼,传说是杨家将练兵时“一箭射三眼”而成,故称箭门关。
  旗盘石
  在土坡头的“旗盘沟”,有直径约四五尺、厚二三尺、底部有支撑、中间有眼、呈圆型状似加工过的插旗杆石头。旁边竖一石墩,名曰“骑马石”。古时,曾有人看到“脉圪哒湾”的雪地上有车轱辘大的一片是干的,并有闪光,跑去一看,原是黑里发紫的石头,眼看棉软,捏时又硬,牙咬有痕。后来,有人说是“避水珠”,因被牙咬坏没灵气了。
  红军血战付家圈
  民国26年(1937年)正月二十六日,奉李先念之命在赐儿山(阴骘寺)养伤打游击的12名红军在沙河垴农民王玉亭等人的帮助下,组织起100多人的队伍,在捉拿了民团团长后与马匪军血战于焉支山付家圈,在红军的带领下只有少数人冲出重围进了北山。
  粉团花的传说
  在焉支山沟岔里及大马营滩上生长着不少“粉团花”(学名狼毒)。传说是为国家安宁日夜操劳的穆桂英,因心血熬干而又失控了的月经滴于地上,便长出稠密的团团小草。这似人紧紧拥抱的小草,每一丛不多不少28株,每一株不多不少20朵黄米粒大的红色、白心,外围微白的粉色小花。花开时,当地人一般不动手去摸,因为气味不好闻。
  红山的传说
  红山是焉支山的一个支脉,传说这里远古时是林木茂密,柳科遍山洼的地方。杨满堂征西时,战火点燃了山林,大火烧了好几年,把山底下的煤全烧光了。因此,青山变成了红山。有的地方向下挖二三尺,便是胶泥红土。红山南端高家湖北面盘山上的“防敌”遗址,醒目可见。围墙上的两个瞭望台,围墙内外颓废的排排土窑和“护城河”式的战壕,向后人展示着她的历史功绩。
  红军庙
  红军庙原本是甘州信士弟子中的文人墨客在民国初年,临时搭起来作诗赋词、弄墨舞文的一间没有前墙和门窗的避风雨小房。文人们在三面里外墙上写满了诗文,正墙上还有斗大的“文昌宫”三个字,下有一行:“洪施时真君在此”的楷书字。后来,人们因西路红军高级指挥员陈昌浩在这里养过伤,避过难,便把这个小房叫红军庙了。

知识出处

山丹史话

《山丹史话》

本书介绍了山丹4000多年的历史,反映了山丹的文化。内容分为:岁月如歌;名人轶事;名山胜景;文物古迹;灿烂文化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袁学儒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
山丹县烽火台
相关地名
山丹县箭门关
相关地名
山丹县旗盘石
相关地名
红军血战付家圈
相关地名
红军庙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案板石
相关专题
粉团花的传说
相关专题
红山的传说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