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莲清和王良卿反清义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史话》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396
颗粒名称: 王莲清和王良卿反清义举
分类号: K256.7;K827
页数: 2
页码: 59-6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丹县王莲清和王良卿反清义举的具体情况。以及两位人物的生平事迹。
关键词: 山丹县 王莲清 王良卿

内容

清朝末年朝政腐败,外敌侵入强迫签定不平等条约,清廷割地赔款,将这些负担转嫁给人民。民间赋税繁多,地方官府横征暴敛,军阀割据,各级官署层层拷榨民脂,加之天灾频繁,民不聊生。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全国响应,新的民主革命思潮也传遍河西。清宣统三年(1911年),山丹县东乐乡青年义士王莲清、王良卿策划起义,不慎泄密,被军阀马进祥缉捕,惨遭杀戮。
  王莲清,祖籍河南,父亲王恒喜,任南古城(今属民乐)把总,后晋升为守备。清德宗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他奉命带兵在祁连山一带平暴,不幸身亡。幼年的莲清随母迁居东乐,上学读书,勤业修身,除熟读《四书》、五经,领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还嗜读古典演义、武侠小说,又爱习武术。除和同学切磋,还请教于社会上的武术艺人,练功健身,遇不平之事,常仗义助人。
  王良卿,东乐人,小时候多数人不知其名,都称“王少爷”。先祖也是落籍胥吏,父亲叫王万邦,在东乐开设杂货铺店,一时财源茂盛,乐于施舍,广交朋友。与东西过往的商客官仕多有交往。东乐成立“龙华会”,众会员选他为会长。龙华会,也称“龙天教”,是白莲教的支派,以“普化在家清信之士”为号召,成为不剃发、不穿僧衣的在家佛教徒。设堂供奉阿弥陀佛、观音、大势至等佛像,并诵《古佛天真考龙华宝经》,宣讲“无生老母,弥勒佛,龙华会,云城降世”等白莲教的一般教义。东乐有会员100多人,传至张掖、山丹、民乐都有会员。王良卿从小受其父亲好义、交友和封建教义的影响,除读书戏乐外,因财势超人,有时行为放荡,不禁嗜欲,好勇而狂。但和莲清同学期间,志同相亲,友好无间。莲清父亡多年,母子孤零。弱冠后,生活困难,再无法求学,随即流落张掖为人佣事,或做临时劳役。
  辛亥革命前夕,孙中山民主革命的新潮传遍全国。清帝退位已成定局。省、县官吏也都“心以利倾,智以势惛”。有的拉拢地方爪牙,仍仗势欺人;有的已逃职隐匿,无人施政,地方一片混乱。莲清审时度势,想回老家河南打听风声。良卿立即支援路资盘费。莲清一路上依靠各地龙华会和白莲教的隐护,千辛万苦到达河南信阳一带。访亲攀友,受人引荐,结识了许多革命党人,借读孙中山先生的著作,吸收了新的革命思想,受到革命党人的青睐。后命他返回河西,开展革命斗争。路经陕西,正遇上清陕甘总督升允和前总督长庚等组织地方军阀,负隅顽抗,镇压陕甘革命新军。他奋不顾身,从处处战火的道路上,迅速回到东乐,立即和良卿等人策划,以龙华会员为基础,由骨干会员奔走于张掖、山丹、临泽之间,秘密宣传革命,动员起义。他们以龙华会诵经敬佛、减灾护身为由,召集会员和群众报名画押参与起义。以东乐为指挥中心,结义30多名义士和帮会头目,在城隍庙滴血盟誓,制定起义计划。议定在1911年中秋节起义,以3000人取张掖,2000人取山丹,1000人取抚彝(临泽),1000人取东乐。莲清任总指挥,良卿为副指挥。不料内奸泄密,有人告知甘州提督马进祥。马立即调兵缉捕,先将莲清和一刘姓回胞押送张掖刑场。莲清毫无惧色,临刑时还高呼“革命成功,清朝必亡,弟兄们继续努力挽救中华”等口号,人称“铁汉子”。马进祥又捕王良卿等30多人,还株连200多人,其中关押者不少。王莲清、王良卿举义未成身先死,在民间影响深远。事记于甘肃省图书馆《西北文献资料》和兰州大学教授丁焕章先生编纂的《甘肃近现代史》中。

知识出处

山丹史话

《山丹史话》

本书介绍了山丹4000多年的历史,反映了山丹的文化。内容分为:岁月如歌;名人轶事;名山胜景;文物古迹;灿烂文化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常正
责任者
王莲清
相关人物
王良卿
相关人物
王恒喜
相关人物
王万邦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