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图书馆
山丹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丹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新鲜奇特的民间娱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民俗》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375
颗粒名称:
新鲜奇特的民间娱乐
分类号:
K892.29
页数:
15
页码:
218-23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丹县新鲜奇特的民间娱乐,分别记述了围和尚、抓豁落、编马莲、跌镘儿、斗鸡等习俗。
关键词:
山丹县
民间娱乐
民俗
内容
围和尚
围和尚是男孩子的游戏。随地找一小块干净平整的地方。画一个一尺见方的多米字格。一方用五个子,叫“兵”,围攻;一方用一个子,叫“和尚”,反围攻。围攻的一方按一定路线将“和尚”围到无路可走,“兵”胜;如果“和尚”将“兵”消灭,“和尚”胜。此游戏,重在讲究行走路线,锻炼孩子机敏能力。
抓豁落
农村女孩子多做此游戏。游戏者可一二人,也可三四人或更多。找拇指肚大小的光滑石子五颗,在手心四下一上累起,然后轻轻一抛,用手背接住叫称斤,五颗全接住,叫满罐,接住几颗叫几斤,非满罐者,将接住的所有石子抛起,快速捡拾掉落的石子,然后接住抛起的石子,如果抛起的石子没有全部接住,就算失败,不能继续进行,要重新称斤,从头再来。将石子翻接回手心后,把一颗作为天弹抛起,四颗撒在地上,一边接住天弹,一边拾地弹。每次拾一颗,叫抓单。抓单完成,是抓双,每次拾两颗。之后抓三,抓四。然后是撂尕尕。左手天弹抛起,右手撒出地弹,右手中指和拇指指尖相接成钳子状,食指与无名指伸直,指尖相靠,成三角状。乘天弹抛起时,右手中指和拇指夹起一颗地弹,抛在手背食指和无名指相交的三角中,左手抛接,右手夹扔,一抛一扔,反复进行。接下来是钻洞洞。右手着地拢成窑洞状,左手一边抛天弹,一边将地弹拨进右手“窑洞”里。接下来是抛双弹,一次扔两个天弹,拾一个地弹,之后是抛三弹,抛四弹。难度越来越大。人人按照这个程序进行,谁最先完成,为胜。
编马莲
多为女孩子游戏。女孩子们拔上又长又宽的马莲叶子,编制许多玩具。如编“马”、“鹿”、“枕头”(圆柱形如枕头状中空),“塔”(有四边形和多边形)、“水磨”(仿照水磨叶轮,架在小水流处,水冲磨转)等。手巧的女孩子编织的花样更多,如小荷包、小猪、小蝴蝶,还采下马莲花蕊,做公鸡、母鸡。最多是用马莲编制花坏,上面插满野花,戴在头上,既美观又遮太阳。
跌镘儿
男孩子游戏。两个或多个孩子玩耍。找一块平滑的石面,每人拿面值相等的铜币或镍币一枚。有字的一面叫“字”,有图案或国徽的一面叫镘。开始时各自把硬币放在右手食指肚上,“字”面向上,距石面五寸左右,然后将镍币丢在石面上,任镍币自由蹦跳停止后,看是“字”面还是“镘”面。是“镘”面者胜。和现在的孩子打卡片相似。
斗鸡
以男孩子为主的游戏。分两组。开始时,一组出一个人,左腿圈起放在右腿膝盖上,右手扳住左脚脚腕,右腿单跳着和对方用左膝相撞击。击倒对方者胜。败者一方再出一人相击。最终决出胜家。
配草
一般是五六岁男女孩子游戏。可以是两人玩,也可以是多人玩。开始先是各自端个小筐或自己的小帽、衣襟,分别到草地或庄稼地埂子上采摘各种花草。然后聚在一起配比。先有人拿出一种花草,别人都要找出同样的花草来配,全部能配上为平手,接着再配,配不出同样花草者为输。最后以品种最多者为胜。
撞钟
不是敲钟的意思,是男孩子们的游戏。孩子们把敲打成凹形的铜元(民国时期的铜制硬币)用凸的一面在墙上撞击,铜元就蹦出一段距离,铜元落地后不能再动,另一个孩子也把自己的蹦出去,等所有的孩子都把铜元蹦出去之后,经开始“吃”了,最远的站在自己铜元的落地点,直起身子,用自己的铜元投击次远者的铜元。击中了,算赢。然后站在被击中铜元的地方击下一个,依次逐个投击。如击不中,就淘汰,顺延由次远者投击。这种游戏带有赌博的意味。
走窝窝
农村男孩子游戏。两人玩。随地挖鸡蛋大小两排小坑,每排5个。每个小坑放5粒羊粪子儿,或小石子儿。开始时,一人随意选一个小坑,抓起里面子儿,从下一个小坑开始,每个小坑丢一粒,丢完后顺延抓起下一个小坑中的子儿继续进行,如遇到手里粪子儿丢完,顺延的那个小坑是空的,空坑顺延的那个坑里的子儿就归游戏者,可以连吃。第二个人开始游戏,如前,赢上一坑,前者继续。最后,谁赢得子儿多谁胜。
踢毽子
儿童游戏。用小圆铁板或铜板作底衬,以布包扎中间栽一小截塑料管,插上数根鸡毛固定好作上部,以保持毽子下坠时平衡。玩时,以女孩子居多,男孩也有,人数不拘多少,以脚尖、后跟相踢,不能落地,一次连续踢的次数多者为胜。后来已不是单纯的儿童游戏,随着成人,甚至老年人的加入,踢毽子的技巧越来越复杂,花样也不断翻新,有单人踢,计数比输赢,也有多人集体的踢毽表演,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观赏性,因此,逐渐演变成人们锻炼身体的一种体育运动形式。
丢手绢
儿童集体游戏。男女儿童围坐成圆圈,头向圈内,不许外看。由一童拿手绢围绕人圈快速奔跑转圈,并悄悄将手绢丢在某童身后,丢后发觉不了,被丢者算输,起身敬礼或表演节目或接受商定的其他惩罚。然后拿起手绢转圈,依前法再丢,刚才丢手绢者,则蹲在他原来的位置。如果转圈丢手绢者在丢手绢时被发现,接受惩罚后接着继续转圈丢手绢。这种玩法,锻炼儿童警觉性和礼貌,增强凝聚力,多为集体组织,人少不进行。
跳皮筋
跳橡皮筋是少年儿童尤其是女孩子十分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它具有经济、简便、趣味性强等特点,故易于在广大中小学生中普及。
跳橡皮筋是在两脚交替跑跳中完成各种动作的全身运动。它以跳跃为主,穿插着点、迈、勾、绊、搅、绕、盘、踩、掏、摆、顶、转等十几种基本动作,同时还可组合跳出若干个花样来。
经常跳橡皮筋,不仅有效地增强内脏器官和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增大肺活量,促进新陈代谢,而且能够增强腿部和腰部的灵活性,促进骨盆的生长发育,提高弹跳力、平衡能力和身体的协调性。因此,在学校体育课上,经常开展跳橡皮筋的游戏,有针对性地编出各种花样的跳法,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其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跳橡皮筋设备简单,只需一条橡皮筋,况且还可用架子车、自行车、摩托车、拖拉机、汽车轮胎中废弃内胎剪成细条来代替之。课间学生三五成群轻松地跳一阵橡皮筋,可以使疲劳的脑细胞得到休息,促使脑细胞的兴奋与抑制转换,从而以充沛的精力投入下节课的学习。另外它不受季节的限制,人数可多可少不需要多大的场地,皮筋两头可固定在相距3~5米的立柱上,也可由2人绷着,其他人跳,互相替换。高度可根据需要随时升降。且花样多、宜提高学生兴趣,适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需要,对锻炼身体确实行之有效。
小学生每天跳橡皮筋五分钟,并非难事,若有音乐伴奏,其效果更佳。
打沙包
运动游戏。用一个边长约5厘米至10厘米之间的正方体布包,内装玉米粒、豌豆粒或小石子,至少有四个人参加游戏。
游戏规则:以四人为例,分两组,每组两个,两边各一个人(同一组),中间两个人(同一组),两边的人相距十米至十五米用力投沙包,目的是击中中间的人,中间的人要躲避投来的沙包或者将其接住。
如果中间的人能躲过沙包,则两边的人捡起沙包后继续投掷。
如果中间的人未能躲过沙包,则被击中淘汰出局,若两人都被打中淘汰出局,则站在两边的人赢此局。
如果中间的人将沙包接住,未使沙包掉落到地上,则本组淘汰出局者可恢复,再胜则两边的人输此局,中间的人与站在两边的人对换场地,继续投掷。
打弹弓
打弹弓,首先要有一个标准的弹弓,只有一个好的弹弓才能打的准,玩的顺手。
弹弓叉的制作。一般从小榆树上选择,因为榆树上的树叉比较多,而且很容易找到标准的(两个分叉对称)。现在也有用铁丝手工弯制的。
选用没有裂口的橡皮筋。一般还是选用废弃的自行车、架子车、汽车内胎,剪成一指宽20~30厘米长的条子,现在有专门为弹弓制作的粗橡胶条,就像打针时用的橡胶止血带,但是那种很不走准,不如使用车辆内胎剪成的橡胶条皮子,且后者皮子容易裂口,不耐用,所以要经常保养。要是你想玩的好,打的准,而不是随便玩玩,建议你还是用前者。
柔软结实的弹弓兜。做弹弓用的弹弓兜可以去皮匠铺或集市的补鞋摊上找一些软皮子,也可以用双层或三层布缝制一个小方块做成。
科学的绑扎技术。千万别用线直接把皮子绑在弹弓叉上,要先前用塑料薄膜缠几圈,以防在拉力较大时勒断皮子。两根橡胶条必须等长,在绑之前要认真校正,已防跑偏。这样一个弹弓就制成了。
最后说的是,如果用专用橡皮筋要根据个人的力量选择几根并起来,力量小的可每边用2~3根,力量大的每边可用4~5根。如用车辆内胎,则根据力量大小可在橡胶条的宽度上作文章。打弹弓用的子弹,用随地拣来的小石子即可,石子大小自己掌握。弹弓虽然人人都会玩,但要玩精,玩到指哪打哪,百发百中,则要下苦功夫,用心去练习,俗话说:“熟能生巧”。
荡秋千
秋千,最早称之为“千秋”。早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获得高处的食物,在攀登中创造了荡秋千的活动。传说为春秋时代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创。开始仅是一根绳子,双手抓绳而荡。后来,齐桓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带入中原。至汉武帝时,宫中以“千秋”为祝寿之词,取“千秋万寿”之意,以后为避忌讳,将“千秋”两字倒转为“秋千”。以后逐渐演化成用两根绳加踏板的秋千,也就是我们民间常见的“秋千”。后经过演变发展,逐渐成为一种专用的体育器械。
山丹城乡群众很早就有荡秋千的习惯。人们在村口开阔处和自家院内搭起高低不同的秋千架,有些因陋就简在屋檐下突出的椽子或相邻的两棵树上拴上两根绳索,搭成简易的秋千,不论男女老少,每天都要荡一阵子。荡秋千可以使人心旷神怡,锻炼身体和意志。无疑,这是一种有益的民间体育游艺活动。一些地方的群众还认为,荡秋千能祛除疾病。这也许就是荡秋千能世代相传、经久不衰的原因。连那些不会走路的孩子和年过古稀的老人,也要在别人的扶持下荡上几下。青少年男女和壮年人就更不用说了。
荡秋千分单人荡、双人荡、立荡、坐荡等。每个村镇都有自己的秋千高手,有时还带些表演比赛。荡得最高最美的人很受乡邻的赞扬。荡秋千的这些日子里,也常常是青年男女相遇、接触的好机会。
滚铁环
滚铁环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男孩子的炫技宝物,拥有铁环就如同现在的孩子带着滑板上学一样,非常风光。玩法是用铁勾推动铁环向前滚动,以铁勾控制其方向,可直走、拐弯。滚铁环的动作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技巧。技术好的孩子能把铁环从家一路滚到学校,绕过甚至跳过各种障碍,可以过水塘上楼梯。那时候在放学的路上,经常可以看到一群背着书包满头满脸脏兮兮的男孩子,手里拿着铁钩,推着铁环奔跑在马路上,哗琅哗琅的声音响成一片,场面颇为壮观。
铁环的制作及玩法:铁环一般都是玩者动手自制,通常是用一根粗铁丝或直径6毫米的钢筋,弯成一个直径约40厘米的圆圈两头接在一起,然后用一根1~1.5米拉圆的铁丝或钢筋弯曲成钩作“车把”,讲究者还会在铁环上套上数个小环,铁环滚起来时,小环会在铁环上滚动,发出悦耳的声音。比谁跑得快时,几个人同时出发,滚着铁环拼命往前跑,快者胜;比谁慢时,停在原地不动,必须保证铁环不倒,时间长者胜,还可比赛在行进中绕过或越障碍。滚铁环的技术一学就会,又熟能生巧。初学时,先将铁环向前转,然后拿“车把”赶快去推着向前走,不倒就行。以前路上车少,在路上滚铁环安全几乎不成问题。孩子们上学一路上滚着铁环走,不但能够免去行路的单调,而且加快了行走的速度,乐趣无穷。一路上铁环哗啦哗啦地响着,声势浩大,还能推出许多花样来。技术好的人,单手拿铁钩将铁环往前一送,铁环就乖乖转动起来。滚在路上也能“停车”,即铁环斜靠在“车把”上,要滚时弯钩轻轻起动就行,功夫全在手上。累了,用弯钩钩住铁环,往肩上一扛,那姿势极为潇洒。大小不一的铁环,靠着一根铁钩推动向前,谁要落下,谁就输了。有的孩子的铁环实际上是个钢圈,如报废木桶上的铁箍、大车轱辘上的铁箍等,这种铁环有滚好长一段路而不倒下的优势,凸凹的路面和水坑也不在话下,自豪的不得了。
滚铁环是项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运动项目,自娱性强,还可以锻炼人的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但是,随着少年儿童现代生活内容的逐渐丰富,儿童玩具千奇百怪,尤其是机动车日益增多,给滚铁环活动受到了很大限制,曾有着悠久历史和广泛群众基础的滚铁环活动,日渐冷落下来。从拓宽体育课程教材外延、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荐具有地区特色体育运动项目、锻炼学生体质的目标出发,可以鼓励儿童参加校园内的滚铁环活动,或在加强安全教育前提下,倡导农村儿童在田间小路上滚铁环。因滚铁环是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民族体育运动会的竞赛项目中,一直保留着这一传统项目。
解网
在文化生活极端落后的时代,解网是民间普遍流行的一种游戏,即可娱乐,又可益智,老少皆宜。具体玩法是:两人结对,取一根长度在一米左右的细绳子,将两个头对接起来,成为一个圈。先由一人将绳圈绷在两只手上,分别在两只手并拢的四个手指上绕一圈,再分别用两只手的中指从绕在对面手上的绳圈中穿过后,两手绷紧,就形成了一个图案,另一人用双手顺着图案的走向解过来绷在自己的手上,就这样两人来回对着解,分别形成不同图案,分别有不同的叫法,小的菱形叫“面旗旗”,大的菱形叫“牛眼睛”,平行线叫“面条”,槽型的叫“马槽”,全部线交叉在一起叫“一捆柴”。如果谁解乱了,就算输了。
打陀螺
陀螺,俗名叫“老牛儿”、“土牛儿”。打陀螺游戏历史悠久,是一项深受山丹男童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玩时用鞭子裹卷陀螺,用力甩动,陀螺就地飞转,并用鞭子不停地抽打,使之在冰面或者平滑地面上不停地高速旋转,看谁旋得快,看谁旋得久,以旋转时间长为胜。可单独进行,也可成群比赛。
陀螺有陶制、石制、木制,也有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用砖瓦磨成的,只需将原材料先做成圆柱形,再将一端削尖或磨尖成为圆锥形即可。
打陀螺用的鞭子也很讲究,鞭杆或用竹条或用木棍,以弹性好为佳。鞭梢有比较讲究的用柔韧结实的细皮条扭成的,有的用羊毛和麻搓成。最简单的可用草绳代替。
打陀螺时,对场地条件要求不高,稍为平坦的硬地都可进行,以冰上为最佳。
打尜尜
打尜尜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山丹农家男孩子的主要游戏。尜的制做非常简单,取一截长15厘米左右、直径约3厘米的小木棍,两头削尖成棱形即可。其材料一般是柳木或杨木,上好的是枣木。打尜棒通常一尺多长,粗细自己觉得握着合适就行。游戏时选择一块平坦开阔的场地,将尜平放在地上,用打尜棒轻轻敲其一端,尜便弹起,随后用力挥棒把尜打出去。打尜关键在敲尜,如用劲太小,弹起的尜过低,不等你挥棒,尜已落地。如用力过大,尜弹得过高也不易击中。最好是敲起的尜与你挥棒的高度大致相当,这样既打得准又打得远。
游戏的玩法有两种:一种是各自为战,定下几棒为一局,在地上划一条线,为起点线,将尜放在线上,每人打完一棒后,便用尜棒来丈量,距离远者为赢。再一种玩法是分成二组,划定一个圆圈,用“包袱、剪子、锤”的游戏决定先后顺序后,由赢方先打。打尜的次数不限定,打尜者只要不打“瞎”(即失误),便可连续打下去,直到打“瞎”才换人接着打。打方几个人依次打完后,便由被打方奋力向回掷,一人掷一次,最后一人若把尜投进圈中即算赢了,遂成为打方。若没有掷回圈中,最后一人把尜投在何处就由打方在何处接着打。有时发挥得好,一组人连续击打,可把尜打得很远。像这样被打方无力将尜掷回原地,也可认输,那叫“喝尜汤”。对输家的惩罚五花八门,至于采取何种形式只要在开战前双方商定好就行。一般都是输尜或输尜棒,一旦自己心爱的尜或尜棒输掉,那是要心疼好几天的。
知识出处
《山丹民俗》
出版者:敦煌文艺出版社
本书从饮食习惯、节日礼俗、地方方言等方面记述了山丹的民俗文化,反映了山丹地方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的特点。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围和尚
相关专题
抓豁落
相关专题
编马莲
相关专题
跌镘儿
相关专题
斗鸡
相关专题
配草
相关专题
撞钟
相关专题
走窝窝
相关专题
踢毽子
相关专题
丢手绢
相关专题
跳皮筋
相关专题
打沙包
相关专题
打弹弓
相关专题
荡秋千
相关专题
滚铁环
相关专题
解网
相关专题
打陀螺
相关专题
打尜尜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