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车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民俗》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368
颗粒名称: 太平车调
分类号: K892.24
页数: 3
页码: 173-17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丹县太平车调,太平车作为一种汉族民间舞蹈的重要形式,流行于我国很多地方,这种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形式,至少清代就在民间社火及庙会活动中广泛流行。它来源于古代的推车游艺,随着时代的发展,参加人数由一人推车表演发展到两人以及多人表演。
关键词: 山丹县 太平车调 非物质文化遗产

内容

太平车作为一种汉族民间舞蹈的重要形式,流行于我国很多地方,这种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形式,至少清代就在民间社火及庙会活动中广泛流行。它来源于古代的推车游艺,随着时代的发展,参加人数由一人推车表演发展到两人以及多人表演。其道具类似旱船,用木条装成长方形框架,除两手扶的车把外,周边均以布包严,两边布围对称,墨绘车轮,凉棚也用彩绸幔顶,坐车者多为青衣,护车者为花旦,推车者为苍头打扮。表演时,坐车者双肩架车,除上身外,腰部以下被布幔遮掩,花旦舞扇在旁,而老汉则在后,双手扶把推车。
  由于地域不同,流传于我国北方各地的太平车所表现的内容也各不相同,如陕西定边太平车表现的是推车夫刘三修爱慕丫鬟,丫鬟故意挑逗,刘妻醋性喜剧故事;河北邢台太平车则表现劳动和爱情场景,重点主要是推车上山、赶路等形象动作,边歌边舞,演出内容丰富;河北保定太平车表现的是老汉接闺女的故事;还有的表现柴王推着四座山轧赵州桥的故事、刘秀被王郎军追赶时男扮女装而脱险的故事等。这些太平车的演出不受场地大小的约束,也没有严格规范化和高难度的动作技巧,表演起来随意自由,可以临场发挥。其动作主要突出一个“扭”字,以秧歌步为主,走三步退半步,一停一颤,形成一种颤颤颠颠的舞态。整个表演过程显得热烈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喜庆景象。
  与上述许多地区的太平车不同,甘肃山丹太平车则取材于《西厢记》中张君瑞和崔莺莺“长亭送别”一段,它集民间音乐、舞蹈、戏曲为一体,唱词文雅清秀,曲调婉转优美,故事情节完整,人物性格鲜明,已经具备了地方小戏剧的雏形。
  山丹太平车主要流行在山丹县东乐乡城西村,推车的老翁、坐轿的莺莺,其表演功夫均在车舞上,车子时而前进、时而后退,辗转起伏,轻盈飘逸,配合默契;骑马的张生、挑担的书童、舞扇伺候在轿车左右的丫鬟红娘,舞步、情态各异,与轿车相呼应,构成了一幅完美的送别行路图。
  山丹太平车在当地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持久的吸引力,是当地春节社火表演的必演节目之一。
  山丹太平车曾于建国初参加过甘肃省民间文艺表演。1985年,经加工改编后,以新的内容参加全省民间文艺表演,其来源已不可考,但据传可追溯到明代洪武年间。明洪武时,大量晋、陕移民西迁,山丹太平车或许就是那时传至此地的。
  山丹太平车的主要道具叫“太平车子”,这一舞蹈形式也因此得名。其音乐曲调由当地民歌、民间小调组成。曲调优美动听,节奏明快,与舞蹈、唱词和谐统一,且能满足剧情喜、怒、哀、乐各种感情表现需要。太平车表演有歌有舞,有故事情节,表演时乐队伴奏民族音乐。
  近年来,太平车又被改编为大型群体广场舞蹈,多次参加(地)市调演、庆典活动并获奖。2000年春节,中央电视台和甘肃电视台组成的“新春走河西”专题报道组来山丹做专题采访,“太平车舞”作为该活动的主要内容被摄像录制,在中央电视台和甘肃电视台宣传报道。2008年,由兰州市文化出版局和兰州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联合摄制的电视系列片《绝唱》的前四集在央视一套《见证》栏目中播出,《山丹太平车》即为其中一集。
  目前,山丹太平车已被列为张掖市山丹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对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的保护和发掘研究工作,将会继续深入下去。

知识出处

山丹民俗

《山丹民俗》

出版者:敦煌文艺出版社

本书从饮食习惯、节日礼俗、地方方言等方面记述了山丹的民俗文化,反映了山丹地方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的特点。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