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音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民俗》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365
颗粒名称: 民间音乐
分类号: K892.24
页数: 14
页码: 164-1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丹县民间音乐,方柏霓记述了民歌、民间小调、太平车调等。
关键词: 山丹县 民间音乐 风俗

内容

民歌
  民歌,作为民间音乐的一种,它是劳动人民的即兴诗歌创作,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的加工。民歌的特点是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是民间文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古至今,无论东西南北,每一时代、地域、民族、国家,在不同的地理、气候、语言、文化、宗教的影响下,都会自然产生不同类别的民歌。他们会以不同的形式传递他们的历史、文明及热爱。它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民歌是经过广泛的群众性的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无数人智慧的结晶,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
  山丹民歌也是山丹人民创造的独一无二的智慧结晶。它大多反映了社会底层民众的声音,真实再现当时的世态人情,有对赌博的规劝;有劝酒歌;也有反映生活、劳动的歌谣;还有对爱情的独白,相思的深情期待等等,内涵十分丰富。在表现技巧上采用比、兴、夸饰、谐音、比喻、双关等修辞手法,结构为四句一段,长调为主,也有模仿两句一节的陕北“信天游”和蒙古“爬山调”的表现形式。山丹民歌糅合了远古歌谣和西北地方民歌的优点,语言辛辣鲜活、曲调清新刚健不失婉转,弥散着粗犷的西部民歌气息,直率本真的内心表白和字正腔圆的劝诫说教相融合,亦庄亦谐,体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统一,是山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奇葩。
  最具代表性的有《焉支古歌》《下四川》《浪光棍》《拉骆驼》《回娘家》《赌博穷》《十劝人心》《闹王哥》《害相思》《孟姜女》《山丹少年》等。
  民间小调(山丹宝卷曲调)
  山丹民间常说“小曲儿不离口,能活到九十九”,“山丹小曲”其实就是山丹民间小调,在本地及周边县市都很盛行。山丹民间小调最正式、最典型的是《山丹宝卷》的说唱曲调,也叫念卷。念卷,是流传于本地民间古老的一种说唱形式,里面有说白、有韵文,还有吟唱。特别是腊月、正月农闲时节,大家围坐在念卷先生四周,炕桌上有糖花子、油果子,还有糖茶,要上香,然后听念卷先生念卷。每次念卷开首都要说:“××宝卷才展开,诸佛菩萨降灵来。天龙八部神保护,保佑大众永无灾。”这是固定的,每一宝卷都穿靴戴帽如此说。卷的内容有散文一般的说白,就是交代故事背景、时间、地点,韵文是用十字句或七字句为主的吟唱,重复或加深故事内容,对某一特定环境或情节的强调和抒发。韵文后念卷人要唱一句“阿弥陀佛呀”,还有一应卷者接着也要合一句“阿弥陀佛呀”,如此反复,合着吟唱的人叫“接佛人”。念卷人大都把卷文都能背熟了,那时候翻来覆去念的宝卷不外乎《丁郎寻夫》《侯梅英反朝》《孟姜女哭长城》《薛仁贵征东》等等。山丹念卷还有个传奇人物,他叫徐兴文,一字不识,凭借自己的聪明,记下了诸多宝卷内容,据说他念卷时,桌上放一本《三字经》,念得却是《沉香子劈山救母》的宝卷,念得淌淌如流。还有刘姓一家人都喜爱宝卷,刘先生自己编宝卷,妻子念宝卷,刘先生编写的《杨文广兵困白马关》、《小花狗报恩》,他还根据《甘肃农民报》上的故事编了一个叫《一百个老爹》的宝卷。山丹是宝卷流传最多最广的地方,也是深层发展流传的地方,几乎村村都有人念宝卷,男人念,女人也念,还自己编写宝卷,山丹宝卷深人民心。山丹宝卷并入河西宝卷于2006年申报了国家级非遗项目,2013年在山丹东乐、陈户等地建了宝卷传习所。
  山丹民间小调还有其他表现形式,如眉户剧《张连卖布》《小放牛》《小姑贤》等,都是在正月里闹社火时唱。平时山丹的小曲也很盛行,山丹民间说“张智贤爱拉,刘大恤爱喧,陈学珠爱跳,马家兄弟(登科、登第)的小曲子,惹人捧腹大笑。”还有一种是清唱,如今广场上的老年人常唱不衰,有的老年人张口就来,自己编词唱。有个老人叫施兴隆,他爱唱曲儿,自编自演,随口而来,反映现实,诙谐幽默。据说1949年前有个叫梁秋莲的妇女也是自编词儿唱,地里干活唱声不断,爱唱爱说,曲儿过目不忘,她唱的《绣荷包》:“南绣大南山(指祁连山),靠的是大黄山(即焉支山),大黄山的松柏长满山。北绣北大山,龙首连着合黎山,再绣上些娃娃山沟里钻。东绣老军寨,四面都能看到山,老军寨尽是石头街(读gai山丹方言),西绣山丹城,山丹城里七里三,东门上绣上清明台。”这是她自编自唱的即兴创作,水平很高。
  如今,山丹除了小曲外,真正流传下来的是山丹宝卷,它的曲调主要有以下几种:
  山丹宝卷曲调十字调:
  十字调(1)
  曹三戒跪流平双目垂泪啊阿弥陀呀佛呀口称着三兄长细耳当听啊南无阿弥陀佛呀
  《回郞中举宝卷》
  十字调(2)有冯氏疯病犯突然死亡啊阿弥陀呀佛呀邻居们把尸首停在中堂啊南无阿弥陀呀佛呀
  《吴彦能摆灯宝卷》
  七字调
  进瓜宝卷才展开啊
  弥陀佛呀诸佛菩萨降临来啊南无佛啊弥陀呀佛呀弥陀佛呀
  《刘金进瓜宝卷》
  令令落
  赵大爷哭悲伤
  痛苦流泪哭断肠
  令令令令落呀哭断肠呀
  《沪城奇案宝卷》
  哭五更
  一更里来叫苍天呀想起我母好辛酸呀
  我的娘呀险些把命丧黄泉呀
  《莺鸽盗梨宝卷》
  莲花落
  临终哭坏了闫叉三呀树流莲花莲花落呀
  不由两眼泪不干嘿嘿莲花落呀
  《闫叉三宝卷》
  太平车调
  太平车作为一种汉族民间舞蹈的重要形式,流行于我国很多地方,这种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形式,至少清代就在民间社火及庙会活动中广泛流行。它来源于古代的推车游艺,随着时代的发展,参加人数由一人推车表演发展到两人以及多人表演。其道具类似旱船,用木条装成长方形框架,除两手扶的车把外,周边均以布包严,两边布围对称,墨绘车轮,凉棚也用彩绸幔顶,坐车者多为青衣,护车者为花旦,推车者为苍头打扮。表演时,坐车者双肩架车,除上身外,腰部以下被布幔遮掩,花旦舞扇在旁,而老汉则在后,双手扶把推车。
  由于地域不同,流传于我国北方各地的太平车所表现的内容也各不相同,如陕西定边太平车表现的是推车夫刘三修爱慕丫鬟,丫鬟故意挑逗,刘妻醋性喜剧故事;河北邢台太平车则表现劳动和爱情场景,重点主要是推车上山、赶路等形象动作,边歌边舞,演出内容丰富;河北保定太平车表现的是老汉接闺女的故事;还有的表现柴王推着四座山轧赵州桥的故事、刘秀被王郎军追赶时男扮女装而脱险的故事等。这些太平车的演出不受场地大小的约束,也没有严格规范化和高难度的动作技巧,表演起来随意自由,可以临场发挥。其动作主要突出一个“扭”字,以秧歌步为主,走三步退半步,一停一颤,形成一种颤颤颠颠的舞态。整个表演过程显得热烈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喜庆景象。
  与上述许多地区的太平车不同,甘肃山丹太平车则取材于《西厢记》中张君瑞和崔莺莺“长亭送别”一段,它集民间音乐、舞蹈、戏曲为一体,唱词文雅清秀,曲调婉转优美,故事情节完整,人物性格鲜明,已经具备了地方小戏剧的雏形。
  山丹太平车主要流行在山丹县东乐乡城西村,推车的老翁、坐轿的莺莺,其表演功夫均在车舞上,车子时而前进、时而后退,辗转起伏,轻盈飘逸,配合默契;骑马的张生、挑担的书童、舞扇伺候在轿车左右的丫鬟红娘,舞步、情态各异,与轿车相呼应,构成了一幅完美的送别行路图。
  山丹太平车在当地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持久的吸引力,是当地春节社火表演的必演节目之一。
  山丹太平车曾于建国初参加过甘肃省民间文艺表演。1985年,经加工改编后,以新的内容参加全省民间文艺表演,其来源已不可考,但据传可追溯到明代洪武年间。明洪武时,大量晋、陕移民西迁,山丹太平车或许就是那时传至此地的。
  山丹太平车的主要道具叫“太平车子”,这一舞蹈形式也因此得名。其音乐曲调由当地民歌、民间小调组成。曲调优美动听,节奏明快,与舞蹈、唱词和谐统一,且能满足剧情喜、怒、哀、乐各种感情表现需要。太平车表演有歌有舞,有故事情节,表演时乐队伴奏民族音乐。
  近年来,太平车又被改编为大型群体广场舞蹈,多次参加(地)市调演、庆典活动并获奖。2000年春节,中央电视台和甘肃电视台组成的“新春走河西”专题报道组来山丹做专题采访,“太平车舞”作为该活动的主要内容被摄像录制,在中央电视台和甘肃电视台宣传报道。2008年,由兰州市文化出版局和兰州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联合摄制的电视系列片《绝唱》的前四集在央视一套《见证》栏目中播出,《山丹太平车》即为其中一集。
  目前,山丹太平车已被列为张掖市山丹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对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的保护和发掘研究工作,将会继续深入下去。
  民谣
  民谣与民歌稍有不同,民谣的“谣”字,有虚无的意思,亦即所谓谣言、谣传。民谣是泛指古时在民间流传的歌曲,而作曲者已无可稽考,这些我们才会叫做民谣。
  民谣与民歌也密不可分,民谣是民歌的一部分。民谣是人民的口头创作,最贴近生活,直接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意志愿望。一般是民谣、儿歌、和童谣的总称。
  民谣是民间歌谣中短小吟诵体裁的韵语。它与民歌不同之处在于,可以传唱的称为歌,只说不唱的叫谣。民谣多具有现实性和讽喻性,是人们思想感情的流露,“心之忧矣,我歌且谣”(《诗经·魏风》)。在先秦时代即已被人们重视,《国语·周语》:“风听胪于市,辨妖祥于谣”。“观历县邑,采伺风谣,然后乃进”(《后汉书·羊续传》)。一般民谣大多为察补时政的一种重要办法。出家进庙为求道,要知民意听民谣。
  童谣一般大多数是为孩子编唱的,反映一些风土人情的主题,以押韵为主,往往表达了一些有趣的小事,有时也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但都是简短押韵的,很少有冗长的童谣。现录几首山丹童谣,以示说明:
  夜哭郎
  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的君子念一念,一觉睡到大天亮。
  拉大锯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里唱大戏。
  接姑娘,请女婿,就是不让冬冬去。
  不让去,也得去,骑着小驴赶上去。
  小老鼠
  小老鼠,
  上灯台,
  偷油吃,
  下不来,
  哭着喊着叫妈妈,
  叽哩咕噜滚下来。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阳坡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
  耕牛遍地走。

知识出处

山丹民俗

《山丹民俗》

出版者:敦煌文艺出版社

本书从饮食习惯、节日礼俗、地方方言等方面记述了山丹的民俗文化,反映了山丹地方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的特点。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