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虔诚的民间祭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民俗》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361
颗粒名称: 神秘虔诚的民间祭拜
分类号: K892.29
页数: 12
页码: 145-15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丹县神秘虔诚的民间祭拜,分别记述了祖先祭拜、供奉玉皇大帝、祭拜王母娘娘、供奉观音菩萨、祭拜龙王爷等习俗。
关键词: 山丹县 民间祭拜 风俗

内容

祖先祭拜
  祖先崇拜,或敬祖,是指一种宗教习惯,基于相信死去的祖先灵魂仍然存在,仍然会影响到现世,并且对子孙的生存状态有影响的信仰习惯。一般崇拜的目的是相信去世的祖先会继续保佑自己的后代。在大部分不同文化中,祖先崇拜和神灵崇拜不太一样,对神灵崇拜是希望祈求一些好处,但对祖先的崇拜一般只是表达亲情,但有些文化如儒家和大乘佛教是将祖先当作神灵一样的崇拜。
  山丹人历来就受儒家传统观念的影响,“忠”、“孝”是最重要的美德,即使对已经去世的亲人,也要像他们依然活着时一样的尊敬,在节日中要供奉、祭祀,因而对祖先的崇拜并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而是日常要遵守的行为准则。山丹民间对祖先的崇拜表现在定时扫墓(清明、农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的祭祖活动)、祭拜(大年三十的祭祖活动),在逝者下葬时,随同准备许多日常生活应用物品纸样,一同烧毁,如同送先人到另一个世界生活一样,并定时烧纸(送钱),甚至在不同季节送不同衣物的纸样烧毁。
  在山丹的各个历史时期,祖先崇拜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强烈信仰,也是宗族结合的精神支柱。祖先崇拜也叫灵魂崇拜,是原始社会灵魂观念进一步发展后而出现的一种对死者灵魂加以崇拜的宗教行为。它通常包括鬼魂观念和崇拜仪式两个方面的内容。对原始人来说,在活人身体内存在的,而在死后又离开的东西,就是灵魂。
  当代人祭祖,大多是对逝去者的一种深切怀念。对于复杂浪费的祭祀活动应加以制止。应提倡简单节约的礼节和仪式,一束鲜花就够了。
  供奉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的崇拜也是山丹民间信仰中具有普遍性的俗神崇拜。
  道教称天界最高主宰之神为玉皇大帝,犹如人间的皇帝,上掌三十六天,下握七十二地,掌管一切神、佛、仙、主和人间、地府之事。据《玉皇本行集》记载光明妙乐国王子舍弃王位,在晋明香严山中学道修真,自幼修行,辅国救民,渡化众生,经历了三千多年才成金仙,又经过一千五百五十五劫,每劫为十二万九千六百年,才享受到无极大道,成为掌管天、地、人三界的最高主宰,也被佛教、道教尊为最崇高的神。亦称为天公、天公祖、玉帝、玉天大帝、玉皇、玉皇大帝。在民间玉皇大帝为万神之主至高的上帝,民间简称玉皇、五帝。道教全称是“吴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又称“玄穹高上玉皇大帝”。民间传说玉帝住在金阙云宫灵霄宝殿,由三十三座天宫、七十二重宝殿组成,手下十代冥王管人间生死;四海龙王管天气变化;九曜星、五方将、二十八宿、四大天王等等神勇盖地;太白金星、二郎真君、五方五老各路神仙,个个法力无边;而且有西天如来佛祖暗中保护。玉帝大慈大悲,即是普救众生的大救星,也是统领天上、人间、地狱与其他诸神的总统领,像人间古代的皇帝。山丹各地都有信奉。
  《西游记》里孙悟空大闹天宫,闹得就是玉皇大帝的凌霄宝殿。山丹焉支山前寺“玉皇观”是一座道观,供奉的最高神位就是玉皇大帝。信奉朝拜者众多,当然也有信奉道教的信徒,山丹的道徒自称为“道士”,他们大多住庙不出家,可以娶妻生子。有的是辈辈相传,祖先就是道士。山丹当地张、马、刘三家为世代相传的道士。他们崇拜神仙,画符念咒,降神驱鬼,祈福禳灾,抽牌测字,以超度亡灵以及庙会收入为生活来源。他们也有自己的道规戒律,对普通民众也影响很大。每年六月初六的焉支山庙会朝拜者更是络绎不绝。山丹、民乐、张掖,甚至高台、临泽的群众也远道而来,一来游玩焉支山盛景,二来尚飨拜神求吉利,期盼幸福平安。
  祭拜王母娘娘
  民间崇拜王母娘娘是一种最为广泛的世俗神崇拜。在河西,王母娘娘又俗称“西王母”。最早是战国以前神话中的半人半兽形神,掌管瘟疫、刑罚。后于流传过程中逐渐女性化与温和化,而成为年老慈祥的女神。河西相传西王母住在昆仑山(祁连山)的瑶池,园里种有蟠桃,食之可长生不老。根据古书《山海经》的描写: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意思好像是说西王母的外形像人,长着一条像豹子那样的尾巴,一口老虎那样的牙齿,很会用高频率的声音吼叫。《山海经》还记载,古弱水(今山丹河)中,有吃人的“窫窳”(yayu),由西王母的女儿用法网收住,再交给西王母发落。传说周穆王乘坐由造父驾驭的八骏周游天下,西巡到了昆仑山区,他拿出白圭玄壁等玉器去拜见西王母。传说曾经受到过西王母的款待,并在瑶池上饮酒赋诗,盘桓多日。回来的路上想再度造访,但见山深林密,云雾缭绕,已经渺无踪迹可寻了。这个神话故事在河西流传甚广,故事中的昆仑山就是祁连山的古称,唐代诗人韩愈的诗《穆天子西游歌》赞誉这段传奇故事:“惟昔穆天子,乘之极遐游……鹜行至阳纡,朝于燕然山(即焉支山)。歌谒西王母,晒猎之荒诞……”。《穆天子传》经专家多年研究,认为是描写周穆王起居的历史记载。周穆王确有其人,是西周第五代国王。西王母虽是传说,也可能是河西母系氏族社会的首领,逐渐被人神化,后来被尊为神。到汉代道教韧兴时,此神成为雍容华贵的女神仙之母祖,成为东王公木公之妻。民间的祀奉又受众多西王母传说的影响,与3000年结一次果的蟠桃寿宴及嫦娥窃其夫羿从西王母处得到的长生不死之药等相附会,把王母娘娘发展成主司高寿长生的女神。《汉武帝内传》谓其为容貌绝世的女神,并赐汉武帝三千年结一次果的蟠桃。道教在每年的三月初三定为王母娘娘的诞辰,并于此日盛会,俗称蟠桃盛会。王母娘娘在民间的俗信中与赐福添寿的同时还有送子佑儿的职责。河西民众一直认为王母娘娘是居住在祁连山上,在他们心目中有至尊的女神地位,
  山丹焉支山玉皇观里供奉着王母娘娘塑像,与玉皇大帝一样接受众多信徒虔诚的祭拜。山丹民间在三月初八要蒸寿桃(单嘴桃馍)去祭拜求子。
  供奉观音菩萨
  在佛教供奉的诸多菩萨中,人们最熟悉、最感亲切的,恐怕要数观世音菩萨了。观世音是梵文的意译,亦称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因唐朝避太宗李世民的名讳,将观世音略称为观音。据印度的传说,观音菩萨原是转轮圣王无诤念的大太子,他与其弟一起修行,侍奉阿弥陀佛,成为“西方三圣”之一。观音具有“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与一切众生苦”的德能,能现三十二中化身,救十二种大难。我国自隋唐以来,观音信仰随佛教的兴盛在民间深入人心,观音形象逐步脱离印度传说模式,代之以中国化的女性形象。
  观世音大约是在三国时期传入中国的,现在我们看到供奉的观世音菩萨,多是女相。不过在当时,观世音还是个威武的男子。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南北朝时的雕像,观音皆作男身,嘴唇上还长着两撇漂亮的小胡子。在我国唐朝以前观世音的像都属于男相,佛教经典记载观音大士,周游法界,常以种种善巧和方便度化众生,众生应以何身得度,即化现之而为说法,即是三十二应,其女性形象可能由此而来。后世的女性形象也可能与观音菩萨能够“送子”有关,并且是大慈大悲的化身。
  中国普陀山,传说是观音显灵说法的道场。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传说中的观音菩萨生日、成道日和涅槃日,朝山进香者不远千里纷纷而来。
  山丹大佛寺,供奉的除了如来佛、弥勒佛,还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叫无量佛,他的左胁侍就是观世音。在山丹信奉佛教的信徒很多,不出家的信奉者居士也很多,都是在家设佛堂诵经,一般在供佛的屋内摆一个供桌,供桌后的墙上供奉如来佛像或观音像,早晚烧香、叩拜、念经。每到大佛寺“四月四”庙会时,赶庙会者四方云集,香火兴盛,游人如织,成为山丹一大旅游景观。
  因为观音是女性,群众更将她与生育联系起来,把观音尊称为“送子观音”。山丹人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影响很深,对于传宗接代很重视,也认为信佛可以求得儿子。在山丹老百姓的心目中,观音就是送子娘娘,在焉支山、大佛寺等寺院都建有专门的娘娘庙。山丹有个阴骘寺依山而建,那个山叫作“赐儿山”,据说是乾隆西征路过这里,看到寺庙香火旺盛,庙内向观音求子者甚多,他金口玉言赐名“赐儿山”。关于“送子娘娘”山丹还有一个传说,有一年,爷爷带着孙子去焉支山去打柴,孙子顽皮从山崖跌落,爷爷痛不欲生,无奈回家,孙子却毫发无损,端坐在自家炕头,奶奶说孙子是被一位出家僧尼送回家的。后来倾家所有在山崖上建庙一座,据说就是现在焉支山后寺的位置,现在后寺上香朝拜求子者很多,尤其在每年农历六月初六焉支山庙会之日,进供者、烧香者、乞子者、还愿者以及凑热闹赶会者潮涌而来,山路为塞,路外人满。钟山寺内外,男女云集,观音像前善男信女烧香膜拜者,一排动辄十数人,此未起而彼已伏。
  祭拜龙王爷
  农民们迷信,认为刮风下雨是受“龙王”支配的。并认为:龙王有“兴云布雨”的本领。所以他叫下雨,就下雨,他叫刮风,就刮风。还说,年景是风调雨顺,还是水涝旱灾,都得任凭“龙王爷”的高兴。因而在旧社会向龙王祈雨的特别多也很虔诚。
  龙是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中幻想产生的神异动物,早在战国时代这种幻想动物就具有小大由之、升天潜水、腾云驾雾、调风降雨的神奇特征。汉代祈雨就已经祭龙了。佛教传入后,佛教崇拜的龙始称龙王,是专司兴云布雨的龙神,并有八大龙王、十大龙王之说。道教兴起以后,道经中也载有四海龙王及下属185位小龙王。因佛、道两教有关龙王崇拜的传播,使民间信仰龙王的习俗成为扩布广泛的信仰,影响了全民的农耕生产与日常生活。甚至自唐宋以来,历代帝王封龙王为王爵,并下诏规定设坛祭祀的诸多典制。例如,宋徽宗宣诏封五龙神各授王爵:青龙神广仁王、赤龙神嘉泽王、黄龙神孚应王、白龙神义济王、黑龙神灵泽王。
  皇朝的倡导与民间信仰结合,构成对幻想神龙王的崇拜的最为普及的信仰传统。人们于是在自然灾害侵袭的靠天吃饭的生活中,多仰赖龙王神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此创造并沿袭了许多种祭龙王祈雨禳灾的祭典形式。
  山丹干旱缺雨,新中国成立前有的地方吃涝池水,涝池水不干净又不卫生,但对极度缺水的地方它就是人们生存的命根子。真是水比油贵。久而久之,人们对水的渴望达到了极致,就寄托在虚幻的神身上,这个神就是龙王爷,山丹有水的地方要敬龙王,要建龙王庙,没有水的地方更是要敬龙王,为了水,对龙王的崇拜,可以说到了极致。据说山丹的邻县在清乾隆五年还发生过杀人祭龙王的事,听起来很煞人。当然,现在是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但水事纠纷还是不断。山丹的水源涵养林就是焉支山林区,焉支山是山丹人民的母亲山,是山丹人水源的绿色水库,它才是我们山丹人民的龙王爷,我们要敬着它、保护它。
  供奉财神
  财神信仰源流不可考。山丹人对财神崇拜始于哪朝哪代也没法考证,但它作为普遍的世俗神信仰之一还是在山丹本土流传至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头脑活络,敢闯敢为的山丹年轻人来往于广州、深圳,做服装、做电器生意发了财,随之而来的是敬财神的习俗也渐渐兴盛起来,现在大小是个生意人,店里总有财神的神龛供着,去焉支山钟山寺庙会,不管是生意人还是普通老百姓对财神爷必定要拜。
  其实我国自明代始有财神,实际上自宋代市商发展以来,较早的专司财利之神利市仙宫已经出现,元时又有了利市婆官的奶奶神。明代则传说招财进宝利市之神是赵公元帅,即赵公明。此神下属有四神,即招宝天尊曹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这班神灵都是专司钱财珍宝的神,以赵公明为主财大神。民间受《封神演义》故事影响,对此神笃信。事实上赵公明早在晋代时的民间信仰中是冥界统领鬼吏招募鬼卒的冥神将军,与财利无关。明清两代财神庙香火极盛。商贾百姓无不年年新正迎祭财神。此神形象黑面多须,手执钢鞭,跨下黑虎,是一武将装束。因此,在民间又俗称为“武财神”。在崇拜赵公元帅同时,民间还崇拜文财神,即财帛星君或增福财神,和福神的天官相似,文官红袍装束,面善慈祥,五绺长须。
  据说,财神爷是有钱人家供奉的,没钱的人供奉是不会显灵的。民间流传有“财神菩萨休妻”的故事:从前,财神庙财神身边总有一位端庄美丽的财神娘娘陪伴。后来这位善良的女菩萨突然不知去向,原来她被财神爷给休掉了。财神爷为什么要休妻呢?这要从一个乞丐说起。有个讨饭的叫化子穷得无路可走,讨饭路过一座古庙。进庙后,他什么菩萨都不拜,单摸到财神爷像前,倒头便拜,口里祈求财神爷赐财。赵公元帅见是一个叫化子,心里想连香烛都舍不得点,还来求财?天下那么多穷叫化子,我能接济得过来吗?可乞丐心中想的正相反,他认为财神总会救济穷人的,富人不愁吃穿,求财何用?便不住地拜。这时,财神娘娘动了恻隐之心,想推醒打瞌睡的财神夫君,劝他发善心给这叫化子一点施舍。可财神爷不理睬,打了两个哈欠又闭上了眼睛。虽然是财神娘娘,可财权在夫君手上,夫君不点头,怎么好将钱赐给叫化子呢?娘娘无奈只得取下自己的耳环,扔给了叫化子。乞丐突然感到神龛上掷下一物,一见是一副金耳环,知道是财神所赐,急忙磕头,连呼“叩谢财神菩萨”。财神爷睁眼一看,发觉娘娘竟将自己当年送她的定情物送给了穷叫化子,气得大发雷霆,将财神娘娘赶下了佛龛。自此以后,数百年来就再也没有一个穷人是拜了财神而发财的。
  这仅仅是个传说,对财富的期盼每一个人都会有,这应该是这一信仰流传下来的缘由。
  敬奉土地神
  《易经》说“坤厚载物”。乾,为天;坤,为地。万物由土地中获取生命,互相依托,和谐生存。“厚德载物”,像土地那样滋生万物,养育万物,这才是世上头等的功德啊!使用了土地,破坏了土地的原貌,焉有不谢之礼?
  古代房屋盖成后酬谢土神是一种祭祀形式。明李贽《修住上院边厦告文》:“今尚未塑佛,未敢入居正室,且亦未敢谢土”。从古至今,演绎到今天,山丹人在房屋建筑竣工后,择日举行谢土仪式,是必不可少的。谢土分三步进行。
  1.准备
  ①确定谢土日子的当天,用青、白、红、黄、绿纸糊上五色小旗。青旗上书写“北方壬癸水”;白旗上书写“西方庚辛金”;红旗上书写“南方丙丁火”;黄旗上书写“中央戊己土”;绿旗上书写:“东方甲乙木”。这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
  ②盛上“土、面、米、水、灰”各一碗,将糊好的小旗分别插在碗上。土碗上插黄旗;面碗上插红旗;米(大米)碗上插白旗;水碗上插青旗;灰碗上插绿旗。这代表五土方位。
  ③将插上旗的碗按照方位摆好(东西南北中)在地上,也有用麸皮在地上画上城池,写上方位,然后摆上各种碗。
  ④写好谢五方五土的牌位供奉在桌上,如:“南方丙西火德之神位”、“西方庚辛金德之神位”、“中央戊己土德之神位”、“北方壬癸水德之神位”、“东方甲乙木德之神位”。家神牌位也要写上,供品、小供、猪牲、羊牲或鸡牲一并献在牌位前。
  ⑤准备香、表、红、钱币、酒、烧纸。门上贴好用黄纸书写好的谢土对联。
  2.谢土
  谢土一般是由道士主持进行的,先焚香、奠酒,然后诵经念咒,旧时必念《净心咒》《净口咒》《散邪咒》《中山神咒》《焚香咒》《金光咒》《请神咒》《安土地真言咒》《安土地真经》。现在能念上经的道士已很少了,就是念有的也减少多了。待经咒念完,一柱香也燃完了,要进行下一步程序。
  3.烧纸、送神
  在道士的指挥下,主人将所有供奉了的牌位、碗、旗供品、红、钱币全部用方盘端到院子里,也按一定的顺序将牌位、旗子、供品、纸币进行焚烧,道士奠酒念祝词,主人对号入座进行焚烧。“东方甲乙木,代代子孙食皇禄;西方庚辛金,代代子孙斗量金;南方丙丁火,代代子孙早登科;北方壬癸水,代代子孙大富贵;中央戊己土,代代子孙寿比彭祖。”焚烧完毕,主人将盛来的“土、灰、面、米、水”倒回原处。“米、面、水”三天后可食用。道士将红抛进屋里称“进喜”,钱币抛进屋里称“进财”。
  谢土仪式结束。
  总之,谢土虽是民风民俗,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感谢养育,滋生万物的土地是应该的。
  张贴门神
  山丹人大年三十日的习俗要贴对联、门神,这个习俗就像一日三餐一样不会让人忘记。贴门神的习俗在我国应该是流传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远古时代,人们对大自然无法认识,崇尚鬼神,将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和一切自然灾害都认为是鬼神所差遣,因而对自然界充满畏惧心理。有了房屋之后,生活环境有了极大的方便和改善,也给富于幻想的先民增添了神秘感,人们对房屋的保护作用有了自然朴素的崇拜感,开始以祭祀的方式表达感激之情,亦希冀神永保人类的安康。由于门户是房屋与外界相衔接的地方,对门户特别重视,于是便产生了对门户的崇拜。先秦时,祭门神被列为五种重要的祭礼之一。《山海经》中有两位神人:神荼和郁垒,门神至此被赋予具体的姓氏。唐代将军秦叔宝(秦琼)、尉迟恭(敬德)成为门神,是宋代开始的。同时还有钟馗,就是专门捉鬼的钟馗成为门神守着门户。北宋以后,年画大量雕版印刷,贴门神的风俗更加盛行,买门神的买卖成为一种永久的行业,利润可观。现在的门神驱邪挡鬼的神秘色彩逐渐淡薄,吉庆的意义大为增加。体现人们的信仰也有迷信向世俗转化。如今山丹人多有贴“福”字样的门神,还有增加了“招财进宝”“多子多寿”的内容,当然也有一部分人还是喜欢贴传统的“秦琼、敬德”等门神。不过贴门神有一个例外,道教的门神与一般门神是不一样的,他们的门神传说是纣王的旧将郑伦与陈奇,姜太公封他俩为哼哈二将,鼻子里喷火焰的叫哼,嘴里喷火焰的叫哈。山丹人对做事情差不多一样干练的人,就叫作“哼哈二将”。山丹的道士有几户人家是传承的,他们的门神就是“哼哈二将”。
  祭拜灶神
  灶神山丹人称为“灶爷爷”、“灶王爷”,每年腊月二十三祭拜,供品为糖果,山丹人还专门制作“枣山馍馍”、“糖花子”、“油果子”供奉灶爷爷。“枣山”用发面做成云头,一个云头上点一颗枣,再把云头拼成等腰三角形,蒸或烙熟,再用红、黄、绿等颜料装点彩色花纹,整个馍馍就像似一座山的模样。“油果子”、“糖花子”这些馍馍都要用糖,做得甜甜的有寓意。一是用糖糊住灶王爷的嘴,二是给灶王甜头,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民间传说灶王是火神菩萨,是玉皇大帝派到各家各户主掌家务的神,又叫“司命主”。灶神,职位虽不高,但被民间认为他是直接向玉皇大帝禀报一家善恶、关系一家命运的神,所以对他的崇拜无以复加,虔诚之极。
  我国民间最早供奉的灶神是位女神,《庄子·达生》说:“灶有髻。”司马标注云:“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后来道家则把灶神说成是昆仑山上的一位老母,称为“种火老母元君”,她专管人间住宅,记下每家人的善恶,然后上奏玉皇大帝奖罚。黄帝、炎帝、火神祝融都被人们当作灶神祭拜。火能够产生温度,能够烧熟食物,火对先民来说是生活中至关重要的,后来原始部落解体,长明火堆逐渐分化成一家一户的灶,人们对火的崇拜演变为对灶神的崇拜,祀奉灶神,后来被赋予了更多更丰富的含义,主要还是感激和颂扬。崇拜灶神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信仰。
  山丹民间对灶神极为推崇。建新居,灶房不管在城镇的单元楼上还是乡村的单门独院都是极为重要的,盘灶对山丹人来说是一件大事,灶台的位置、方向都有讲究,方向一般为坐东望西。山丹民间新居建成后,搬家的第一天要吃安锅饭,其实就是祭灶神。期盼家庭和睦,生活富足安逸。

知识出处

山丹民俗

《山丹民俗》

出版者:敦煌文艺出版社

本书从饮食习惯、节日礼俗、地方方言等方面记述了山丹的民俗文化,反映了山丹地方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的特点。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