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旅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民俗》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357
颗粒名称: 行旅习俗
分类号: K892.24
页数: 4
页码: 141-1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丹县行旅习俗,分别记述了择吉日出行、毛驴代步、便利的现代交通等习俗。
关键词: 山丹县 行旅习俗 毛驴代步

内容

择吉日出行
  行走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意义重大的。人类从古到今,从小到大与“行走”是密切相关的。婴儿时期就有“三翻六坐九爬爬”之说,是对婴儿出生以后“行”这一本能行为的观察、认识与总结。孩子过了一岁,大人就期盼他(她)能尽快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当孩子蹒跚迈出第一步,大人是欣喜若狂的。山丹人有穿“姑姑鞋”的说法,意为孩子刚学会走路时,所穿的第一双鞋子要姑姑(父亲的姐姐或妹妹)去做,孩子穿上走得稳当踏实,这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长大后,懂得了行走时“直路近、弯路远,平坦宽阔宜负重而行”的道理,于是,人们有意识去修直而平的道路,外出旅行更要选择好的道路而行。铺桥修路属善举,择吉日出行是必然。
  山丹民间有“出门赶早不赶晚”、“上山容易下山难”、“人离乡贱、货离乡贵”、“少不下川”的俗语,这些都是由于古时地理环境险恶,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有限,出行很不安全,久而久之流传下来的“趋吉避凶”的观念所致。现在道路广修,车辆普及,人们出行容易多了,但出远门还是要择吉日,也就是好的季节、晴朗的日子出门,期盼“一路平安”。亲朋好友也要设宴践行,祝福旅途顺顺当当。
  毛驴代步
  1949年前的山丹,由于科技的落后,在漫长的岁月里,交通工具都围绕着畜力和人力或者少量的借助自然之力在开展着。畜力交通工具中最主要的就是驴。
  驴,性情温驯,富有耐力,是人类驯服养的最早的家畜之一。在我国北方汉族几乎家家都养驴,并爱称它为“小毛驴儿”。它不但可以用以耕田、拉磨外,还可以在外出时用以乘人、挽车、驮货等。
  在山丹的农村中,农户对驴也十分爱护,民间就有俗语说:“一头小毛驴就是半拉家当。”由此可见农户对毛驴的看重。为什么在诸多牲畜中毛驴最为山丹农民看中,原因有三:一是毛驴在所有大家畜中体型最小,食量最小。相应来说,饲养它的成本也最低。二是毛驴易于喂养,不易生病。这就给一般农户带来了莫大的好处,谁不希望自家的牲畜永远结实,永不生病呢?三是毛驴体型小,易于控制、训练和驾驭。不像其他大牲畜那样难于控制。正因为有了以上几点,毛驴才被我国北方广大农户所喜爱。山丹亦不例外。即使到现在,在一些偏远的山区,你仍然可以看到一头小毛驴盘旋在崎岖蜿蜒的山路上!
  山丹还因有一种交通工具而名扬天下,那就是自汉代开始就养育的山丹马,汉代称山丹马为“汗血宝马”,深得汉武帝喜爱。在当时是奢华的交通工具,主要用于军事用途。1949年后,山丹军马场成为亚洲规模最大,世界第二大马场。山丹军马场地势平坦,水草丰茂,是马匹繁衍、生长的理想场所。自1949年9月建场以来,近50年一直归属军队管理,是我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军马繁育基地,也是我军最大的粮油肉生产基地。2001年9月10日,山丹军马场整体移交中国牧工商(集团)总公司管理,实现了由军队保障性企业向社会化企业的转变,现为张掖市规模最大的中央驻地方企业。山丹马一直以来是人们值得骄傲的交通工具。
  山丹因与内蒙古阿拉善右旗相邻,骆驼也在一定时期担负着艰巨的交通任务。山丹有民歌《拉骆驼》就反映拉驼人一年四季的艰辛生活。
  山丹皮车是长途运输,东走兰州,西走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南走青海,北走内蒙古。长途运输时,驾辕的牲口一般套骡,骡子的劲大。由于路远,根据货物的重量配备畜力,最简单的是“单套”,即“光一匹驾辕的”最常用的是“双套”,一匹辕马,一匹出辕的梢子马。也有三套的:一个辕马,两个出辕的梢子马。一般的套车,根据套数可装400~900公斤。胶皮车一般都是2~3套,可装1000公斤左右。在出远门期间,人可以带干粮,也可不带,牲口不带草料。每到驿站或住店,店家有灶,可以做饭。店家备有草料,按价出钱。
  便利的现代交通
  1.新中国建国初期——交通不便,汽车虽有但比较少见,几乎都为政府、厂矿企业所拥有,虽然有通往各县区的公共汽车,但班次极少。自行车虽数量少,但也已开始成为城市居民的代步工具。在农村,马车、驴车、骡车、牛车、驼队、人力板车,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和交通工具。
  2.改革开放前——有所改善,以自行车为主,改革开放前,城乡的交通资源极为有限,人们出行除了用双脚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车和自行车了。“一五”计划期间兴建兰新铁路、312国道,极大的密切了山丹同祖国内地及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整体交通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城乡公交线路少,车厢经常拥挤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当然是自行车,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在农村,马车、驴车、骡车、牛车、驼队、人力板车,步行是仍是最为普遍的出行方式和交通工具。
  3.改革开放以来——交通条件明显改善,铁路、公路增长很快。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山丹,出行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如今到了21世纪,山丹交通发生了巨大改变。随着兰新铁路复线、连霍高速公路以及张掖民运机场的兴建开通,更加便利了山丹与祖国各地的联系。再加上县乡镇公路及周边省区级公路的连接开通,现已形成了覆盖全县全境的公路交通运输网(有5条全长181公里的省地公路、8条通往县乡和军马场区的地方公路)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柏油、水泥马路,干支交错,村村相连。一辆辆豪华舒适的客运班车,穿梭于城乡村镇之间。山丹如今有出租车102辆,新建客运站4个,客运停靠点40个。山丹县于2008年开通了公交路线,共计车辆14辆,共分两路,1路公交车8辆,往返于拾号——碗窑沟,每十分钟一辆;2路公交车6辆,往返于大佛寺——北滩移民村。现在山丹县城不仅公交、出租车辆增多、设施改善(不仅有普通公交车,还有较为先进的豪华大巴,车内还安装了空调、移动电视),几乎一半人家都有了私家车。人们出行的方式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出行也更加安全便捷。

知识出处

山丹民俗

《山丹民俗》

出版者:敦煌文艺出版社

本书从饮食习惯、节日礼俗、地方方言等方面记述了山丹的民俗文化,反映了山丹地方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的特点。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