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地而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民俗》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354
颗粒名称: 随地而居
分类号: K892.25
页数: 4
页码: 131-13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丹县随地而居的生活习俗,分别记述了山丹民间的土窑洞、地窝子、茅草屋、现代院落厦房等。
关键词: 山丹县 土窑洞 地窝子

内容

1.山丹民间的土窑洞。山丹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居住条件也因此多样化。山丹最早的先民怎么住没有史料记载。不过根据人类生存的发展规律,人类最早不是住窑洞(即陶复),就是住地窝(即陶穴)。据《山丹县志》记载:宣统初年,山丹住窑洞者达417户,2381人,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仍有许多人在窑洞里居住。新中国建国前的窑洞多分布在沿山地带的马营、花寨、霍城、李桥等乡的部分村社,如马营乡的南窑、北窑、贺家窑洞的地名仍沿用至今。北山一带的窑洞多是挖煤工和放牧人所挖的临时性简易窑洞。马营乡政府西南10公里处大草滩的山坡上,现在还有连片的近百孔窑洞,是历代逃荒灾民所挖,山丹人叫它是“野人湾”、“救命窑”。红寺湖乡一社红山上有3个窑洞,不知何代挖建,因历史悠久,洪水冲刷,窑已悬于半山崖,人不得攀上,已成为当地的历史文物,民间叫“神仙窑”。就连山丹城小东门外在1949年前还有住窑洞的居民。可见,山丹在历史上土窑之多。
  一般窑洞的规模和样式有单孔、二孔、三孔等,都是依山而挖,向阳避风。挖的方法都是中间挖一孔,开单扇门,里面再向两边挖,两边挖开后,各开大小不等的窗窟窿,通风透气采光,有的还安上木头做的小窗,也有简易的,山丹人的“牛肋巴窗窗子”就是这样来历。山丹的窑洞还立下过汗马功劳,1936年,红西路军鏖战河西,红军司令员徐向前与政治局委员陈昌浩回延安途径山丹马营窑坡,陈昌浩因病未走,敌人闻风搜捕,陈昌浩老乡但复三就把他藏匿在焉支山的窑洞里,得以避险,还流传下了一段传奇故事。窑洞虽冬暖夏凉,但有的也潮湿阴暗,容易坍塌不安全,山丹人有俗语:“冬热夏凉寒窑房,黄土一冒见阎王”。但不管怎样,窑洞在山丹民众的居住史上都有过无以替代的作用。
  这些土窑均选择于土层厚的坐北向南或坐西望东避风向阳的山坡上。其建造形式是在选好的山坡上垂直挖下去,然后挖洞,圆拱形,门小窑大。有的里外一个尺寸挖进去然后在窑口用土坯起墙,安上门和窗户。窑洞的深度和跨度,因经济条件、人口多少而不同。有单间,也有套间;还有一窑为主,左右两跨的连间窑。为了采光和通风,一般都留有窗户,有的还有天窗。窑内还有开挖的烟道,以建炉灶做饭和烧土炕取暖。
  窑洞是古代生产力极端落后,物质生活极端贫乏的历史条件下的民用建筑形式,它具有冬暖夏凉、避风防火、节能、环保、经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建筑特点。联合国科学考察团曾对中国窑洞建筑进行综合考察后,认为窑洞十分适合人类居住。
  土窑洞不仅供人居住,而且是物资贮藏库和养畜的暖棚。马营乡圈沟村的五个山头有两座大型窑洞,一辆大轱辘车进去后可打个转身,建国后成了国家的贮粮库,这是山丹境内最大的窑洞。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山丹的土窑洞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大部分群众都住上了砖木、砖混结构的小康住房。现在沿山个别地方仍能见到土窑洞,但绝大部分已经废弃或坍塌,极个别较完好的也只用作贮藏洋芋和杂物的库房或牲畜圈。
  2.地窝子、茅草屋。天水秦安大地湾人在当时的居住情况是下面地穴,上面茅屋,经历一段时间后,两者才逐渐分开。山丹住在平川的贫困人家的居住条件也不外乎这两种,“地窝子、茅草屋、牛肋巴窗子”,都是当时条件下人们居住条件的真实写照。其实这种茅草房不仅山丹有,河西其他地方也有。这种居住方式在当时的环境中很普遍,也是不可避免的。
  3.从山丹老庄子到现代院落厦房。“家”和“居”几乎涵盖人生的一切方面,是人类生存的具体形式,在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史中占据独特的地位。从“穴居野外”到“冬窟夏庐”再到现在的“上栋下宇”是人类从原始居住向现代文明居住的逐步过渡的发展,是人类适应大自然到战胜改造大自然的进步和创造,也是民居风俗发展和相沿至今的主要传承。考察山丹悠久的历史,先民从最早的穴居“窑洞”开始,一步一步发展到离开窑洞打庄建房,也经历了漫漫辛苦之路。山丹遗留了许多风格特异的老庄子,如陈户的铁门庄子、新河有张家庄子、芦堡的郭家庄子等等,当时的庄子代表了山丹乃至河西一带独特的建筑风格,仅一个张家庄子就是三大院子,房屋约83间左右,占地5300多平方米。整个院落房屋院院相连,布局合理,飞檐走廊,彰显了独特的建筑艺术美。山丹的许多庄子实际都是坞壁遗留下来的踪迹。山丹曾有人撰文记述坞壁遗事,传山丹建筑历史于点滴,值得一读。山丹县城还有许多古建筑,体现了当时精湛的建筑艺术风格,如现如今人们知道的“陈家楼”、“无量阁”、“发塔”,他们和庄子一样都代表和影响了山丹民居的建筑风格。但民间还有民间的特色,如山丹一直延续下来的“堂屋”、“倒座”、“厦房”等,都代表了一定时期

知识出处

山丹民俗

《山丹民俗》

出版者:敦煌文艺出版社

本书从饮食习惯、节日礼俗、地方方言等方面记述了山丹的民俗文化,反映了山丹地方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的特点。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