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释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民俗》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341
颗粒名称: 二十四节气释义
分类号: K892.18
页数: 2
页码: 103-104
摘要: 本文记述了二十四节气中每一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意义,节气的名称说明了这段时间的气象条件及万物的变化。
关键词: 山丹县 二十四节气 释义

内容

二十四节气中每一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意义,节气的名称说明了这段时间的气象条件及万物的变化,简述如下:
  夏至、冬至:表示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快要到了。我国各地最热的月份是七月,夏至是六月二十二日,表示最热的夏天快要到了,我国各地最冷的月份是一月,冬至是十二月二十三日,表示最冷的冬天快到了。又因夏至日白昼最长,冬至日白昼最短,因此,古代又分别称之为日长至日短至。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平分。此两昼、夜相等,古时统称为日夜分。这两个节气又正处在立春和立夏、立秋和立冬之间,把春季与秋季各分成两半,因此也有据此来解释春分和秋分的。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按照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在天文学业上划分季节的方法,是把四立作为四季的开始,自立春到立夏为春,立夏到立秋为夏,立秋到立冬为秋,立冬至立春为冬。立是开始的意思,因此这四个节气是指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
  雨水:表示少雨水的冬季已过,降雨开始,雨量开始逐渐增多。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动物钻到土里冬眠过冬叫入蛰。至第二年回春后再钻出土来活动,古时认为是被雷声震醒的,故称惊蛰。从惊蛰之日起,就可以听到雷声,蛰伏地下冬眠的昆虫和小动物被雷声震醒,出土活动。
  清明:天气晴朗、温暖、草木开始现青,清洁明净的风光代替了草木枯黄、满目萧条的寒冬景象。
  谷雨:降雨明显增多,雨水促使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古代称之为雨生百谷。
  小满:夏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故称小满。
  芒种:芒种有芒的作物,种是种子。芒种表明小麦、大麦等有芒的作物种子已经成熟,可以收割。
  小暑、大暑:暑是炎热之意,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小暑是炎热的开始,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表示炎热的夏天快要“躲藏”起来了。
  白露:处暑后气温降低,夜间温度已达到成露的条件,露水凝结的较多,呈现白露。
  霜降:气候已渐寒冷,有白霜出现。
  小雪、大雪:入冬以后,天气渐冷,小雪时开始下雪,大雪时,雪下得大,地面已有积雪。
  小寒、大寒:寒是寒冷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气候开始寒冷,称之为小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称之为大寨。
  从节气的含义我们可知,二十四节气又可分为四类。即:
  一、表示寒来暑往的变化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二、象征气温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三、反映降水量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四、反映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知识出处

山丹民俗

《山丹民俗》

出版者:敦煌文艺出版社

本书从饮食习惯、节日礼俗、地方方言等方面记述了山丹的民俗文化,反映了山丹地方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的特点。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