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嫁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民俗》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328
颗粒名称: 婚嫁习俗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15
页码: 023-03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丹县婚嫁习俗,分别记述了定亲、娶亲、回娘家、婚姻周年的称谓等习俗。
关键词: 山丹县 婚嫁 习俗

内容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婚女嫁,繁衍后代,乃是人之常情。中国各地婚俗各有特色,千差万别。“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山丹民间的婚俗,内容丰富,程序复杂,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极富地方特色。其中的婚礼习俗,有些继承了传统的“六礼”(纳采、问名、纳征、纳吉、请期、亲迎),如六礼之中“亲迎”包含的催妆、迎娶、喝交杯茶、吃宽心面、拜高堂、闹洞房、铺床等内容都遗留现在。民间通过这些复杂的过程和相应的仪式,来表达对新婚夫妇的庆贺和“早生贵子、绵延香火”的家族情怀。
  定亲
  山丹民间把结婚前的各种传统仪式和过程称为定亲,其中包括相亲、认门、订婚、过礼四个过程。
  1.相亲
  媒人受男方家嘱托或是主动为哪家男子牵线搭桥到女方家提亲,古时候叫“纳采”,就是现在的相亲。中国传统的婚姻严格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模式进行,今天的山丹县仍具有这样遗风。山丹民间“媒”人在男女婚姻上仍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媒人都能说会道,往来与男女双方之家,极力撮合,备受两家尊重。每到一家总少不了吃香的喝辣的,“嘴吃成个油饽饽”(山丹俗语)。如果说合成功了,往往会得到男女双方两家的酬谢,叫“谢媒”。男方家一条毛毯、一条好烟、两瓶好酒,还有人民币几百元不等。女方家会送一双“媒鞋”、一套衣服。一般媒人只收物,不收钱,将钱分给新郎新娘各一半,说是“红钱”,以示祝贺。当然也有说合不成功的,免不了受男女双方一家的埋怨,真是“跑断鞋底溜断筋,两面说话中间听”,“媒婆婆两头受搓拨”,意为媒人说合不成两头受气受抱怨。
  如果媒人向女方家介绍男方及家庭情况,女方长辈听了如有联姻之意,便收下媒人带来的礼物(如果不同意则退回礼物),并把姑娘的属相和生辰八字告诉媒人。接下来就是男方根据女方提供的属相和生辰八字合婚。合婚古代叫“问名”,是问女方姓氏后回家占卜吉凶。现在合婚也是看男女的属相、生辰八字、年龄是否相合相配。当然,如今是没有古时那样多得忌讳和讲究,人们的思想开化灵活多了,只要男女两情相悦,都没有太多的忌讳。
  古时男方合婚以后如果认为大吉大利,就请媒人到女方家正式求婚,这一过程古代叫“纳吉”。得到女方家允诺后,双方选定日子,女方家做好准备,恭候男子前来见面相亲。相亲时男方要带上体面而讲究的见面礼。古时候通常为一锭银,两吊钱,意为“一定双全”,今天的山丹相亲时的见面礼为面额百元的人民币,还有花红线,意为姻缘“十全十美”,情意“天长地久”。除此之外还有水果点心等其他礼品,以示丰富。相亲当天,媒人先被男方请到家中,尊为上宾,款待之后再去女方家,少不了要吃长长的饧面,意为“捋捋顺顺”、“顺顺当当”。女方家相姑爷,关系到女儿一辈子的前程命运,所以女方家也非常重视,特意请女儿的爷爷奶奶、舅父舅母、叔父婶娘等长辈来共同参谋。在一些特定的仪式之后,要安排姑娘和小伙子单独见面,使他们能够看清对方的长相并互相谈话了解对方。男女双方见过面感到中意后,一桩姻缘就此架起了鹊桥。女方如果中意,在收受男方带来的见面礼时最多不能超过一半,同时还要回赠男方见面礼不同的其他礼物,而且数量有所增加,表达情意有增无减的意思;女方如果不中意,就不收男方带来的礼物。男方见面如不中意,也坚决不收女家回赠的礼物,意在告诉对方“不感兴趣”。现在男女交往简单明了,相亲已是一种程序。
  2.认门
  相亲后,男女双方相互交流的次数会越来越多。如果后来小伙子不愿意了,就不再上姑娘家的门,山丹俗语说“女婿不上门,是姐儿不赢人”。如果小伙儿特别愿意。男家就向女家提出“认门”。在媒人的作用下,双方定下吉日,男方家备齐认门的彩礼。礼品的轻重根据各家经济条件而定,但“狗舌头”(山丹方言,即大馒头)、点心、糖果等是必备的。到了吉日,媒人带着毛脚女婿和彩礼到女方家认门,用过女方家精心安排的茶饭,展示过男方家带来的彩礼,男女双方便交换信物,姑娘将早已准备好的一个香茅草荷包或一双绣花鞋垫,用一块手帕包好了,羞答答地塞到男子手中,男子则将早已用一块花手绢包好的10元到100元不等的礼金或戒指、发簪之类的礼品递给姑娘。双方交换信物,山丹人叫“递换手”。递过换手,情之所依,物之所信,一桩美满的姻缘关系就此算作初步确定了。现在这一程序也已简化,几近消失。
  3.订婚
  订婚古代叫“纳征”。订婚是男女双方确定婚姻关系的正式仪式,男女两家都十分重视,一般都要选定良辰吉日,举行隆重的订婚仪式。山丹民间订婚仪式也是非常隆重。男方家的订婚彩礼一般都准备的特别充分,在装彩礼的箱内要衬垫红纸并放进枣儿、核桃、硬币、小馒头等以示吉祥。备齐彩礼,男家请两位有威望的长者,由媒人带领携带彩礼到女方家来订婚。女方家在为女儿举行订婚仪式时,照样要请爷爷奶奶、舅父舅母、叔父婶娘等长辈,还要摆一、二桌酒席。入席前,姑娘的舅舅要将一条毯子铺在地上,让一对订婚男女双方跪在毯子上,然后点燃蜡烛、“上香”,作三个揖后把香插入香炉,然后拿过三份表纸,点燃了在新人的头顶上绕三圈以示吉利。接下来,男女双方再次交换信物,男方送给女方喜钱和一个精致的礼盒,表示“天作之合”,女方送给男方一块刺绣鸾凤和鸣图案的精致手帕,表示“夫妻和美”。交换信物后,打开一瓶男方家带来的酒,先由男方家请来的长者和女方家的长者各端一杯酒,男方长者向门里奠酒,女方长者向门外奠酒,第二杯交换,男方长者向门外奠酒,女方长者向里奠酒,意为天地为证,婚姻即成。第三杯酒由男女双方的长者碰杯自饮。接着以辈分的大小向下轮,直到这瓶酒喝完。酒饮完后姑娘的父母在瓶中装满大米,意为“米面的夫妻”,也可装麻子,意为“生娃子”。用红线将另一瓶酒连在一起,再分出一些其他礼品,一同作为“回礼”回给男方。最后女方家开始摆酒设宴款待宾客。订婚仪式完毕,男方家来的客人绝不能在女方家留宿,男方订婚客人在接受女方家的热情款待后,不管路程远近或天色早晚,都要赶回到男方家汇报喜讯。(传说古时,订婚要写婚单,有一次一家订完婚,因喝醉酒没回到男家,女方家对男方家很不满意,晚上偷走婚单,以此赖婚,故而至今订婚人绝对不在女方家过夜)。
  如今订婚仪式也很重要,是婚姻双方关系确立的见证,是男女双方准备携手共组家庭的前奏,当然订婚仪式在法律上并无任何效力,但这是沿袭至今的传统,也以此表示对婚姻的尊重和谨慎,故结婚之前都要先经过订婚这个仪式。
  订婚时由男女双方家长、男女订婚人、介绍人及亲友代表,于约定日期,在女方约定之地点,举行订婚典礼。男女订婚人相互交换信物,各项物品皆取偶数,也有象征性的聘礼。订婚宴席通常是由女方请客,而男方出席人数包括男订婚人在内取偶数出席,并赠送女方谢礼一份。订婚后需分发喜糖喜饼给至亲好友。
  4.过礼
  男女举行了订婚仪式,即正式确定了未婚夫妻关系。从此逢年过节礼尚往来,如果条件成熟,男家就要向女家提出“拿人”,即结婚。征得女家同意后,男家择定成婚吉日,请媒人再次与女家商定结婚时间,即“定日子”,古时又叫“请期”。“定日子”时,男方要给女方送最为贵重的彩礼,山丹人称“过礼”。彩礼要随行就市,也要照顾男方的家庭经济情况。随着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变化,婚姻彩礼最近几十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条织贡尼裤子、一件条绒褂子,就数上乘;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彩礼是20元到80元钱,四套棉布衣服外,还注重家具摆设,“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录音机)和“二十四条腿”(家具中的大衣柜、高低柜、五斗橱、沙发、茶几)是必备之物;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彩礼暴涨,多则上万元,少则也要四五千。进入二十一世纪,礼金上万元或几万元,“三大件”(冰箱、彩电、洗衣机),“三金”(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样样俱全。彩礼的暴涨,已经表现出婚姻习俗的弊病,结一次婚,男方往往债台高筑,婚前花钱,婚后还账。现在这一陋习在农村还有遗留,但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改善,观念也有所改变,订婚程序和彩礼的数量都简化和减少,但攀比之风却还是愈演愈烈。
  娶亲(古时的亲迎)
  山丹人把结婚前一天、结婚当日、结婚后一天进行的各种仪式过程都归纳入娶亲程序。其中包括催妆、送亲、迎亲、拜高堂、闹洞房、踩门等几种程序。
  1.催妆
  “订婚”仪式后,婚期也就一天天逼近了。举行结婚典礼的前一天,男方家要请人连同新女婿一起到女方家去催妆,意在催促姑娘梳妆打扮准备好了上轿出嫁。催妆人数连同新女婿一般为四人,一位是娶亲客,一般请男方家的尊长,一位是媒人,一位是梳头客也称梳头奶奶。男方家的尊长选择还要看他酒量如何,因为催妆这天,双方要斗酒量,开怀畅饮,男方家非得有一个海量的人才不至于被女方家灌醉。梳头客要请能说会道精明能干的女人担任,但忌讳男方家的姑妈娶亲,古有“姑不娶,姨不送,舅母娶了一身病”的讲究。催妆客人同时还肩负请“娘家客”的任务,催妆的同时还要办理一些其他方面的细节事宜,以免第二天娶亲时遭闭门羹。
  催妆时有讲究,要带上新娘的“妆新”衣服和一丈二尺包灯、碗的布。“妆新”衣服在缝制时都要内装几粒瓜子、枣子、桂圆等,意为“早得贵子”。催妆客到女方家还要陪新郎到女方的亲戚或邻居家去请“躲灰”(又叫“躲油气”)的新娘。姑娘在临出嫁前的一段时间里,被邀请到亲戚或邻居家小住,借此来调养身子,美容养颜,意在除尘避疾润肤娇媚,俗称为“躲灰”,也叫“躲油气”。新娘的至亲好友(多是妇女)便送钱币或布料鞋袜等物,意在充实嫁妆,称为“添箱”。同时“梳头客”为新娘梳头,娶亲客将来时准备的礼金,几十至几百元不等交给女方家主事人,作为次日出门礼,否则娶亲客人是出不了女家门的,因为这里自古就有“亲车子到门前,还要老牛钱”的习俗。“婚日”这天,男家的娶亲客还要代表男家为女家搭礼,称为“投礼”。当然,女家送亲客也要在婚日这天代表女家为男家搭礼,称为“还投礼”,其意在于礼尚往来,相互祝贺。
  2.送亲
  结婚当天,男家女家都非常热闹。一大早在“东头”的指挥下,东家们要打扫院子,张贴对联,订好红纸“礼簿”,院门前摆上“迎风桌子”,院子里讪上“礼方”(供账房先生记礼的桌凳)。大约早晨九点钟开始,前来贺喜的乡党宾客便陆续到来,拿出礼品和礼金交给“礼方”,亲眼看着在礼簿上记好×××礼币××元后,方才离开“礼方”。进屋落座后东家敬上清茶和馍馍,让客人慢慢地用早点,等候筵席开始。
  这一天,女方家在宴请宾客同时也要招待新娘新郎。山丹人招待新娘新郎有个规矩,通常用“四菜两饭”,一饭是长长的捋面拉条子,从此新婚夫妻“情深意长”或“捋捋顺顺”出门之意;一饭是包着肉馅及花椒、冰糖、食盐、红枣、硬币的饺子,取“饱尝生活之酸甜苦辣”、“早生贵子”、“财源滚滚”之意。一般在中午12点左右,娶亲客和女方家“东头”商议要“官戴”新郎新娘。随即新郎新娘在众亲朋的簇拥下,站在上房供桌前,地上铺上褥子,由男方长者点蜡、上香,用三份表纸在新人头上燎一燎,以表示吉利。男女双方拿出红花给新人披戴好,新人跪在褥子上给先人叩首,给祖父母、老老外舅、老外舅、父母、亲朋好友叩首辞别,随即新郎新娘、娶亲客及送亲客必须出门上路,女方家事先要确定送亲的人,送亲客人上车时新郎要行礼恭请。送亲客人一般在20~40人之间。陪送新娘的二位女客一般为新娘的姐姐、嫂嫂等。车离开女家,女方家要燃放鞭炮以示喜庆。姑娘离开娘家时要向爹娘行拜别礼,亲娘要哭别,表示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姑娘则要哭嫁,表示故土难离,爹娘难舍。
  送亲队伍出发时还要带上娘家为女儿准备的嫁妆。女方家为女儿准备的嫁妆一般是家具、电器、服装、床上用品等。床上用品多为被褥等缝制品,娘家在姑娘出嫁前,请来当地儿女双全、针线活出众的妇女为女儿赶制陪嫁的被褥,缝制被褥时内装几粒麦、豆、稷、米、枣、核桃等。“麦”与“迈”谐音,含“迈门”之意;“豆”与“斗”谐音,取“除邪”之意;“稷”与“吉”谐音,寓“吉祥如意”;“米、枣”即“米面夫妻,早生贵子”。“核桃”,即“夫妻和和美美”。无论经济条件如何,姑娘出嫁时,娘家必须陪送两床被褥、几套衣服、一个梳妆盒、一个针线篮子、一盏灯、一双筷子和一对碗,这些东西自成一套缺一不可。这些习俗集中体现了山丹人渴求吉祥幸福,希望和睦平安的美好愿望。
  3.迎亲
  娶亲车子到达男方门口前时,男方家要举行隆重的迎亲仪式,这时鳏寡孤独、孕妇、属相相克者一律回避。迎新仪式十分热闹。要燃放鞭炮,放音响,街门口摆一张罩红毯子的“迎风”桌子,桌子上摆一盘红枣,一盘核桃仁。东家小伙子双手端着酒碟子,站在迎风桌子边准备向送亲客人敬酒。车子停稳后,新郎先下车,然后将新娘从车上抱下来,在伴郎伴娘的陪伴下,要围着迎风桌子前燃烧的小火堆转三圈,意在燎火辟邪。东家们还将糖果、枣子、五谷杂粮、彩纸屑等抛向新郎新娘的头上和身上,意在“打煞”,实为添喜。并念喜庆之词:祝新人进门享受大富大贵,祝愿吉祥如意。东家年轻人嬉闹着簇拥新郎新娘走向迎风桌子,东家给新郎新娘一些红枣,意即“枣(早)儿枣(早)儿,早生贵儿”,新郎将新娘抱入洞房。
  新娘进入洞房后,由新娘的嫂子端来一盆清水,请新娘新郎盥洗,水盆中放枣子和几枚硬币,新娘要顺手捞出水中的硬币和枣子,意在“捞财”“讨喜”。盥洗后新郎新娘要喝“交杯茶”了。“交杯茶”是用两个茶杯系红头绳,新婚夫妇手挽手交杯共饮圆圆茶,象征结永好,不分离,同甘共苦,百年偕老。新郎新娘还要剩一点交杯茶给家中人每人喝一点,以图全家人和和睦睦,小两口甜甜蜜蜜,养个儿子中状元。喝过交杯茶新娘要吃“宽心面”饭,当地自古有邻里为婚事主家送饭的习俗,所送的饭就叫“宽心面”饭,表示邻里向婚事主家贺喜。这种宽心面饭也即带汤的捋面,新娘吃过宽心面饭,生活安心做事捋顺。然后换衣,准备参加隆重的结婚典礼。正式走过红地毯。
  4.拜高堂
  古时的婚礼主要是拜高堂,而现在的拜高堂又成了另一种场面,举行盛大的结婚典礼,新娘走过红地毯。在婚礼程序中拜高堂仪式不可少,宾客分坐两旁,公婆坐在正面主席上,前面地上铺一条褥子或红毡,新郎新娘双膝跪倒,行“三叩”跪拜礼,在能说会道且德高望重的司仪主持下举行传统的“拜天地”仪式。一拜天地,感谢天地自然赐予人类生命以及生存空间;二拜高堂,男女长大成家立室,理应拜谢父母养育之恩;夫妻对拜,相敬如宾,百年人生路上患难与共,相濡以沫;同时还要九拜亲朋。拜完后公婆要给新娘红包,新娘在接受红包时要大声叫公婆“爹爹”、“妈妈”,称为“改口”。此时如果公婆比较年轻,东家们便商议着从厨房中刮锅灰并和了清油,拿来偷偷地涂抹在公婆的脸上,戴上尖顶纸帽、辣椒串、大红花,缠上裙布、反穿衣服,把老两口打扮得十分滑稽可笑,极尽搞笑之能事。尽管如此,公婆两人却是不能生气的,任由大伙随意摆布。同时还要求新娘端着酒来敬,请公公喝“烧酒”,直闹得众人开怀大笑,翁媳面红耳赤方休。如果公公年迈,东家们便盯住大伯子如法炮制。这种“闹公公”和“闹大伯子”的婚礼习俗,意在宾客们当众为新娘和家人创造一种机会,直接接触,增进了解,便于在今后的生活中和睦相处,同时也有教育和告诉作公公和大伯子不要作大不正,不要在新娘面前非礼,惹人耻笑。礼毕,来宾们纷纷落座品尝喜宴,厨子们早已忙得不可开交,蓖笼里的蒸菜和蒸馍热腾腾、香喷喷,一般是十荤十素、十凉十热,意为十全十美、知冷知热,客人们猜拳行令,相互敬酒,喧闹不已。
  5.闹洞房
  到了婚日傍晚还有一个重要仪式就是闹洞房。俗语说:“不闹不发,越闹越发”。闹洞房不仅能增添新婚的喜庆气氛,还能驱邪避恶,保佑新郎新娘婚后吉祥如意,兴旺发达。闹洞房又称“奘床”。在婚日太阳将落之时,本村的东家和亲友便凑份子钱,买齐闹洞房的干果,还有准备红油漆的小炕桌一张,红油漆的方盘一个。准备就绪后,一名东家头顶炕桌,一名东家头顶方盘走在前面,口中唱到:“太阳落得忙啊,东家们来奘床,红油漆的桌桌放炕上,十三花的碟碟子摆桌上。”在歌声中,东家们一窝蜂拥进洞房,开始“奘床”。
  “新房屋里没大小”,什么人都可以闹洞房,但主要是同辈。奘床的主要内容是敬烟、点烟、敬酒、说对联、补碟子、铺床等,意在通过敬烟、敬酒、营造出欢乐气氛使刚刚娶进门的新娘与新郎家族的长辈和平辈们之间增进交流;通过说对联或猜谜语向新娘新郎传授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男欢女爱之事。奘床表演节目时,不论雅俗繁简,新郎新娘都要耐心表演,决不可表现出不耐烦或耍脾气,否则将认为新娘娘家没教养或婚后夫妻生活不和美。
  闹洞房时补碟子很有讲究。新娘新郎各拿出一块手绢,床头将奘床时的干果平均分配在两块手绢中,边分配边说些吉利的话,如在分核桃仁、点心和冰糖时,说夫妻婚后要仁德为怀,心心相印,甜甜蜜蜜;分大红枣、花生米和桂圆时,说酒肉的朋友,米面的夫妻,祝你们早生贵子,如此等等。
  奘罢床要为新人铺床,新娘的伴娘和梳头客便拿了苕把,在炕头上里扫扫,外扫扫,口中念念有词:“朝里扫,扫金银,朝外扫,扫灰尘”。此时新房炕上撒些干果、硬币之类,盖了被子,让新娘摸出,以此来预测生男生女和婚后财源状况。
  6.踩门
  新婚次日天明,新人不能自己开门出来,需要新郎的弟弟或表弟将新房门叫开,称为“踩门”。踩门人进入新房,新郎新娘要赏喜钱、糖果。此时踩门者不能说话。如果踩门时新郎新娘已起床,则认为婚后夫妻起早贪黑持家勤苦,否则便认为是一对懒虫,婚后不会过日子。
  7.试刀面
  在待客结束后的第三天,新郎和新娘入厨拜灶神,这是效“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之古俗了。这意味新娘已成本家人,向灶神报到,并目视厨房情况。拜灶后,作“试刀面”。一是为了熟悉婆家的厨房,二是让来客和婆家人看一看自己做饭的手艺。为了应付这个场面,在未嫁前,娘家就要由母亲教导学会做饭本事,否则,不仅过不了这一关,就是日后也被人瞧不起,以前是擀面的功夫,现在改成了包饺子。
  回娘家
  娶亲仪式后新郎新娘婚后第三天回门以及回娘家等被称为省亲。
  1.回门
  婚后第三天,新娘便要偕同新郎一起回娘家,也称“请回门”,旧称“归宁”。新娘新郎当日速去速回,意在勤快。新娘家非常重视三天回门,要乘此询问和了解新娘婆家的情况和女儿新婚是否愉快。在吃饭时,妻弟妹要开新郎的玩笑,在饺子中包上辣面等杂物,以观新郎的精明程度。回门酒饭娘家只设午餐一顿,晚餐必须回到自己家食用,否则便认为新娘不知守家过日子。
  2.站对月
  从新娘出嫁那一天算起,过七八天或一月,新娘要去娘家住同样的天数称为“站对月”。新婚后的第一个春节,新婚夫妇在正月大年要给双方长辈、亲友去拜年,拿上一些礼物,去直系亲属家里走走,吃顿饭,一则进一步认识两方主要家庭成员和亲属,再则接受长辈、亲友给新郎新娘的拜年妆新钱,以求长辈对小两口的祝贺和关怀,并设宴款待,叫“拜头节”。
  民俗一经形成,便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传承性。但是,巨大的历史变革,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会使民俗在继承的同时发生变异,从而出现移风易俗的历史现象,在这个过程中,民俗中的繁缛、迷信、消极的成分将逐渐减少,而实用、科学、积极的成分将逐渐增多,会形成与时代相适应的新风尚。
  如今的婚礼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婚礼的元素日渐消失。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婚礼从形式到内容明显接受西式风俗。多数地方采取了中西合璧的婚礼形式。新娘一般身穿旗袍或长裙婚纱。新郎服有西服。结婚穿婚纱日渐兴盛起来。这种风潮源于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基督教婚礼,蒋介石着黑燕尾服,白色衬衣,条纹西裤,银色领带,雪白手套;宋美龄穿白色婚纱,拖着银线绣花的白色长纱,令国内无数青年女子仰慕不已。此后,婚纱便在社会上广泛流行起来了。而此前,只有思想进步且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家庭行西式婚礼时才着婚纱。
  现代山丹的新式婚礼结合了中国传统婚礼的部分形式以及受西方影响的元素,公民结婚仪式不仅只是到地方政府进行结婚登记,还要举办非常盛大喜酒宴会式的婚礼。现代山丹年轻人婚礼中还有很重要的一环就是拍摄婚纱照。婚纱照现在已日渐形成了攀比风气,愈来愈奢侈起来,不可取。
  婚姻周年的称谓
  一周年称纸婚:寓意最初结合薄如纸。
  二周年称杨婚:像杨树叶子一样飘动。
  三周年称皮婚:像皮革一样有点韧性。
  四周年称丝婚:紧紧地缠在一起。
  五周年称木婚:像木质一样坚硬。
  六周年称铁婚:夫妻感情牢固如铁。
  七周年称铜婚:比铁坚韧而不生锈。
  八周年称陶婚:如陶瓷一样坚硬美丽。
  九周年称柳婚:如垂柳一样摇摆不折。
  十周年称锡婚:像锡器柔韧不易破碎。
  十一周年称钢婚:像钢一样坚硬而不生锈。
  十二周年称链婚:像铁链一样扣在一起。
  十三周年称花边婚:不但坚韧而且美丽。
  十四周年称象牙婚:时间越长越晶透美丽。
  十五周年称水晶婚:透明晶透而且光彩夺目。
  二十周年称搪瓷婚:光滑无瑕但需防跌。
  二十五周年称银婚:婚姻恒久第一大庆。
  三十周年称珍珠婚:美丽珍贵使人艳羡。
  三十五周年称珊瑚婚:嫣红而宝贵。
  四十周年称红宝石婚:更为名贵难得。
  四十五周年称蓝宝石婚:光泽明亮,更加珍贵。
  五十周年称金婚:婚姻恒久第二大庆。
  五十五周年称翡翠婚:如同无价之宝。
  六十周年称钻石婚:人生难得最隆重的庆典。
  七十周年称白金婚:比黄金更昂贵、宝贵透亮。

知识出处

山丹民俗

《山丹民俗》

出版者:敦煌文艺出版社

本书从饮食习惯、节日礼俗、地方方言等方面记述了山丹的民俗文化,反映了山丹地方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的特点。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