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礼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民俗》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327
颗粒名称: 诞生礼俗
分类号: K892.21
页数: 23
页码: 001-02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丹县诞生礼俗, 分别记述了婴儿诞生、洗三、满月等习俗。
关键词: 山丹县 诞生礼俗 风俗

内容

婴儿诞生
  人生从第一声啼哭开始。怀孕、婴儿的降生都被赋予神圣意义,是庄严神圣的一刻,我们从此获得了独立的肉体生命,我们被赋予了社会属性,成为社会这个大家庭真正的一员,所以就有了“人生在世,三件大事:娶亲、送终、养儿女”之说。尤其是生育观念在中国各民族的传统观念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传宗接代的观念,自来根深蒂固,从而形成了一整套求存禳夭、生养育儿的习俗。所以生命是宝贵的,生命是神圣的。世界也因生命的存在而精彩。山丹地处河西走廊的中部蜂腰地带,四千年前就有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流传已久的风俗礼仪很丰富,传统的人生礼俗贯穿于现实生活和信仰生活各个领域,长期传承遂成风俗。山丹人对于覆盖整个生命过程的人生礼俗很是崇敬,直至今日还有许多寄托美好祝福的礼俗在民间流行,老百姓还是在一个又一个的人生关口,为了表示对生命的敬意和隆重而举行各种形式的仪式。
  1.怀孕及孕期禁忌
  人的一生,也可以说是从和母亲朝夕相处的300天开始,那时的我们是自然的、原始的,这一段历程和我们成为社会人开始相比,更是丝毫不逊色于我们今后漫长而艰难的人生路。因而怀孕以及孕期对于婴儿和母亲都是至关重要的,自古也有许多禁忌与习俗。山丹民间认为妇女怀孕之后变成了特殊的人,俗话说“身子重”,因而有好多禁忌,如不能和新婚之人见面,不能参加葬礼,不能进陌生人家,不能参与寺庙祭祀活动,不能参加和观看建灶、凿井、建房上梁重大活动等。孕妇不得食兔肉和其他禁忌的食物等,还有向观音娘娘求子等等。当然,这里包含了唯心论的观点。但从现代科学及医学的角度看,孕期是很重要的。生命在母体孕育,孕妇的一言一行、饮食起居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胎儿在母体的那一段时光,也会对母亲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而,山丹人有“母子连心”之说。
  求子之俗。山丹人求子习俗从几千年前的古俗流传至今,直到今天还是流传不衰。从以下几种流传下来的习俗中可以看出山丹人求子心切,尤其老年人,孙子刚刚结婚,就盼着能抱上重孙。现在的山丹城乡还流传着新媳妇刚进门的那天要走红地毯,新房里要有核桃和红枣,都寓意传宗接代,早生贵子。但是要想生孩子,首先需要怀孕,所以山丹也流传下来了许多求子的习俗。山丹焉支山钟山寺内塑有“送子娘娘”,膝下有泥塑的娃娃,还都是男孩子,每年“六月六”钟山寺庙会,求子女者随着赶庙会之俗,都会朝拜“送子娘娘”,上香、上供、跪拜,还要偷偷扳下泥娃娃的“小牛牛”,回家后空腹吞食。此后若是怀孕生子,便是送子娘娘的功劳,全家要去寺上还愿,献上羯羊和供品,还要给娘娘披上绸缎被面,表示敬谢之意。因当地及周边地方的虔诚朝拜,钟山寺香火缭绕,连绵不断。除了上寺求子,山丹人还有一个习俗是“棺中抢子”,木匠将死人的棺材做好后,孝子头顶盛有枣、核桃、钱币等物的方盘到来,求子者也跟来围着棺材,表纸燎过后,将盘内的东西撒入棺内,用新笤帚扫棺,叫“扫财”。当扫财一开始,求子者双手伸进棺材内,使劲抢撒进去的东西。谁抢到谁就能得子发财。
  山丹人还有一种求子法。人死后,辞灵(相当于现在的遗体告别)的晚上,死者家人将死者生前爱吃的点心、糖果及其他食品,装入金银罐(都是瓷罐,外面包银铂或金铂,看起来似金或银质),人们称这种罐叫“珩”(heng)。“珩”,《说文》云:“佩上玉也。”通俗些说就是似玉质的罐子。山丹有的地方也叫“老罐子”(老人死后藏东西送入棺内的罐子)。辞灵时,在道士摇铃、诵念《丁郎刻木》《王祥卧冰》等孝敬父母的经卷(实则是河西流行的宝卷)中,求子(还有求妻、求财运)者,围着“珩”(即老人罐),伸手向里掏东西,称为掏子(或称掏妻掏财运),掏完装满再掏,再装再掏,直到装满封口入棺。掏到的就吃下,就能如愿以偿。这些仅仅是人们的意愿而已,有心里安慰的作用。
  偷供求子:山丹人的又一种求子法。死者“开悼”(犹今之追悼会)那一天,家人、亲朋好友,都带着供品去祭奠死者,这种仪式叫“摆祭”。摆祭的供品,缺子缺运、缺妻(无媳妇)者,都会凑到跟前,偷上一两个面做的面桃子、面老虎之类的供品,人们习惯称它为“偷儿孙”(有的叫“偷运气”,有的叫“偷媳妇”),即使有人看见也装着未看见,更不会将她(他)当成“贼”,主人也乐意先人的英灵能助人成事。这种做法就叫“偷供求子”。
  墓穴拾子:山丹人的又一种求子法。送葬那天早晨,主人要在墓穴撒供品,缺子者在灵柩未抬到前,便先到墓穴边等候。灵柩一到,孝子将面桃子抛入墓穴,缺子者入墓穴抢拾面桃子,先拾到者先得子。这叫“墓穴拾子”。
  抢桃生子:除了上述求子法,山丹人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生活中的每一件大事都怀有敬意和寓意。如在盖房时,选黄道吉日上中檩子时,在檩子上放4个“剪嘴面桃子”(将馍做成桃子状,再用剪子尖在上面剪个小嘴),前后墙头各站一人绳子往上提。提檩是算好时辰的,无儿缺女者早在下面眼睁睁(山丹方言意为:眼睛一眨不眨)盼着桃子掉下来。时辰到,面桃落下,众人争抢。抢到者喜形于色,抢不到者,有点失落,但还是会向抢到者说句“早生贵子”的吉利话。这就叫“抢桃生子”。
  麒麟送子:山丹人又一种求子法。媳妇多年不育,婆婆便请人画一幅《麒麟送子图》,叫媳妇贴在炕墙上,天天看着,麒麟就能早日送子。这算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裹腰催子:山丹人另一种求子法。有的媳妇为了快生子,在丈夫腰间缝制一件裹腰袈袈,内装“柏子”,盼媳妇早生、快生子。
  山丹大多“求子法”都和葬礼有关,在死亡的仪式上渴求新生的愿望。可见,人们为了传宗接代是想尽了一切办法。老百姓的愿望总是很朴实简洁,也很直接。
  怀孕。如果媳妇儿怀了孕,山丹人又有好多禁忌。山丹人不说怀孕,而说“有喜了”或简称“有了”,有的地方说“怀胎”了。怀孕之后,家里人急于知道男女,山丹人从孕妇的饮食喜好上辨别,“酸男辣女”,“姑娘满腰转,儿子圆嘟嘟”,有的地方从孕妇的乳头显红为男孩,黝黑为女。山丹有的地方用红布条拴在铜镜上,让孕妇随身携带,说是辟邪正胎孕妇还要忌口忌行。山丹人忌讳孕妇吃兔肉防豁豁(兔唇);孕妇不能吃生姜防生下的小孩是六指;忌饮酒。孕妇不能参加婚礼;孕妇不能去探望坐月子的妇女,孕妇不能到祠堂宗庙去等等。
  这些是否有科学根据也无法考证,只作为一种禁忌流传至今,但也从中看出山丹人重男轻女思想根深蒂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为了生得男孩,好多人偷偷用B超鉴别婴儿性别,一度致使男女性别失调,但现在已严禁用此法检测男女。随着时代的进步,当代年轻人观念发生了变化,生男生女都一样,只要孩子是健康的。现代年轻人对孕期的保健却更加重视,孕期保健也都与时俱进更加科学健康。
  从以上种种习俗中看出,山丹人对子嗣的看重,对养育后代的渴望,也是对生活的挚爱。
  2.婴儿降生
  1949年前由于医疗条件极端落后,妇女尤其是农村妇女生孩子大都在自己家里,没有经专门培训的助产士和产科医生来接生,一般都请当地土生土长的“守生婆”,也叫“老娘婆”来接生,她们大多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是凭经验接生。如遇难产等问题,常造成婴儿或产妇死亡,甚至母子双亡的悲剧,因此,俗话说“孩子的生日就是母亲的难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现在妇女生孩子,都到医院妇产科或妇幼保健站去生,这样就保证了母子平安、健康。
  山丹人孕妇生孩子时,如果是“接生婆”接生,婆婆和丈夫都不能在场,接生后,还要给接生婆给谢礼,婆家给些辛苦钱,10到20元不等,还要端红布或被面,媳妇娘家要蒸一对“狗舌头”大馍馍,外加六尺红布或被面一条。如果孩子出生时,把尿尿在了接生婆身上,对接生婆不好,主家要给接生婆送一条裤子,以作补偿。
  山丹人孕妇生下孩子后的胞衣,也叫“紫河车”,要埋在产房门后,男孩的埋在左面,女孩的埋在右面。生第一个孩子的胞衣据说可以当作中药配药服用,很有价值。有些体弱孕妇等满月后自己服用调理身体。山丹人对孕妇在月子的饮食很重视讲究,虽然大多都要喝小米汤等清淡饮食,但过了一周,就在米汤里下有营养的食品,如杏仁、芝麻、核桃、红枣、花生等,这些佐料都要碾碎成粉才好。间隔三天用羊肉熬汤下羊肉面片,蔬菜、水果榨汁加热食用,孕妇营养全面,奶水充足,孩子也是健康聪慧。山丹人还有一习俗给孕妇“添奶”,也就是送一些有营养的食物给孕妇,大多是邻居亲戚所为。
  山丹人孕妇生下孩子后一月不能出门,叫坐月子。有的地方不满三个月不能到娘家去。坐月子有婆母伺候,孕妇的住房故名月房。为了防止生人闯入,月房门上要挂标志,男孩为一副用粗芨芨、公鸡翎毛、红枣和小红布条扎成的弓箭,以期男孩长大后善于拉弓、射箭,勇敢剽悍。女孩为小筐上悬红布条,祈求女孩长大后,女工针黹优秀,并示以禁忌。一是忌陌生人进入;二是忌男性长辈进入;三是忌过于劳累或寒冷中来的人进入;四是忌在月房附近从事振动或声音过大的活动。并及时向娘家报喜,娘家父母和亲属即带上鸡蛋、挂面、红糖等来看望母婴。但忌孕妇在娘家,亲戚家“坐月子”。也不欢迎孕妇去邻居亲戚家串门。
  洗三
  婴儿出生的第三天,称为“三朝”,又叫“洗三”(体质较弱者七天才洗)。据说,这样可以洗去婴儿从“前世”带来的污垢,使之今生平安吉利。婆婆还要专程请“守生婆(也叫老娘婆)”,来家里主持新生儿的首次洗礼,洗前要在祖宗神位前献上供品,盆里倒上温水,并丢上红枣、硬币和洗涤药料,叫“添盆”。一边洗一边念叨祝词:“洗洗头,做王侯;洗洗腰,一辈更比一辈高……”等等,都拣吉利好听的话说。洗后外爷、外奶要给穿上“洞洞”(棉背心)或“毛衫衫”(青布或蓝布做的单衣,衣服边和缝口处做成毛边,故名),意在驱邪祛病,祝愿其健康成长。现在,孩子生下三天,请接生员或长辈给孩子洗澡,家庭中长者(多为老太太)、娘家人或亲友前来看望产妇和孩子,以后亲戚、朋友、邻居频频送饭、送鸡蛋等营养品慰问,俗名曰“添奶”。
  满月
  婴儿长到30天举行的仪式。这一天在先祖牌位前焚香、献供,请老人给孩子取乳名,请邻居、亲友吃满月饭。还要给孩子剃头(男女都剃),并把剃下的胎发团成一个小毛团,做成“记心”缝在棉衣的后背上长期佩带,以祝愿孩子一生善于总结和吸取经验教训,健康成长。还有的要带上长命锁,祝愿孩子长命百岁。如果其母亲在怀孕期间多次流产或之前有孩子夭折的,由外祖父家请铁匠打一“铁桩”,钉在炕里面的角落,用毛绳子将孩子拴住,祈求永保平安。
  百陆(lu)子
  山丹民间有一种传统而独特的习俗,新生婴儿,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儿,要举行一次大的庆典活动,男孩子是107天,女孩子105天,这一天举行的仪式山丹民间叫“过百陆子”。
  过百陆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主人家要摆酒席待客。首先要请孩子的外爷、外奶(姥爷、姥姥)到场,外爷、外奶来时要准备蒸狗舌头(面食的一种,形似狗舌),毛衫衫(小衣服)、长命锁、压锁的红包(钱)。其次要请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本家户族,前来贺喜。
  过百陆子当天清晨,主人家要请本家女性长辈抱上婴儿到本村寨挨门逐户化线(向人家要线,似化缘,以花红线为宜),一则是化给孩子辫“百家锁”的线;二则是要乡党知晓主人家今天给孩子过百陆子。前往贺喜的乡党要带上礼金,叫搭礼。线化回来了,主人家要张罗辫锁。主人要请年长者给孩子辫锁,将事先准备好的三枚古币(也叫麻钱)、化来的线交给长者开始辫百家锁。锁辫好后,点燃蜡烛,焚香告祖,再举行戴锁仪式。先由孩子的祖母或母亲抱着孩子跪在先祖牌位前,再由辫锁的长辈用表将孩子和百家锁燎上一遍,然后外爷也将自家准备的长命锁、毛衫衫用表燎后开始戴锁、穿毛衫。戴锁时自家爷爷和外爷各将一根青线穿在各自的锁上,打成死结,爷爷穿百家锁,外爷穿长命锁,放在地上,用右脚踏三下,拿起用香烧开青线,同时给孩子戴在脖子上,穿上毛衫,外爷给孩子红包。相互致谢,说些吉利话,孩子在大人的帮助下,叩首致谢,祈盼孩子无病无灾,健康成长。
  至此,主人家开始摆席待客人,猜拳行令,越热闹越好。
  “百家褂”
  山丹民间生孩子后有过“百陆子”或给孩子过第一个生日的习俗。在这一天,还有一种特别习俗:如果家里新生婴儿生病了,求医问药不见效时,除了给孩子找“干爹干妈”外,还有的在自家先祖牌位前许下心愿,给孩子穿“百家褂”。
  当孩子在“百陆子”或“周岁”的那天,由孩子的家长请本家长辈(女性)抱着婴儿或拿上婴儿的帽子到本村挨家逐户要一些各色碎布头和花红线。这叫“化布、化线”。
  到了“三、六、九”的日子,孩子家长要请两位手艺灵巧的女性长辈为孩子做“百家褂”。先将化来的布用表燎后,开始拼缝,把碎布拼缝成几大块,再裁成衣服形状,进行缝纫,这叫“对百家褂”。“百家褂”对好了,在小褂的后背上缝上一块碗口大小的圆形白布,让先生用笔书写上“长命百岁”四个字。穿“百家褂”也很讲究,先将“百家褂”套在狗头上,让狗先穿一下。意思是孩子的命像狗一样,无灾无难,一定能容易养活。给孩子穿“百家褂”时,母亲将孩子抱至先祖牌位前跪下,由长者用表燎“百家褂”及孩子,再给孩子穿上“百家褂”。穿“百家褂”的还要给孩子配上青色裤子,青色鞋,这叫“脚轻手快”、“永无灾难”。至此孩子要向先祖叩三头,以示答谢。
  其实,山丹民间的“戴长命锁”、“穿百家褂”都是寄托了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愿望。
  抓周
  抓周,也叫过周岁。就是给孩子过第一个生日时在桌子上摆好文具、餐具、玩具、首饰、钱币、生产工具等,让孩子任意挑拿,俗称“抓周”,有预卜前程之意。如果抓到文具,预示孩子有出息,比如男孩子,能读书做官;抓到餐具预示孩子好吃懒做;抓到玩具预示贪玩不成器;抓到首饰预示花心;抓到钱币预示将来能发财;抓到生产工具预示着能受苦,可自食其力。当然,这些也仅仅是从表面现象揣测孩子的未来,很不科学,但从中可以看出每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未来都是寄予满怀希望和期盼的。这一天,家长并邀请亲戚朋友吃生日宴,有的也在过周岁时拜干爹、戴长命锁。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们把给孩子过周岁当作大事情来过,其仪式也越来越隆重,周岁宴也越来越普遍。
  留头(留辫子)
  孩子留头,也是家长为孩子祝愿的一种方式。自古以来,山丹民间重男轻女思想十分严重,特别是生下“独苗苗”(一个男孩),父母亲格外担心孩子会夭折,便将孩子保给祖宗神灵或菩萨佛祖,并许下为孩子“留头”的心愿,请阴阳先生择一个“黄道吉日”,备好各种供品,摆在自家堂屋里,焚香化纸,向祖宗神灵请愿。或是带孩子到寺院中,焚香上供品,向菩萨佛祖请愿,保佑孩子消灾免疾、平平安安健康成长,然后请族中长辈为孩子剃发“留头”。剃发时一般在孩子后脑勺处,留下一绺头发,称为“聪明发”;或在孩子头顶留一小桃型头发,称为“顶天发”;也有的在头顶留一指宽的发圈,称为“乾坤圈”,有些地方称“金刚圈”。以后每次剃头时那绺聪明发都要留着,待聪明发留得很长了,就辫成一个小辫子,时常梳理,盘于头顶。但“顶天发”和“金刚圈”要经常修剪,使其保持一定长度。一直到孩子十二岁本年的生日时,父母为孩子举办“剃头”仪式时,留下的头发由孩子的舅舅或父亲剪下,装入香囊或荷包,戴在孩子胸前,用以护身避邪之用,剃除“聪明发”、“顶天发”或“乾坤圈”后,才请剃头师傅为孩子正式剃头、蓄发。久而久之,青年男女临近成年,都选在清明这一天,举行“冕冠”、“留头”的仪式。
  留胡子
  俗话说:“嘴上没毛,说话不牢”。嘴上长有胡子,是汉族男人成熟的标志。同时,一把飘逸洒脱的胡须,不仅是男人德高望重外在美的体现,也是德行高尚功勋卓著的内在美的外溢,给人一种沉稳老练足以信赖的安全感。山丹男人留胡子的习俗由来已久,男子一般在40~50岁开始留胡须。男子留须要举行留胡须仪式,首先要根据自己的年龄和属相,选择良辰吉日,摆设家宴或在酒店中定座,恭请亲戚朋友参加,自家儿孙或女儿、女婿上门祝贺;其次是在留胡须仪式上要焚香拜祖,祷告神灵;其三要剃头匠(理发师)修面蓄胡须;其四要邀请亲朋好友共同祝贺。但是,如果父母健在,忌讳儿子留胡须。相反,如若已经有了孙子,男子还不留胡须,就有人出来说闲话了。
  山丹民间中年人尚有留胡不留须的习俗,但到了留胡须的年龄,举行过留胡须的仪式,就不仅要留胡,而且要留须。一旦留了胡须,在修面时就不能将胡须剃光了,必须按照留胡须的一定规矩和讲究,将胡须修理的美观整齐。其实,老人留胡须,完全是地方上地位高、威望高的人,是对留胡须人的一种遵从和抬举。山丹有俗语说“八字胡,两缕缕,天天吃香喝辣的。”意思就是指留胡须者富贵和长寿。若是德望低下、穷困潦倒的人蓄胡须,他的这种老练和成熟,不但不被人们认可,却恰恰相反,还要受到人们的侮辱或讥讽,说“嘿!×××嘴上才留了三根毛,就像屎壳郎爬在了炭堆上,端起了大狗的架子,真是恬不知耻!”
  山丹民间留胡子是有很多讲究的:
  一是年龄的限制。男性留胡子必须在五十岁以上。也就是天命之年后才能留胡子。
  二是年份的限制。留胡子要根据十二生肖年份,龙年,虎年留胡子最佳,被称为“龙须、虎须”,其他年份是不留的。如果是“猪、狗、猫、兔、鸡”年,叫法就不雅了。
  三是环境的限制。如果父母健在是不留胡子的,否则别人会嗤笑的。
  四是留的胡须也是形状各异。胡子的称谓有“胡、子、须、髯”。有的留“胡、子”,而不留“须、髯。”有的留“胡、子、须”不留“髯”。有的“胡、子、须、髯”全留,这些都是根据个人的爱好而定。
  总之,人的理念不同,休闲打扮往往从胡子和头发开始,现代人把胡子修成不同形状,和自己的脸一样给人以美的享受。
  附:胡子的称谓位置。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领袖们高寿时均未留胡须,各级政要和大部分社会贤达纷纷效仿,发展到二十一世纪,老人大都不留胡须。农村留须者一般也在花甲之后。缠足
  缠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陋习,即把女子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使其变成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三寸金莲”也一度成为中国古代女子审美的一个重要条件。在缠足时代,大多数妇女从四、五岁起便开始裹脚,直到成年后骨骼定型了方将布带解开,也有终身缠裹者。
  关于缠足的起源众说纷纭。有说始于隋朝,有说始于唐朝,还有说始于五代。有人甚至称夏商时期的禹妻、妲己便是小脚。据现代学者考证,缠足兴起于北宋,在宋代开始流行并逐渐演变为残害女性身心健康的陋习。宋代的缠足是把脚裹得“纤直”但不弓弯。元代的缠足继续向纤小的方向发展。明代的缠足之风进入兴盛时期,出现了“三寸金莲”之说,要求脚不但要小至三寸,而且还要弓弯。清代的缠足之风蔓延至社会各阶层的女子,不论贫富贵贱,都纷纷缠足。
  到了明清时期,山丹缠足之风达到鼎盛。女孩子到九岁“笼脚”,用三尺布条将足缠住。十二三岁即裹紧布带,使趾骨萎缩、曲折,小趾垫至脚心,缩成粽子形。初缠时步履艰难,浓疮溃烂,痛苦不堪,一直到穿木屐高跟小鞋,才称美好。1934年10月,甘肃省第一次县长会议在兰州召开,决议之一就是各县应强迫女子放足,但山丹行动不力。1943年,时任县长薛兴唐明令放足,山丹城乡妇女从此无缠“三寸金莲”者,但幼女仍有稍加裹束者,俗称“条条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缠足之风才根除。
  过寿
  山丹人民自古崇尚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为老人过寿是民间尊老孝悌的具体体现。“寿”顾名思义即老人年事已高,德高望重,家道兴旺,子孙有为,或社会显达,或亲朋好友,或自家晚辈,倡导发起为其祝寿(也叫做生日),表达对老者的尊敬和祝福之意。
  每年家人生辰,一般吃鸡蛋面条,预祝长寿。逢整数生辰,如十岁、二十岁、三十岁等,则又较一般生日隆重。老人寿庆一般自五十岁开始,一年一庆,称为“过生日”,而逢十年满过生日,称为“过寿”,即“六十大寿”、“七十大寿”……古代的“寿”有上寿(百岁老人)、中寿(八十岁老人)、下寿(六十岁老人)之分,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人的生日,称为“过生日”,而不能称作“过寿”。六十甲子、七十古稀、八十、九十耄耋之人的生日,才能够称作“过寿”。民间做寿的习俗有“男做九、女做十”的讲究,即男人六十岁、七十岁等寿庆,分别在五十九岁、六十九岁的生日时做;女人则恰恰相反,六十岁、七十岁等寿庆,必须在满六十岁和七十岁生日时做寿。
  老人到六十寿辰、七十寿辰,子女应为父母祝寿,八十、九十寿辰更要隆重祝贺。祝寿前,要发寿柬给至亲好友,通知祝寿日期,寿日前一天,寿者的女儿、女婿要带着礼物看望老人,帮助寿者家人布置寿堂,做好次日祝寿的准备工作。家中要设简筵招待,全家大小及至亲欢聚一堂,为“寿星”庆寿,称为“暖寿”。寿堂是老人做寿的场所,有堂屋的人家,寿堂要设置在堂屋。堂屋正墙中间悬挂“南极仙翁”或“瑶池王母”寿星图,有社会地位的富绅购黄绢一块,请县衙盖100个官印,制成寿轴,张挂中堂。庭院门柱要张贴寿联,堂屋中堂寿星图两边也要张贴寿联。
  寿日,堂屋里边悬挂彩带,中堂张灯结彩,正中设礼桌,陈列子女及亲友赠送的寿礼,正墙设香案,上摆寿桃(馒头)、寿糕、寿面、鲜花、水果、香、表、蜡等。寿星穿戴特制的寿衣,端坐于香案前,以接受晚辈和亲朋好友的拜贺。堂屋地上铺设拜垫,便于晚辈行叩拜之礼。拜寿没有一成不变的仪式,一般来说家中祝寿较随和一些,在礼堂或酒店中祝寿就高雅、规范一些。往往寿庆仪式和寿庆宴会同时进行。
  敬老爱幼乃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辛亥革命以后,生日寿庆得到改良,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民不聊生,各种习俗随之简化。长辈寿期只限家属亲友,不请客送礼,只是合家吃一顿长寿面。新中国成立后,仍视出生寿辰为喜庆,长辈寿辰,晚辈回家相聚,以表敬意。城镇有送祝寿蛋糕的,农村仍沿袭吃长寿面,但不大操大办。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高寿老人举行寿庆者日多,规模越来越大。
  祝寿仪式
  “孝”乃百善之先,百德之首。因此立身行道的一切几乎都被看作是“孝”。山丹民间给老人做寿也是尽孝的范畴。封建社会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家无隔夜粮”,能给老人做寿的寥寥无几。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的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人为尽孝道给老人做寿,成为一种时尚。“尊老、爱老、敬老”是山丹民间的传统美德。给老人作寿也是晚辈尽孝道的一种方式。
  山丹民间给老人做寿主要由儿孙操办,也有女儿女婿操办的。给老人拜寿要请一位能说会道的司仪先生主持,其主要程序是:
  一、请老寿星就位,点寿蜡。(奏乐)
  二、敬神佛、敬列祖列宗。(寿桃、供品、烧钱)
  三、请外家长辈给老寿星披红挂彩,儿子、女儿、侄子、侄女、外甥女及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给老寿星披红挂彩。(燃放礼炮)
  四、致祝寿词,致答谢词。(儿女致答谢词)
  五、儿子、儿媳给老寿星拜寿,行三鞠躬礼,敬寿酒。
  六、女儿、女婿、侄子、外甥、外甥女及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给老寿星拜寿,行三鞠躬礼,敬寿酒。
  七、亲朋好友、邻里代表给老寿星祝寿、行三鞠躬礼,敬寿酒。
  八、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给老寿星拜寿,行三叩大礼。敬寿糕。
  九、请老寿星撒金果、元宝。
  十、祝寿仪式结束,请各位宾客入座,准备开宴。
  “祝寿仪式主持词”范例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好友,大家好!风雨送春归,风雪迎春到。龙年新春佳节即将到来,我们大家欢聚一堂,共同庆贺***大人***华诞庆典,首先由我代表老寿星及儿女们向前来参加祝寿庆典仪式的各位嘉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衷心地感谢!
  今天寿堂上喜气洋洋,庭院内宾客云集,我们都沉浸在亲切、喜悦、祥和、幸福之中。借此,让我们一起恭贺老寿星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现在,祝寿仪式开始(放炮,鼓掌)第一项:献寿桃、献寿酒、点寿烛;第二项:请寿星大人奉香拜佛祖;第三项:请寿星大人就座,外家及同辈弟兄入座陪寿;第四项:请外家为寿星披红;第六项:请儿女们为寿星披红;第七项:致祝寿词(主持人代替或另行他人);第八项:致答谢词(由儿女们致辞);第九项:行祝寿礼(同辈行拱手礼,晚辈行磕头跪拜礼);是:1、庄员、家务为寿星祝寿;2、亲戚朋友为寿星祝寿;3、请儿女、儿媳敬酒、磕头祝拜:一拜:祝老人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二拜:祝老人家笑口常开,天伦永享!三拜:祝老人家青松不老,日月常明!4、请女儿、女婿、侄女、侄女婿敬酒跪拜;一拜:祝寿星松鹤长春,富贵安康!二拜:祝老寿星心旷神怡!鹤发童颜!三拜:祝老寿星福星高照,益寿延年!5、请外甥、外甥女祝酒拜寿;一拜:祝老人家春秋不老,幸福长伴!二拜:祝您老人家福寿无极!三拜:祝您老人家寿并河山,松柏长青!6、请侄儿、侄媳磕头敬酒拜寿;一拜:祝老寿星精神愉快,晚年幸福!二拜:祝老寿星名龟鹤延龄,颐养天年!三拜:祝老寿得福体康泰,寿域宏开!7、请孙子、孙女、外孙男、女点寿烛,唱祝寿歌并与老寿星分享寿糕。第十项:请老寿星给晚辈们分发红包(只给未成年人)撒金果(干鲜品)。各位来宾,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十五格外亮,今日团聚庆大寿,合家欢乐门庭兴。儿女们的孝顺是父母的福气,父母大人的健康是儿女们的欣慰,让我们共同祝愿***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祝寿仪式到此结束,请各位亲戚朋友与寿星共享寿宴,请大家吃好喝好,万事顺心!
  赎身
  古代因医疗条件所限,婴幼儿成活率不高,孩子出生后家中老人担心孩子会夭折,认为自家福浅、命薄、养不活孩子,企图借助神灵的力量来保佑孩子,就将孩子保在家神或庙神名下,经孩子取名“家保”即委托家神保佑,“关保”即委托关老爷保佑。意味着孩子不属于其父母所有。由此,等长到十二岁,父母必须将孩子真身赎回来,称为“赎身”。
  山丹民间也有这个习俗。家里新生了婴儿(无论男女),为了保佑孩子平安吉祥,健康长大,就把孩子诚心保给“观音菩萨”或自家祖先,有的也保给民间神佛或是道家哪位神灵。并且诚心许下心愿。以求得到神灵第一时间保佑。十二生肖一轮回,在踏入下一个生肖轮回的腊月(从降生到人生第二个本年“13岁”),就要把长大的孩子赎回来,父母将许下的愿心还了——这叫“赎身”。
  确定在某日赎身,首先要书写牌位,保给哪位神仙,要写哪位神仙的牌位。请长命红公鸡(此鸡用后不能买卖、宰杀,而是让其自生自灭)、蒸供、盒。其次要备好衣服、牲羊等。
  吉日到要请孩子的舅父、姥爷、亲朋好友,乡亲邻里,备办酒席。
  在赎身日要贴上对联,献上牲羊、供品、焚香致祭,摆上宝斗(盛满粮食的斗,斗四角要放上红枣、硬币、桂圆、核桃)让孩子手抱红公鸡,身披被面子(红),端坐在宝斗上,道士诵经。然后舅父给孩子剃头,剃完头后舅父或者长辈、道士用三丈六尺红毛线挽成铁绳样套在孩子脖子上拉着孩子在自家院内转火堆。火堆用草作燃料,分东西南北中拉开距离点燃,拉上孩子由左向右转三至五圈,再反方向转三至五圈,意在表示孩子长大了,走南走北走东西,人生路漫漫、保平安,祈求个顺利。赎买身仪式结束,孩子要穿姑母做的衣服,以保健康。
  赎身当天,亲戚朋友来时要带上被面子做礼物,披挂在孩子身上,说些祝福的话,预示孩子从幼童成为少年。家里要备好酒席,相约亲朋好友一起来吃喝,庆祝孩子的长大。
  总之,赎身之目的在于祈求孩子平安、健康、幸福。
  拜干爹
  “拜干爹”的礼俗在山丹较为普遍,由于长期以来,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原因,这一民俗活动中虽不同程度地掺杂了一些纯属迷信性质的内容,但它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山丹的纯朴民风。
  “拜干爹”就是家中孩子因健康状况不佳,常夜啼或疾病不断,或者常有小灾,就要请人禳解(迷信的人向鬼神祈祷消除灾殃),禳解的方法之一就是“拜干爹”。干爹的人选颇多讲究,一般是已婚并有孩子、父母双全,年龄相当。在此基础上,还要生辰八字与孩子相合。如果具备上述条件,孩子的父母就会择日为孩子请干爹。对方如果愿意,则另择吉日为孩子“戴锁”。干爹可请一个,也可请数个,但请单不请双。
  到了“戴锁”之日,干爹、干妈会另请二人,或干爹另请三人,成双数“四”(喻“四季平安”)一同前去。锁为特制的“长命锁”,上饰花纹及龙、凤图案(男为龙锁、女为凤锁),与核桃、铜钱及见面礼金等一并以红线拴系,届时戴在孩子脖子上。还要为孩子备齐“身皿”(即衣裤鞋袜帽)。另外备有供品(馒头、香烛、裱纸)。“戴锁”仪式多在午时举行。干爹先将孩子放在倒扣的量斗上坐定,边念祝福词边穿带来的“身皿”,再戴上长命锁。然后焚化裱纸在其头顶边燎边祷告。最后,孩子行叩拜大礼,正式拜认干爹。
  “戴锁”仪式后,孩子的父亲与干爹在供桌前跪下,叩首结亲,化纸盟约,正式成为“干亲家”。
  绞面
  在遥远的过去,山丹的婚礼仪式与现在大不相同。现在结婚前新娘子多去美容店做美容,而过去没有什么面油、面乳、护肤霜、唇膏之类的化妆品来打扮新娘,而“绞面”却必不可少。
  “绞面”也叫“开脸”,有的由男方请的梳头奶奶来做,有的也请新娘的亲姨或舅妈来执行绞面任务,但必须儿女双全。
  说起“绞面”非常简单,就是用妇女们平时缝补用的棉线在新娘子的脸上绞来绞去。线又不是剪刀,如何能绞面呢?将一根棉线对折,将两个线头接在一起,对折的线并在一起绞上劲,两头分别绷在两只手的拇指和食指上,然后一个手紧一个手松,交替来回绞,随着棉线在脸上来回滚动,脸上的汗毛就被缠绕在棉线上,连根拔起。这样就可以把新娘子面上、腮上、额上的汗毛全部绞光。
  为什么新娘一定要绞面?一方面也是一种简单的美容,同时也是自古以来的习俗,结婚的象征,妇女身份、角色转换的标志。
  成人礼
  汉族成年礼延续数千年,至清代,清朝统治者一纸令下,终结了绵延了几千年的成人礼,以致后来人只能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成年。现在正在逐渐恢复。
  古时,成人礼有冠礼和笄礼。冠礼是古代男子进入成年时加冠的礼仪。冠礼在祖庙中进行,大都有父亲住持。冠礼之前,要占卜吉日。“敬冠事所以重礼,重礼所以为国本也。”《礼记》亦云:“夫礼,始于冠”、“男子二十,冠而字”。对于冠礼非行不可,《礼记》的解释是:“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照这么说,不懂礼义的就不是人了,不行冠礼,则一生难以“成人”。
  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成丁礼演变而来,一直延续至明代。具体的仪式是由受礼者在宗庙中将头发盘起来,戴上礼帽。由于要穿戴的服饰很多,包括冠中、帽子、幞头、衣衫、革带、鞋靴等,于是分为3道重要程序,分3次将不同材料制成、代表不同含义的帽子一一戴上。“三加”之后,还要由父亲或其他长辈、宾客在本名之外另起一个“字”,只有“冠而字”的男子,才具备日后择偶成婚的资格。
  与冠礼相对应,古代女子满十五岁要举行笄礼,笄礼的主持者是女性家长,负责加笄的是女宾。在盘头插簪后,女子要先拜祖先,再拜父母。最后母亲为其蘸洒,并且申明戒辞戒规。教导其敬奉舅姑,尊敬长辈的礼节。
  中国的成人礼有数千年历史,但近半个世纪则很少举行。在山丹县一中,近年来也开始在“五四”青年节这一天为高中毕业生举行成人礼。对于青年学生来说,这一天是神圣的,也是激动的一天。

知识出处

山丹民俗

《山丹民俗》

出版者:敦煌文艺出版社

本书从饮食习惯、节日礼俗、地方方言等方面记述了山丹的民俗文化,反映了山丹地方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的特点。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