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严隆重的礼仪风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民俗》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326
颗粒名称: 庄严隆重的礼仪风俗
分类号: K892.26
页数: 77
页码: 001-0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丹县庄严隆重的礼仪风俗,分别记述了诞生礼俗、留头、留胡子、缠足、过寿、赎身、婚嫁习俗 等。
关键词: 山丹县 礼仪 风俗

内容

诞生礼俗
  婴儿诞生
  人生从第一声啼哭开始。怀孕、婴儿的降生都被赋予神圣意义,是庄严神圣的一刻,我们从此获得了独立的肉体生命,我们被赋予了社会属性,成为社会这个大家庭真正的一员,所以就有了“人生在世,三件大事:娶亲、送终、养儿女”之说。尤其是生育观念在中国各民族的传统观念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传宗接代的观念,自来根深蒂固,从而形成了一整套求存禳夭、生养育儿的习俗。所以生命是宝贵的,生命是神圣的。世界也因生命的存在而精彩。山丹地处河西走廊的中部蜂腰地带,四千年前就有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流传已久的风俗礼仪很丰富,传统的人生礼俗贯穿于现实生活和信仰生活各个领域,长期传承遂成风俗。山丹人对于覆盖整个生命过程的人生礼俗很是崇敬,直至今日还有许多寄托美好祝福的礼俗在民间流行,老百姓还是在一个又一个的人生关口,为了表示对生命的敬意和隆重而举行各种形式的仪式。
  1.怀孕及孕期禁忌
  人的一生,也可以说是从和母亲朝夕相处的300天开始,那时的我们是自然的、原始的,这一段历程和我们成为社会人开始相比,更是丝毫不逊色于我们今后漫长而艰难的人生路。因而怀孕以及孕期对于婴儿和母亲都是至关重要的,自古也有许多禁忌与习俗。山丹民间认为妇女怀孕之后变成了特殊的人,俗话说“身子重”,因而有好多禁忌,如不能和新婚之人见面,不能参加葬礼,不能进陌生人家,不能参与寺庙祭祀活动,不能参加和观看建灶、凿井、建房上梁重大活动等。孕妇不得食兔肉和其他禁忌的食物等,还有向观音娘娘求子等等。当然,这里包含了唯心论的观点。但从现代科学及医学的角度看,孕期是很重要的。生命在母体孕育,孕妇的一言一行、饮食起居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胎儿在母体的那一段时光,也会对母亲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而,山丹人有“母子连心”之说。
  求子之俗。山丹人求子习俗从几千年前的古俗流传至今,直到今天还是流传不衰。从以下几种流传下来的习俗中可以看出山丹人求子心切,尤其老年人,孙子刚刚结婚,就盼着能抱上重孙。现在的山丹城乡还流传着新媳妇刚进门的那天要走红地毯,新房里要有核桃和红枣,都寓意传宗接代,早生贵子。但是要想生孩子,首先需要怀孕,所以山丹也流传下来了许多求子的习俗。山丹焉支山钟山寺内塑有“送子娘娘”,膝下有泥塑的娃娃,还都是男孩子,每年“六月六”钟山寺庙会,求子女者随着赶庙会之俗,都会朝拜“送子娘娘”,上香、上供、跪拜,还要偷偷扳下泥娃娃的“小牛牛”,回家后空腹吞食。此后若是怀孕生子,便是送子娘娘的功劳,全家要去寺上还愿,献上羯羊和供品,还要给娘娘披上绸缎被面,表示敬谢之意。因当地及周边地方的虔诚朝拜,钟山寺香火缭绕,连绵不断。除了上寺求子,山丹人还有一个习俗是“棺中抢子”,木匠将死人的棺材做好后,孝子头顶盛有枣、核桃、钱币等物的方盘到来,求子者也跟来围着棺材,表纸燎过后,将盘内的东西撒入棺内,用新笤帚扫棺,叫“扫财”。当扫财一开始,求子者双手伸进棺材内,使劲抢撒进去的东西。谁抢到谁就能得子发财。
  山丹人还有一种求子法。人死后,辞灵(相当于现在的遗体告别)的晚上,死者家人将死者生前爱吃的点心、糖果及其他食品,装入金银罐(都是瓷罐,外面包银铂或金铂,看起来似金或银质),人们称这种罐叫“珩”(heng)。“珩”,《说文》云:“佩上玉也。”通俗些说就是似玉质的罐子。山丹有的地方也叫“老罐子”(老人死后藏东西送入棺内的罐子)。辞灵时,在道士摇铃、诵念《丁郎刻木》《王祥卧冰》等孝敬父母的经卷(实则是河西流行的宝卷)中,求子(还有求妻、求财运)者,围着“珩”(即老人罐),伸手向里掏东西,称为掏子(或称掏妻掏财运),掏完装满再掏,再装再掏,直到装满封口入棺。掏到的就吃下,就能如愿以偿。这些仅仅是人们的意愿而已,有心里安慰的作用。
  偷供求子:山丹人的又一种求子法。死者“开悼”(犹今之追悼会)那一天,家人、亲朋好友,都带着供品去祭奠死者,这种仪式叫“摆祭”。摆祭的供品,缺子缺运、缺妻(无媳妇)者,都会凑到跟前,偷上一两个面做的面桃子、面老虎之类的供品,人们习惯称它为“偷儿孙”(有的叫“偷运气”,有的叫“偷媳妇”),即使有人看见也装着未看见,更不会将她(他)当成“贼”,主人也乐意先人的英灵能助人成事。这种做法就叫“偷供求子”。
  墓穴拾子:山丹人的又一种求子法。送葬那天早晨,主人要在墓穴撒供品,缺子者在灵柩未抬到前,便先到墓穴边等候。灵柩一到,孝子将面桃子抛入墓穴,缺子者入墓穴抢拾面桃子,先拾到者先得子。这叫“墓穴拾子”。
  抢桃生子:除了上述求子法,山丹人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生活中的每一件大事都怀有敬意和寓意。如在盖房时,选黄道吉日上中檩子时,在檩子上放4个“剪嘴面桃子”(将馍做成桃子状,再用剪子尖在上面剪个小嘴),前后墙头各站一人绳子往上提。提檩是算好时辰的,无儿缺女者早在下面眼睁睁(山丹方言意为:眼睛一眨不眨)盼着桃子掉下来。时辰到,面桃落下,众人争抢。抢到者喜形于色,抢不到者,有点失落,但还是会向抢到者说句“早生贵子”的吉利话。这就叫“抢桃生子”。
  麒麟送子:山丹人又一种求子法。媳妇多年不育,婆婆便请人画一幅《麒麟送子图》,叫媳妇贴在炕墙上,天天看着,麒麟就能早日送子。这算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裹腰催子:山丹人另一种求子法。有的媳妇为了快生子,在丈夫腰间缝制一件裹腰袈袈,内装“柏子”,盼媳妇早生、快生子。
  山丹大多“求子法”都和葬礼有关,在死亡的仪式上渴求新生的愿望。可见,人们为了传宗接代是想尽了一切办法。老百姓的愿望总是很朴实简洁,也很直接。
  怀孕。如果媳妇儿怀了孕,山丹人又有好多禁忌。山丹人不说怀孕,而说“有喜了”或简称“有了”,有的地方说“怀胎”了。怀孕之后,家里人急于知道男女,山丹人从孕妇的饮食喜好上辨别,“酸男辣女”,“姑娘满腰转,儿子圆嘟嘟”,有的地方从孕妇的乳头显红为男孩,黝黑为女。山丹有的地方用红布条拴在铜镜上,让孕妇随身携带,说是辟邪正胎孕妇还要忌口忌行。山丹人忌讳孕妇吃兔肉防豁豁(兔唇);孕妇不能吃生姜防生下的小孩是六指;忌饮酒。孕妇不能参加婚礼;孕妇不能去探望坐月子的妇女,孕妇不能到祠堂宗庙去等等。
  这些是否有科学根据也无法考证,只作为一种禁忌流传至今,但也从中看出山丹人重男轻女思想根深蒂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为了生得男孩,好多人偷偷用B超鉴别婴儿性别,一度致使男女性别失调,但现在已严禁用此法检测男女。随着时代的进步,当代年轻人观念发生了变化,生男生女都一样,只要孩子是健康的。现代年轻人对孕期的保健却更加重视,孕期保健也都与时俱进更加科学健康。
  从以上种种习俗中看出,山丹人对子嗣的看重,对养育后代的渴望,也是对生活的挚爱。
  2.婴儿降生
  1949年前由于医疗条件极端落后,妇女尤其是农村妇女生孩子大都在自己家里,没有经专门培训的助产士和产科医生来接生,一般都请当地土生土长的“守生婆”,也叫“老娘婆”来接生,她们大多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是凭经验接生。如遇难产等问题,常造成婴儿或产妇死亡,甚至母子双亡的悲剧,因此,俗话说“孩子的生日就是母亲的难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现在妇女生孩子,都到医院妇产科或妇幼保健站去生,这样就保证了母子平安、健康。
  山丹人孕妇生孩子时,如果是“接生婆”接生,婆婆和丈夫都不能在场,接生后,还要给接生婆给谢礼,婆家给些辛苦钱,10到20元不等,还要端红布或被面,媳妇娘家要蒸一对“狗舌头”大馍馍,外加六尺红布或被面一条。如果孩子出生时,把尿尿在了接生婆身上,对接生婆不好,主家要给接生婆送一条裤子,以作补偿。
  山丹人孕妇生下孩子后的胞衣,也叫“紫河车”,要埋在产房门后,男孩的埋在左面,女孩的埋在右面。生第一个孩子的胞衣据说可以当作中药配药服用,很有价值。有些体弱孕妇等满月后自己服用调理身体。山丹人对孕妇在月子的饮食很重视讲究,虽然大多都要喝小米汤等清淡饮食,但过了一周,就在米汤里下有营养的食品,如杏仁、芝麻、核桃、红枣、花生等,这些佐料都要碾碎成粉才好。间隔三天用羊肉熬汤下羊肉面片,蔬菜、水果榨汁加热食用,孕妇营养全面,奶水充足,孩子也是健康聪慧。山丹人还有一习俗给孕妇“添奶”,也就是送一些有营养的食物给孕妇,大多是邻居亲戚所为。
  山丹人孕妇生下孩子后一月不能出门,叫坐月子。有的地方不满三个月不能到娘家去。坐月子有婆母伺候,孕妇的住房故名月房。为了防止生人闯入,月房门上要挂标志,男孩为一副用粗芨芨、公鸡翎毛、红枣和小红布条扎成的弓箭,以期男孩长大后善于拉弓、射箭,勇敢剽悍。女孩为小筐上悬红布条,祈求女孩长大后,女工针黹优秀,并示以禁忌。一是忌陌生人进入;二是忌男性长辈进入;三是忌过于劳累或寒冷中来的人进入;四是忌在月房附近从事振动或声音过大的活动。并及时向娘家报喜,娘家父母和亲属即带上鸡蛋、挂面、红糖等来看望母婴。但忌孕妇在娘家,亲戚家“坐月子”。也不欢迎孕妇去邻居亲戚家串门。
  洗三
  婴儿出生的第三天,称为“三朝”,又叫“洗三”(体质较弱者七天才洗)。据说,这样可以洗去婴儿从“前世”带来的污垢,使之今生平安吉利。婆婆还要专程请“守生婆(也叫老娘婆)”,来家里主持新生儿的首次洗礼,洗前要在祖宗神位前献上供品,盆里倒上温水,并丢上红枣、硬币和洗涤药料,叫“添盆”。一边洗一边念叨祝词:“洗洗头,做王侯;洗洗腰,一辈更比一辈高……”等等,都拣吉利好听的话说。洗后外爷、外奶要给穿上“洞洞”(棉背心)或“毛衫衫”(青布或蓝布做的单衣,衣服边和缝口处做成毛边,故名),意在驱邪祛病,祝愿其健康成长。现在,孩子生下三天,请接生员或长辈给孩子洗澡,家庭中长者(多为老太太)、娘家人或亲友前来看望产妇和孩子,以后亲戚、朋友、邻居频频送饭、送鸡蛋等营养品慰问,俗名曰“添奶”。
  满月
  婴儿长到30天举行的仪式。这一天在先祖牌位前焚香、献供,请老人给孩子取乳名,请邻居、亲友吃满月饭。还要给孩子剃头(男女都剃),并把剃下的胎发团成一个小毛团,做成“记心”缝在棉衣的后背上长期佩带,以祝愿孩子一生善于总结和吸取经验教训,健康成长。还有的要带上长命锁,祝愿孩子长命百岁。如果其母亲在怀孕期间多次流产或之前有孩子夭折的,由外祖父家请铁匠打一“铁桩”,钉在炕里面的角落,用毛绳子将孩子拴住,祈求永保平安。
  百陆(lu)子
  山丹民间有一种传统而独特的习俗,新生婴儿,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儿,要举行一次大的庆典活动,男孩子是107天,女孩子105天,这一天举行的仪式山丹民间叫“过百陆子”。
  过百陆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主人家要摆酒席待客。首先要请孩子的外爷、外奶(姥爷、姥姥)到场,外爷、外奶来时要准备蒸狗舌头(面食的一种,形似狗舌),毛衫衫(小衣服)、长命锁、压锁的红包(钱)。其次要请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本家户族,前来贺喜。
  过百陆子当天清晨,主人家要请本家女性长辈抱上婴儿到本村寨挨门逐户化线(向人家要线,似化缘,以花红线为宜),一则是化给孩子辫“百家锁”的线;二则是要乡党知晓主人家今天给孩子过百陆子。前往贺喜的乡党要带上礼金,叫搭礼。线化回来了,主人家要张罗辫锁。主人要请年长者给孩子辫锁,将事先准备好的三枚古币(也叫麻钱)、化来的线交给长者开始辫百家锁。锁辫好后,点燃蜡烛,焚香告祖,再举行戴锁仪式。先由孩子的祖母或母亲抱着孩子跪在先祖牌位前,再由辫锁的长辈用表将孩子和百家锁燎上一遍,然后外爷也将自家准备的长命锁、毛衫衫用表燎后开始戴锁、穿毛衫。戴锁时自家爷爷和外爷各将一根青线穿在各自的锁上,打成死结,爷爷穿百家锁,外爷穿长命锁,放在地上,用右脚踏三下,拿起用香烧开青线,同时给孩子戴在脖子上,穿上毛衫,外爷给孩子红包。相互致谢,说些吉利话,孩子在大人的帮助下,叩首致谢,祈盼孩子无病无灾,健康成长。
  至此,主人家开始摆席待客人,猜拳行令,越热闹越好。
  “百家褂”
  山丹民间生孩子后有过“百陆子”或给孩子过第一个生日的习俗。在这一天,还有一种特别习俗:如果家里新生婴儿生病了,求医问药不见效时,除了给孩子找“干爹干妈”外,还有的在自家先祖牌位前许下心愿,给孩子穿“百家褂”。
  当孩子在“百陆子”或“周岁”的那天,由孩子的家长请本家长辈(女性)抱着婴儿或拿上婴儿的帽子到本村挨家逐户要一些各色碎布头和花红线。这叫“化布、化线”。
  到了“三、六、九”的日子,孩子家长要请两位手艺灵巧的女性长辈为孩子做“百家褂”。先将化来的布用表燎后,开始拼缝,把碎布拼缝成几大块,再裁成衣服形状,进行缝纫,这叫“对百家褂”。“百家褂”对好了,在小褂的后背上缝上一块碗口大小的圆形白布,让先生用笔书写上“长命百岁”四个字。穿“百家褂”也很讲究,先将“百家褂”套在狗头上,让狗先穿一下。意思是孩子的命像狗一样,无灾无难,一定能容易养活。给孩子穿“百家褂”时,母亲将孩子抱至先祖牌位前跪下,由长者用表燎“百家褂”及孩子,再给孩子穿上“百家褂”。穿“百家褂”的还要给孩子配上青色裤子,青色鞋,这叫“脚轻手快”、“永无灾难”。至此孩子要向先祖叩三头,以示答谢。
  其实,山丹民间的“戴长命锁”、“穿百家褂”都是寄托了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愿望。
  抓周
  抓周,也叫过周岁。就是给孩子过第一个生日时在桌子上摆好文具、餐具、玩具、首饰、钱币、生产工具等,让孩子任意挑拿,俗称“抓周”,有预卜前程之意。如果抓到文具,预示孩子有出息,比如男孩子,能读书做官;抓到餐具预示孩子好吃懒做;抓到玩具预示贪玩不成器;抓到首饰预示花心;抓到钱币预示将来能发财;抓到生产工具预示着能受苦,可自食其力。当然,这些也仅仅是从表面现象揣测孩子的未来,很不科学,但从中可以看出每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未来都是寄予满怀希望和期盼的。这一天,家长并邀请亲戚朋友吃生日宴,有的也在过周岁时拜干爹、戴长命锁。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们把给孩子过周岁当作大事情来过,其仪式也越来越隆重,周岁宴也越来越普遍。
  留头(留辫子)
  孩子留头,也是家长为孩子祝愿的一种方式。自古以来,山丹民间重男轻女思想十分严重,特别是生下“独苗苗”(一个男孩),父母亲格外担心孩子会夭折,便将孩子保给祖宗神灵或菩萨佛祖,并许下为孩子“留头”的心愿,请阴阳先生择一个“黄道吉日”,备好各种供品,摆在自家堂屋里,焚香化纸,向祖宗神灵请愿。或是带孩子到寺院中,焚香上供品,向菩萨佛祖请愿,保佑孩子消灾免疾、平平安安健康成长,然后请族中长辈为孩子剃发“留头”。剃发时一般在孩子后脑勺处,留下一绺头发,称为“聪明发”;或在孩子头顶留一小桃型头发,称为“顶天发”;也有的在头顶留一指宽的发圈,称为“乾坤圈”,有些地方称“金刚圈”。以后每次剃头时那绺聪明发都要留着,待聪明发留得很长了,就辫成一个小辫子,时常梳理,盘于头顶。但“顶天发”和“金刚圈”要经常修剪,使其保持一定长度。一直到孩子十二岁本年的生日时,父母为孩子举办“剃头”仪式时,留下的头发由孩子的舅舅或父亲剪下,装入香囊或荷包,戴在孩子胸前,用以护身避邪之用,剃除“聪明发”、“顶天发”或“乾坤圈”后,才请剃头师傅为孩子正式剃头、蓄发。久而久之,青年男女临近成年,都选在清明这一天,举行“冕冠”、“留头”的仪式。
  留胡子
  俗话说:“嘴上没毛,说话不牢”。嘴上长有胡子,是汉族男人成熟的标志。同时,一把飘逸洒脱的胡须,不仅是男人德高望重外在美的体现,也是德行高尚功勋卓著的内在美的外溢,给人一种沉稳老练足以信赖的安全感。山丹男人留胡子的习俗由来已久,男子一般在40~50岁开始留胡须。男子留须要举行留胡须仪式,首先要根据自己的年龄和属相,选择良辰吉日,摆设家宴或在酒店中定座,恭请亲戚朋友参加,自家儿孙或女儿、女婿上门祝贺;其次是在留胡须仪式上要焚香拜祖,祷告神灵;其三要剃头匠(理发师)修面蓄胡须;其四要邀请亲朋好友共同祝贺。但是,如果父母健在,忌讳儿子留胡须。相反,如若已经有了孙子,男子还不留胡须,就有人出来说闲话了。
  山丹民间中年人尚有留胡不留须的习俗,但到了留胡须的年龄,举行过留胡须的仪式,就不仅要留胡,而且要留须。一旦留了胡须,在修面时就不能将胡须剃光了,必须按照留胡须的一定规矩和讲究,将胡须修理的美观整齐。其实,老人留胡须,完全是地方上地位高、威望高的人,是对留胡须人的一种遵从和抬举。山丹有俗语说“八字胡,两缕缕,天天吃香喝辣的。”意思就是指留胡须者富贵和长寿。若是德望低下、穷困潦倒的人蓄胡须,他的这种老练和成熟,不但不被人们认可,却恰恰相反,还要受到人们的侮辱或讥讽,说“嘿!×××嘴上才留了三根毛,就像屎壳郎爬在了炭堆上,端起了大狗的架子,真是恬不知耻!”
  山丹民间留胡子是有很多讲究的:
  一是年龄的限制。男性留胡子必须在五十岁以上。也就是天命之年后才能留胡子。
  二是年份的限制。留胡子要根据十二生肖年份,龙年,虎年留胡子最佳,被称为“龙须、虎须”,其他年份是不留的。如果是“猪、狗、猫、兔、鸡”年,叫法就不雅了。
  三是环境的限制。如果父母健在是不留胡子的,否则别人会嗤笑的。
  四是留的胡须也是形状各异。胡子的称谓有“胡、子、须、髯”。有的留“胡、子”,而不留“须、髯。”有的留“胡、子、须”不留“髯”。有的“胡、子、须、髯”全留,这些都是根据个人的爱好而定。
  总之,人的理念不同,休闲打扮往往从胡子和头发开始,现代人把胡子修成不同形状,和自己的脸一样给人以美的享受。
  附:胡子的称谓位置。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领袖们高寿时均未留胡须,各级政要和大部分社会贤达纷纷效仿,发展到二十一世纪,老人大都不留胡须。农村留须者一般也在花甲之后。
  缠足
  缠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陋习,即把女子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使其变成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三寸金莲”也一度成为中国古代女子审美的一个重要条件。在缠足时代,大多数妇女从四、五岁起便开始裹脚,直到成年后骨骼定型了方将布带解开,也有终身缠裹者。
  关于缠足的起源众说纷纭。有说始于隋朝,有说始于唐朝,还有说始于五代。有人甚至称夏商时期的禹妻、妲己便是小脚。据现代学者考证,缠足兴起于北宋,在宋代开始流行并逐渐演变为残害女性身心健康的陋习。宋代的缠足是把脚裹得“纤直”但不弓弯。元代的缠足继续向纤小的方向发展。明代的缠足之风进入兴盛时期,出现了“三寸金莲”之说,要求脚不但要小至三寸,而且还要弓弯。清代的缠足之风蔓延至社会各阶层的女子,不论贫富贵贱,都纷纷缠足。
  到了明清时期,山丹缠足之风达到鼎盛。女孩子到九岁“笼脚”,用三尺布条将足缠住。十二三岁即裹紧布带,使趾骨萎缩、曲折,小趾垫至脚心,缩成粽子形。初缠时步履艰难,浓疮溃烂,痛苦不堪,一直到穿木屐高跟小鞋,才称美好。1934年10月,甘肃省第一次县长会议在兰州召开,决议之一就是各县应强迫女子放足,但山丹行动不力。1943年,时任县长薛兴唐明令放足,山丹城乡妇女从此无缠“三寸金莲”者,但幼女仍有稍加裹束者,俗称“条条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缠足之风才根除。
  过寿
  山丹人民自古崇尚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为老人过寿是民间尊老孝悌的具体体现。“寿”顾名思义即老人年事已高,德高望重,家道兴旺,子孙有为,或社会显达,或亲朋好友,或自家晚辈,倡导发起为其祝寿(也叫做生日),表达对老者的尊敬和祝福之意。
  每年家人生辰,一般吃鸡蛋面条,预祝长寿。逢整数生辰,如十岁、二十岁、三十岁等,则又较一般生日隆重。老人寿庆一般自五十岁开始,一年一庆,称为“过生日”,而逢十年满过生日,称为“过寿”,即“六十大寿”、“七十大寿”……古代的“寿”有上寿(百岁老人)、中寿(八十岁老人)、下寿(六十岁老人)之分,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人的生日,称为“过生日”,而不能称作“过寿”。六十甲子、七十古稀、八十、九十耄耋之人的生日,才能够称作“过寿”。民间做寿的习俗有“男做九、女做十”的讲究,即男人六十岁、七十岁等寿庆,分别在五十九岁、六十九岁的生日时做;女人则恰恰相反,六十岁、七十岁等寿庆,必须在满六十岁和七十岁生日时做寿。
  老人到六十寿辰、七十寿辰,子女应为父母祝寿,八十、九十寿辰更要隆重祝贺。祝寿前,要发寿柬给至亲好友,通知祝寿日期,寿日前一天,寿者的女儿、女婿要带着礼物看望老人,帮助寿者家人布置寿堂,做好次日祝寿的准备工作。家中要设简筵招待,全家大小及至亲欢聚一堂,为“寿星”庆寿,称为“暖寿”。寿堂是老人做寿的场所,有堂屋的人家,寿堂要设置在堂屋。堂屋正墙中间悬挂“南极仙翁”或“瑶池王母”寿星图,有社会地位的富绅购黄绢一块,请县衙盖100个官印,制成寿轴,张挂中堂。庭院门柱要张贴寿联,堂屋中堂寿星图两边也要张贴寿联。
  寿日,堂屋里边悬挂彩带,中堂张灯结彩,正中设礼桌,陈列子女及亲友赠送的寿礼,正墙设香案,上摆寿桃(馒头)、寿糕、寿面、鲜花、水果、香、表、蜡等。寿星穿戴特制的寿衣,端坐于香案前,以接受晚辈和亲朋好友的拜贺。堂屋地上铺设拜垫,便于晚辈行叩拜之礼。拜寿没有一成不变的仪式,一般来说家中祝寿较随和一些,在礼堂或酒店中祝寿就高雅、规范一些。往往寿庆仪式和寿庆宴会同时进行。
  敬老爱幼乃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辛亥革命以后,生日寿庆得到改良,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民不聊生,各种习俗随之简化。长辈寿期只限家属亲友,不请客送礼,只是合家吃一顿长寿面。新中国成立后,仍视出生寿辰为喜庆,长辈寿辰,晚辈回家相聚,以表敬意。城镇有送祝寿蛋糕的,农村仍沿袭吃长寿面,但不大操大办。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高寿老人举行寿庆者日多,规模越来越大。
  祝寿仪式
  “孝”乃百善之先,百德之首。因此立身行道的一切几乎都被看作是“孝”。山丹民间给老人做寿也是尽孝的范畴。封建社会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家无隔夜粮”,能给老人做寿的寥寥无几。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的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人为尽孝道给老人做寿,成为一种时尚。“尊老、爱老、敬老”是山丹民间的传统美德。给老人作寿也是晚辈尽孝道的一种方式。
  山丹民间给老人做寿主要由儿孙操办,也有女儿女婿操办的。给老人拜寿要请一位能说会道的司仪先生主持,其主要程序是:
  一、请老寿星就位,点寿蜡。(奏乐)
  二、敬神佛、敬列祖列宗。(寿桃、供品、烧钱)
  三、请外家长辈给老寿星披红挂彩,儿子、女儿、侄子、侄女、外甥女及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给老寿星披红挂彩。(燃放礼炮)
  四、致祝寿词,致答谢词。(儿女致答谢词)
  五、儿子、儿媳给老寿星拜寿,行三鞠躬礼,敬寿酒。
  六、女儿、女婿、侄子、外甥、外甥女及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给老寿星拜寿,行三鞠躬礼,敬寿酒。
  七、亲朋好友、邻里代表给老寿星祝寿、行三鞠躬礼,敬寿酒。
  八、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给老寿星拜寿,行三叩大礼。敬寿糕。
  九、请老寿星撒金果、元宝。
  十、祝寿仪式结束,请各位宾客入座,准备开宴。
  “祝寿仪式主持词”范例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好友,大家好!风雨送春归,风雪迎春到。龙年新春佳节即将到来,我们大家欢聚一堂,共同庆贺***大人***华诞庆典,首先由我代表老寿星及儿女们向前来参加祝寿庆典仪式的各位嘉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衷心地感谢!
  今天寿堂上喜气洋洋,庭院内宾客云集,我们都沉浸在亲切、喜悦、祥和、幸福之中。借此,让我们一起恭贺老寿星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现在,祝寿仪式开始(放炮,鼓掌)第一项:献寿桃、献寿酒、点寿烛;第二项:请寿星大人奉香拜佛祖;第三项:请寿星大人就座,外家及同辈弟兄入座陪寿;第四项:请外家为寿星披红;第六项:请儿女们为寿星披红;第七项:致祝寿词(主持人代替或另行他人);第八项:致答谢词(由儿女们致辞);第九项:行祝寿礼(同辈行拱手礼,晚辈行磕头跪拜礼);是:1、庄员、家务为寿星祝寿;2、亲戚朋友为寿星祝寿;3、请儿女、儿媳敬酒、磕头祝拜:一拜:祝老人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二拜:祝老人家笑口常开,天伦永享!三拜:祝老人家青松不老,日月常明!4、请女儿、女婿、侄女、侄女婿敬酒跪拜;一拜:祝寿星松鹤长春,富贵安康!二拜:祝老寿星心旷神怡!鹤发童颜!三拜:祝老寿星福星高照,益寿延年!5、请外甥、外甥女祝酒拜寿;一拜:祝老人家春秋不老,幸福长伴!二拜:祝您老人家福寿无极!三拜:祝您老人家寿并河山,松柏长青!6、请侄儿、侄媳磕头敬酒拜寿;一拜:祝老寿星精神愉快,晚年幸福!二拜:祝老寿星名龟鹤延龄,颐养天年!三拜:祝老寿得福体康泰,寿域宏开!7、请孙子、孙女、外孙男、女点寿烛,唱祝寿歌并与老寿星分享寿糕。第十项:请老寿星给晚辈们分发红包(只给未成年人)撒金果(干鲜品)。各位来宾,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十五格外亮,今日团聚庆大寿,合家欢乐门庭兴。儿女们的孝顺是父母的福气,父母大人的健康是儿女们的欣慰,让我们共同祝愿***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祝寿仪式到此结束,请各位亲戚朋友与寿星共享寿宴,请大家吃好喝好,万事顺心!
  赎身
  古代因医疗条件所限,婴幼儿成活率不高,孩子出生后家中老人担心孩子会夭折,认为自家福浅、命薄、养不活孩子,企图借助神灵的力量来保佑孩子,就将孩子保在家神或庙神名下,经孩子取名“家保”即委托家神保佑,“关保”即委托关老爷保佑。意味着孩子不属于其父母所有。由此,等长到十二岁,父母必须将孩子真身赎回来,称为“赎身”。
  山丹民间也有这个习俗。家里新生了婴儿(无论男女),为了保佑孩子平安吉祥,健康长大,就把孩子诚心保给“观音菩萨”或自家祖先,有的也保给民间神佛或是道家哪位神灵。并且诚心许下心愿。以求得到神灵第一时间保佑。十二生肖一轮回,在踏入下一个生肖轮回的腊月(从降生到人生第二个本年“13岁”),就要把长大的孩子赎回来,父母将许下的愿心还了——这叫“赎身”。
  确定在某日赎身,首先要书写牌位,保给哪位神仙,要写哪位神仙的牌位。请长命红公鸡(此鸡用后不能买卖、宰杀,而是让其自生自灭)、蒸供、盒。其次要备好衣服、牲羊等。
  吉日到要请孩子的舅父、姥爷、亲朋好友,乡亲邻里,备办酒席。
  在赎身日要贴上对联,献上牲羊、供品、焚香致祭,摆上宝斗(盛满粮食的斗,斗四角要放上红枣、硬币、桂圆、核桃)让孩子手抱红公鸡,身披被面子(红),端坐在宝斗上,道士诵经。然后舅父给孩子剃头,剃完头后舅父或者长辈、道士用三丈六尺红毛线挽成铁绳样套在孩子脖子上拉着孩子在自家院内转火堆。火堆用草作燃料,分东西南北中拉开距离点燃,拉上孩子由左向右转三至五圈,再反方向转三至五圈,意在表示孩子长大了,走南走北走东西,人生路漫漫、保平安,祈求个顺利。赎买身仪式结束,孩子要穿姑母做的衣服,以保健康。
  赎身当天,亲戚朋友来时要带上被面子做礼物,披挂在孩子身上,说些祝福的话,预示孩子从幼童成为少年。家里要备好酒席,相约亲朋好友一起来吃喝,庆祝孩子的长大。
  总之,赎身之目的在于祈求孩子平安、健康、幸福。
  拜干爹
  “拜干爹”的礼俗在山丹较为普遍,由于长期以来,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原因,这一民俗活动中虽不同程度地掺杂了一些纯属迷信性质的内容,但它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山丹的纯朴民风。
  “拜干爹”就是家中孩子因健康状况不佳,常夜啼或疾病不断,或者常有小灾,就要请人禳解(迷信的人向鬼神祈祷消除灾殃),禳解的方法之一就是“拜干爹”。干爹的人选颇多讲究,一般是已婚并有孩子、父母双全,年龄相当。在此基础上,还要生辰八字与孩子相合。如果具备上述条件,孩子的父母就会择日为孩子请干爹。对方如果愿意,则另择吉日为孩子“戴锁”。干爹可请一个,也可请数个,但请单不请双。
  到了“戴锁”之日,干爹、干妈会另请二人,或干爹另请三人,成双数“四”(喻“四季平安”)一同前去。锁为特制的“长命锁”,上饰花纹及龙、凤图案(男为龙锁、女为凤锁),与核桃、铜钱及见面礼金等一并以红线拴系,届时戴在孩子脖子上。还要为孩子备齐“身皿”(即衣裤鞋袜帽)。另外备有供品(馒头、香烛、裱纸)。“戴锁”仪式多在午时举行。干爹先将孩子放在倒扣的量斗上坐定,边念祝福词边穿带来的“身皿”,再戴上长命锁。然后焚化裱纸在其头顶边燎边祷告。最后,孩子行叩拜大礼,正式拜认干爹。
  “戴锁”仪式后,孩子的父亲与干爹在供桌前跪下,叩首结亲,化纸盟约,正式成为“干亲家”。
  绞面
  在遥远的过去,山丹的婚礼仪式与现在大不相同。现在结婚前新娘子多去美容店做美容,而过去没有什么面油、面乳、护肤霜、唇膏之类的化妆品来打扮新娘,而“绞面”却必不可少。
  “绞面”也叫“开脸”,有的由男方请的梳头奶奶来做,有的也请新娘的亲姨或舅妈来执行绞面任务,但必须儿女双全。
  说起“绞面”非常简单,就是用妇女们平时缝补用的棉线在新娘子的脸上绞来绞去。线又不是剪刀,如何能绞面呢?将一根棉线对折,将两个线头接在一起,对折的线并在一起绞上劲,两头分别绷在两只手的拇指和食指上,然后一个手紧一个手松,交替来回绞,随着棉线在脸上来回滚动,脸上的汗毛就被缠绕在棉线上,连根拔起。这样就可以把新娘子面上、腮上、额上的汗毛全部绞光。
  为什么新娘一定要绞面?一方面也是一种简单的美容,同时也是自古以来的习俗,结婚的象征,妇女身份、角色转换的标志。
  成人礼
  汉族成年礼延续数千年,至清代,清朝统治者一纸令下,终结了绵延了几千年的成人礼,以致后来人只能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成年。现在正在逐渐恢复。
  古时,成人礼有冠礼和笄礼。冠礼是古代男子进入成年时加冠的礼仪。冠礼在祖庙中进行,大都有父亲住持。冠礼之前,要占卜吉日。“敬冠事所以重礼,重礼所以为国本也。”《礼记》亦云:“夫礼,始于冠”、“男子二十,冠而字”。对于冠礼非行不可,《礼记》的解释是:“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照这么说,不懂礼义的就不是人了,不行冠礼,则一生难以“成人”。
  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成丁礼演变而来,一直延续至明代。具体的仪式是由受礼者在宗庙中将头发盘起来,戴上礼帽。由于要穿戴的服饰很多,包括冠中、帽子、幞头、衣衫、革带、鞋靴等,于是分为3道重要程序,分3次将不同材料制成、代表不同含义的帽子一一戴上。“三加”之后,还要由父亲或其他长辈、宾客在本名之外另起一个“字”,只有“冠而字”的男子,才具备日后择偶成婚的资格。
  与冠礼相对应,古代女子满十五岁要举行笄礼,笄礼的主持者是女性家长,负责加笄的是女宾。在盘头插簪后,女子要先拜祖先,再拜父母。最后母亲为其蘸洒,并且申明戒辞戒规。教导其敬奉舅姑,尊敬长辈的礼节。
  中国的成人礼有数千年历史,但近半个世纪则很少举行。在山丹县一中,近年来也开始在“五四”青年节这一天为高中毕业生举行成人礼。对于青年学生来说,这一天是神圣的,也是激动的一天。
  婚嫁习俗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婚女嫁,繁衍后代,乃是人之常情。中国各地婚俗各有特色,千差万别。“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山丹民间的婚俗,内容丰富,程序复杂,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极富地方特色。其中的婚礼习俗,有些继承了传统的“六礼”(纳采、问名、纳征、纳吉、请期、亲迎),如六礼之中“亲迎”包含的催妆、迎娶、喝交杯茶、吃宽心面、拜高堂、闹洞房、铺床等内容都遗留现在。民间通过这些复杂的过程和相应的仪式,来表达对新婚夫妇的庆贺和“早生贵子、绵延香火”的家族情怀。
  定亲
  山丹民间把结婚前的各种传统仪式和过程称为定亲,其中包括相亲、认门、订婚、过礼四个过程。
  1.相亲
  媒人受男方家嘱托或是主动为哪家男子牵线搭桥到女方家提亲,古时候叫“纳采”,就是现在的相亲。中国传统的婚姻严格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模式进行,今天的山丹县仍具有这样遗风。山丹民间“媒”人在男女婚姻上仍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媒人都能说会道,往来与男女双方之家,极力撮合,备受两家尊重。每到一家总少不了吃香的喝辣的,“嘴吃成个油饽饽”(山丹俗语)。如果说合成功了,往往会得到男女双方两家的酬谢,叫“谢媒”。男方家一条毛毯、一条好烟、两瓶好酒,还有人民币几百元不等。女方家会送一双“媒鞋”、一套衣服。一般媒人只收物,不收钱,将钱分给新郎新娘各一半,说是“红钱”,以示祝贺。当然也有说合不成功的,免不了受男女双方一家的埋怨,真是“跑断鞋底溜断筋,两面说话中间听”,“媒婆婆两头受搓拨”,意为媒人说合不成两头受气受抱怨。
  如果媒人向女方家介绍男方及家庭情况,女方长辈听了如有联姻之意,便收下媒人带来的礼物(如果不同意则退回礼物),并把姑娘的属相和生辰八字告诉媒人。接下来就是男方根据女方提供的属相和生辰八字合婚。合婚古代叫“问名”,是问女方姓氏后回家占卜吉凶。现在合婚也是看男女的属相、生辰八字、年龄是否相合相配。当然,如今是没有古时那样多得忌讳和讲究,人们的思想开化灵活多了,只要男女两情相悦,都没有太多的忌讳。
  古时男方合婚以后如果认为大吉大利,就请媒人到女方家正式求婚,这一过程古代叫“纳吉”。得到女方家允诺后,双方选定日子,女方家做好准备,恭候男子前来见面相亲。相亲时男方要带上体面而讲究的见面礼。古时候通常为一锭银,两吊钱,意为“一定双全”,今天的山丹相亲时的见面礼为面额百元的人民币,还有花红线,意为姻缘“十全十美”,情意“天长地久”。除此之外还有水果点心等其他礼品,以示丰富。相亲当天,媒人先被男方请到家中,尊为上宾,款待之后再去女方家,少不了要吃长长的饧面,意为“捋捋顺顺”、“顺顺当当”。女方家相姑爷,关系到女儿一辈子的前程命运,所以女方家也非常重视,特意请女儿的爷爷奶奶、舅父舅母、叔父婶娘等长辈来共同参谋。在一些特定的仪式之后,要安排姑娘和小伙子单独见面,使他们能够看清对方的长相并互相谈话了解对方。男女双方见过面感到中意后,一桩姻缘就此架起了鹊桥。女方如果中意,在收受男方带来的见面礼时最多不能超过一半,同时还要回赠男方见面礼不同的其他礼物,而且数量有所增加,表达情意有增无减的意思;女方如果不中意,就不收男方带来的礼物。男方见面如不中意,也坚决不收女家回赠的礼物,意在告诉对方“不感兴趣”。现在男女交往简单明了,相亲已是一种程序。
  2.认门
  相亲后,男女双方相互交流的次数会越来越多。如果后来小伙子不愿意了,就不再上姑娘家的门,山丹俗语说“女婿不上门,是姐儿不赢人”。如果小伙儿特别愿意。男家就向女家提出“认门”。在媒人的作用下,双方定下吉日,男方家备齐认门的彩礼。礼品的轻重根据各家经济条件而定,但“狗舌头”(山丹方言,即大馒头)、点心、糖果等是必备的。到了吉日,媒人带着毛脚女婿和彩礼到女方家认门,用过女方家精心安排的茶饭,展示过男方家带来的彩礼,男女双方便交换信物,姑娘将早已准备好的一个香茅草荷包或一双绣花鞋垫,用一块手帕包好了,羞答答地塞到男子手中,男子则将早已用一块花手绢包好的10元到100元不等的礼金或戒指、发簪之类的礼品递给姑娘。双方交换信物,山丹人叫“递换手”。递过换手,情之所依,物之所信,一桩美满的姻缘关系就此算作初步确定了。现在这一程序也已简化,几近消失。
  3.订婚
  订婚古代叫“纳征”。订婚是男女双方确定婚姻关系的正式仪式,男女两家都十分重视,一般都要选定良辰吉日,举行隆重的订婚仪式。山丹民间订婚仪式也是非常隆重。男方家的订婚彩礼一般都准备的特别充分,在装彩礼的箱内要衬垫红纸并放进枣儿、核桃、硬币、小馒头等以示吉祥。备齐彩礼,男家请两位有威望的长者,由媒人带领携带彩礼到女方家来订婚。女方家在为女儿举行订婚仪式时,照样要请爷爷奶奶、舅父舅母、叔父婶娘等长辈,还要摆一、二桌酒席。入席前,姑娘的舅舅要将一条毯子铺在地上,让一对订婚男女双方跪在毯子上,然后点燃蜡烛、“上香”,作三个揖后把香插入香炉,然后拿过三份表纸,点燃了在新人的头顶上绕三圈以示吉利。接下来,男女双方再次交换信物,男方送给女方喜钱和一个精致的礼盒,表示“天作之合”,女方送给男方一块刺绣鸾凤和鸣图案的精致手帕,表示“夫妻和美”。交换信物后,打开一瓶男方家带来的酒,先由男方家请来的长者和女方家的长者各端一杯酒,男方长者向门里奠酒,女方长者向门外奠酒,第二杯交换,男方长者向门外奠酒,女方长者向里奠酒,意为天地为证,婚姻即成。第三杯酒由男女双方的长者碰杯自饮。接着以辈分的大小向下轮,直到这瓶酒喝完。酒饮完后姑娘的父母在瓶中装满大米,意为“米面的夫妻”,也可装麻子,意为“生娃子”。用红线将另一瓶酒连在一起,再分出一些其他礼品,一同作为“回礼”回给男方。最后女方家开始摆酒设宴款待宾客。订婚仪式完毕,男方家来的客人绝不能在女方家留宿,男方订婚客人在接受女方家的热情款待后,不管路程远近或天色早晚,都要赶回到男方家汇报喜讯。(传说古时,订婚要写婚单,有一次一家订完婚,因喝醉酒没回到男家,女方家对男方家很不满意,晚上偷走婚单,以此赖婚,故而至今订婚人绝对不在女方家过夜)。
  如今订婚仪式也很重要,是婚姻双方关系确立的见证,是男女双方准备携手共组家庭的前奏,当然订婚仪式在法律上并无任何效力,但这是沿袭至今的传统,也以此表示对婚姻的尊重和谨慎,故结婚之前都要先经过订婚这个仪式。
  订婚时由男女双方家长、男女订婚人、介绍人及亲友代表,于约定日期,在女方约定之地点,举行订婚典礼。男女订婚人相互交换信物,各项物品皆取偶数,也有象征性的聘礼。订婚宴席通常是由女方请客,而男方出席人数包括男订婚人在内取偶数出席,并赠送女方谢礼一份。订婚后需分发喜糖喜饼给至亲好友。
  4.过礼
  男女举行了订婚仪式,即正式确定了未婚夫妻关系。从此逢年过节礼尚往来,如果条件成熟,男家就要向女家提出“拿人”,即结婚。征得女家同意后,男家择定成婚吉日,请媒人再次与女家商定结婚时间,即“定日子”,古时又叫“请期”。“定日子”时,男方要给女方送最为贵重的彩礼,山丹人称“过礼”。彩礼要随行就市,也要照顾男方的家庭经济情况。随着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变化,婚姻彩礼最近几十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条织贡尼裤子、一件条绒褂子,就数上乘;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彩礼是20元到80元钱,四套棉布衣服外,还注重家具摆设,“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录音机)和“二十四条腿”(家具中的大衣柜、高低柜、五斗橱、沙发、茶几)是必备之物;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彩礼暴涨,多则上万元,少则也要四五千。进入二十一世纪,礼金上万元或几万元,“三大件”(冰箱、彩电、洗衣机),“三金”(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样样俱全。彩礼的暴涨,已经表现出婚姻习俗的弊病,结一次婚,男方往往债台高筑,婚前花钱,婚后还账。现在这一陋习在农村还有遗留,但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改善,观念也有所改变,订婚程序和彩礼的数量都简化和减少,但攀比之风却还是愈演愈烈。
  娶亲(古时的亲迎)
  山丹人把结婚前一天、结婚当日、结婚后一天进行的各种仪式过程都归纳入娶亲程序。其中包括催妆、送亲、迎亲、拜高堂、闹洞房、踩门等几种程序。
  1.催妆
  “订婚”仪式后,婚期也就一天天逼近了。举行结婚典礼的前一天,男方家要请人连同新女婿一起到女方家去催妆,意在催促姑娘梳妆打扮准备好了上轿出嫁。催妆人数连同新女婿一般为四人,一位是娶亲客,一般请男方家的尊长,一位是媒人,一位是梳头客也称梳头奶奶。男方家的尊长选择还要看他酒量如何,因为催妆这天,双方要斗酒量,开怀畅饮,男方家非得有一个海量的人才不至于被女方家灌醉。梳头客要请能说会道精明能干的女人担任,但忌讳男方家的姑妈娶亲,古有“姑不娶,姨不送,舅母娶了一身病”的讲究。催妆客人同时还肩负请“娘家客”的任务,催妆的同时还要办理一些其他方面的细节事宜,以免第二天娶亲时遭闭门羹。
  催妆时有讲究,要带上新娘的“妆新”衣服和一丈二尺包灯、碗的布。“妆新”衣服在缝制时都要内装几粒瓜子、枣子、桂圆等,意为“早得贵子”。催妆客到女方家还要陪新郎到女方的亲戚或邻居家去请“躲灰”(又叫“躲油气”)的新娘。姑娘在临出嫁前的一段时间里,被邀请到亲戚或邻居家小住,借此来调养身子,美容养颜,意在除尘避疾润肤娇媚,俗称为“躲灰”,也叫“躲油气”。新娘的至亲好友(多是妇女)便送钱币或布料鞋袜等物,意在充实嫁妆,称为“添箱”。同时“梳头客”为新娘梳头,娶亲客将来时准备的礼金,几十至几百元不等交给女方家主事人,作为次日出门礼,否则娶亲客人是出不了女家门的,因为这里自古就有“亲车子到门前,还要老牛钱”的习俗。“婚日”这天,男家的娶亲客还要代表男家为女家搭礼,称为“投礼”。当然,女家送亲客也要在婚日这天代表女家为男家搭礼,称为“还投礼”,其意在于礼尚往来,相互祝贺。
  2.送亲
  结婚当天,男家女家都非常热闹。一大早在“东头”的指挥下,东家们要打扫院子,张贴对联,订好红纸“礼簿”,院门前摆上“迎风桌子”,院子里讪上“礼方”(供账房先生记礼的桌凳)。大约早晨九点钟开始,前来贺喜的乡党宾客便陆续到来,拿出礼品和礼金交给“礼方”,亲眼看着在礼簿上记好×××礼币××元后,方才离开“礼方”。进屋落座后东家敬上清茶和馍馍,让客人慢慢地用早点,等候筵席开始。
  这一天,女方家在宴请宾客同时也要招待新娘新郎。山丹人招待新娘新郎有个规矩,通常用“四菜两饭”,一饭是长长的捋面拉条子,从此新婚夫妻“情深意长”或“捋捋顺顺”出门之意;一饭是包着肉馅及花椒、冰糖、食盐、红枣、硬币的饺子,取“饱尝生活之酸甜苦辣”、“早生贵子”、“财源滚滚”之意。一般在中午12点左右,娶亲客和女方家“东头”商议要“官戴”新郎新娘。随即新郎新娘在众亲朋的簇拥下,站在上房供桌前,地上铺上褥子,由男方长者点蜡、上香,用三份表纸在新人头上燎一燎,以表示吉利。男女双方拿出红花给新人披戴好,新人跪在褥子上给先人叩首,给祖父母、老老外舅、老外舅、父母、亲朋好友叩首辞别,随即新郎新娘、娶亲客及送亲客必须出门上路,女方家事先要确定送亲的人,送亲客人上车时新郎要行礼恭请。送亲客人一般在20~40人之间。陪送新娘的二位女客一般为新娘的姐姐、嫂嫂等。车离开女家,女方家要燃放鞭炮以示喜庆。姑娘离开娘家时要向爹娘行拜别礼,亲娘要哭别,表示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姑娘则要哭嫁,表示故土难离,爹娘难舍。
  送亲队伍出发时还要带上娘家为女儿准备的嫁妆。女方家为女儿准备的嫁妆一般是家具、电器、服装、床上用品等。床上用品多为被褥等缝制品,娘家在姑娘出嫁前,请来当地儿女双全、针线活出众的妇女为女儿赶制陪嫁的被褥,缝制被褥时内装几粒麦、豆、稷、米、枣、核桃等。“麦”与“迈”谐音,含“迈门”之意;“豆”与“斗”谐音,取“除邪”之意;“稷”与“吉”谐音,寓“吉祥如意”;“米、枣”即“米面夫妻,早生贵子”。“核桃”,即“夫妻和和美美”。无论经济条件如何,姑娘出嫁时,娘家必须陪送两床被褥、几套衣服、一个梳妆盒、一个针线篮子、一盏灯、一双筷子和一对碗,这些东西自成一套缺一不可。这些习俗集中体现了山丹人渴求吉祥幸福,希望和睦平安的美好愿望。
  3.迎亲
  娶亲车子到达男方门口前时,男方家要举行隆重的迎亲仪式,这时鳏寡孤独、孕妇、属相相克者一律回避。迎新仪式十分热闹。要燃放鞭炮,放音响,街门口摆一张罩红毯子的“迎风”桌子,桌子上摆一盘红枣,一盘核桃仁。东家小伙子双手端着酒碟子,站在迎风桌子边准备向送亲客人敬酒。车子停稳后,新郎先下车,然后将新娘从车上抱下来,在伴郎伴娘的陪伴下,要围着迎风桌子前燃烧的小火堆转三圈,意在燎火辟邪。东家们还将糖果、枣子、五谷杂粮、彩纸屑等抛向新郎新娘的头上和身上,意在“打煞”,实为添喜。并念喜庆之词:祝新人进门享受大富大贵,祝愿吉祥如意。东家年轻人嬉闹着簇拥新郎新娘走向迎风桌子,东家给新郎新娘一些红枣,意即“枣(早)儿枣(早)儿,早生贵儿”,新郎将新娘抱入洞房。
  新娘进入洞房后,由新娘的嫂子端来一盆清水,请新娘新郎盥洗,水盆中放枣子和几枚硬币,新娘要顺手捞出水中的硬币和枣子,意在“捞财”“讨喜”。盥洗后新郎新娘要喝“交杯茶”了。“交杯茶”是用两个茶杯系红头绳,新婚夫妇手挽手交杯共饮圆圆茶,象征结永好,不分离,同甘共苦,百年偕老。新郎新娘还要剩一点交杯茶给家中人每人喝一点,以图全家人和和睦睦,小两口甜甜蜜蜜,养个儿子中状元。喝过交杯茶新娘要吃“宽心面”饭,当地自古有邻里为婚事主家送饭的习俗,所送的饭就叫“宽心面”饭,表示邻里向婚事主家贺喜。这种宽心面饭也即带汤的捋面,新娘吃过宽心面饭,生活安心做事捋顺。然后换衣,准备参加隆重的结婚典礼。正式走过红地毯。
  4.拜高堂
  古时的婚礼主要是拜高堂,而现在的拜高堂又成了另一种场面,举行盛大的结婚典礼,新娘走过红地毯。在婚礼程序中拜高堂仪式不可少,宾客分坐两旁,公婆坐在正面主席上,前面地上铺一条褥子或红毡,新郎新娘双膝跪倒,行“三叩”跪拜礼,在能说会道且德高望重的司仪主持下举行传统的“拜天地”仪式。一拜天地,感谢天地自然赐予人类生命以及生存空间;二拜高堂,男女长大成家立室,理应拜谢父母养育之恩;夫妻对拜,相敬如宾,百年人生路上患难与共,相濡以沫;同时还要九拜亲朋。拜完后公婆要给新娘红包,新娘在接受红包时要大声叫公婆“爹爹”、“妈妈”,称为“改口”。此时如果公婆比较年轻,东家们便商议着从厨房中刮锅灰并和了清油,拿来偷偷地涂抹在公婆的脸上,戴上尖顶纸帽、辣椒串、大红花,缠上裙布、反穿衣服,把老两口打扮得十分滑稽可笑,极尽搞笑之能事。尽管如此,公婆两人却是不能生气的,任由大伙随意摆布。同时还要求新娘端着酒来敬,请公公喝“烧酒”,直闹得众人开怀大笑,翁媳面红耳赤方休。如果公公年迈,东家们便盯住大伯子如法炮制。这种“闹公公”和“闹大伯子”的婚礼习俗,意在宾客们当众为新娘和家人创造一种机会,直接接触,增进了解,便于在今后的生活中和睦相处,同时也有教育和告诉作公公和大伯子不要作大不正,不要在新娘面前非礼,惹人耻笑。礼毕,来宾们纷纷落座品尝喜宴,厨子们早已忙得不可开交,蓖笼里的蒸菜和蒸馍热腾腾、香喷喷,一般是十荤十素、十凉十热,意为十全十美、知冷知热,客人们猜拳行令,相互敬酒,喧闹不已。
  5.闹洞房
  到了婚日傍晚还有一个重要仪式就是闹洞房。俗语说:“不闹不发,越闹越发”。闹洞房不仅能增添新婚的喜庆气氛,还能驱邪避恶,保佑新郎新娘婚后吉祥如意,兴旺发达。闹洞房又称“奘床”。在婚日太阳将落之时,本村的东家和亲友便凑份子钱,买齐闹洞房的干果,还有准备红油漆的小炕桌一张,红油漆的方盘一个。准备就绪后,一名东家头顶炕桌,一名东家头顶方盘走在前面,口中唱到:“太阳落得忙啊,东家们来奘床,红油漆的桌桌放炕上,十三花的碟碟子摆桌上。”在歌声中,东家们一窝蜂拥进洞房,开始“奘床”。
  “新房屋里没大小”,什么人都可以闹洞房,但主要是同辈。奘床的主要内容是敬烟、点烟、敬酒、说对联、补碟子、铺床等,意在通过敬烟、敬酒、营造出欢乐气氛使刚刚娶进门的新娘与新郎家族的长辈和平辈们之间增进交流;通过说对联或猜谜语向新娘新郎传授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男欢女爱之事。奘床表演节目时,不论雅俗繁简,新郎新娘都要耐心表演,决不可表现出不耐烦或耍脾气,否则将认为新娘娘家没教养或婚后夫妻生活不和美。
  闹洞房时补碟子很有讲究。新娘新郎各拿出一块手绢,床头将奘床时的干果平均分配在两块手绢中,边分配边说些吉利的话,如在分核桃仁、点心和冰糖时,说夫妻婚后要仁德为怀,心心相印,甜甜蜜蜜;分大红枣、花生米和桂圆时,说酒肉的朋友,米面的夫妻,祝你们早生贵子,如此等等。
  奘罢床要为新人铺床,新娘的伴娘和梳头客便拿了苕把,在炕头上里扫扫,外扫扫,口中念念有词:“朝里扫,扫金银,朝外扫,扫灰尘”。此时新房炕上撒些干果、硬币之类,盖了被子,让新娘摸出,以此来预测生男生女和婚后财源状况。
  6.踩门
  新婚次日天明,新人不能自己开门出来,需要新郎的弟弟或表弟将新房门叫开,称为“踩门”。踩门人进入新房,新郎新娘要赏喜钱、糖果。此时踩门者不能说话。如果踩门时新郎新娘已起床,则认为婚后夫妻起早贪黑持家勤苦,否则便认为是一对懒虫,婚后不会过日子。
  7.试刀面
  在待客结束后的第三天,新郎和新娘入厨拜灶神,这是效“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之古俗了。这意味新娘已成本家人,向灶神报到,并目视厨房情况。拜灶后,作“试刀面”。一是为了熟悉婆家的厨房,二是让来客和婆家人看一看自己做饭的手艺。为了应付这个场面,在未嫁前,娘家就要由母亲教导学会做饭本事,否则,不仅过不了这一关,就是日后也被人瞧不起,以前是擀面的功夫,现在改成了包饺子。
  回娘家
  娶亲仪式后新郎新娘婚后第三天回门以及回娘家等被称为省亲。
  1.回门
  婚后第三天,新娘便要偕同新郎一起回娘家,也称“请回门”,旧称“归宁”。新娘新郎当日速去速回,意在勤快。新娘家非常重视三天回门,要乘此询问和了解新娘婆家的情况和女儿新婚是否愉快。在吃饭时,妻弟妹要开新郎的玩笑,在饺子中包上辣面等杂物,以观新郎的精明程度。回门酒饭娘家只设午餐一顿,晚餐必须回到自己家食用,否则便认为新娘不知守家过日子。
  2.站对月
  从新娘出嫁那一天算起,过七八天或一月,新娘要去娘家住同样的天数称为“站对月”。新婚后的第一个春节,新婚夫妇在正月大年要给双方长辈、亲友去拜年,拿上一些礼物,去直系亲属家里走走,吃顿饭,一则进一步认识两方主要家庭成员和亲属,再则接受长辈、亲友给新郎新娘的拜年妆新钱,以求长辈对小两口的祝贺和关怀,并设宴款待,叫“拜头节”。
  民俗一经形成,便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传承性。但是,巨大的历史变革,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会使民俗在继承的同时发生变异,从而出现移风易俗的历史现象,在这个过程中,民俗中的繁缛、迷信、消极的成分将逐渐减少,而实用、科学、积极的成分将逐渐增多,会形成与时代相适应的新风尚。
  如今的婚礼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婚礼的元素日渐消失。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婚礼从形式到内容明显接受西式风俗。多数地方采取了中西合璧的婚礼形式。新娘一般身穿旗袍或长裙婚纱。新郎服有西服。结婚穿婚纱日渐兴盛起来。这种风潮源于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基督教婚礼,蒋介石着黑燕尾服,白色衬衣,条纹西裤,银色领带,雪白手套;宋美龄穿白色婚纱,拖着银线绣花的白色长纱,令国内无数青年女子仰慕不已。此后,婚纱便在社会上广泛流行起来了。而此前,只有思想进步且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家庭行西式婚礼时才着婚纱。
  现代山丹的新式婚礼结合了中国传统婚礼的部分形式以及受西方影响的元素,公民结婚仪式不仅只是到地方政府进行结婚登记,还要举办非常盛大喜酒宴会式的婚礼。现代山丹年轻人婚礼中还有很重要的一环就是拍摄婚纱照。婚纱照现在已日渐形成了攀比风气,愈来愈奢侈起来,不可取。
  婚姻周年的称谓
  一周年称纸婚:寓意最初结合薄如纸。
  二周年称杨婚:像杨树叶子一样飘动。
  三周年称皮婚:像皮革一样有点韧性。
  四周年称丝婚:紧紧地缠在一起。
  五周年称木婚:像木质一样坚硬。
  六周年称铁婚:夫妻感情牢固如铁。
  七周年称铜婚:比铁坚韧而不生锈。
  八周年称陶婚:如陶瓷一样坚硬美丽。
  九周年称柳婚:如垂柳一样摇摆不折。
  十周年称锡婚:像锡器柔韧不易破碎。
  十一周年称钢婚:像钢一样坚硬而不生锈。
  十二周年称链婚:像铁链一样扣在一起。
  十三周年称花边婚:不但坚韧而且美丽。
  十四周年称象牙婚:时间越长越晶透美丽。
  十五周年称水晶婚:透明晶透而且光彩夺目。
  二十周年称搪瓷婚:光滑无瑕但需防跌。
  二十五周年称银婚:婚姻恒久第一大庆。
  三十周年称珍珠婚:美丽珍贵使人艳羡。
  三十五周年称珊瑚婚:嫣红而宝贵。
  四十周年称红宝石婚:更为名贵难得。
  四十五周年称蓝宝石婚:光泽明亮,更加珍贵。
  五十周年称金婚:婚姻恒久第二大庆。
  五十五周年称翡翠婚:如同无价之宝。
  六十周年称钻石婚:人生难得最隆重的庆典。
  七十周年称白金婚:比黄金更昂贵、宝贵透亮。
  葬礼习俗
  孔子云“生之一礼,死葬之一礼”,说的便是人的生与死是一样的平等,一样的隆重,壮观。有生便有死,新陈代谢,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生老病死,自然定律使然,亘古不变。
  “孝”,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一个方面,“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山丹人所说的“孝”是晚辈对长辈父母生前的顺从、孝敬、爱戴和殁后所尽的葬埋孝道礼节。山丹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是死葬礼仪更是有着非常讲究而又繁杂的仪程,虽时过境迁删繁就简,但也有标新立异之处。“父愁儿娶,儿愁父葬”,这是人生的一种责任,也是义不容辞的义务,更是一种担当。老人殁后,全家人头戴白孝,用麻绳做成长穗,男子则身穿韨衣,用麻搓成细绳,拦腰把韨衣扎起,足穿孝鞋,(这些从头到脚的服饰均用白布做成)这就叫“披麻戴孝”,以示儿孙对死者生前的孝顺,以及死后所尽的孝道。
  葬礼,是人从生至死的最后一个环节,死后的花费因子女们家庭经济条件而定,根据“富不能穷葬,穷不能富埋”的原则,遵照“有钱的埋钱,无钱的埋人”这些习俗。多花费和少花费是根据家庭经济状况而定的,不然会被人嗤笑的。
  山丹的丧葬礼仪,内容丰富,程序复杂,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和内涵,大致分以下几个程序:报讣(报丧也叫禀丧)、开三(过三)、开悼(过七)、抬埋攒三、抹孝等。
  报讣(也叫禀丧)
  报讣是指老者殁后的第一天,晚辈请一邻居在其带领下到本村挨家挨户叩头讣告,如晚辈会说:“父亲老下了”或者“躺下了”(忌讳说死的话)。先让全村知晓,然后孝子要忙着请道士看日子(也叫瞧日子请日子),道士定下开悼时日,主人就按此准备一切。
  第二天,道士被孝子请来做纸火——楼儿纸、各色幡子,一般是五色幡子,红色的是引魂幡子,花色的叫花幡,非常重要,是必不可少的。还有金银宝斗、童男童女等,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又添上了楼房、电视、汽车等,一应俱全。这时再叩头请“东头”,等同于丧葬委员会的主任一样,一切由其主持,此人是主持料理丧葬中的一切事物的重要角色。下午三点钟左右,孝子在一个东家的带领下去瞧(请)人,仍然每家必去,带领的人每到一家都很有礼貌地称呼其主人家“孝子门上叩头,晚上起经呢,请过去喧去呢”,主人忙回答“起来吧,知道了,一时时(山丹方言:一会儿)就过去了”,并让请人的人和孝子进门,一般孝子只能跪着,从不进别人家的门。到了晚上八九点钟,在“东头”的指挥下,贴上白纸写的丧联,摆好道士念经的桌子,道士们坐好后便吹打乐器,主要乐器是唢呐、木鱼等,其用意是初次超度亡灵,孝男孝女等都跪在设好的灵堂前,让“破孝(缝孝的人)”的人戴孝,穿韨衣,丫头女婿主要亲眷也都戴孝,约一小时左右开始“领牲”(指祭祀所献的羊),丫头女婿必须献羊,儿子们必须献羊。在“东家”的喊叫中把羊拉来,人围成一圈,先端来清水把羊四肢洗干净,上香,用表燎后,再在羊身上浇酒,浇整汤(也叫献茶),其他人口中都会说“领吧,领吧,这是儿女们诚心诚意许的”。如此反复说到羊把毛抖欢为止,孝子们叩头,请起牲的人起牲(杀羊的人叫起牲的),主人家给起牲的包一红包,意思是手不能空。等把羊皮剥完后摆桌子献上,道士仍然不停地吹打,过半小时后,“东头”叫孝子们到庄门外烧纸(给亡人化纸币),返回后,就算经起完了。“东头”把道士、东家让进屋里开始招待说“明天开三呢,你们过来暄来”,顺便还安排开三的事宜,如灶上谁是主东,让客的、记礼的、请人的全部安排就绪。
  开三前要扎好彩门,用松树枝在庄门前扎成彩门,装上小灯泡和小白花,在灵堂前也要用松枝扎成彩门,写上对联,如:“不迎不送丧家礼,人来人往吊客情”“音容宛在”“高风亮节”等以赞美死者的优良品行、崇高风范的幛子,以示儿孙对死者的怀念。
  下午贴好白纸黑墨写成的丧联。大门上面要写上“三日报恩”等横幅丧条。
  开三
  开三顾名思义,是说从三天起祭祀才算正式开始。
  第三天,五六点钟要出纸,主人家把道士做好的楼儿纸要吊在庄门外的高杆上,在挂楼儿纸时要进行祭纸活动,其余的纸货要摆放在亡人的灵堂中。挂楼儿纸时要祭奠,旧时要写祭文,如“白玉楼,白玉楼,能工巧匠把你修,飘在空中荡悠悠……父(母)亲上了白玉楼,人间凡事都不愁……”无非是祝愿殁者到另外世界去安乐享福之意。这时道士要吹打乐器,楼下摆一盆清水,箩儿放在清水盆上,水盆里放些枣儿、银币之类的,孝子要对着箩儿喊“爹上楼来”或“妈上楼来”等,这时孝子在先生(司仪)的唱礼中三叩九拜上了楼的亡人。然后围楼转三圈,孝子在庄门前或在灵堂前跪丧,也叫执孝。
  到十点钟左右,东家们有的端一盆粮食,有的拿钱10~20元不等,来到“礼房”记礼,后点纸、叩头以示对亡人的尊敬和祭奠。道士开始吹打乐器,东家在东头的指挥下开始喝茶、吃饭,一般人家都是臊面、粉汤、五香米饭为主食,但也有生活富裕的人家开三要摆席,直到把客人待完为止,就算开三结束。
  开三结束的当天或第二天,主人家紧接着要瞧东(请东家)。东家吃完饭,东头就给东家们安排活计,有的借桌椅,有的搭席棚,有的领上孝子瞧(“瞧”山丹方言请的意思)亲戚,忙完后又开始吃饭、喝酒。开三的当天要瞧先生(祭奠时的司仪),瞧做寿房(棺材)的木匠以及画寿房的画匠,从开三后直到开悼,东家抽空要给主人家帮忙干活,诸如扎彩门,跟伴木匠、画匠等。
  值得一提的是做寿房,寿房木板的薄厚要根据自家经济条件而定,生活好的可做成金匣套材(里一层外一层),生活一般的可做成子底子盖的(底两层、盖两层)。木匠做成后要扫财,这在丧礼中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主人家要准备枣儿、五谷杂粮以及银钱(硬币),还要给木匠花红利事钱,一般二十元到四十元不等(工时费除外的钱)。最为讲究的是画寿房,旧时有功名的男子死后寿房前面可画“魁龙抱寿”,两边可画“螭虎”,否则是不能画螭虎的,现在有所改变,不论什么人死后都可画螭虎。但也有区别,家境优裕的螭虎爪子可伸直,家境困难的可不能伸直,后面则画上山水画,莲花之类的,各取心裁。女子死后,寿房头前画莲花,两边则画“丹凤朝阳”“锦鸡报晓”等,后面画上寿字,意为“头枕莲花足蹬寿”。这些都无非是一种对死者美好的祝愿和祈祷而已。画完后要给所画的动物开光(点睛)。主人家要顶碟子,放些花红理事钱,数额不等,这些是画匠工时费除外的钱,这些都是“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
  先生(司仪)在祭奠仪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切祭奠过程都要听先生的指挥,包括道士和东头。这主要体现在“儒祭道荐”,这是因为先有儒学后才有道教。在大的祭奠祭祀活动中,要请5~7位先生们,把儒家先生分为三类:一是大宾先生,其主要责任在点主(神主牌),也是所请先生们的领头人,负责分配其他先生的工作。二是先生,在大宾的分配下,有讲书、上章的,有写祭文的,有写孝幛答对的,这些现在都已删繁就简了。三是叫礼生的两人,专负责唱礼的,一唱一和,配合要融洽,声调要柔和自然,这些现在仍在延续。
  一切要请的先生们,在开三后直至开悼前的下午都要请到,不然葬礼就会乱套。
  开悼
  开悼的头一天晚上的活动跟开三头天晚上的活动十分相似:孝子请人、起经、献牲、烧更纸等。
  开悼有七日以内的,也有七日以外的,因亡人生辰八字而定。
  开悼这一天大清早,大门上即换上蓝墨白纸写成的丧条对联,先把“楼儿纸”挂出去,道士吹打唢呐乐器超度。到九点左右跑东的(给主人家干活的东家)就陆续到位了,按照榜文(东头的安排榜示、安排的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从不挑拣。摆桌子下席的就开始准备自己下席的桌子,修穴的就准备找好所用的工具。十点钟前来吊唁的本家户族,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在东头的谦让中开始就餐。菜放好后,东头喊到“亲戚们,孝子叩头的呢,请你们搛个哄嘴菜吧!”等,无非是些谦让之类的话。回答很简单“知道了,起来吧!”第一轮席完毕,坟上修穴(指挖坑的)的人,一般是四到六人,拿上锨、吃喝、酒菜等工具坐车去坟地,在道士的指挥下开始修穴。
  迎幛子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亲朋好友买上搭礼的被面子、毛毯、布料用白纸写上“德寿双全”、“福寿双归”,女的则写成“驾鹤归西”、“瑶池添座”等,道士吹上唢呐迎进庄门,由东家展开挂起。所写内容均是对死者的歌功颂德和表达缅怀之意的挽联。
  中午十二点至一点半,是迎午的时辰。传说“迎午”主要是给亡人向阴间报到之意,先生在主人的拥簇下要到城隍庙上香,替主人在城隍老爷面前求情、祷告,使亡人不在那边受罪。这时在“东头”的指挥下进行一系列的活动仪式:请先生三人、道士若干,先在灵堂前冠戴先生,给先生披红(指挂被面子),给先生包一红包,有二元到二十元不等,意为手不空。孝子请(拿)纸火,除楼儿纸外,其余的什么金银宝斗、童男童女、汽车、电视、花圈等一切都举上,簇拥先生到城隍庙(若没庙可选西北方向一个干净平坦之地),放好桌子,端上三碗亡人头前献了的饭,大、小供养各一副,拿上香、表、酒、烧纸等,孝子以大小为序,跪在先生的后面,在桌子的对面铺上褥子,放一堆柴火点燃,仪式开始,由两位先生唱礼(一唱一和),一位先生祭奠。这些繁杂的仪式,现在已简化摒除。
  紧接着道士边走边吹打乐器,孝子以大小为序跟上在火堆前转三圈,后拥簇着先生,一路放炮,道士继续吹打乐器返回,孝子把纸火全部放回原位后,有专人在灵堂前铺好褥子,孝子依次跪好再进行仪式,仍由两先生唱礼,一位先生祭奠。
  到此迎午结束,继续待客。到客全部待完后,开始摆祭。摆祭前要把亲戚的孝全部戴上,亲戚用面蒸成的二十个大供、三碟小供、花嘴桃儿、盒儿、鹿、马、羊、鸡、鸭、鹅、兔、鹤等面做的动物,清油炸的油饼、烧纸、酒、现金等全部摆出称为“大陆祭”,这主要是死者的姑娘家摆的。一般亲戚家数量比较少,称为“小陆祭”。再少的称“三牲祭”,现如今有拉粮食拿现金的称为“干礼”。
  摆祭是有一定顺序的:先是老老外舅、老外舅的,再是姑妈、姨母,接下来是死者的平辈,再接下来才是死者的晚辈摆,依次类推,从里到外(由灵堂最跟前向庄门方向摆)。摆好后由礼房家逐一在礼薄上记清,一样都不能少,这便是以后还礼的依据。传说旧时,有一家亲戚摆下了“大陆祭”,可是后来另一亲戚死后他少摆了几样,成了“小陆祭”,因此告到了县老爷前打官司评理,其结果是少摆的人家以输为结局,赔偿了人家,丢人现眼。所以,至今还流传着摆啥还啥的风俗。礼房记完核对好后,开始加祭。加亲戚祭意为亲戚祭奠怀念亡人之意。
  加祭前仍有孝子在“东头”的带领下叩首瞧(请)先生道士,先生道士早就做好了准备,摆好了香、表、酒等祭祀物品,开始加祭,所有摆了祭的男主人头戴孝帽,也准备好了。祭奠开始便由两位先生对着唱礼。
  摆祭的全过程完了之后,开始放食(旧时要放铁关食,现已删去)。主人家要准备枣儿、花糖,把馍馍分成小块,在大街上放好桌子,道士吹打乐器,孝子要跟上道士行走,到桌子前,道士边念《十月怀胎经》(意为慈母怀胎到分娩的艰难,严父拉扯儿女的不易),边念边抛食物,人们纷纷抢拾。经卷念完后道士要让孝子们烧纸,放食完毕。已是下午六七点钟了。
  到张灯时分又开始加家祭,意思是人们吃喝了一天,亡人还饿着肚子,要让亡人也来尝尝今天的饭菜,有两种形式:大家祭,气势很大,要设讲堂(讲桌)设所,即:盥洗所、香帛所、酒樽所、陈设所、望燎所。必须由五位先生才能完成,唱礼两人,讲书上章三人。均有专人看管,不能乱套,还要找人陪亡人吃饭。孝子要有祭文,以示怀念父母,为父母歌功颂德。这种大家祭现已不进行了,主要是人员不够用。现在一般行的是小家祭,与加亲戚祭大体相同,只是多了一个“孝子拽杖出庐(挟着丧棒从灵常前出来),以行家祭礼。”每一环节中必须有“压杖、执杖”这一环节,其余基本相似。
  旧时还有道士坐法台,过金银桥,撒灯、对灯、燃灯,现已摒除。
  家祭进行完后要辞灵(装老珩heng子),道士吹打,死者的长子怀抱老珩子,让亲朋好友往里面装早已准备好的干果糖类,现装现掏,意为掏财、掏儿女。最后封口,用红布扎好装入棺材。直到晚十点钟左右才算一天的祭祀结束。东家、先生、道士又开始吃喝。东头就告诉东家明天早上几点钟出殡,人们都知道了,十一点后散去。到晚上十二点左右主人家开始“入殓”,把死者装入棺材,意思是亡人不见天日,用布把天遮住,灯遮住,死人放入棺材后,两边用纸挟好,盖好盖。一整天的工作才算结束,等第二天天刚亮开始抬埋,有的是卯时(5~7点)埋,有的是寅时(3~5点)埋,由亡人生辰八字而定。
  第二天刚鸡叫,东家就按时来到,先要喝送殡汤,意为空腹不送殡,道士要打到头碗。等时辰一到就开始出殡,抬前要由老外舅家的人验棺,主要是看一看棺材是否牢固。抬出庄门不远处就用车拉,一路撒些纸币(路钱),以示买路,到达坟茔后,要先祭土,棺材请下车后,道士、先生要到“后土神位”前进行祭奠,以示安抚土神,亡人要埋在此处,祈求神灵多加保佑亡人安康,子孙昌盛。祭奠的人必须是武人,说是“文不祭土”,两先生唱礼,武人祭奠。
  祭土完,开始下葬。埋葬完毕后,主人家作揖谢客埋葬人员随即坐车返回。回家要在死者门前洗手,以示以后再不埋人了,洗盆里放些枣儿、硬币,捞到的说要“早生贵子,财源广进”。东家们坐好后就餐,吃席喝酒划拳,主人要端盘,以示对东家的答谢。
  等送殡的人走完后,主人家要请健在的老人来坐席,这时孝子们才开始吃喝、送借来的东西,兄弟多的要瞧人算账,将花费、礼钱算清、各自推头(理发),说是头上的一座山搬走了,这充分体现了“父愁儿娶、儿愁父葬”。一直到三个月百天抹孝时才能再推头、刮胡须,以尽孝道。
  “攒三”是葬礼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葬埋后三日,孝子们要请上三姓人(不能同姓),给死者攒坟,主人家要准备枣儿、核桃、硬币、五谷杂粮等,全家都要去到坟上,在道士的指点下取哪方三斗三升三格土,掺上枣儿、银钱、五谷杂粮,倒上坟头,大家同时用手进行攒坟头,摸到核桃的是“和和美美”之意,摸到枣儿是“子孙绵长”之意,摸到硬币的是说“财源广进”之意。攒完后,在坟茔上烧纸破盘,吃喝完毕再回家,就算葬礼全部结束。
  值得一提的是抹孝,过去的守孝三年已不存在,现在以三月百日为界,这天要献羊、烧纸币、拆韨衣、孝帽、孝鞋。张贴红对联,意味着“除孝挂彩”。孝经云:“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春秋祭祀、以时思之”,到了周年再进行一次大型的祭祀。
  古时丧葬礼仪
  出纸礼仪(挂楼儿纸用礼)
  孝男就位!
  奏乐、鸣炮!
  迎楼上香、焚香、香入炉!
  押杖
  鞠躬、鞠躬、鞠躬!
  跪
  孝子哀声齐呼:爹(妈)上楼来!
  拜、拜、拜!
  兴,执杖
  以行楼位前
  以行初献礼
  就位
  押杖
  鞠躬、鞠躬、鞠躬!
  跪
  初献酒、初献祭盒、初献供、初献诸各祭物!
  兴
  鞠躬、鞠躬、鞠躬!
  执杖
  以行香案前!
  以行初拜礼!
  就位
  押杖
  鞠躬、鞠躬、鞠躬!
  跪!
  拜,拜,拜,
  兴,执杖
  以行楼位前
  以行亚献礼
  就位
  押杖
  鞠躬、鞠躬、鞠躬!
  跪!
  乐止
  读祭文
  奏乐
  亚献酒,亚献盒,亚献供,亚献诸各祭物!
  兴,
  鞠躬、鞠躬、鞠躬!
  以行香案前!
  以行亚拜礼!
  就位
  押杖
  鞠躬、鞠躬、鞠躬!
  跪
  拜、拜、拜、兴,以行楼位前,以行终献礼!
  就位
  鞠躬、鞠躬、鞠躬
  跪
  终献酒、终献供、终献盒、终献诸各祭物
  兴
  鞠躬、鞠躬、鞠躬
  执杖
  以行香案前
  以行终拜礼
  就位
  押杖
  鞠躬、鞠躬、鞠躬
  跪
  拜、拜、拜
  以行楼位前
  以行撤馔礼
  就位
  押杖
  鞠躬、鞠躬、鞠躬
  跪
  撤祭纸、焚祭纸!
  撤祭文、焚祭文!
  撤毛血、焚毛血!
  撤各色祭物,焚各色祭物。
  兴!
  鞠躬、鞠躬、鞠躬
  执杖,礼毕,乐止,撤馔
  孝子哀哀哭庐
  请宾宴菜点主礼仪
  孝子洗膝以行宴菜礼
  奏乐
  就位
  押杖
  鞠躬,鞠躬!
  跪!
  启门
  进箸,下箸,进菜,下菜
  合门!
  兴
  鞠躬,鞠躬!
  跪!
  启门
  进食,下食,进肴,进肴!
  拜,拜
  合门
  兴
  鞠躬,鞠躬!
  跪!
  启门
  进羹,下羹!
  拜,拜!
  兴
  合门
  鞠躬,鞠躬
  跪
  启门
  进肉,下肉,进馔,下馔!
  拜,拜!
  兴
  鞠躬,鞠躬!
  合门
  跪
  孝子以行请宾礼!
  拜,拜!
  兴
  鞠躬,鞠躬!
  跪
  拜,拜!
  兴
  鞠躬,鞠躬!
  跪
  拜,拜!
  濯水、净中、整冠、束带、起尘、动足、啖嗽!
  孝子以行合门礼
  拜、拜!
  兴
  鞠躬、鞠躬!
  跪
  拜、拜!
  启门!
  请宾出府,
  拜,拜!
  行
  鞠躬,鞠躬!
  跪
  请宾进步
  宾就宾位
  孝子向南伏视
  红付身
  主付督
  主付身
  缯指,刺指,利血
  请宾出笔
  向东方吸收生气
  润笔
  点内神,点内主,点外主,点孝男
  点奉祀,点左耳,点右窍,点天干
  点地支!
  宾抛笔
  宾就宾位
  孝子拜宾
  拜,拜
  兴
  鞠躬,鞠躬!
  跪!
  拜,拜
  孝子以行送宾礼!(孝子将神主抱在胸前一手执仗一手抱神主,进入堂屋供桌正中安放,回来再送宾客入座。一般采用一行二献礼。)
  迎午上香礼仪(庙前)
  香宾就位!
  奏乐,鸣炮!
  迎神上香,焚香,香入炉
  焚黄(燃表)
  跪
  初献酒,亚献酒,终献酒!
  叩首,叩首,叩首
  行!辞神!
  礼毕。
  (灵前)
  香宾就位
  奏乐
  迎灵上香、焚香、香入炉!
  焚黄
  鞠躬、鞠躬、鞠躬!
  跪!
  初献酒、亚献酒、终献酒
  叩首,叩首,叩首
  行!
  鞠躬,鞠躬,鞠躬!
  宾退位!
  礼毕!
  乐止!
  孝子家祭礼仪
  在祭奠前要先设所,即:“盥洗所”、“稳席所”、“香帛所”、“陈设所”、“酒鳟所”、“望燎所”在不同的位置布置好,再进行家祭。
  内外肃静,司事者各执其事,陪祭者各就其位!
  奏乐!
  孝子以行家祭礼!
  孝子拽杖出庐!
  孝子移行盥洗所
  以行盥洗礼
  就位
  越杖!
  濯水!
  净面!
  束带!
  起尘!
  动足!
  啖嗽!
  出杖
  执杖
  孝子移行稳席所!
  以行稳席礼
  稳席
  孝子以灵位前
  以行请灵礼!
  请灵
  抄灵
  出庐
  孝子移行香帛所
  以行香帛礼!
  就位
  押杖
  鞠躬,鞠躬
  跪
  举扇(方盘)
  初启香帛
  捧香帛
  拜,拜
  兴
  鞠躬,鞠躬
  执杖
  孝子移行酒鳟所
  以行酒鳟礼!
  就位
  押杖
  鞠躬,鞠躬
  执杖
  孝子移行陈设所
  以行陈设礼
  就位
  押杖
  鞠躬,鞠躬
  跪
  举扇
  初启箸
  捧箸
  初启羹
  捧羹
  初启馔
  捧馔
  初启羹
  捧羹
  初启肴
  捧肴
  初启食
  捧食
  初启各色祭物
  捧各色祭物
  拜,拜
  兴
  鞠躬,鞠躬
  执杖
  孝子移行灵柩前
  以行初献礼
  就位
  押杖
  鞠躬,鞠躬
  跪
  启扇
  初启香帛,进香帛,献香帛
  初启酒樽,进酒樽,献酒樽
  初启箸(筷子),进箸,献箸
  初启羹,进羹,献羹
  初启馔,进馔,献馔
  初启肴,进肴,献肴
  初启食,进食,献食
  初启盐普,进盐普,献盐普
  初启苦酒,进苦酒,献苦酒
  献盒,献供,献柔毛(羊),献凤翎(鸡),献刚鬛(猪)
  献各色祭物
  兴
  鞠躬,鞠躬
  执杖
  孝子移行香案前
  以行初拜礼
  就位
  押杖
  鞠躬,鞠躬
  跪
  拜,拜
  伏府
  合门
  鸣讲钟,击讲鼓,设讲案
  请宾移就讲案
  乐止
  宾揖,宾揖
  宾启阕,宾占页
  请宾开讲(先生说书,主要以孝道为主,如《王强卧冰》《岳母刺字》)
  孝子侧耳听讲(先生讲完后)
  讲止,奏乐
  宾折阕
  宾揖,宾揖
  宾退步
  宾就宾位
  孝子兴
  鞠躬,鞠躬
  执杖
  孝子移门就位
  以行启门礼
  就位,押杖
  启门
  孝子登堂验尸
  举哀(哭叫三声“爹”或“妈”)
  哀止
  执杖
  出庐
  孝子移行香帛所,以行香帛礼。
  以上是第一轮(第一轮为“初”,第二轮为“亚”,孝子到灵位前读祭文,三轮为“终”,最后孝子移行“望燎所”烧纸,一般在庄门外面不远处,最后孝子“哀哀入庐”)
  亲戚祭礼仪(采用三行三献礼)
  主祭亲眷就位!
  奏乐!
  设香案,迎灵上香!焚香!香入炉
  焚黄!
  鞠躬,鞠躬,鞠躬
  跪
  以行初拜礼!
  拜,拜,拜
  兴
  鞠躬,鞠躬,鞠躬
  移行灵位前
  以行初献礼
  就位
  鞠躬,鞠躬,鞠躬
  跪
  初献酒,初献盒,初献供,初献柔毛,初献各色祭物
  兴
  鞠躬,鞠躬,鞠躬
  移行香案前
  以行亚拜礼
  就位
  鞠躬,鞠躬,鞠躬
  跪
  拜,拜,拜
  兴
  鞠躬,鞠躬,鞠躬
  移行灵位前
  以行亚献礼
  就位
  鞠躬,鞠躬,鞠躬
  跪
  亚献酒,亚献盒,亚献供,亚献柔毛,亚献各色祭物
  乐止,伏读祭文
  奏乐
  兴
  鞠躬,鞠躬,鞠躬
  移行香案前
  以行终拜礼
  就位
  鞠躬,鞠躬,鞠躬
  跪
  拜,拜,拜
  兴
  鞠躬,鞠躬,鞠躬
  移行灵位前
  以行终献礼
  就位
  鞠躬,鞠躬,鞠躬
  跪
  终献酒,终献盒,终献供,终献各色祭物
  兴
  鞠躬,鞠躬,鞠躬
  移行香案前
  以行撤馔礼
  就位
  鞠躬,鞠躬,鞠躬
  跪
  拜,拜,拜
  撤馔!撤供,撤毛血,撤祭纸,撤盒,撤中色祭物
  焚祭文,焚祭纸,焚各色祭物
  兴
  鞠躬,鞠躬,鞠躬
  亲眷抱拳作揖向众说谢
  亲眷退位,乐止,礼毕
  祭后土礼仪
  助祭生员就位
  奏乐
  迎神上香,焚香,香入炉
  焚黄
  跪
  初献酒,亚献酒
  乐止
  复读祭文
  奏乐
  终献酒
  叩首,叩首,叩首
  焚祭文,焚祭纸,焚各色祭物
  兴
  生员退位
  礼毕
  乐止
  一般家祭礼(献礼)
  孝子拽杖出庐
  移行香案前,就位
  以行家祭礼
  奏乐
  迎灵上香,焚香,香入炉
  焚黄,押杖
  鞠躬,鞠躬
  跪
  以行初拜礼!
  拜,拜,拜
  兴
  鞠躬,鞠躬
  执杖
  移行灵位前
  以行初献礼
  就位
  押杖
  鞠躬,鞠躬
  跪
  初献酒,初献盒,初献供,初献各色祭物
  兴
  鞠躬,鞠躬
  执杖
  移行香案前
  以行亚拜礼
  就位
  押杖
  鞠躬,鞠躬
  跪
  拜,拜,拜
  兴
  鞠躬,鞠躬
  执杖
  移行灵位前
  以行亚献礼
  就位
  押杖
  鞠躬,鞠躬
  跪
  亚献酒,亚献盒,亚献供,亚献各色祭物
  乐止
  孝子伏读祭文
  奏乐
  兴
  鞠躬,鞠躬
  执杖
  移行香案前
  以行终拜礼
  就位
  押杖
  鞠躬,鞠躬
  跪
  拜,拜,拜
  兴
  鞠躬,鞠躬
  移行灵位前
  以行终献礼
  就位
  押杖
  鞠躬,鞠躬
  跪
  终献酒,终献盒,终献供,终献各色祭物
  兴
  鞠躬,鞠躬
  执杖
  移行香案前
  以行撤馔礼
  就位
  押杖
  鞠躬,鞠躬
  跪
  拜,拜,拜
  撤馔,撤供,撤毛血,撤祭文,撤祭纸,撤各色祭物
  孝子兴
  移行望燎所
  以行望燎礼
  就位
  押杖
  焚祭纸,焚祭文,焚毛血,焚供,焚馔,焚各色祭物
  兴
  拽杖
  孝子揖,孝子揖,孝子揖(向后退一步一揖)
  孝子哀哀入庐
  礼毕
  乐止
  上坟立碑礼(拜碑礼)
  上坟祭祖礼也行“三行三献礼”,“坟前献香案拜”,跟“一般家祭礼”基本相同。
  孙男就位,以行拜碑礼
  奏乐,鸣炮,迎茔上香,香入炉
  鞠躬,鞠躬
  跪
  整基,稳座,树碑,立撰
  净碑,读碑文
  附红
  揭彩
  拜,拜,拜
  兴
  鞠躬,鞠躬
  乐止
  礼毕
  合门礼(通用一行三献礼)
  合门就位
  迎门上香,香入炉
  鞠躬,鞠躬
  跪
  叩首,叩首,叩首
  兴
  鞠躬,鞠躬
  移门位前
  以行拜门礼
  就位
  跪
  焚黄(表)
  初献酒,亚献酒,终献酒
  兴
  移行香案前
  就位
  鞠躬,鞠躬
  跪
  叩首,叩首,叩首
  启门
  进水火,进米面,进财物,进人口
  兴
  鞠躬,鞠躬
  辞神
  乐止
  礼毕
  山丹民间祭文词汇解释
  清酒——白酒
  香帛——香表
  柔毛——羊牲
  刚鬣——猪牲
  凤翎——鸡牲
  时馐——当时滋味美好的食物
  庶品——一般指甜食
  盒——盒儿、油炸食物,形状像散子
  供——面食做的壳楼子,壳楼子称大供,面做的桃儿称小供。
  文前:1.上香2.奠嚼(酒)3.献馔(zhuan)(肉)4.献羹(geng)(饭)5献帛(钱)
  祭文称谓
  对父亲称呼:故显考(姓氏)公讳(名)老大人 男自称孝男女自称孝女
  对母亲称呼:故显妣(本姓)母(母姓)氏老孺人 男自称不孝
  男女自称不孝女
  对岳父称呼:故岳考(岳父姓)公讳(岳父名)老大人 男自称孝婿
  对岳母称呼:故岳妣(妻姓)母(岳母姓)氏老孺人 自称孝婿
  注:其余各类祭文都要灵活应用,并非死板而不变动。文前两奠三献不必写出,由颂文之人念过为是。(文毕亦然)
  祭文头尾写法
  1.(文头)
  维公元***年***月***日,主祭孝男***及阖家人眷,谨以清酒、香帛、柔毛、刚鬛、风翎、时馐、庶品之仪致祭于严慈(父母)灵堂前跪而泣曰:
  2.(文头)时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年,**岁,农历*年*月*日之夜,奠之良辰也,致祭孝男(或孝女)立叩:谨具香烛炬帛,三牲酒醴时馐清酌,一切不典之仪,致祭于新逝世故显考*公讳*老大人西游,享年**寿之灵前而泣以文曰:
  祭文范例
  祭先祖文
  维公元****年*月*日,主祭孙男×××及阖家人等谨以清酒、香帛、柔毛、时馐、庶品、盒供、祭祀之仪,致祭于我×氏茔堂前,跪而祝曰:
  环山之水必有其源,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水有源,固其流不尽;树有根,固其生无穷。根之深者枝自茂,源之远者流自长,万物繁茂靠天地,人之生长是祖先,追根觅源,始之有本,我*氏祖先生而盖世,殁而为灵,德与万物共荣,行而卓然不朽,繁衍生息,瓜瓞绵长,工农商学兵,人才辈出,先人荫庇后人,祖宗蒙泽子孙,其功最大,其业最宏,子孙不能忘也!
  今逢盛世,社会和谐,举族生活,物阜民丰,五谷丰登,今非昔比,小康生活将至,家道敦厚,**氏后裔择吉日良辰,重立明堂,昭示后人,光前裕后“承先启后,继往开来”,耕读传家,自强不息。今跪奠茔堂,以牲礼虔诚奉祀,后嗣齐聚,伏叩敬诚。
  古云:“子孙虽愚,诗书不可不读,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生者永吉,殁者康宁,**氏后裔,铭记家训,男须有显宗耀祖之鸿志,女要俱三从四德之淑风。我祖之德山高水长,祖若有灵,荫赐根生,兰桂集集,人物丰盈,尧泽流芳。
  伏维尚飨!
  祭祖文
  维公元****年*月,清明佳节,来临之期,某某地刘氏传明第三代二支二房后裔嗣孙,虔备香楮财帛,三牲素果,不腆凡仪,稽首而泣,致告于天地神灵,日月星辰,暨刘氏列祖列宗,神前云:
  时值上坟,祭祀之佳期,刘氏嗣孙,会聚祖坟前,扫墓祭祖,彰明祖宗之功德,表后世之虔敬,训子孙之孝道宗祖之德,和气致祥耕读传家,风雨飘摇,族风优存,玄祖父传明,善以天道地利,谨身节用,敬养父母,上善若水,忍辱负重,延续先脉,曾祖父家荣,不敢毁伤,身体名誉,爱敬事父,虚心实腹,拒绝抽赌,增添人丁,紧衣节食,送子读书。祖父宝臣,孝敬老人,养则致乐,病则致忧,祭则致严,立身行道,行敬事长,不贪酒色,顾及兄弟,恩泽族人,惠于乡里,誉为仁义,智谋之士,流芳百世,祖母王氏桂芝,恪守三从四德,身洁端庄,授子礼信,传女清贞,礼数周至,劝谏夫君,炮豉春姜,缝联补缀,和风细雨,颐养天年,实乃温良女中之贤淑。祖父之刚韧,祖母之慈善,含辛茹苦,养育儿女,恩情浩荡,源湖流淌,临风而涕。后嗣子孙,秉承祖上之家训,孝道为先,勤谨节约,谦恭和善,崇尚儒雅之美德,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父母亲传承孝道,勤俭营家,教儿育女,安居乐业,伯父宠辱不惊,与世无争,叔父升年公平,家庭和睦,诸多贤姑,安逸端操。吾自幼育读《孝经》敬重双亲,强壮筋骨,姐悉《女儿经》,勤家务事,乃贤慧人,哥谨遵祖训,口身无择,福禄无患,堂姐知礼仪,表哥为才俊,其他后裔恕不赘述,均无生计之烦忧亦笑慰先祖。缅怀祖德,万世弗忘,祈祷刘氏,家运昌隆,人丁兴旺,福泽永绵,敬备时馐,清酌与香帛本族嗣裔,以祖茔权当宗庙!
  伏祈尚飨!
  天地众神来格,列祖列宗来饮!
  祭父文
  时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年**岁,农历*年*月*日夜,奠之良辰也,致祭孝男(或孝女)立叩:谨具香烛炬帛,三牲酒醴,时馐清酌,一切不典之仪,致祭于新逝世,故显考*公讳*老大人西游,享年**寿之灵位前,悲痛而泣以文曰:呜呼!
  哭声父亲归西去,肝肠寸断泪湿衣。忽然昨日狂风起,吹散父子两分离。
  儿跪灵前把话叙,父亲恩德下天齐。生我育我非容易,养儿育女费心机。
  父要考虑生活计,吃苦耐劳入了迷。辛苦不分日和夜,为儿为女志不移。
  儿饿赶快买吃的,零食糕点和甲鱼。苹果梨子难枚举,要有尽有都备齐。
  儿冷急忙制新衣,甲衫单衫不差移。毛衣绒衣几欢喜,棉衣棉裤不必提。
  儿若染病父着急,背负怀抱不分离。不怕雷电和风雨,深更半夜亦求医。
  儿病父亲熬更夜,奔波劳累到病愈。教儿无事少出去,怕儿出外受人欺。
  岩边水边要注意,怕儿伤身药难医。七岁送儿学堂里,纸笔墨砚全买齐。
  书费学费先准备,又买鞋袜和新衣。教儿尊师要计理,团结同学莫扯皮。
  为人处事要和气,将来前途幸福些。又望孩儿好成绩,步步高中把名题。
  教儿一主自知趣,嫖赌偷盗要决离。为人公道讲理义,勤俭持家建根基。
  唯望今生儿顺遂,发家致富性不迷。儿大年满十六七,就去请媒把婚提。
  东选西择费钱米,只望娶个好儿媳。人品知识盖乡里,一孝妈来二孝爹。
  年岁一到办水礼,不惜银钱买东西。男女都由父亲备,洞房设置很整齐。
  婚期三日办酒席,父亲累的汗淋漓。一心只为儿和女,面带笑容饿肚皮。
  父亲好心无能比,应该延寿到百余。谁知我父无福气,身患重疾无药医。
  延至昨夜归天去,一家大小甚惨凄,哭声震天泪如雨,可恨阴阳已隔离。
  今晚灵前把奠祭,保佑儿孙福禄齐。青菜水酒莫嫌弃,望父品尝再归西。
  哀哉尚飨!
  不孝子***叩首
  祭母文
  时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年,**岁,农历*月*日夜,奠之良辰也,致祭孝男(或孝女)立叩:谨具香烛炬帛,三牲酒醴,时馐清酌,一切不典之仪,致修祭于新逝世,故显妣*母**老孺人西游,享年**寿之灵位前而泣以文曰:呜呼!
  不孝儿跪灵前咽喉哭断,泪如雨往下倾湿透衣衫。
  在生前娘待儿受尽苦难,为情我与养我受尽熬煎。
  娘怀我十个月时间不短,吃娘精饮粮血把娘摧残。
  娘为儿时常都提心吊胆,恐怕儿十月中有不安全。
  生下来洗屎尿一天几遍,我的娘咬牙关从不怨烦。
  为儿睡尿床铺心甘情愿,下雪天洗衣裤要娘承担。
  儿若病快将儿送进医院,又求神又许愿祷告苍天。
  又打符又号水望儿好转,又烧胎又抹米跑得脚翻。
  巴不得儿子好脱离苦难,一生中为你儿费尽粮钱。
  小怕儿不懂事不听管教,一怕岩二怕坎三怕水边。
  又怕儿出外去爬岩迭坎,怕玩火怕爬树又怕水淹。
  七周岁送学堂去把书念,怕为儿不聪明又怕师严。
  又怕儿年纪小没有主见,不努力又贪玩学习松懈。
  求菩萨保佑儿定如心愿,到将来求一个一官半职。
  有衣穿有饭吃全家饱暖,儿有志妈有福愉度晚年。
  好田地为你儿荒废一半,吃与穿供儿用自己不沾。
  娘为儿尽心力受尽苦难,吃尽苦吃尽酸受尽熬煎。
  儿大点托媒人就把亲谈,办酒宴来请客不惜银钱。
  年岁到办彩礼又办酒席,室内的新家具设备齐全。
  我母亲为儿女风霜饱满,为的是到老来有个靠山。
  谁知道好母亲福分有限,忽然间得重病卧床难安。
  神不灵药无效儿难替换,延续在昨夜晚一命归天。
  一家大小哭得肝肠寸断,哭不转我母亲再返阳间。
  不孝儿跪灵前诚心祭奠,有素菜和水酒平常一般。
  望慈母莫嫌弃多少尝点,去西方登极乐早成神仙。
  从此后儿与母阴阳隔断,除非是三更梦与母团圆。
  哀哉尚飨!
  不孝子***叩拜
  祭后土文
  维公元****年*月*日祭生员***谨以清酒、香帛、柔毛、合供、食馐、庶品之仪致祭于本茔福德兴隆后土之神位前跪而
  祝曰:
  苍苍山穹,宇宙洪荒,茫茫阴冥,神位在上。
  周氏先祖,安葬此方,大哉土府,位列中央。
  牛眠吉地,马鬣呈祥,坤元载物,德合无疆。
  本方之神,护荫一方,佑我族嗣,欣绵兴旺。
  德泽永延,长发其祥,含宏广大,里远善良。
  滋生滋物,降福降祥,逝者永吉,生者安康。
  默佑后代,身健寿长,螽斯济济,瓜瓞绵长。
  刘氏后裔,永占鸿光,慈敬哀言,神灵明祥。
  跪卧神坎,简设登堂,兴我祖茔,奠我祖堂。
  诚心一片,略表寸肠,献生祭物,纸灰飞扬。
  秉心香帛,诸祭品尝,神其有灵,来格来尝。
  伏维尚飨!
  祭纸文
  白玉楼,白玉楼,能工巧匠把你修,今日父(母)亲登上楼,魂随清风荡悠悠。白玉楼,逍遥楼,山外青山楼外楼,牵引儿女几多愁,今日吾父(母)上了楼,驾鹤西归不回头,看玉楼,愁更愁,音容笑貌几时有。物还是,人非旧,子女今日有何求。请父(母)坐在白玉楼,遥望鹳雀黄鹤楼,水流东去不回头,愿父(母)更上一层楼!
  子不孝,媳忧愁,请父(母)坐稳白玉楼,随着仙鹤西境游!瑶池添座饮美酒,蟠桃盛宴到永久!
  回首望,子多愁,想见音容哪里瞅!子欲养、父(母)先走,何时相会白玉楼!愿父(母)早日升仙境,愿父(母)慢慢上玉楼!梦中相会在玉楼!
  山丹县民间碑文格式
  山丹民间给殁后的先祖和父母立碑是很讲究的。从碑高、碑宽的尺寸,碑文的字数以及立碑时的程序都非常严格。尤其文字上“男考、女妣”不能错位,否则就会闹出笑话。
  碑高、宽、厚的尺寸,现已不十分严格了,但碑文的字数仍然很讲究的。它主要以“生老病死苦”循环往复的歌诀进行议字。也就是说碑文最后一个字绝不能落在“病死苦”上,一定要落在“生”与“老”上,如“故显考某翁讳某某之墓位”,最后一字为“生”。又如“故显妣某氏某某儒人之墓”,最后一字为“生”。如果最后一字落在“病死苦”上就是不吉利。
  立碑时要让道士瞧日子、看时辰、定向线、吹打乐器,请先生唱礼祭祖、树碑、祭碑。完成这是一整套程序。
  男性墓碑
  招魂合茔碑
  生于某年某月某日殁于某年某月某日
  翁讳
  故显考某 某某之墓位
  孝男某某孝孙某某孙女某
  某奉祀
  后土碑
  公元某年某月某日立本茔后上福德之神位
  某氏后嗣奉祀
  生于某年某月某日殁于某年某月某日 妣某门某氏
  故显 某某之墓
  孝子某某孙某某奉祀
  生于某年某月某日殁于某年某月某日
  祖父招魂合茔
  考 故显 某
  妣
  翁讳某某某
  之墓位
  门某氏某某
  某某
  孝子 孙某某奉祀
  某某
  碑文范例
  1.先(祖)父母合葬墓碑文
  先严某大人,讳某某,陕西武功人,生于民国*年*月*日,无疾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月*日。
  2.先慈某孺人,讳某某,陕西武功人。生于民国*年*月*日,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月*日。
  3.先祖乡中缙绅,雅望闾里,敬天乐士,奉书勤业。持掌家族事务,少适耕读。先严勤而有度,时与同龄伙伴相嬉为乐。至国中遭寇,外敌叩延关外,秦中震动,始辍弃学业,专心操劳农务,守祖业于乱世,直至国改。
  4.先妣周氏某某,岁逢丙寅孟冬。受诗理,习织缝。淡心如水,柔情若虹。甲午归父,苦度日无怨,勤持家有成。上奉而下养,内贤而外明。饥弗令而助灾邻,寒毋衣而予贫穷,生四女一男,乐以德教,爱以仁导,继之人兴也。适劳极而福至,噩起壬申仲秋,正寝寿终。悲夫命哉!
  5.张某某父母碑文
  家严张公讳某某,癸亥孟春二十九生,庚辰孟夏初九卒,享年七十八岁。幼孤罹难而志远,躬耕自学而不倦。入杏林以济世,涉梨园以教人,勤谨豁达一世也。虽一介农夫,其知其风,可师可表。
  6.邢某某祖父碑文
  先祖邢公讳某某,庚申一九二零年季冬初八生,戊辰一九八八年仲冬初三卒,享年六十又八,先祖幼贫未塾,博闻见丰,佣耕垄亩。园艺庖丁。贫而乐道,勤谨至终。暮时谆谆,典史启蒙,侪辈逢霖,与日俱成。鳏夫老矣,天伦融融。然乐未极而悲生,肺痼起而寿终。山号水泣,心摧骨恸,疚面深思,顿首涕零,其辞曰:***
  铭记碑文墓志铭
  上寿大德,中华太公,显考讳诲,垂范志铭。旧历一九一二年七月十一日诞生,值荒年虐战乱;新元二零零六年六月四日仙游,逢盛世太平。私塾四年即辍学,弱肩躬耕以傍吾祖;诗书一生而勤修,古贤道义并教子孙。十六岁逢吾祖辞世,一家重担弱身承业;十七岁遇家乡旱灾,百踉跄饿腹背粮。建国初期任副乡长,公而忘私,两袖清风;修身毕生做正直人,锲而不舍,胸怀坦荡。夫妻互敬互爱,炎凉相扶相依,奉高堂吃粗省细。哺子女茹苦含辛。命运多舛而不馁,少年失怙,中年失恃,壮年丧偶;天道酬勤而坚强,饱经沧桑,历尽困苦,安度晚年。精读西游,处世向善;能晓三国,做事严谨。一手颜柳书法,写对联乐赠亲友;满腹经纶文章,做契约喜帮乡邻。显考享寿九十五,为古今稀少;晚辈孝奏顺父祖曾,纵百年无多。
  铭曰:无疾而终,铸德毋忘,寒暑祀祭,时节来向。铭记显考,灿烂耀光,百年正果,万古流芳。铭记显考,大道弘扬,化育深恩,海阔天长。铭记显考,佑护吾邦,小康大有,繁茂永昌。铭记显考,神返圣方,往生富贵,福寿无疆。
  明堂碑文范例
  盖闻礼之有明堂,犹人之有庭房,庭房者人所聚会之所,明堂者神所托佑之地也!承先者非明堂无以颂其德,启后者非明堂无以表其美。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先祖原系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人氏,元末明初离乱之后,洪武年间,朝廷为其拓展西北,镇守西域关隘,以防羌人扰乱,将众多庶民集结于广济寺,强行迁徙,广大移民西渡黄河,跨越黄土高原,进入河西走廊。我始祖始居于山丹卫石峡口堡定羌庙兵站,繁衍生息,后经变故,逐渐分居,自谋生计。
  高祖来丹后,几经辗转,尔后我先祖***择吉地而定居,其名曰***庄子,自此阴阳宅舍而定矣!其阴宅卜茔于驮家湾,遵三元通书,向取辛山乙,依两仪而定位,盘定南针,上通乎天元地元人元之奥妙,下取乎阴水阳水顺水之脉络,地犹牛眠聚于一百五日,天逢马鬣来龙于三十六宫。非神之所昭灵,纳东西南北中之紫气,招春夏秋冬之财源,容金木水火土于一茔,非一墓所罄,故如是哉,唯有明堂焉。则神所凭依者,以此人所庇荫者也,上溯。
  高祖根深叶茂,克猖獗后,瓜瓞绵长,下延乎苗裔源远流长,则戚族蕃昌。我**氏门风,颂美法良,虽沧桑变迁而一以贯之,先祖德笃行旌而彰之,时移吾辈风新尚异,举族生活今非昔比。然,优良传统不可弃也,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此其谓也!
  因遇浩劫,原碑被损,碑迹湮没,后遗失之,无以表述举族之心愿,今逢盛世,人杰地灵,水火相济,人丁兴旺,香火绵长,品物盛昌,耕读有望,为缅怀先祖之宏德,***门后裔合心聚力,虔心勒石,重立明堂且续以世序以表其德。今时值隆冬,人心有感,品物显彰,荐其时迂诸亲友族裔同享其美,此为碑亭而云尔!
  十二世玄孙*** 顿首缮撰
  *门后裔家族 仝立

知识出处

山丹民俗

《山丹民俗》

出版者:敦煌文艺出版社

本书从饮食习惯、节日礼俗、地方方言等方面记述了山丹的民俗文化,反映了山丹地方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的特点。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