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旅游》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317
颗粒名称: 后记
页数: 4
页码: 328-331

内容

世世代代山丹人民,融合了多民族的优秀分子,融合了历朝历代的军旅僧众,融合了国际国内来丹的仁人志士,就是这种“大融合”,为山丹创造了和创造着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这些财富的总和统称为“山丹文化”。
  平常我们所说山丹文化底蕴厚重,这“底蕴”是说“山丹文化”内容翔实,内涵丰富,外延广博,意义深远。这里我们不妨从多视角、多层次来对山丹文化底蕴进行有益的透视和剖析。构成山丹文化的各种元素,有狭义与广义之分,比如精神意志、民族气节、民歌民谣、民风民俗等,属于狭义“山丹文化”现象;再比如丝绸之路(山丹段)、汉明长城(山丹段)、中国“马都”(山丹军马场)、佛寺道观(三佛殿、玉皇观)等,属于广义的文化现象。从山丹文化的微观与宏观方面来看,如山丹民间文学艺术、工艺美术等反映了人民生产生活的某种片段,属于微观的文化现象;而与山丹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山川河流、城池楼阁以及派生的历史事件、人文掌故、道德风范、风俗习惯等体现了山丹人文风物的整体形象,属于宏观的文化现象。从山丹文化的具体与抽象方面来看,山丹“四坝文化”遗址、硖口羊鹿沟“天现鹿羊”岩画、硖口古城、山丹大佛寺、山丹培黎学校等是山丹历史长河的见证,属于具体的文化现象;而焉支山“万国博览盛会”、“四坝文化”和“天现鹿羊”文化、丝路文化、长城文化、焉支山文化、大佛寺佛教文化、路易·艾黎文化、山丹军马场文化等文化遗产,属于抽象的文化现象。广而言之,世世代代山丹人民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一切财富,都属于山丹文化的范畴。
  综上所述,广义的、宏观的、抽象的文化现象是山丹文化,狭义的、微观的、具体的文化现象也是山丹文化。如何将外延宽泛而内涵丰富的山丹文化现象表述的更加具体更加真切,使人们一目了然通俗易懂,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情。我们不妨从这些或宽泛或零碎的文化现象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遴选和挖掘出最普遍、最全面、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作为山丹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样就使山丹文化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位:“世博源地·多彩山丹”。这里,“世博源地”是山丹文化的核心,“多彩山丹”则是山丹文化的价值体系。找准了山丹文化的定位,揭示了山丹文化的内涵,山丹文化的真容便呈现在了世人面前。
  早在隋代,炀帝杨广继位后,立志成就“秦皇汉武之功”。他既有秦皇“统一六国”的雄心,又有汉武扩展疆域的大略。隋时河西主要受北部的突厥、南部的吐谷浑袭扰。致使边防不稳,交通阻隔,朝贡不通,西域各属国受其害。平定突厥、吐谷浑,收复西域诸国,恢复扩展疆域,以胜利展示国力,张扬国威,炫耀中国之盛,是隋炀帝西巡的根本原因。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炀帝率四十万大军西征,重重包围“车我真山”(祁连山八宝河上游,俄博河畔俄博滩一带),大胜吐谷浑。在这次西征中,隋炀帝驾临山丹焉支山,并在象征胜利的焉支山前,举办史无前例的“万国博览盛会”,高昌王、伊吾土屯设及西域27国王公使臣,谒于道左;各国商贾集中贸易,自由交换,骑乘填咽,周亘数十里;复令武威、张掖士女皆佩金玉,披锦缎,盛饰纵观,焚香奏乐,彩舞喧噪,以示中国之盛……
  焉支山前“万国博览会”的举办,不仅因为焉支山是隋炀帝胜利的象征,也因为山丹南有皇家马场防御固若金汤,北有万里长城天堑铜墙铁壁。山丹作为世界博览会的发源地,不仅完成了安定边乱、收复西域诸国,拓展疆域,畅通丝绸古道,繁荣贸易,促进西域多民族融合的大业,也使山丹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得到了长足发展,从而为山丹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世博源地”是山丹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核心所在。
  ——山丹,拥有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一样重要的四坝滩遗址。“四坝文化”,是距今4000年主要分布于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文物专家认为,四坝滩遗址是“一起了不起的考古发现,证明早在几千年前,山丹的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过”。四坝滩遗址出土文物中比较完整的有各类陶器、石器和少量骨器。陶器中素面较多,部分彩陶纹饰清晰,图案对称精美,线条简洁流畅,说明当时的先民们已经掌握了相当的制陶和彩绘技术。出土的石器中有石刀、石斧、石锄和敲砸、刮削器等。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早在4000年前,山丹的先民们不仅学会了制作陶器供生活使用,而且懂得用坚硬的石块打磨工具为生产生活服务。正是他们,用智慧的双手点燃了古代文明的星火,也延续了今天现代文明的文化渊源。
  如果我们把“四坝文化”视为史前人类文明的星火,那么,它点燃和照亮的不仅仅是弱水流域,而应该是整个河西走廊,乃至西部广袤的土地,同时又为山丹文明和山丹文化抹下浓浓的一笔。
  ——山丹又因为位于河西走廊中段,一条横跨亚欧两洲的漫漫丝绸古道从这里通过而享誉古今。相传在我国南北朝(公元420年至公元589年)时期,古罗马国有个名叫查士丁的国王,有喜好穿着打扮的怪癖,国内商人为了巴结讨好国王,向他进献了一批中国丝绸锦缎。查士丁国王如获至宝,一面重赏献宝商人,一面搜罗缝纫精英设置制衣绣房,仿照中国皇帝的龙袍,精心制作了瑰丽新衣。新衣做成后查士丁国王先是在大街上夸衣三日,而后参加欧洲八国歌剧团相聚在古罗马著名的罗索夫剧院的汇演,使舞台上一群红男绿女、俏丽佳人黯然无光。从此,华贵的中国丝绸驰名欧洲市场。大批商人唯利是图,不惜重金雇佣马帮驼队,不辞辛苦横跨欧亚两洲,竞相贩卖中国丝绸。久而久之,在中国与欧洲诸国之间就形成了一条漫漫丝绸之路。后晋天福六年(公元941年),大食国(阿拉伯国家)作家宾墨沿丝绸之路来中国,竟将热闹的删(山)丹城误认为“中国王城”。
  山丹作为河西走廊的重镇,丝绸之路的文明在山丹境内形成的丝路文化,为山丹这座丝路古城抹下了光耀的一笔。
  ——山丹也因为位于河西走廊中段,两条绵延万里的汉、明长城从这里横贯东西而驰名中外。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发动了有名的“河西之战”,大败匈奴。武帝在河西设置了武威郡、酒泉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10年)又分置张掖郡、敦煌郡。为巩固胜利果实,发展农业生产,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在河西屯驻军队,移民屯垦,保障丝绸大道的畅通和商旅往来,于公元前120年始筑河西长城。伟大的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各族劳动人民用智慧和体力,创造的一项极其伟大的建筑工程,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它以其浩大的工程和悠久的历史著称于世。万里长城是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勤劳勇敢、坚强不屈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世界文明宝贵的精神财富。
  山丹境内长城东接永昌县水泉子,西至东乐龙首山脉的烟洞沟。现存有汉代长城(壕沟)60公里,烽燧19座;明代长城(边墙)98公里、烽燧64座。山丹硖口自汉代开凿与西域交通之日起,就成为战事和商旅通行的险扼要隘。远在汉代,汉塞、烽燧、亭障和明长城、坞堡、营盘等都在硖口设置关隘。硖口驿古城堡成为西域军事重地,兵家必争要塞,为防御匈奴进犯,保障丝路畅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汉、明长城在山丹境内形成的长城文化,为山丹这座长城重镇抹下了闻名的一笔。
  ——山丹还因为距县城东南50公里处有一座历史名山焉支山,为河西走廊增添了无限生机,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焉支山扼控甘凉咽喉,山峰绵延,巍峨苍翠,群山各抱地势,峻岭盘踞其中,山上烽燧要布,古垒俨然;地理险要,山势险峻,易守难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车不并驾,骑不双辔,历来为河西军事重地。焉支山松柏常青,草木葱茏,蜂飞蝶舞,鸟语花香,风光旖旎,景色迷人,其人文风物,古往今来多有记载,素有“不是黄山胜似黄山”的美称。焉支山名胜星罗,历史上曾是一个佛教圣地,“宁济公祠”、大佛殿、三佛殿、玉皇观,形成三古一刹佛道并存的文化景观。因此,于1993年批准为省级原始森林公园,2010年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焉支山的文明进步形成的历史文化,为山川秀美的山丹抹下了亮丽的一笔。
  ——山丹仍因为境内拥有气势磅礴的皇家马场,驰名中外。山丹军马场因建于西汉而历史最悠久,成为自汉代以来最大的军马牧养基地,马匹远销欧美和亚洲各国,故称中国“马都”。
  近年来山丹军马场草原已成为全国影视外景拍摄基地之一。《牧马人》《文成公主》《王昭君》《蒙根花》等数十部影视剧在这里相继拍摄。随着改革开放和山丹旅游业的发展,山丹皇家马场大草原自然风光将成为中外游客的旅游胜地。而两千多年来形成的马场文化,将为美丽富饶的山丹抹下辉煌的一笔。
  ——山丹亦因为佛教文化历史悠久,一座建自北魏的千年古刹“山丹大佛寺”,几度毁坏又几番重建。大雄宝殿内设释迦牟尼讲经说法泥胎坐像一尊,高35米。大佛全身用60万张价值240万元人民币的金箔裱贴,使佛像熠熠生辉,气度不凡,给人以威严、慈祥、庄重之感,被海内外佛教界高层人士誉为“天下最大的室内贴金坐佛”。大雄宝殿前面建有南北配殿,配殿内彩塑500罗汉,或坐或立,或说法或诵经,形体有别,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山丹大佛寺古刹以其古老深邃,雄宏壮观,金碧辉煌而肃穆巍峨;释迦牟尼坐佛金身以其形体宏大,慈祥端庄,仪态庄严而深孚信众,这种佛教圣地晨钟暮鼓陶冶情操,讲经说法规劝人心,扬善惩恶,慈悲为怀的佛教文化,为魅力山丹抹下了凝重的一笔。
  ——山丹更因为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新西兰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路易·艾黎,在这里工作生活了近10年,创办了以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理论联系实际为办学宗旨的培黎工艺学校,为新中国的黎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而享誉世界。
  1944年10月,艾黎将陕西双石铺创办的培黎工艺学校迁到甘肃山丹县,一度发展到近600人的办学规模。艾黎在山丹办学十年,称山丹为“第二故乡”。新中国成立后,他奋斗35年,恢复了国际“工合”,重建了山丹培校,并将一生搜集和珍藏的近4000件中国古文物、艺术品和大批图书捐赠给山丹。他的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创造实践的教育思想、博爱和谐的教育理念所形成的艾黎文化,为山丹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抹下了光辉的一笔。
  围绕“世博源地”这一山丹文化的核心,综合构成“多彩山丹”的山丹文化价值体系,将山丹“四坝文化”史前人类文明的底气,山丹境内丝绸之路横跨亚欧的浩气,山丹汉明长城绵延万里的名气,山丹军马场草原无边无垠的大气,山丹焉支山峻巍嵯峨的秀气,山丹坐佛普度众生的灵气,国际友人路易·艾黎的洋气,山丹人民勤劳淳朴的福气融为一体,作为山丹文化的基石,大力弘扬山丹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发展山丹旅游经济,加快山丹旅游产业示范县建设步伐,具有重要的现时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基于此,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一名山丹公民,没有理由不为宣传山丹尽一份应尽的义务,没有理由不为山丹发展做一些有益的工作!于是乎,在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夜以继日,孜孜不倦,任劳任怨,笔耕不辍,编著了这部《山丹旅游》。掩卷伊始幸得旅游业内人士不吝指导斧正,更有文学热心者王世积、郭勇、赵文成、陈多明先生增删勘正润玉,至此一一致谢!并向文集中未经征询所引图文作者郭兴圣、陈希儒、王国华、赵谦玺、王吉祥、周玉梅等先生,谨此一一诚恳致歉!因山丹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人文掌故曲折深邃,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笔者才疏学浅,且业余时间仓促,不揣简陋,下笔千言,讹舛误谬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编著者
  一〇一一年五月一稿
  二〇一二年十月二稿
  二〇一三年六月三校

知识出处

山丹旅游

《山丹旅游》

出版者:敦煌文艺出版社

本书把自然风物与人文掌故、历史追溯与现实开掘、博物考证与野史传说、实证科学与文学艺术、典雅文章与民间文学、景区景点与地方特产、旅游产业与地域文化较好地融合在一起,深入浅出地描述了山丹县“四线五景区”的风物,展现了“世博圣地、五彩山丹”的特色旅游内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