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工艺美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旅游》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308
颗粒名称: 民间工艺美术
分类号: J528
页数: 5
页码: 263-26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丹县的民间工艺美术,其中包括了古朴典雅的山丹烙画、栩栩如生的民间剪纸与刺绣、品种繁多的民间面塑等。
关键词: 民间 工艺美术 山丹县

内容

(一)古朴典雅的山丹烙画
  “山丹烙画”是在我县古老的民间火烫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种工艺美术品。早时,这里的农牧民就用烧红的火钎,在木制农具和器物上烫烙各种不同的印记符号,作为识别的标志。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把烫烙印记发展为一种工艺技术,开始在日常生活用的木碗、木勺、木盘和筷子上烫烙各种喜爱的装饰花卉图案,以美化生活,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旧时山丹农村举行婚礼,青年男女在娶亲仪式上要用烙有男女裸体幼童的红漆筷子吃饭,表达两情相悦,白头偕老之意。到了明清时期,火烫工艺被广泛应用到木制家具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火烫工艺。清代末年,由于经济萧条和油漆绘画的广泛使用,火烫工艺逐渐衰退,濒临失传。旧时山丹烙画的主要特点是吸收中国水墨画的表现技法,将山水、花鸟、人物等烙于器物表面,图案美观大方、古色古香,造型栩栩如生、活灵活现,风格古朴典雅、清新秀丽,给人以入木三分的碑刻感受。由于碳化等原理,图案经久而不褪色,具有很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1979年,山丹县美术工作者在普查民间美术过程中,发现了这一古老的民间工艺。经过反复研究试验,以电烙铁取代火纤,以优质的椴木胶合板取代木板,集绘画书法、装潢、镶嵌等工艺精心研制,开始了山丹烙画的继承和创新工作。山丹烙画融中国水墨画技法、漆法、装裱、镶嵌等工艺于一体,选材广泛,亦工亦写,亦大亦小,山水、花卉、人物皆可入画;尤以棕色为基调,精致典雅,古色古香,具有很高的装饰和观赏价值。
  1980年春,山丹烙画首批样品问世,即引起省内外专家的高度关注和好评。1984年,山丹烙画首次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入大型丛书《当代中国的工艺美术》,向国外介绍。此后,被誉为“甘肃一绝”的山丹烙画多次参加国家、省级重大展览及深圳全国工艺美术展览,获优秀工艺美术产品奖,“兴陇杯”铜奖、“天马奖”,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名声大振,畅销国内外,部分山丹烙画精品先后被香港、新西兰、日本、美国、英国皇家博物馆、中国驻美国俄州领事馆和中国美术馆收藏。
  (二)栩栩如生的民间剪纸与刺绣
  剪纸起源于汉代,至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清朝中期以后繁盛起来。山丹民间剪纸历史悠久,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浓厚的地域特色。旧时,农村因受条件限制,缺乏高雅装饰,农村妇女多以简单的剪纸图案代替书画点缀房间。她们借剪纸创作,寄托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在,全县各乡镇都有一批剪纸高手。山丹民间剪纸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花、鸟、虫、鱼、山水、动物、人物皆可入画,主要反映人们对吉祥如意、安康幸福的审美追求。刀法上有粗犷豪放,亦有精致细腻;表现手法上既有写实,更富有夸张。图案大多讲究工正、对称、连贯,各类造型准确生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山丹县美术工作者曾在李桥周庄村发现一位70多岁周姓村妇,是当地闻名远近的剪纸能手,她能在几分钟内剪出各类栩栩如生的鸡、狗、猴、猫等动物。省工艺美术学会闻讯后曾特意派专家来山丹调查访问此人,她的娴熟而精湛的技艺,赢得专家们的阵阵赞叹。80年代初,山丹民间剪纸作品曾被省和国家民间艺术研究机构专家征集,进行集中展示和收藏研究。专家们认为,山丹民间剪纸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富有研究和传承价值。
  近年来,山丹县以文化馆原烙画厂女工周玉梅、张春玲为代表的剪纸艺术后起之秀,在继承民间剪纸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绘画构图造型技巧,丰富剪纸艺术的表现手法,拓展表现题材内容、创作出了大批富有时代精神的剪纸艺术作品,使剪纸不仅能表达情趣,而且能表现情节。《周玉梅剪纸集》是欣赏、纪念、馈赠、收藏的上乘之作。她创作的《红楼梦剪纸连环画》,参加了兰洽会期间由省文联、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的首届甘肃省文化产品博览会,受到众多专家和广大观众的认同和好评,荣获“全省首届民间工艺美术百合花奖”银奖。
  除烙画、剪纸等民间工艺美术外,在刺绣、根雕、石刻等方面,山丹亦不乏能工巧匠。特别是当地农村妇女的针工、刺绣才艺代相传,她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和辛勤的劳动为我县的民间工艺美术事业默默奉献,传承技艺。
  (三)品种繁多的民间面塑
  山丹民间面塑食品的品种繁多,分蒸、烙、炸、烤四种类型。制作工艺手法上也各有讲究。
  1.蒸馍的制作、名称与形状:蒸馍的制作时取留存发酵的发面(称为“酵头子”)少许,泡软和未经发酵的小麦面粉按比例和匀,等再次发酵后按所蒸馍的多少接面(发面和死面和匀),待全部接面发酵好后,揣入灰碱水兑少许干面和匀,揪成大小适中的剂子,揉成馒头状,然后塑成各种形状入蒸锅蒸制。蒸馍的名称按制作方法的不同有馒头、油转转、包子、面桃、花卷、月饼、“狗舌头(比月饼大的馍)”等。
  2.烙馍的制作、名称与形状:烙馍是用“铁鏊子”或平底锅烙制的一种馍,发酵面剂子制作与蒸馍类同。铁鏊有鏊盖和鏊底组成,鏊盖上装好燃烧的煤块或木炭,吊在灶房屋梁上采用杠杆原理揭开或盖上。鏊底安装在大灶锅台上,鏊底抹清油摆放好塑成各种形状的面饼待烙制,鏊底用柴火烧。当鏊盖盖好鏊底,鏊中的面饼上下均匀受热,烤制一定时间,待鏊盖周围热气散尽,启盖挪动烤制不均匀的面饼,合盖继续烤制一定时间,约莫上火均匀熟透,再次启盖出锅,用沾有清油的软面搓擦,使之黄亮鲜艳、香酥暄柔,也称“干粮”。这种干粮大小、形状因烙制者的兴趣和手艺而定。干粮种类很多,烙制的较大的干粮称为“锅盔”;卷上食用香料,将面头拉成各种形状,擀成饼烙制出锅,称为“窝酥子”“卷干粮”;将面饼拉做出各种花形,擀成饼烙制出锅,称为“花干粮”,有五角星、八角梅等,是年节(主要在过年和中秋节时制作)时农家主要的馍类食品,也是农家走亲访友的上乘礼品。如果小麦面粉不用发酵,面粉用烫水烫死(称为“死面”),擀面张、抹清油、卷香豆子等食用香料,再擀成面饼入锅,平底锅抹清油烙制,待一面黄亮时,翻转烙制另一面,至熟出锅,油光黄亮香软可口,称为“死面油糊煊”。如果卷了葱花,称为“葱花饼”;面中揣进黄参烙出来,称为“黄参油饼”。
  3.炸馍的制作、名称与形状:炸馍是农家别具特色的食品,做法简捷多样。面粉发酵过程与馒头相同,发面涉清油和油面揉匀,搓成圆条揪出大小适中的剂子,揉成馒头状擀成面饼,制作成各种形状,入锅清油煎至一面黄亮,翻转煎另一面黄亮至熟出锅,黄亮柔脆油香爽口,几乎家家都做炸馍,而且人人喜食。上好的炸馍色泽鲜艳,造型新颖,金黄好看,酥软柔精,香甜适口,催人食欲。是招待客人或走亲访友的佳品,谁家的炸馍式样好,色泽正,可显示主妇的手艺高超。炸馍的名称按制作方法的不同有油饼子、油馃子、麻花又称“油棒子”、馓子等。
  4.烤馍的制作、名称与形状:烤馍是发酵后的发面擀成椭圆形薄饼,抹上清油,撒上红曲、姜黄或香豆面等香料,卷成圆筒切成段。将面卷直立拼接成圆形,放在用生铁铸造的“烧盒子锅”中加盖,埋入煨烧的柴草火中烘烤。约莫烧熟后,扒开火堆,取出烧盒子锅,揭开盖,烧好的馍出锅。外表黄亮酥脆,层层红黄相间,味道喷香,久贮不霉,称为“烧盒子”。
  5.祭馍的制作、名称与形状:祭馍顾名思义就是摆祭的馍。自古以来山丹民间老人去世后,在祭祀时有摆祭的习俗。“祭”是指专门用来祭祀的各种馍和其他祭品,“摆祭”就是将丧家做好的家祭和亲戚友朋带来的祭品、供品摆出来,一方面通过摆祭的形式来祭祀亡灵,体现悼念活动的隆重;另一方面展示丰厚的祭品,以显示吊者的孝心和女人们做祭品的高超手艺。摆祭时将桌子、门板拼起来,铺上麻纸,祭品摆在其上。祭品按种类分为大禄祭、三升祭等。大禄祭又叫“石二祭”,即由一石二斗小麦磨的面粉做成,分蒸、炸、烙、烤四种,共40个空壳郎蒸馍,分为8组,每组的第一个馍上做出五颜六色的花朵;共40个实心炸馍,盛8大盘,有大油饼、大油馃、糖花、荷花等;共40个烙、烤馍,盛8中盘,有锅盔、面包、点心、饼干等;共40个蒸馍,盛8小盘,有狮子、老虎、鸽子、鸭子等,另加8样吊礼,有奠洋、供酒、肉方、挽匾、挽幛、花圈、奠纸、柔毛(羯羊)等。三升祭又叫小八盘祭,由三升面粉做成,共20个空壳郎蒸馍,撂成4组,每组的第一个馍上做出五颜六色的花朵;外加共20个剪嘴面桃和其他供品等。

知识出处

山丹旅游

《山丹旅游》

出版者:敦煌文艺出版社

本书把自然风物与人文掌故、历史追溯与现实开掘、博物考证与野史传说、实证科学与文学艺术、典雅文章与民间文学、景区景点与地方特产、旅游产业与地域文化较好地融合在一起,深入浅出地描述了山丹县“四线五景区”的风物,展现了“世博圣地、五彩山丹”的特色旅游内涵。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山丹烙画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