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表演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旅游》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306
颗粒名称: 民间表演艺术
分类号: K892.24
页数: 4
页码: 257-26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丹县民间的表演艺术,山丹民间传统风格的文娱活动分为五大类,一是闹社火,年节期间由地方上组织,众多群众参加,组成社火队伍,走村串户演唱,包括跳秧歌、踩高跷、赶旱船、耍狮子、耍龙等;二是唱大戏,在村镇或群众相对集中地搭起戏台,请来戏班子专场演出,以及富盈人家唱堂会等;三是曲艺演唱会,由民间艺人自发组织,自演自娱自乐;四是念宝卷,由一人唱卷,一人(或数人)接卷(和唱),众人倾听的一种说唱文学艺术,民间广为流行,深受群众喜爱;五是茶社、酒肆乃至家户设局的说书会、故事会等。
关键词: 民间 表演艺术 山丹县

内容

民间开展有益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既繁荣传统民族文化,又宣传仁爱道德、扬善惩恶,劝化人心寓教于乐,且烘托喜庆气氛,充实群众文娱生活。山丹民间传统风格的文娱活动分为五大类,一是闹社火,年节期间由地方上组织,众多群众参加,组成社火队伍,走村串户演唱,包括跳秧歌、踩高跷、赶旱船、耍狮子、耍龙等;二是唱大戏,在村镇或群众相对集中地搭起戏台,请来戏班子专场演出,以及富盈人家唱堂会等;三是曲艺演唱会,由民间艺人自发组织,自演自娱自乐;四是念宝卷,由一人唱卷,一人(或数人)接卷(和唱),众人倾听的一种说唱文学艺术,民间广为流行,深受群众喜爱;五是茶社、酒肆乃至家户设局的说书会、故事会等。
  (一)声情并茂的太平车舞
  “太平车舞”是集民间音乐、舞蹈、戏曲为一体的一种独特的民间音乐舞蹈艺术形式。它由山丹东乐乡城西村的村民们在封闭保守的条件下世代传承下来,其历史渊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明代。据传,明洪武时,大量陕西农民被征迁至新疆屯田戍边,其中一支陕西移民在西迁途中路经东乐城西,有感于当地人们的热情款待,再加看到当地民众热爱社火表演,遂将太平车舞与耍龙特技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东乐城西村民,与他们共同交流、娱乐。自此,这两样社火绝技得以在东乐城西世代相传至今。旧时,得太平车舞真传的是城西李其才一家及翟耀成兄弟三人。至今,这两家后代仍是城西村社火活动的骨干力量。
  东乐乡城西村历来民间文艺活动就比较活跃,有自己的一整套社火班子。表演的社火种类大约有八套以上,如龙灯、舞狮、太平车、铁芯子、旱船、高跷、竹马子、风火车等。其中,“太平车”可谓独此一家。同时,他们还有自己特定的社火表演会,叫做“龙土会”,时间在农历二月初二,“二月二龙抬头”,举行这样的社火是为了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人寿年丰。“龙土会”曾有自己严密的组织章程,包括对“太平车”这样的“绝活”,有“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规定;在活动时间上,有“三年两头耍,三年两不耍”的限制性规矩。早年,“龙土会”在进行社火排演时,集中在一个封闭的大庄子里进行,文武乐队和所有角色均由本村人担任,自演自乐,技艺皆不外传。
  “太平车舞”主要道具叫“太平车子”,这一舞蹈形式因此得名。“太平车舞”表演的内容为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段。唱词、道具文雅、清秀,当源于文人之手。音乐曲调为当地民歌、民间小调组成。曲调优美动听,节奏明快,与舞蹈、唱词和谐统一,且能满足剧情喜怒哀乐各种感情表现需要。太平车舞有歌、有舞,有故事情节,表演时文武乐队伴奏齐全,推车的老翁,坐轿的莺莺,其表演功夫均在车舞上,车子前进、后退、辗转起伏轻盈飘逸,配合默契,骑马的张生,挑担的书童,舞扇伺候在轿车左右的丫环红娘,舞步情态各异,与轿车相互应,组成了一幅完美的送别行路图。
  “山丹太平车”曾在1953年参加过省上的民间文艺调演。1985年,经加工改编后,以新的内容参加全省民间民族音乐舞蹈选拔赛。近年来,又被改编为大型群体广场舞蹈,多次参加(地)市调演、庆典活动并获奖。2000年春节,中央电视台和甘肃省电视台组成的“新春走河西”专题报道组来山丹做专题采访,“太平车舞”作为该活动的主要内容被摄像录制,在中央电视台和甘肃电视台宣传报道。
  (二)旋转在酒杯中的胡腾舞
  “胡腾舞”是流传于西北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唐代宗时,河西、陇右一带二十余州被吐蕃占领,原来杂居在该地区的许多胡人流落异乡,有的以民族歌舞谋生,有的以做边贸生意为生。在绵延千余里的祁连山下,有一片辽阔的大马营草原,胡人牵着驼队,驮着皮货,来此与来自中原的丝绸、瓷器进行交换。当买卖成交后,双方便饮酒作乐,每每酒兴大发酒至酣时,胡儿便乘兴在推杯把盏中旋转腾舞,故称为“旋转在酒杯中的胡腾舞”,由是“胡腾舞”便在河西走廊一带流传开来。“胡腾舞”集中体现了东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是西域各族文化乃至西亚文化与中原文化在河西走廊共同孕育的结晶,它的产生和流传,是古代民族大融合的气候条件下各族艺术的相互吸纳和借鉴。经过不断的加工提炼,“胡腾舞”受到河西各族人民的喜爱,并很快风靡唐都长安,同时还被引入宫廷,成为宫廷乐舞。
  唐代诗人李端的《胡腾儿》诗,就是描写“胡腾舞”的典型篇章。全诗如下:
  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
  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
  帐前跪作本音语,拈襟摆袖为君舞。
  安西旧牧收泪看,洛下词人抄曲与。
  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
  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
  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
  丝桐急奏一曲终,呜呜画角城头发。
  胡腾儿,胡腾儿,家乡路断知不知?
  李端的诗对胡腾舞人的身世、相貌、服饰打扮,舞蹈的动作特点作了生动具体的描绘和记录。为再现这一很有影响的民族民间舞蹈形式,并使它得以继承和发展,山丹县文化艺术工作者根据流行于山丹民间的部分零星散碎动作,结合李端诗中的详尽描述和其他文献资料研究,并参照路易·艾黎捐赠给山丹的珍贵文物“胡腾舞铜人”造型,在省、地音乐舞蹈专家的指导下,反复研练,精心编排,成功地再现了古老民间音乐舞蹈“胡腾舞”的风采。1986年,山丹县文化馆编排的双人“胡腾舞”参加全省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调演,获创作、表演两个铜奖。
  “胡腾舞”的腾、踏、跳、跃,动作粗犷,节奏急蹴,表现了西部民族豪放、质朴、坚强的性格特征和朴实激昂的情感宣泄,加上饮酒的情景,动作更加突出,强化了该舞的地域特色,民间又称之为“醉舞”。
  近些年来该舞又被改编为大型广场舞蹈,多次参加张掖(地)市大型文化活动,并获奖,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尤其是其欢快、奔放、高强度、大运动量的动作特征,非常适合年轻人表演,也符合当今时代特征。
  (三)惊险刺激的高台舞狮
  山丹民间舞狮有悠久的历史。全县各乡都有舞狮的传统。狮子在民间被视为力量和正义的象征,是吉祥雄健的体现,因此舞狮之风经久不衰,备受人们喜爱。舞狮者要有强健的体魄,有一定的武术功底,动作要敏捷灵活,首尾舞者要配合默契。平地舞狮体现狮子的威严、雄猛,关键在于表演生动、活泼。高台舞狮除注重神态动作外,主要体现的是一种胆略和气魄,是技巧、力量和胆识的综合体现,展示的是一种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精神。对于舞狮者来说,武功、技巧、力量、胆量缺一不可。“高台舞狮”的高潮和精华部分是在8-10米(桌子搭建)的高台上表演挺立、翻滚、扑卧、站桩等高难度动作,较之平地舞狮更惊险、更刺激、更富观赏性。由于高台舞狮要求有扎实的武术功底和舞狮技艺,山丹仅有位奇镇芦堡、新开等少数几个练习传统武术的村能表演这种“绝活”。芦堡村的高台舞狮曾多次代表县上参加(地)市调演,并每次皆获高等次奖励。

知识出处

山丹旅游

《山丹旅游》

出版者:敦煌文艺出版社

本书把自然风物与人文掌故、历史追溯与现实开掘、博物考证与野史传说、实证科学与文学艺术、典雅文章与民间文学、景区景点与地方特产、旅游产业与地域文化较好地融合在一起,深入浅出地描述了山丹县“四线五景区”的风物,展现了“世博圣地、五彩山丹”的特色旅游内涵。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胡腾儿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