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编 文化艺术、美食特产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旅游》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302
颗粒名称: 第七编 文化艺术、美食特产篇
分类号: G127.42;TS971
页数: 35
页码: 251-285
摘要: 本编记述了山丹县文化艺术、美食特产,其中包括了书画、名著、民间艺术、说唱艺术、工艺美术、旅游产品、铜人、羊肉、塞乡酒、风味小吃等。
关键词: 文化艺术 美食特产 山丹县

内容

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曾说:“经济是历史的骨骼,政治是历史的血肉,文化艺术是历史的灵魂”。《山丹史话》选材广泛,内容翔实,大凡重要的经济变革、历史事件、著名战争、科学技术、教育文化、民俗风情、宗教人物等,多摘其精髓,予以介绍。
  山丹书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县内一批文学社团如“幼芽”“无名草”“新星”等应运而生。1992年县文联创刊《焉支山风情》文学杂志,后改刊《焉支山》,为大批青年文学爱好者开辟了处女地。同时,在“焉支山文学笔会”的带动下,山丹作者纷纷出版文学专集(附:山丹作者出版个人专集一览表)。
  21世纪,为了弘扬山丹文化,扩大山丹知名度,加大对山丹旅游的宣传力度,山丹县委、县人民政府先后出版了《山丹县志》《山丹放歌》《山丹史话》《山丹画册》等书画专集。
  《山丹放歌》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集《山丹放歌》由袁第锐、张克复,陈希儒先生主编,共收编诗、词、曲、赋601首,分为“当代浩歌”“诗海遗韵”两部分。《山丹放歌》中的诗作,或咏古或颂今,或寄情山水托物言志或写人叙事直抒胸怀,或率真质朴略无雕饰或工于格律典雅深沉,较为全面深刻地反映了改革开放30年来,山丹城乡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取得的进步和发展,艺术地摄取了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场景,展现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朝气蓬勃地致力经济建设,共建美好家园的精神风貌。
  《山丹史话》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山丹史话》是一部反映山丹历史文化的着力之作。《山丹史话》记述了山丹自有人类活动至今4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收编史话散文75篇,分为“千年沧桑”“岁月如歌”“名人轶事”“名山胜景”“文物古迹”“灿烂文化”“物华天宝”共七部分。《山丹史话》注重挖掘反映山丹历史的珍贵史料,尤其是运用近年来文史和考古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历史人物和事件,作了客观的分析和评述;在体例和写法上,匠心独具,既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又具体细微,生动有趣,集历史性、文学性、趣味性于一体,以轻松流畅的笔触,用漫谈讲述的方法,娓娓道来,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曾说:“经济是历史的骨骼,政治是历史的血肉,文化艺术是历史的灵魂”。《山丹史话》选材广泛,内容翔实,大凡重要的经济变革、历史事件、著名战争、科学技术、教育文化、民俗风情、宗教人物等,多摘其精髓,予以介绍。可以说是一部有骨骼、有血肉、有灵魂,形象生动,独具特色的通俗历史读物。
  《山丹画册》
  山丹,雄居河西,横亘塞北,南仰祁连,北倚龙首;东锁金川而扼甘凉,北镇河西而控漠北;四山怀抱,山之丹心,弱水西去,两河中流;地灵人杰,
  物阜民盈,河西重镇,丝路著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丝绸古道之要隘。境内的焉支山,曾因隋炀帝西巡时,在这里召开“万国博览盛会”,被誉为世界博览会发源地,当年“世博圣地”的宏大场面,以题为《焉支盛会·隋朝张掖万国博览会》巨幅画作,有幸在第41届上海世博会甘肃展馆中参展,从而博得世界游客的一片喝彩。
  山丹虽地处西部边陲,但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焉支山,有世界第一大马场“中国马都”——山丹军马场草原,有称为“中国露天长城博物馆”的汉明长城、烽燧,有著名国际友人路易·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和山丹艾黎新西兰国际旅游村,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佛山公园和国内最大的室内贴金泥胎坐佛等等。这一切都为山丹创建县域旅游产业示范县奠定坚实的基础。积极开辟“世博圣地”“五彩山丹”旅游黄金线路,努力打造“焉支风”“马场梦”“长城魂”“艾黎情”“佛山缘”精品旅游景点,是发展山丹旅游产业的当务之急。为了展示山丹形象,弘扬山丹文化,宣传山丹旅游事业,山丹县委、县人民政府周密策划,精心制作,出版了这本精美的《山丹画册》。
  小楷手抄本四大名著
  山丹籍七旬老中医张文厚先生,退休后十余年间,以惊人的毅力用小楷毛笔全文抄写完了竖版《三国演义》《水浒全传》《红楼梦》《西游记》四大名著并装帧成册珍藏。张老先生一生在专攻医术治病救人的暇隙,酷爱书法,练就一手泼墨功夫。退休后小楷他用抄写四大名著全文,已经具备了遒劲老道的力笔和自由洒脱的神韵。他每天正楷抄书不止,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孜孜不倦一丝不苟,点如桃撇如刀,点点圆润酣畅,撇撇遒劲俊逸;横平竖直肥瘦得当,字字工工整整,句句潇洒奔放,墨香四溢,墨彩淋漓。他抄写的正楷竖版本四大名著,堪创世界吉尼斯纪录。
  山丹民间艺术
  艺术是一种很重要、很普遍的文化形式,亦是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文字、绘画、雕塑、工艺、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任何可以表达美的行为或事物,皆属艺术。山丹民间艺术有文化、娱乐、文学等多种形式,这里侧重介绍民间表演艺术、民间工艺美术、民间说唱艺术。
  山丹置县2100多年来,其特殊的地理、历史背景,为独特而丰富的民间民俗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勤劳智慧的山丹人民与不断穿梭往来于斯的西域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和孕育了璀璨夺目的山丹民间艺术。
  民间表演艺术
  民间开展有益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既繁荣传统民族文化,又宣传仁爱道德、扬善惩恶,劝化人心寓教于乐,且烘托喜庆气氛,充实群众文娱生活。山丹民间传统风格的文娱活动分为五大类,一是闹社火,年节期间由地方上组织,众多群众参加,组成社火队伍,走村串户演唱,包括跳秧歌、踩高跷、赶旱船、耍狮子、耍龙等;二是唱大戏,在村镇或群众相对集中地搭起戏台,请来戏班子专场演出,以及富盈人家唱堂会等;三是曲艺演唱会,由民间艺人自发组织,自演自娱自乐;四是念宝卷,由一人唱卷,一人(或数人)接卷(和唱),众人倾听的一种说唱文学艺术,民间广为流行,深受群众喜爱;五是茶社、酒肆乃至家户设局的说书会、故事会等。
  (一)声情并茂的太平车舞
  “太平车舞”是集民间音乐、舞蹈、戏曲为一体的一种独特的民间音乐舞蹈艺术形式。它由山丹东乐乡城西村的村民们在封闭保守的条件下世代传承下来,其历史渊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明代。据传,明洪武时,大量陕西农民被征迁至新疆屯田戍边,其中一支陕西移民在西迁途中路经东乐城西,有感于当地人们的热情款待,再加看到当地民众热爱社火表演,遂将太平车舞与耍龙特技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东乐城西村民,与他们共同交流、娱乐。自此,这两样社火绝技得以在东乐城西世代相传至今。旧时,得太平车舞真传的是城西李其才一家及翟耀成兄弟三人。至今,这两家后代仍是城西村社火活动的骨干力量。
  东乐乡城西村历来民间文艺活动就比较活跃,有自己的一整套社火班子。表演的社火种类大约有八套以上,如龙灯、舞狮、太平车、铁芯子、旱船、高跷、竹马子、风火车等。其中,“太平车”可谓独此一家。同时,他们还有自己特定的社火表演会,叫做“龙土会”,时间在农历二月初二,“二月二龙抬头”,举行这样的社火是为了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人寿年丰。“龙土会”曾有自己严密的组织章程,包括对“太平车”这样的“绝活”,有“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规定;在活动时间上,有“三年两头耍,三年两不耍”的限制性规矩。早年,“龙土会”在进行社火排演时,集中在一个封闭的大庄子里进行,文武乐队和所有角色均由本村人担任,自演自乐,技艺皆不外传。
  “太平车舞”主要道具叫“太平车子”,这一舞蹈形式因此得名。“太平车舞”表演的内容为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段。唱词、道具文雅、清秀,当源于文人之手。音乐曲调为当地民歌、民间小调组成。曲调优美动听,节奏明快,与舞蹈、唱词和谐统一,且能满足剧情喜怒哀乐各种感情表现需要。太平车舞有歌、有舞,有故事情节,表演时文武乐队伴奏齐全,推车的老翁,坐轿的莺莺,其表演功夫均在车舞上,车子前进、后退、辗转起伏轻盈飘逸,配合默契,骑马的张生,挑担的书童,舞扇伺候在轿车左右的丫环红娘,舞步情态各异,与轿车相互应,组成了一幅完美的送别行路图。
  “山丹太平车”曾在1953年参加过省上的民间文艺调演。1985年,经加工改编后,以新的内容参加全省民间民族音乐舞蹈选拔赛。近年来,又被改编为大型群体广场舞蹈,多次参加(地)市调演、庆典活动并获奖。2000年春节,中央电视台和甘肃省电视台组成的“新春走河西”专题报道组来山丹做专题采访,“太平车舞”作为该活动的主要内容被摄像录制,在中央电视台和甘肃电视台宣传报道。
  (二)旋转在酒杯中的胡腾舞
  “胡腾舞”是流传于西北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唐代宗时,河西、陇右一带二十余州被吐蕃占领,原来杂居在该地区的许多胡人流落异乡,有的以民族歌舞谋生,有的以做边贸生意为生。在绵延千余里的祁连山下,有一片辽阔的大马营草原,胡人牵着驼队,驮着皮货,来此与来自中原的丝绸、瓷器进行交换。当买卖成交后,双方便饮酒作乐,每每酒兴大发酒至酣时,胡儿便乘兴在推杯把盏中旋转腾舞,故称为“旋转在酒杯中的胡腾舞”,由是“胡腾舞”便在河西走廊一带流传开来。“胡腾舞”集中体现了东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是西域各族文化乃至西亚文化与中原文化在河西走廊共同孕育的结晶,它的产生和流传,是古代民族大融合的气候条件下各族艺术的相互吸纳和借鉴。经过不断的加工提炼,“胡腾舞”受到河西各族人民的喜爱,并很快风靡唐都长安,同时还被引入宫廷,成为宫廷乐舞。
  唐代诗人李端的《胡腾儿》诗,就是描写“胡腾舞”的典型篇章。全诗如下:
  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
  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
  帐前跪作本音语,拈襟摆袖为君舞。
  安西旧牧收泪看,洛下词人抄曲与。
  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
  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
  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
  丝桐急奏一曲终,呜呜画角城头发。
  胡腾儿,胡腾儿,家乡路断知不知?
  李端的诗对胡腾舞人的身世、相貌、服饰打扮,舞蹈的动作特点作了生动具体的描绘和记录。为再现这一很有影响的民族民间舞蹈形式,并使它得以继承和发展,山丹县文化艺术工作者根据流行于山丹民间的部分零星散碎动作,结合李端诗中的详尽描述和其他文献资料研究,并参照路易·艾黎捐赠给山丹的珍贵文物“胡腾舞铜人”造型,在省、地音乐舞蹈专家的指导下,反复研练,精心编排,成功地再现了古老民间音乐舞蹈“胡腾舞”的风采。1986年,山丹县文化馆编排的双人“胡腾舞”参加全省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调演,获创作、表演两个铜奖。
  “胡腾舞”的腾、踏、跳、跃,动作粗犷,节奏急蹴,表现了西部民族豪放、质朴、坚强的性格特征和朴实激昂的情感宣泄,加上饮酒的情景,动作更加突出,强化了该舞的地域特色,民间又称之为“醉舞”。
  近些年来该舞又被改编为大型广场舞蹈,多次参加张掖(地)市大型文化活动,并获奖,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尤其是其欢快、奔放、高强度、大运动量的动作特征,非常适合年轻人表演,也符合当今时代特征。
  (三)惊险刺激的高台舞狮
  山丹民间舞狮有悠久的历史。全县各乡都有舞狮的传统。狮子在民间被视为力量和正义的象征,是吉祥雄健的体现,因此舞狮之风经久不衰,备受人们喜爱。舞狮者要有强健的体魄,有一定的武术功底,动作要敏捷灵活,首尾舞者要配合默契。平地舞狮体现狮子的威严、雄猛,关键在于表演生动、活泼。高台舞狮除注重神态动作外,主要体现的是一种胆略和气魄,是技巧、力量和胆识的综合体现,展示的是一种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精神。对于舞狮者来说,武功、技巧、力量、胆量缺一不可。“高台舞狮”的高潮和精华部分是在8-10米(桌子搭建)的高台上表演挺立、翻滚、扑卧、站桩等高难度动作,较之平地舞狮更惊险、更刺激、更富观赏性。由于高台舞狮要求有扎实的武术功底和舞狮技艺,山丹仅有位奇镇芦堡、新开等少数几个练习传统武术的村能表演这种“绝活”。芦堡村的高台舞狮曾多次代表县上参加(地)市调演,并每次皆获高等次奖励。民间说唱艺术民间说唱艺术是通过说唱的表演形式,形成互动愉悦身心,熏陶感染陶冶情操,丰富生活活跃文化的艺术形式,比如戏剧、曲艺、民歌、说书、社火、花灯、游戏等。山丹特定时期艺术表演的活跃程度,直接反映了这一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
  (一)说书
  说书,一般指只说不唱的曲艺,如宋代的讲史、元代的评话,以及现代的评书等。有时也作广义使用,兼指某些有说有唱的曲艺,如弹词、大鼓等。
  山丹的说书最初是由盲人行乞、谋生的一种手段演变而来的。旧社会,因出麻疹或其他原因致盲的孩子,为谋求生存,父母在他们刚刚懂事的时候,就送他们拜师学书演唱。学成后,就走乡串村说、唱,混一碗饭吃。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说书逐渐登堂入室,成为人民大众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
  广义的说书,还要用几样简单的乐器,最初用琵琶,后来逐渐被淘汰改用三弦。说书人除了抱在怀中的三弦外,便是绑在右小腿上的“刷板”,这是说书人的主要“打击乐器”。三四片两寸宽、不足尺长的杜梨木,熏干刨光后,上端打上两只小眼儿,用羊皮绳或细麻绳穿绾起来,组合成类似于“快板”一样的乐器,演唱时将下片牢牢地捆绑在右小腿上,利用脚尖的闪动,带动其发响。此外,说书人在自己的右手虎口上,还要挽上一个小“莲花乐”,利用弹拨三弦时的颤动而发响。有了这个莲花乐,弹三弦就有了很别致的声音,顿时显得热闹了许多。狭义的说书,以一人表演为主。一张桌子、一块醒木、一把扇子、一张嘴巴,甚至什么道具都没有,单凭说书人一张嘴巴,就可以让听众听得津津有味、忘乎所以。而且,说书不拘环境场面随处设局,男女老少听众往那里一围,说书人往中间一坐,嘴一张就摇头晃脑,指手画脚,嬉笑怒骂,表情夸张;时而扮男,时而扮女,幽默滑稽,令人目不暇接,啼笑不止。说到高潮时,场内不时爆发出哄堂大笑,整个场面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说到悲苦时,艺人声音嘶哑,如泣如诉,声泪俱下,听众也往往情不自禁,泪流满面。说书人乘势声音低沉,似断非断,悲怆凄凉,痛不欲生,整个书场无人不悲、无人不恸。
  旧时,民间文化生活单调,说书是一种愉悦生活,寓教于乐的有效形式。说书艺人在说书前,往往要加一段精彩的“闲话”作为开场白,用来吸引听众,然后才开始说正本。正本书如《铡美案》《五女兴唐传》《薛仁贵征西》《杨家将》《三侠五义》《封神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都是一些可说性很强的经典名著。说书人可根据时间长短,安排开说的内容,可以用一段时间展开说全本,也可以截取某部书的某个精彩片段来说。每逢过庙会、祭祖先、过生日、做满月、喜庆佳节或农闲时节、冬季夜晚,都要请说书先生前来助兴。每当说书人说到精彩紧张之时,常常听者如痴如醉,仿佛身临其境,久久不愿离去。旧社会,说书的书目一般有《隋唐演义》《七侠五义》《三侠剑》《杨家将》等。新中国成立后,一些民间艺人仍然活跃在田间地头、工休时节。说书的书目除了说那些经典名著片段外,还说如《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新儿女英雄传》《红岩》等一些现代新书。20世纪80年代后,说书几乎被广播电视所取代。
  (二)山丹宝卷
  民间宝卷源起于上古歌谣神话,历经漫长的演变发展,融入佛教的诵经艺术,后经唐代失意和没落文人的演绎,逐步趋于完整和成熟,形成一种特殊的民间说唱文学。
  民间宝卷在山丹历史悠久,世代传唱,明清时代盛行。它以宣扬民间神话传说、记述佛道教义活动、表现寓言童话故事、讴歌历史传奇人物和反映群众社会生活为主要内容。山丹宝卷的传播主要是文字和口头两种方式。宝卷的文字传播,不同于民间纯属口耳相传的小曲小调、民歌民谣和传说,它是一本本用文字记载的完整故事,由于受佛教功德说的影响,人们还把抄、颂、藏宝卷作为一种功德,竞相辗转借抄。宝卷的口头传播俗称“念卷”,也就是说唱宝卷内容。过去,山丹念宝卷在偏远山区非常盛行。念卷时间不限,但一般都在农闲或春节期间,特别是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最甚。念卷时,由一人主诵,另有听卷的一人或几人配合接唱,其他人集中精力听诵。山丹宝卷多以民间艺人口头创作和部分闲散文人编、传、抄相结合的主要途径得以广泛流传,以韵文句式出现,其中以十字句最多,七言句次之,还有五言句、四言等句,句子有一定的平仄韵律;句数一般必须为偶句,随内容的需要灵活变化。韵文曲调以当地民间曲调为主,并糅合了佛、道诵经的音韵,常见的有莲花落、打宫调、浪淘沙、哭五更等20余种,这些曲调的使用,随内容和文字的变化多端,从而使道白娓娓动听,歌韵朗朗上口,故事生动活泼,情节跌宕起伏,悬念扣人心弦,听者诙谐幽默,妙趣横生。其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有其内在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河西走廊保存民间宝卷颇多,有据可查的就有100余种。在众多宝卷中,《山丹宝卷》(共收编43卷)作为山丹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如《仙姑宝卷》和《绣红罗宝卷》等极富有地方特色。
  (三)民间小曲子
  山丹民间小曲子极富地域特色,多由民间戏班设局演唱,但也不乏地摊式自编、自唱、自乐者。其丰富的内容包含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且数量庞大,歌调繁多,体现了山丹人民群众的精神、性格、气质和风土人情。新中国成立前后,山丹陈户乡“马家曲艺班”走红河西走廊,一大批曲目被雕琢加工演绎为曲艺,珍藏的《历代曲词》(手抄本)中《李子文上京》为上乘之作具有鲜明的民间性、群众性的艺术特征。小曲子表演的乐器简单,有三弦、板胡、二胡、小鼓、小锣、干鼓子等。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一)以“说、唱”为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段。即通过“说、唱”,或“似说似唱”,或“又说又唱”来叙事、抒情,语言生动活泼,洗练精美。(二)演员“一人多角”,表演简便易行,观众老少咸宜。即一个曲艺演员甚至不带任何道具,不拘任何场所,可以模仿多种人物,通过说、唱形式,把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各种各样的故事直接表演给观众;把观众天马行空的形象思维规范到由“说、唱”营造的艺术天地之中,与演员共同完成艺术创造。(三)自编,自导,自演,故事短小精悍,反映生活快捷。即曲艺演员在表演过程中,故事情节的结构、场面的安排、场景的转换、气氛的渲染、人物的出没、人物心理的刻画、语言的铺排、声调的把握、节奏的转换等等,根据叙事或抒情需要和听众最佳接受效果,统筹安排合理调度,导演和表演出一个个令观众心醉的精彩片段。(四)曲艺演员对现实生活观察细微、积淀深厚、技艺超群。即曲艺演员说功、唱功、做功过硬,模仿力高超。而且通过即兴活泼动人的技巧,对人物的喜怒哀乐惟妙惟肖的刻画,对事件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叙述,使观众享受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美感,博得观众的喝彩和赞赏等。
  (四)木偶与皮影
  民间木偶戏和皮影戏,常常以“孪生兄弟”出现,二者可以结伴上演。木偶戏一般适宜白天演出,但晚上借助灯光演出效果更佳;皮影戏绝对在黑暗中完全依靠灯光效果上演,但白天在室内遮蔽亮光的情况下,也可以达到预期的演出效果。
  木偶戏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最早的木偶与奴隶社会的丧葬俑有关,而木偶艺术在黑河流域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且木偶戏深受山丹民众喜爱。木偶戏就演出形式而言,可概括为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铁枝木偶、药发木偶五种。无论哪种表演形式,皆由区外民间艺人进行输入性巡回演出。
  皮影戏也叫“灯影子戏”,是由艺人操作皮雕人物表演,再用灯光投影在纸帘(称为“亮子”)上观看的一种文艺表演形式。因此,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的前身。皮影是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的考虑,又以牛皮和驴皮为佳。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显得瑰丽而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美感。因沿袭传统戏曲的习惯,皮影人物被划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更为特别的是,每个人物都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民国时期,流行的有东乐木偶戏班和芦家堡皮影戏班。这些戏班的演出,以其道具简单、行装方便,走乡串户演出,活跃在农村千家万户,深为群众喜爱。
  民间工艺美术
  (一)古朴典雅的山丹烙画
  “山丹烙画”是在我县古老的民间火烫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种工艺美术品。早时,这里的农牧民就用烧红的火钎,在木制农具和器物上烫烙各种不同的印记符号,作为识别的标志。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把烫烙印记发展为一种工艺技术,开始在日常生活用的木碗、木勺、木盘和筷子上烫烙各种喜爱的装饰花卉图案,以美化生活,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旧时山丹农村举行婚礼,青年男女在娶亲仪式上要用烙有男女裸体幼童的红漆筷子吃饭,表达两情相悦,白头偕老之意。到了明清时期,火烫工艺被广泛应用到木制家具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火烫工艺。清代末年,由于经济萧条和油漆绘画的广泛使用,火烫工艺逐渐衰退,濒临失传。旧时山丹烙画的主要特点是吸收中国水墨画的表现技法,将山水、花鸟、人物等烙于器物表面,图案美观大方、古色古香,造型栩栩如生、活灵活现,风格古朴典雅、清新秀丽,给人以入木三分的碑刻感受。由于碳化等原理,图案经久而不褪色,具有很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1979年,山丹县美术工作者在普查民间美术过程中,发现了这一古老的民间工艺。经过反复研究试验,以电烙铁取代火纤,以优质的椴木胶合板取代木板,集绘画书法、装潢、镶嵌等工艺精心研制,开始了山丹烙画的继承和创新工作。山丹烙画融中国水墨画技法、漆法、装裱、镶嵌等工艺于一体,选材广泛,亦工亦写,亦大亦小,山水、花卉、人物皆可入画;尤以棕色为基调,精致典雅,古色古香,具有很高的装饰和观赏价值。
  1980年春,山丹烙画首批样品问世,即引起省内外专家的高度关注和好评。1984年,山丹烙画首次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入大型丛书《当代中国的工艺美术》,向国外介绍。此后,被誉为“甘肃一绝”的山丹烙画多次参加国家、省级重大展览及深圳全国工艺美术展览,获优秀工艺美术产品奖,“兴陇杯”铜奖、“天马奖”,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名声大振,畅销国内外,部分山丹烙画精品先后被香港、新西兰、日本、美国、英国皇家博物馆、中国驻美国俄州领事馆和中国美术馆收藏。
  (二)栩栩如生的民间剪纸与刺绣
  剪纸起源于汉代,至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清朝中期以后繁盛起来。山丹民间剪纸历史悠久,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浓厚的地域特色。旧时,农村因受条件限制,缺乏高雅装饰,农村妇女多以简单的剪纸图案代替书画点缀房间。她们借剪纸创作,寄托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在,全县各乡镇都有一批剪纸高手。山丹民间剪纸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花、鸟、虫、鱼、山水、动物、人物皆可入画,主要反映人们对吉祥如意、安康幸福的审美追求。刀法上有粗犷豪放,亦有精致细腻;表现手法上既有写实,更富有夸张。图案大多讲究工正、对称、连贯,各类造型准确生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山丹县美术工作者曾在李桥周庄村发现一位70多岁周姓村妇,是当地闻名远近的剪纸能手,她能在几分钟内剪出各类栩栩如生的鸡、狗、猴、猫等动物。省工艺美术学会闻讯后曾特意派专家来山丹调查访问此人,她的娴熟而精湛的技艺,赢得专家们的阵阵赞叹。80年代初,山丹民间剪纸作品曾被省和国家民间艺术研究机构专家征集,进行集中展示和收藏研究。专家们认为,山丹民间剪纸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富有研究和传承价值。
  近年来,山丹县以文化馆原烙画厂女工周玉梅、张春玲为代表的剪纸艺术后起之秀,在继承民间剪纸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绘画构图造型技巧,丰富剪纸艺术的表现手法,拓展表现题材内容、创作出了大批富有时代精神的剪纸艺术作品,使剪纸不仅能表达情趣,而且能表现情节。《周玉梅剪纸集》是欣赏、纪念、馈赠、收藏的上乘之作。她创作的《红楼梦剪纸连环画》,参加了兰洽会期间由省文联、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的首届甘肃省文化产品博览会,受到众多专家和广大观众的认同和好评,荣获“全省首届民间工艺美术百合花奖”银奖。
  除烙画、剪纸等民间工艺美术外,在刺绣、根雕、石刻等方面,山丹亦不乏能工巧匠。特别是当地农村妇女的针工、刺绣才艺代相传,她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和辛勤的劳动为我县的民间工艺美术事业默默奉献,传承技艺。
  (三)品种繁多的民间面塑
  山丹民间面塑食品的品种繁多,分蒸、烙、炸、烤四种类型。制作工艺手法上也各有讲究。
  1.蒸馍的制作、名称与形状:蒸馍的制作时取留存发酵的发面(称为“酵头子”)少许,泡软和未经发酵的小麦面粉按比例和匀,等再次发酵后按所蒸馍的多少接面(发面和死面和匀),待全部接面发酵好后,揣入灰碱水兑少许干面和匀,揪成大小适中的剂子,揉成馒头状,然后塑成各种形状入蒸锅蒸制。蒸馍的名称按制作方法的不同有馒头、油转转、包子、面桃、花卷、月饼、“狗舌头(比月饼大的馍)”等。
  2.烙馍的制作、名称与形状:烙馍是用“铁鏊子”或平底锅烙制的一种馍,发酵面剂子制作与蒸馍类同。铁鏊有鏊盖和鏊底组成,鏊盖上装好燃烧的煤块或木炭,吊在灶房屋梁上采用杠杆原理揭开或盖上。鏊底安装在大灶锅台上,鏊底抹清油摆放好塑成各种形状的面饼待烙制,鏊底用柴火烧。当鏊盖盖好鏊底,鏊中的面饼上下均匀受热,烤制一定时间,待鏊盖周围热气散尽,启盖挪动烤制不均匀的面饼,合盖继续烤制一定时间,约莫上火均匀熟透,再次启盖出锅,用沾有清油的软面搓擦,使之黄亮鲜艳、香酥暄柔,也称“干粮”。这种干粮大小、形状因烙制者的兴趣和手艺而定。干粮种类很多,烙制的较大的干粮称为“锅盔”;卷上食用香料,将面头拉成各种形状,擀成饼烙制出锅,称为“窝酥子”“卷干粮”;将面饼拉做出各种花形,擀成饼烙制出锅,称为“花干粮”,有五角星、八角梅等,是年节(主要在过年和中秋节时制作)时农家主要的馍类食品,也是农家走亲访友的上乘礼品。如果小麦面粉不用发酵,面粉用烫水烫死(称为“死面”),擀面张、抹清油、卷香豆子等食用香料,再擀成面饼入锅,平底锅抹清油烙制,待一面黄亮时,翻转烙制另一面,至熟出锅,油光黄亮香软可口,称为“死面油糊煊”。如果卷了葱花,称为“葱花饼”;面中揣进黄参烙出来,称为“黄参油饼”。
  3.炸馍的制作、名称与形状:炸馍是农家别具特色的食品,做法简捷多样。面粉发酵过程与馒头相同,发面涉清油和油面揉匀,搓成圆条揪出大小适中的剂子,揉成馒头状擀成面饼,制作成各种形状,入锅清油煎至一面黄亮,翻转煎另一面黄亮至熟出锅,黄亮柔脆油香爽口,几乎家家都做炸馍,而且人人喜食。上好的炸馍色泽鲜艳,造型新颖,金黄好看,酥软柔精,香甜适口,催人食欲。是招待客人或走亲访友的佳品,谁家的炸馍式样好,色泽正,可显示主妇的手艺高超。炸馍的名称按制作方法的不同有油饼子、油馃子、麻花又称“油棒子”、馓子等。
  4.烤馍的制作、名称与形状:烤馍是发酵后的发面擀成椭圆形薄饼,抹上清油,撒上红曲、姜黄或香豆面等香料,卷成圆筒切成段。将面卷直立拼接成圆形,放在用生铁铸造的“烧盒子锅”中加盖,埋入煨烧的柴草火中烘烤。约莫烧熟后,扒开火堆,取出烧盒子锅,揭开盖,烧好的馍出锅。外表黄亮酥脆,层层红黄相间,味道喷香,久贮不霉,称为“烧盒子”。
  5.祭馍的制作、名称与形状:祭馍顾名思义就是摆祭的馍。自古以来山丹民间老人去世后,在祭祀时有摆祭的习俗。“祭”是指专门用来祭祀的各种馍和其他祭品,“摆祭”就是将丧家做好的家祭和亲戚友朋带来的祭品、供品摆出来,一方面通过摆祭的形式来祭祀亡灵,体现悼念活动的隆重;另一方面展示丰厚的祭品,以显示吊者的孝心和女人们做祭品的高超手艺。摆祭时将桌子、门板拼起来,铺上麻纸,祭品摆在其上。祭品按种类分为大禄祭、三升祭等。大禄祭又叫“石二祭”,即由一石二斗小麦磨的面粉做成,分蒸、炸、烙、烤四种,共40个空壳郎蒸馍,分为8组,每组的第一个馍上做出五颜六色的花朵;共40个实心炸馍,盛8大盘,有大油饼、大油馃、糖花、荷花等;共40个烙、烤馍,盛8中盘,有锅盔、面包、点心、饼干等;共40个蒸馍,盛8小盘,有狮子、老虎、鸽子、鸭子等,另加8样吊礼,有奠洋、供酒、肉方、挽匾、挽幛、花圈、奠纸、柔毛(羯羊)等。三升祭又叫小八盘祭,由三升面粉做成,共20个空壳郎蒸馍,撂成4组,每组的第一个馍上做出五颜六色的花朵;外加共20个剪嘴面桃和其他供品等。
  山丹旅游产品
  山丹旅游产品一般来说有真品“玉石燕”,原创作品“山丹麦秆画”“山丹剪纸”“山丹烙画”‘山丹汉明长城”镇纸等,文物复制品“明代铜四喜娃娃”“唐胡腾舞铜人”“梅花唱和卷”“五百罗汉卷轴画”等三大类。这些产品意境深远、内涵丰富、风格独特、技法精湛、品质高雅、包装精美,采用传统工艺制作,作品形、神、韵三方面具有与真迹一样的效果,具有极高的欣赏和珍藏价值,是馈赠、纪念、收藏之佳品。
  珍品玉石燕
  玉石燕产地甘肃山丹硖口,乃燕子化石,身长约5-7厘米,身高约3-5厘米,体重50-80克不等。体色青灰、汉白,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相传上古时西王母携八仙游历焉支山百花池,途经硖口关隘,见硖中溪水清澈见底,水底鹅卵石璀璨晶莹,便拿出象牙梳子,以水作镜,沐面梳妆,并脱去香罗袜,将那糯米粽子般的一双小脚埋入清波,浴足乘凉。八仙即景生情,各显神通,硖口上空顿时绿云绕绕,香霭阵阵,水底鹅卵石竟在西王母脚下相互撞击,发出“啁啾啁啾”的燕叫声。燕叫声起,鹅卵石遂化作石燕,冲开清波,“朴楞楞”飞向云天。从此,每逢炎炎夏日,石硖上空便浓雾腾腾,雾中石燕穿梭飞翔,征兆风调雨顺、天下太平。“石硖封云”“石燕高飞”便成为硖口关隘的两大景观,“石燕”也成为人们玩味观赏的玉中珍品。
  明代铜四喜娃娃
  明代精美工艺品铜四喜娃娃,又称四喜金童。系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路易·艾黎捐赠给山丹的数千件珍品之一,规格为4.5×5.5厘米。设计者将俩小孩形象巧妙设置,一倒一顺,调整方向后,俩童又呈背靠背一顺一倒,俩童左手相握,其右手一屈握如意靠头部,一屈执元宝于脑后,整体作嬉戏状,象征吉祥如意,招财进宝,故名。现藏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复制品分为鎏金、镀金、错银、青铜等四大系列。
  唐胡腾舞铜人
  唐代胡腾舞铜人,是新西兰杰出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路易·艾黎曾在西安收集,后捐赠山丹的数件珍品之一。铜人高10.5厘米,仿制时加高1.5厘米,铜人深目高鼻、头戴番帽、穿窄袖长袍,着靴,身后背盛水葫芦。右臂提举、左臂下垂前屈,右腿上提作舞蹈状。经考证,胡腾舞由西域传入中国。唐代开元、天宝(公元713年至公元755年)年间是极盛时期,盛行于河西走廊和长安,风靡一时,后遍及中国各地。唐人刘言史、李瑞有胡腾舞诗可据。目前此物为孤本,被专家称为国宝。
  梅花唱和卷
  《梅花唱和卷》为清朝嘉庆七年十一月梅皋老人84岁寿辰时,书画大家钱履坦先生敬贺之作,并由当时江浙一带书画名家李庆来等人以草、篆、楷、行书题跋,梅皋老人亲笔赋诗于画面左上角,并钤“梅皋老人”朱文印,画幅宽27厘米,长612厘米,是一幅集诗、书、画为一体的水墨写意加题跋的白梅书画长卷,故名“梅花唱和卷”。它是研究乾隆嘉庆年间江南一带书画艺术的珍贵资料,为国家一级文物。《梅花唱和卷》由新西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收藏并捐赠给山丹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
  由于历时久远,原件已破损老化,部分画面已经残缺。为使这幅集中国古代绘画大成之珍本得以完美、逼真地重现光彩,让更多的收藏家、书画爱好者欣赏到《梅花唱和卷》的真容,山丹县博物馆联合集美藏品馆在对作品的风格、技法、意境、内涵深入理解的基础上,采用数码高仿真印刷,传统工艺装裱,复制在丝绢上,达到绘画作品形、神、韵三方面与真迹一样的效果,具有极高的欣赏和珍藏价值。同时,为书画爱好者提供了一种收藏鉴赏、学习临摹的机会,使其尽享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绘画美不胜收的无穷乐趣。
  四羊方尊
  商晚期礼器。是我国现已发现的较大的方尊。羊在古代寓意吉祥。四羊方尊、四龙相对的造型展示了酒礼器中的至尊气象。
  尊,是古代贵族大型或中型容酒器,是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显示其厚财富、尊贵地位。代表至尊气象,繁华满尊。
  四羊方尊以羊为纹饰,寓意开泰吉祥、财源广进、盛福绵长,是值得珍藏及馈赠的青铜珍品。
  兽面纹方鼎
  兽面纹方鼎是西周时期方鼎中的代表作,腹部纹饰是青铜器中最著名的饕餮纹,具有聚财、镇邪之效。鼎有四脚,象征“四象”,此鼎置于室内可调节风水,使主家事业兴旺发达,财运亨通。
  鼎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一言九鼎”是诚信的代表。古代鼎是政权的象征。现在人们以它来乘先人灵气富其生活,牢其基业,昌其事业,旺其家族。
  大克鼎
  大克鼎,铸造于西周孝王时期,整个造型气势雄浑,威严沉重,是贵族为歌颂祖先美好的品格和德行,以及其家族辅佐王室的功德而铸就的。
  大克鼎,庄严大气的国之重器,是西周时代极为贵重的青铜器。鼎是国家的象征,是诚信的证明,是国家昌盛,事业发展的标志。鼎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现代人们以鼎作为接先人之灵气,鼎盛基业,兴旺事业,富其生活,昌其家族的象征。
  山丹麦秆画
  山丹麦秆画的制作需经过一系列严格复杂的工艺程序,在麦收季节选择色泽纯正,枝杆粗壮的麦秆,经过割、剪、浸泡、漂白、烫、烙及根据一定的造型图案粘贴在面料上而成。麦秆画的创作技法吸取了民间剪纸工艺技法,是一种新型的民间工艺。由于其质朴典雅的特色和雍容华贵的气度,深受人们的喜爱,麦秆画的表现题材非常广泛,人物、花、鸟皆可入画,尤其适合表现梅、兰、竹、菊等传统题材。表现效果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近年来,我县民间艺人创作的麦秆画作品多次在省、市展览中展出并获奖。
  “山丹汉明长城”镇纸
  汉明长城在山丹县境内蜿蜒一百多公里,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一段古长城,被专家誉为“露天长城博物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长城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距今2000多年,有壕沟、自然河、烽燧、列障构成。明长城建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由黄土夯筑的墙、墩、列、障构成。汉、明长城并行在国内绝无仅有。为弘扬山丹文化,彰显地方特色,山丹县旅游局、山丹县邮政局联合博奥收藏品有限责任公司,精心策划制作《山丹汉明长城》彩银币、高档镇纸一付和《甘肃·山丹》彩色纯银珍藏银条一套五枚。
  镇纸正面图案为山丹汉明长城,背面为中英文对照文字简介,镇纸中镶有30克彩银纪念章。银条重量均为30克,成色Ag99.9%,绝版编号限量发行量100套。同时该镇纸和银条采用现代先进工艺铸造而成,包装精美、工艺精湛、品质上乘,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是馈赠、纪念、收藏之佳品。
  五百罗汉卷轴画
  “五百罗汉”考之佛经,为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释迦去世后他们整理释迦教义,广为传播,因而取得小乘教的最高果位“罗汉果”成就,简称“罗汉”,受到世人尊奉。供奉于“天下第一佛”山丹大佛寺罗汉堂内的泥塑彩绘五百罗汉,尊尊工巧,睿智安详,神行庄严,栩栩如生,精细逼真,具为艺术珍品。
  为弘扬山丹历史文化,山丹县旅游局、山丹县邮政局联合博奥收藏品有限责任公司,精心策划制作“五百罗汉”丝绸卷轴。卷轴采用现代工艺,全彩高分辨率清晰印制在丝绸上,工艺精湛,品质高雅,包装精美,具有极高收藏价值,是馈赠、纪念、收藏之绢帛佳品。
  “河西酒廊”
  古代的河西走廊东仰古都长安的幽宫楼阁、亭台轩榭,西慕新疆天山的千年沉雪、天池神液。百年沧桑,千年岁月;星移斗转,人更代革,几多忘却故土,泪别爹娘,抛舍妻儿,浴血奋战的戍边将士,在那异国他乡的炎炎苦日、漫漫长夜里,抛洒过多少拳拳恋思,悠悠情怀的男儿泪……因此,诗人王翰、李颀、杜甫分别在《凉州词》《古从军行》《兵车行》中吟出:“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年年战骨埋荒外,空将葡萄入汉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的千古悲歌。在这个狭长的河西走廊里,王昭君龙车凤辇出塞和亲以身报国,赢得了中原和边疆的安宁;张骞出使西域,换文牍、献版图,西域诸国俯首称臣;隋炀帝旌旗猎猎御驾西征,在焉支山下歌舞升平,西域27国王公使臣朝拜于道左;唐玄奘西天取经,立壮志只身走河西,学法兼学书,返于阗致书唐太宗……在这个狭长的河西走廊里,山青青,水涟涟,牛羊四野,稼穑丰殷,农舍俨然,市井繁荣,民风朴淳,庄邻相亲,妇孺相宜,童叟无欺,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漫漫丝绸古途,迢迢黄土官道,敦煌千佛洞真迹,瑰宝璀璨,极品稀世;嘉峪关守边古城铜墙铁壁,固若金汤;甘州睡佛,山丹坐佛,凉州站佛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众多古文化名胜星罗棋布,点缀其中,引无数商旅僧众,阵阵驼峰,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贸易着中原的丝绸,采购着西天的珍宝,传诵着佛家的精髓。古丝绸之路通过河西走廊咽喉,开通了亚欧两洲的商贸长廊……在这个狭长的河西走廊里,耿直豪爽的西北汉子热情好客,“葡萄美酒夜光杯”,“玉盘珍馐值万钱”,把酒迎宾,其喜洋洋,对酒当歌,其乐何极,于是乎便酿造了源远流长的河西酒文化,吟咏了激荡人心的河西酒乐曲。而今的河西走廊里皇台贡酒、凉都御酒、塞乡宴酒、虫草三鞭酒、九粮神酒、丝路春酒、老寺陈酒、千年汉子酒、一代骄子酒、昭武郡酒、酒泉金樽酒……酒的品种之繁多,品质之优良,包装之精美,服务之周全,堪称极甚,难怪人们赞誉河西走廊为“河西酒廊”。
  提起“河西酒廊”,不由人不得不赞叹酒文化的精深,酒乐章的精彩。酒廊里不仅酒好,而且酒歌也特别的好听有趣,比如“祝酒歌”中唱道:“美酒飘香歌声飞,朋友啊请你干一杯,美好的时光莫错过,为了友情就该潇洒醉一回……”此刻,唱者连唱带敬,饮者频频畅饮,歌声不断酒不断;“开火车”中唱道:“开,开,开火车,广州的火车就要开,哪里开?郑州开。郑州的火车也要开,哪里开?西安开。西安的火车也要开……”大家摆开架式问,其中一人唱答,如果答者报错了站名,或早点、晚点都须罚酒,罚者甘愿受罚,四座开怀齐乐,眉花眼笑,手舞足蹈,别有一番情趣。
  唱着这些现代酒歌,使人激情昂扬,豪情满怀,吟咏古代酒曲,令人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古代人喝酒,喜好饮酒对诗,猜拳行令,一旦推选出酒令官,“酒令大似军令”,饮酒者须自觉遵令,违者罚酒。若是酒令官下令唱饮,大家都唱将起来,在那酒歌声声此起彼伏,心绪缕缕各怀肠肚,嬉笑朗朗酒态百出,杯筹交错灯红酒绿之中,唱错、比错、数错都要喝罚酒,输了要喝输酒,这里不妨略举几例,奉献酒友以飨读者:
  送别类(十里亭调)送丈夫上京赶考。“送亲人送在了一里亭,带上酒肉送亲人,你思地吃来,想地饮,把奴常挂你心中;送亲人送在了二里亭,做件寒衣送亲人,寒衣虽薄能遮风,一片真情暖君心……”
  (十杯子酒调)送三哥当兵。“第一杯子酒来,敬给了三哥哥呀,你今年当兵要立头功呀,哎哟,要立头功呀;嫂嫂在家有小妹妹陪呀,家里的琐碎事儿妈妈指点,哎哟,妈妈指点。第二杯子酒来,敬给了三嫂嫂,三哥哥当兵你把心放宽,哎哟,你把心放宽呀;庄稼活儿由我一人干呀,家中的里里外外请你照管呀,哎哟请你照管哟……”
  悲伤类(浪光棍调)倾诉光棍汉之苦。“……五月里的光棍五端阳,杨柳枝枝插门上,亲戚们请我去喧一谎,早些儿去了早些儿来呀,来地迟了没有人做饭,唉……双扇门儿单扇开,一对儿冤家在炕上玩,问了声娃娃你吃了没?不由地人两眼泪下来,唉……”
  (小寡妇上坟调)哀怨寡妇生活之艰难。“小寡妇上坟,大寡妇上坟,小寡妇我上坟就一个人呀,伶伶伶伶罗也就一个人呀;左手里提地是汤缸缸,右手里提地是纸筐筐呀,伶伶伶伶罗也就纸筐筐;思前想后我真难活,两腿发软眼发黑呀,伶伶伶伶罗也就眼发黑……”
  (麻五哥调)诉说盼夫之情。“麻五哥哥心太狠,新婚三天就出远门,我的小金莲呀出远门;出得远门一年整,没给奴家捎上个信,我的小金莲呀捎上个信;麻五哥哥太薄情,一年不见就想煞人,我的小金莲呀想煞人……妹妹怀里已搂娃娃,我的怀里却啥没啥,我的小金莲呀啥没啥……”
  (童养媳调)哭凄童养媳的悲惨遭遇。“……天又阴来雨又大,灶火门口没有一把干柴草,锅又大呀添得水又多,大雨天里拉过驴去把水驮,我脚又小来路又滑,一趟水驮了一个摸摸儿黑,婆婆过来骂我不中用,大姑子走来骂我养不活;石板炕唉冷被窝,冻得奴家就睡不着,刚刚焐了个温温儿热,忽听地门外边有人叫我,忙梳了把头哎又裹了把脚,开门来才见是我的娘家哥哥……”
  喜庆类(五十两纹银调)歌唱富贵子弟的浪荡生活。“一十两的纹银吧吆吆,买也马骑来吧吆吆,这模样子骑来吧吖子吆,这模样子跑来吧吆吆……五十两地纹银吧吆吆,买也钢枪来吧吆吆,这模样子瞄来吧吖子儿吆,这模样子打来吧吆吆……”
  (一个尕老汉调)歌颂老人长寿。“一个地吧尕老汉吧吆吆,七十七来吧吆吆,再加上四个岁吖子儿吆,八十一来吧吆吆……”
  (老年得子调)表达老年得子的喜悦心情。“一个老婆子四十八,养了个娃娃搁不下,搁不下;顶在头上怕吓着,含在口中怕化着,抱在怀中怕压着,这里搁也搁不下,那里搁也搁不下,天天盼着长不大……”
  数字类(五字歌调)“一个老寿星,二喜要临门,三星来高照,四季大发财,五经大魁首,六位高大升,巧七梅花开,八仙来过海,九九要长寿,十年好大运”。
  (数麻雀调)“一个麻雀一个头,两只眼睛明宿宿,两个爪爪蹬墙头,一条尾巴在后头;两个麻雀两个头,四个眼睛明宿宿,四个爪爪蹬墙头,两条尾巴在后头……”
  (螃蟹蜴调)“螃蟹蜴角八个,两头尖尖这么大的壳,满堂十两不喝,四季发财两不喝,六六高升该你(我)喝,请(吃)端(干)……”
  民俗类(割韭菜调)说唱青年男女向往自由恋爱,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故事。“爹也没有在来,妈也没有在哎,两个媒人登门来点点花儿开呀,哎哟点点花儿开;我请你媒人你喝茶,奴家要去割韭菜点点花儿开呀,哎哟点点花儿开;左手里提的是韭菜篮,右手里提的是韭菜镰点点花儿开,哎哟点点花儿开;割上把韭菜来抬头看,身后走过个学生来点点花儿开,哎哟点点花儿开;我问你学生你十几呀?不大不小刚十八点点花儿开,哎哟点点花儿开;我问你姑娘你十几呀?不大不小刚十七点点花儿开,哎哟点点花儿开;十七十八一样大,我们两个把婚订下,点点花儿开,哎哟点点花儿开……”
  (闹王哥调)讲述一位财主家姑娘,同情爱慕追求一位长工小伙的故事。“正月里到了是新年,是新年,王哥上工头一天,院子正中的天井边,我把王哥看一遍,哟哟,我把王哥看一遍。弯弯的眉毛,眼睛圆,眼睛圆,棱棱的鼻子端上端,毛蓝布制服可身穿,丝线帘子头上盘,哟哟,丝线帘子头上盘……八月里到了月儿圆,月儿圆,西瓜月饼谢农田,花红果果奴不爱呀,一心只盼王哥来,哟哟一心只盼王哥来……”
  (闹五更调)描绘了新人在新婚之夜的羞涩之情。“一更里来月升东,来了个铺床的人,核头和枣儿,哗啦啦地满炕滚哟;二更里来月渐高,尕女娃睡着了哟,心儿里想叫醒她,口儿就也难开哟;三更里来月正中哟,尕女婿娃拿脚蹬,你不要拿脚蹬,尕妹妹是有心地人哟……”
  都是杜康惹的祸
  杜康,乃炎黄子孙之酒圣。生卒年月、籍贯族人无考。杜康烹饪技艺精湛曾为宫廷御厨,但因性格放荡不羁常招致斥责。
  一日杜康一时大意,将御膳房中吃剩的半盆大米饭未及时处理,放了几天竟发酵变质,膳总管闻知大怒,责令杜康将那盆变质的米饭吃光以示惩戒。杜康平日在宫中吃惯了山珍海味,何时又曾吃过残羹剩饭,他端起米饭吃了几口,味同嚼蜡难以下咽,吃着吃着竟感到醇香扑鼻甜美可口。他一口气吃完了半盆大米饭,浑身燥热难禁神魂飘飘欲仙,一副痴痴迷迷的神态。膳总管见他这般模样,以为是食物中毒所致,便狞笑着走了。杜康却烂醉如泥不省人事昏睡了三日,延误了皇帝用膳惹下了大祸,被宫中御卒重杖四十大板后逐出宫门。
  杜康出宫后逍遥自在,便潜心研制酿造技术,经过多次酵母配方和反反复复的酿醪试验,竟酿造出了一种甘美无比令人陶醉、醇厚浓郁神韵悠长、芬芳清雅沁人心脾的玉液琼
  浆。杜康每每邀朋友开怀畅饮,荡荡胸怀浑身是胆,洋洋言志乐不思蜀,欣欣然有忘我之意,飘飘乎见超然之态,其中妙趣唯饮者心灵感受而不可尽言。至酣而醉真情勃发,或浩然正气或失意忧愤,同天地思齐与万物为友,有平等之念无卑尊之别,有豪壮之举无怯惧之心,甚至于宠辱皆忘生死所不顾忌,何管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乎,故而饮者所以皆为慷慨傲世之士也。
  杜康在宫外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数日,忽一日皇上因想用杜康烹调的珍珠翡翠白玉汤,传旨要召见杜康,宫人飞马四处寻觅,将杜康传进宫来。杜康带着他亲手酿造的一坛琼浆玉液,上殿面见皇上恭请圣上享用,皇上问是何物?杜康回答说,此乃“天之美禄”、“天成人就”之物,“就”者“酒”也,当五谷之精华也。皇上闻言大喜道:“酒(九)乃至尊,饮食之首也。将美酒呈(盛)上来,让朕察看。”宫人即刻拿宝鼎斟酒盛(呈)上,皇上观之嗅之,阵阵醇爽扑鼻,赏心悦目沁人心脾。皇上端起宝鼎问之曰:“酒有何用?”杜康答之曰:“酒之功用有三,一则调和饮食丰富生活也,自古有食必有饮,有佳肴必有旨酒,食者养精饮者养气,饮食调和滋身养性也;二则益气资血佐药去病也,食主阳饮主阴,阴阳气顺血旺,所为体魄健壮也;三则合欢人心教化礼道也,酒席宴请往来应酬,相互交流陶冶情操,光大礼仪弘扬仁德,利万民而安天下矣!”皇上大悦,封杜康为酒师,封琼浆为御酒,满朝饮酒三日御宴群臣,另拨巨资大兴土木修建御酒坊。
  自此四海五洲竞相效仿,酒风风靡朝野,朝廷之上觥筹交错,钟鸣鼎食酒池肉林,歌舞升平荒淫无度;山村之野瓶壶盆碗交替,杯盘盅皿应对,箪食壶浆,杯盘狼藉,世间酒囊饭袋以酒为荣以酒为乐。致使酿酒业蓬勃兴起,酒肆星罗棋布生意兴隆,尊杜康为“酒神”供奉神位早晚敬之。
  岂料杜康因此惹下滔天大祸。因为酒,庙堂之高美酒如水美女如云,仙乐悠扬歌舞不休,酒色交融荒淫无耻,君臣昏庸朝廷黑暗,江山社稷毁矣!江湖之远嗜酒成癖视酒如命,非酒即偷非酒即盗,百业荒疏民不聊生,家不成家国将不国也。如此等等酒乃罪魁祸首,归根到底都是杜康惹的祸,杜康罪大恶极罪不容诛。
  然而,纵观千年酒史,酒之奇妙功用欲盖弥彰,非世俗偏见所能抹灭。早在上古时代,西王母在瑶池之上就曾设酒宴款待西征途中的周穆王。三国时一代枭雄曹操在《短歌行》中哀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以当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李白斗酒诗百篇留下“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千古佳作。诸如“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更是脍炙人口世代留芳。相反那些嗜酒玩物丧志之人,把酒骄奢淫逸之辈何足挂齿。千百年来,英雄好酒民风好客,酒非但未被革命反而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或以酒会友或煮酒论道或把酒助兴或借酒消愁,酒充分发挥着抗摩剂、润滑剂、催化剂和媒染剂的作用,从而大大丰富了物质生活、促进了情感交流、推动了社会发展,同时也形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酒传统和酒文化。
  到了近代文明社会,酒道盛行酒业兴旺,酒的名目繁多品种齐全旷古未闻。尤其是茅台酒在1915年于巴拿马获国际博览会金奖后,有人作联“酒气冲天,飞鸟闻香化凤;酿糟入海,游鱼得味成龙。”借以赞誉茅台酒历史悠久美味醇香,誉满古今驰名中外。李正中也为杜康酒作联云:“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一代豪雄思魏武;衔杯漱醪,藉糟草颂,千秋达士忆刘伶。”此联赞扬杜康酒醇厚浓郁享誉千古,用典恰当韵味和谐,构思独特颇具匠心,读来荡气回肠余味无穷。而今,上至国宴上的茅台酒,下至民宴间的西北人家酒,更有各种商务活动中的古典塞乡酒,各种大大小小的场面上几时又能够少得了酒?真可谓炎黄子孙无酒难为“仁义礼智信”,无酒难知“悲愁苦乐忧”。家中“柴米油盐醋”烦心事,社会“真假善恶丑”万民情,商场“成败赔赚”如战场,人生“沉浮升迁”荣与辱,尽在一杯“酒”中啊!由此看来酒乃珍宝也,杜康乃真“酒神”也。
  值千禧年又一个新春佳节之际,华夏千家万户请酒入宴款待亲朋好友,酒席宴前灯红酒绿笑语欢歌,“酒圣”杜康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山丹“穗子酒”
  山丹人饮酒,颇讲究礼法。不仅座次有别,而且所行的“穗子拳”、所饮的“穗子酒”法度独具特色,每每令外地客人茧缚手脚,难以适从。所谓“穗子酒”,概言之,便是输酒带利,即酒量加倍。至于加几倍,行拳前由双方约定,但也有杯酒杯穗的惯例,意即输一杯酒要连带一杯“穗子酒”。至于哪些酒可以带“穗子”,有两个是“公约”,不可违拗,否则便会严重犯规而领受罚酒。
  一是“寿星酒”。位低年小(若为亲戚、族人要论辈分行次)者向位尊年长者行拳时将“一”呼为“寿星”,以表敬意;与此相反,尊长者对卑幼者行拳时将“十”呼作“大运”,以示祝愿。“寿星酒”“大运酒”分别由在座的年龄最长者和最幼者来饮。倘若不胜酒力,消受不了所有的“穗子酒”,也有解的办法:第一次饮时将“穗子酒”加一倍,然后“宣布”谁输谁饮或按年龄序列依次而推,谓之“拔根”。
  二是“俩好酒”。无论“哥俩好”“爷俩好”“师生好”等都带“穗子”。一般初次行拳时不管谁输,双方各饮一杯,以显友好,之后谁输谁饮。“穗子酒”也因人而定。生意人往往定“四季发财”带“穗子”,年轻从政者每以“六六高升”为“穗子酒”,如此等等。
  喝“穗子酒”,行拳时必先出大拇指,以“俩好”开始,称为“戴帽”。通常只带一“帽”,也有戴两“帽”或三“帽”的。一拳划完,复如法开始。
  “穗子酒”使行拳的形式变得丰富多彩。在和谐的气氛中,行拳双方就如防备棉团中的利爪,要有把握时机的功夫,图稳则无利,冒险又有反被抓住的可能。它的妙处在于既让你敢作敢为,勇夺高利,又让你时刻牢记依礼行事,以酒尽礼,而不是一味逞强斗勇,甚至因酒乱性。山丹人长期习此拳法,久之得心应手,即使失之东隅,也会收之桑榆,而外人则顾此失彼,防不胜防。然而,“穗子酒”终归不是对付客人的“秘密武器”,其初衷在于“劝君更进一杯酒”,实在是友好而且是增进友好的“一杯酒”。当然,山丹“穗子酒”作为“酒文化”中的一种“酒令”形式,具有其历史阶段性特征,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其表现形式或得以改进,或逐步消失,都能以一种文化现象积淀在山丹民俗中。
  山丹羊肉·塞乡酒
  “生不几多山丹行,虚度此生憾无穷”!山丹,听这名字有多美好哟!一首《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将山丹唱遍了中国,两位新西兰国际友人将山丹传遍了世界。说起山丹,不仅山美、水美、花更美,而且山丹羊肉就是香,塞乡美酒香万里……
  山丹草场十分广阔,畜牧业生产历史悠久,羊资源非常丰富。全县羊只饲养量40多万只,其中规模养羊26万只。因此,兴办羊只养、加、销龙头企业,使羊产品通过深加工增值,带动全县羊产业发展,促进规模养殖上水平,推动大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增加群众畜牧业收入,创造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当务之急。山丹县委、县政府积极营造发展环境,城关镇主动寻求信息,广开合作渠道,加大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力度,以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质的服务,最优化的机制,最优美的环境,吸引山西省太原市万家寨食品有限公司郝俊平经理,投资1500万元,来山丹兴办了“高原龙食品加工有限公司”。该公司千吨全羊清真系列产品生产线的建成投产,预计总产值可达到3283万元,利税可创895万元。
  在项目洽谈招待会上,郝俊平经理津津有味地品尝山丹羊肉,他赞不绝口地对我们说:“我发洋(羊)财,尝遍了全国的羊肉,做梦也没有想到山丹羊肉咋就这么香,这次我来山丹发洋(羊)财,算是找对地方啦”!
  说起山丹羊肉好吃,是因为属纯天然绿色食品。山丹山川交错、水草肥美,羊只冬进南山躲严寒,夏退北山避酷暑,饮咸水、吃咸草,同时还能品尝到诸如椒蒿、秦艽、大黄之类的中药材。所以肉质鲜嫩、肥瘦适宜,味纯真无膻气,四季食皆相宜,哪怕是不善肉食者也喜欢吃山丹羊肉。特别是产妇、身体虚弱者和老人多食山丹羊肉,可以补中益气、滋阴壮阳、抗衰防老、延年益寿。山丹羊肉的吃法多种多样特别有讲究,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嗜好煮着吃、炒着吃、烤着吃、蒸着吃,也可以做成清炖手抓羊肉、爆炒黄焖羊肉、烤羊肉串、烤羊排、羊肉面条、羊肉面片、羊肉饺子、羊肉糊饽等等。要是早晨吃了手抓羊肉再喝一碗羊肉汤,保准你一天不饿不渴精神爽。尤其是做成羊羔肉炖面卷儿,啧啧,惹得人馋涎欲滴!炖在锅里喷喷香,舀到碗里香喷喷,细嚼慢咽仔细品尝,那真是口舌生津四座飘香。别小看了羊的下水,做出来也是美味佳肴,最出名的是羊下水灌香肠和炒拨拉子。吃山丹羊肉时最庄严的场面要数吃羊头,女人们将一颗烹饪好的羊头整个儿盛在大盘子里,端端正正摆到桌子的上席面前,坐在上席的肯定不是长辈便是尊者,那位长辈或是尊者便双手捧起大盘子向四座一—谦让,四座也便知趣地推辞说:“我就怕吃那东西”、“我前天格刚吃过”……要是在谦让中哪个愣头青不识相,接过来吃一口羊头,此时准保有人伸手去卡住他的脖子,让他咋吃进去咋吐出来,因为只要有长辈或是尊者在场,别人是不能吃羊头的,这是山丹人自古以来不成文的规矩,不管谁都不能破的。然后,四座又恭恭敬敬谦让上席,上席就当仁不让捧起羊头摆开架式,专心致志地开始撕羊头肉,边撕边将一块腮肉分给别人让其“满面春风”,将一块颔肉分给别人让其“伶牙俐齿”,将一块口条分给别人让其“能言善辩”,将一只眼睛分给别人让其“高瞻远瞩”……最后,用两根筷子戳进颚部通颅的两个孔道,撬开颅盖慢慢腾腾地要盐要蒜,挖出羊脑来蘸着吃,那吃的神态、动作、姿势、滋味,看上去神圣而又庄严!
  酒肉朋友,米面夫妻;无酒不成宴,无巧不成书;吃山丹羊肉时一定要喝山丹塞乡酒。山丹塞乡酒有着数百年的酿造历史,有着科学的配方和先进的生产工艺,有着醇厚浓郁芬芳清雅的神韵,有着沁人心脾令人陶醉的魅力,更属纯粮食酿造的无污染绿色食品,畅饮口感纯正甘美无比余味无穷,至酣而醉口不干,舌不燥,头不痛,神不慵,是难得的酒中珍品。山丹塞乡酒的喝法同样多种多样特别有讲究,可以根据酒宴的规模和气氛敬了喝、碰了喝、罚了喝、输了喝。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猜拳行令中的山丹穗子酒,高雅诙谐风趣幽默。比如说年轻者赢年长者或长辈“一个老寿星”而不能赢“十”,年长者或长辈赢年轻者“十年好大运”而不能赢“一”,或是双方按辈份或年龄互赢“两个好”都算带穗子,输了穗子拳输酒要两倍计算。从前猜“两个好”拳,只要有输赢就每人碰一杯或两杯,现在经过改革谁输谁喝酒已经不再碰杯了,名曰:“穗子不碰,醉了不送”。
  在那次项目洽谈招待会上,郝俊平经理同样津津有味地品尝山丹塞乡酒,他赞不绝口地对我们说,塞乡就是我塞外的第二故乡,塞乡酒这名字和山丹这名字听起来一样亲切感人;山丹塞乡酒的味道和山丹羊肉的味道品起来一样甘美可口。“谁说‘喝了塞乡酒,回头扶墙走’?屁话!我认为:‘喝了塞乡酒,能活九十九’!我还认为:‘生不几多山丹行,虚度此生憾无穷’呢!”
  独特的风味小吃
  山丹风味小吃种类多,味道醇正,因地域分门别类,色泽艳而惹眼,味道美而诱人,手艺祖传而有创新,备受人们喜爱。不仅本地人百食不厌,也给很多品尝过的外地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提起山丹风味小吃,人们总是赞不绝口,啧啧称羡。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山丹夜市的兴起,风味小吃的品种、数量随之增加,质量明显提高。
  山丹风味小吃有着独特的魅力,是在河西走廊这样一种历史饮食文化背景下,派生出的一项重要饮食艺术成果。它的每一个品种的制作方式和食用方式,都蕴含着大西北人特有的深刻的生活理念和独具的审美意趣。它既是物化的土特产的加工创造,又是西北人美学意识的象征。而集各种风味小吃之大成的小吃传统,实际上就是一部大西北人小吃的文化与文化的小吃的生活史。
  山丹的风味小吃之所以独具魅力,有以下原因:一是用料独特。例如油泡泡,主料叫黄参,偏偏别的地方少有,而山丹黄参则营养丰富,质量最好,用它煎炸的油泡泡,自然风味别致。二是做法新颖。例如碾飻,有磨的,也有碾的,捻连成串,好看又好吃。有食者叹道:“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尝”。三是历史悠久。例如面卷子,代代相传,不断创新,今天已达到色香味形俱佳的程度。四是做工精细。用料讲究精、细、配、兑准确;用水讲究温、凉、多、少适中;火候讲究猛、紧、慢有别;烹饪讲究焖、炖、煎、炸各异等等。按行家的话说,就是该用凉水的时候决不能用热水;该用啥佐料就用啥佐料,该用多少就用多少,佐料不能随意调换,分量不能随意增减。该走哪几道程序,必须按部就班,决不能简化程序。总之,山丹风味小吃,是山丹人民传统饮食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晶。
  一、馍类小吃
  1.油泡泡。油泡泡也称“炸骨朵”,黑河流域各地普遍烹饪,制作手法各异。大众做法是用滚水(兑淡糖水)烫面粉至半熟成糊状,用筷子将其抟成核桃般大小,形状似不甚规则的泡泡、表面不甚光滑的一个个软面骨朵,然后入沸清油锅煎炸,当面团表面呈金黄色(或轻微焦黄色)时出锅,盛入器皿焐半小时左右食之,酥软可口,香甜提神。有些地方将面粉兑煮烂捣碎成泥状的黄参,用煮黄参的滚水烫面制作,称为“黄参油泡泡”,香甜柔软营养丰富,是当地的美食佳肴。
  2.油炸鬼。黄参入滚水锅煮烂,用煮黄参的滚水烫面呈稀糊状,用稀糊面将2-3枚熟黄参粘在一起,入沸清油锅煎炸,当表面呈金黄色(或轻微焦黄色)时出锅,盛入器皿焐半小时左右食之,柔韧酥软甜香爽口,称为“油炸鬼”。
  3.米黄儿。黄米或小米磨成米粉,以黄米制作尤佳,兑少量面粉,淡盐水和成糊状。米黄专用平底砂锅抹清油,置火上加热,待锅热油香时将糊状米面均匀地摊在锅底上,文火加热烙至表面呈金黄色出锅,表面乘热撒砂糖,焐几分钟食用,金黄油亮,酥软细腻,甜中溢香,香中透甜,老人尤喜,如今已成稀罕之物。
  4.油糕儿。精面粉用滚水(兑淡糖水)烫至半熟搅成糊状,用筷子将其揪成鸡蛋般大小的面团,蘸清油在手中抟成面丸,丸中间包白糖、玫瑰馅,抟成椭圆形扁平状,表面抹清油抟光滑,入沸清油锅文火煎炸,当面团表面呈轻微焦黄色时出锅,食之柔软香甜,玫瑰香气沁脾。
  二、饭类小吃
  1.青稞面鸡肠子。灰碱水(或食盐水)和青稞面至软硬适度,揉均匀稍焐至润滑,在案板上手工搓成拇指粗细的圆条,然后将青稞面圆条切块或揪丁,用手掌在案板上平搓面块或面丁,使面条成两头尖似箭头形,粗细成鸡肠子一样又细又长,故名青稞面鸡肠子。面条沸水煮熟出锅,盛碗后佐以蒜泥、辣椒、香醋、芥末,浇地耳酱汁,或拌入菠菜、黄瓜丝、胡萝卜凉菜食用,清凉解热香辣可口。
  2.酿皮子。精细麦面粉加水和匀,在凉水中揉洗,洗出的面筋或蒸或烙至熟。将洗出的淀粉盛入抹了清油的酿皮专用箩,在滚水锅中涮出酿皮子。酿皮晾冷后切条盛碗,加几片切块的面筋,佐以蒜苗酱、油泼辣椒、香醋、芥末酱食用。尤其在炎热的夏季食用,香辣爽口,清凉提神,既能解馋,又能充饥,是街头巷尾的风味快捷美食。其特点是油亮透明,鲜活诱人;筋而不硬,柔软适口;佐料精道,约定俗成;方便快捷,色鲜味香。
  3.粳粉。豌豆面和淀粉加水适量文火馇熟成糊状,盛入器皿刮皮晾冷结张,切条盛碗佐以油泼辣椒、蒜苗酱、芥末酱、香醋食用,柔软筋美,清凉可口。
  4.碾飻。碾飻是即将成熟期的青稞或小麦的青粮食,在青黄不接期间经过加工后用来充饥的食品,但是在物质丰裕的今天仍然被继承了下来,就成为人们尝新的一种风味食品。做碾珍首选即将成熟、籽粒饱满的青稞穗或小麦穗,一颗颗摘了穗头扎成把子,入锅文火蒸熟,出锅后在簸箕中趁热搓揉,待青粮食籽粒完全出穗壳后,簸净其秸秆芒壳,将干净的熟青粮食用手摇小磨碾磨,碾成翡翠般的串串条状食品,因制作工艺与食品形象特征得名“碾飻”。碾飻有两种食法:一种是在碾飻上拌少量蒜泥、羊胡花,清油炼滚炝过拌上食盐,干食之色鲜味香,柔筋松软,别具特色。一种是清油炝葱花、蒜泥、芹菜、韭菜、黄瓜丝调汤,将烹饪好的碾飻入汤,做汤食用汤清香爽口,碾飻柔韧筋道,营养丰富口感极佳。
  5.面卷子。山丹自古羊多,羊肉的吃法也就比较独特。羊肉颠卷子就是其中之一。焖卷子,以羊羔肉为最佳。将肉切成块,等锅热油香后入内爆炒,约八成熟,佐以调料,加适量水焖炖,再将和好的面擀开,抹油加葱花,卷成二指宽的卷子,切成寸段,下锅继续焖炖,待面熟肉烂,即可进食。由于面肉相互渗透,吃面而喷香,食肉而不腻,因而倍受人们青睐,每当贵客登门,当地人常常以此招待。
  1.灰豆汤。豌豆用清水泡软,灰碱水紧火煮熟滚绵,食用加白砂糖,冷热皆宜,香甜生津。
  2.醪糟汤。大米煮熟滚绵加甜曲发酵成醪糟,烹汤时滚水兑醪糟文火煮沸,鸡蛋打花加入,调白糖食用酸甜喷香。
  3.馄饨汤。鸡汤配粉丝、香菇、虾米,佐葱、蒜、姜、青菜、调料烹汤,用薄面片包馅儿煮熟入汤带汤食用。馄饨馅香浓郁,汤热而鲜美。
  4.八宝粥。八宝粥烹饪源于腊八粥,配料称为杂豆米。一般由豌豆、红豆、绿豆、芸豆、大米、糯米、黑米、高粱米、甜玉米、麦仁、花生、葡萄、枸杞、红枣等掺到一起就可熬制,上档次的八宝粥配料还要注意颜色搭配,讲究白如白玉、黑如乌金、绿如翡翠、红如樱桃等。粥熬好后还要加红糖、白糖、冰糖、玫瑰或甜桂花等调味,使其米筋汤甜,味道精美。
  四、肉类小吃
  1.炒拨拉。猪、羊下水包括心、肝、肺、肚、肠等煮熟,铸铁鏊子加炭火或柴火鼓风机促火,将切好的下水(羊心、羊肾生炒)佐以孜然、花椒、姜粉、辣椒、味精、食盐等调料,加葱段、蒜片等堆放在鏊子边上,鏊中放入动植物混合油炼热,将鏊边的全部料拨拉进热油中紧火爆炒,待肉片熟透后即食,为了预防冷凉油腻,食者围坐在铁鏊周围,边拨拉着炒边吃,烟熏火燎,热烫麻辣,孜然香气诱人,要的是那种氛围,图的是那股味道。因铁鏊炒肉一直是拨拉着炒,故名“炒拨拉”。
  2.杂碎汤。羊下水包括肝、肺、肚、肠、心、肾、头肉等煮熟切片称为“羊杂碎”,羊头汤佐以花椒、姜粉、辣椒、食盐等调料烹汤,取羊杂碎适量盛入碗中,舀汤反复浴热后,加葱花、蒜片盛满汤,泡白面饼或馍头即食,肉嫩、汤热、馍香。
  3.胡辣羊蹄。羊蹄除毛烙至黄亮,清水刷洗干净,入胡辣汤锅煮至皮嫩筋烂,蘸油泼辣椒、蒜泥、酱油食用,筋柔可口,香辣地道。
  4.烤羊肉串。精羊肉切成指甲大小的肉片穿入钢钎成串,专用烤箱加无烟煤燃至火旺,将串拿在火上抹香油、撒孜然、花椒、姜粉、辣椒、食盐等混合调料,反复翻烤至熟即食,肉鲜嫩而不腻,味香辣且浓重。
  山丹“四珍”
  千百年来,山丹民间广为流传着“山丹地方邪,说蛇就有蛇,遍地都是宝,年年采不了”的民谣。民谣说“山丹地方邪”是指“在山丹说啥就有啥、说谁谁就到”;说“山丹遍地都是宝”就是指“山丹四珍”。山丹四珍大多生长在祁连山区和龙首山区,食用不仅鲜美可口,而且营养丰富。在饥馑之年,全赖山丹四珍充当主食,救活无数山丹苍生。
  山丹四珍分别是地耳(发菜)、蘑菇、黄参和锁阳,近年来由于保护植被的原因,禁止捡拾发菜,山丹四珍中发菜由地耳来代替了。山丹四珍乃纯粹天然野生无污染绿色食品。发菜俗称头发菜,地耳俗名地芥皮,二者并称为“姊妹”菜,同属藻类系列植物,生长在山丹的荒山荒漠中,夏秋阴湿多雨天气利于生长,非人工采集而不可得。每逢雨过天晴是手工捡拾发菜、地耳的好时机,或在冬季野草枯萎后,用扫帚或特制的铁丝挖子将发菜、地耳连同柴草一起采集回来,泡在水中待发菜、地耳膨胀下沉后,除去柴草捡出杂质,分类出发菜、地耳。优质发菜、地耳浸水后均呈墨绿或乌黑色且质地柔软,发菜虬长,地耳硕大;风干后的优质发菜、地耳脆且易碎。饥馑年人们一方面大量以发菜、地耳充饥,一方面广泛传颂关于发菜、地耳的动人故事:相传,上古时期西王母来到焉支山百花池宴请众位仙家,但当她看到丝绸之路上干旱无比、饥殍遍地、民不聊生的残酷光景,心如刀割,泪如泉涌,发誓要拯救黎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西王母情急之下施不了更好的办法,便拿出小巧玲珑的象牙梳子,连续不断的梳理自己的满头秀发,落发与发屑随风四散山丹大地,长发幻化为头发菜,发屑幻变为地芥皮(即地耳),并示意饥民以此充饥,聊度灾荒,传之千年。到了现代科技社会,人们将西王母传下来的发菜、地耳制成名菜、面点、煲汤和佐料,不仅色香味美,而且营养丰富。经过专家科学化验,鉴定发菜、地耳含有极高的蛋白质,低脂、低糖,且富含钙、铁、磷、锌、碳水化合物等多种微量元素,具有清热解毒、理肺顺胸、滋阴补肾、降低血压等奇特功用,且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同时,发菜与“发财”谐音,民众往往取吉祥如意、恭喜发财之意,将发菜与地耳作为珍贵礼品馈赠亲友,备受国内外市场的青睐。
  天然野生蘑菇和黄参同生长于祁连山、焉支山林区和天然草原海拔2800-3500米高寒阴湿的黑土地上。蘑菇无污染,成菇清香四溢。品种分为松菇、土菇、丁丁菇和黄山菇等,均为菌类植物,经检测每100克干菇中,含氨基酸25克,有益多糖23.2克,无氮渗出物22.3克,并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B1、B2、B12,鲜菇肉质细嫩,浓香沁脾,誉之为维生素和氨基酸“库”。
  黄参原名黄葑,为两年生草本植物。富含17种氨基酸、维生素C和多种微量元素,味甘性温,鲜嫩纯香,蒸、煮、煎、炸,任尔烹饪皆为佳肴。据老人们相传,黄参乃土地神专食的“山萝卜”,由于土地神热爱百姓且平易近人,在与民同乐中特将自己嗜好的山菜作为礼物,赠送给民众品尝,于是黄参便成为大众山菜流传了下来。千百年来,山丹民间男女老幼皆喜食黄参,食用方法多种多样,可煮粥、煲汤食用,也可制成黄参面、黄参饼、黄参炸骨朵食用,还可制成蜜汁黄参、玻璃黄参等高档名菜食用。锁阳也称不老药,又称锁颜,生长于龙首山区的沙漠之中,属珍贵野生植物。肉质属积生草本,茎圆柱状,味和、性温、肉质滋润,是天然的补肾助阳药物,具有壮阳补精、养精健补、润糙滑肠之功效,广泛适用于肾虚阳痿、遗精滑精、腰腿无力及肠糙便秘等症。
  二十一世纪,甘肃山丹天然食品开发公司将地耳(发菜)、蘑菇、锁阳和黄参开发成“山丹四珍”大量上市,不仅丰富了市场物资,而且丰富了人民生活。
  山丹特产·发菜
  发菜,颜色乌黑,状如发丝,明末清初戏曲理论家李渔称其为“河西物产第一”。发菜在山丹境内分布和生长非常广泛,群众也早有食用习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商贸流通的发展,山丹发菜逐步走出山丹,享誉南北,成为山丹一珍。
  1979年,甘肃省农垦局荒地资源考察队对山丹地质资源情况进行实地考察。根据勘测资料,山丹县有包括余定滩、花草滩、山羊堡滩等荒滩面积93万亩。这些戈壁荒滩,因干旱缺水,不适农耕,但杂草丛生,少人为破坏,是发菜生长的天然场所。每当雨后潮湿的早晨和傍晚,龙首山、祁连山下的草丛中、荒滩上,就会生长出一团团、一缕缕形似青丝、状如黑发的发菜。附近群众用夹子、钉耙夹拾发菜,捡拾地耳(又名地芥皮),回家调汤作馅,作为一道野味珍馐。由于发菜风味独特,烹制方便而且营养丰富,老少兼宜,后来逐渐被请上正式餐桌,成为宴席中的一道特色菜肴,为人们所交口称赞也就不足为怪了。
  天然发菜具有解毒清热、理肺化痰、调理肠胃的作用,尤其具有降血压的独特功效。发菜谐音“发财”,与甜食搭配烹制为佳,深受广东一带人们的喜爱。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山丹大量收购,经加工包装成为烹制佳肴、馈赠亲友的上品,也成为山丹物产的一张名片。
  山丹发菜曾经走出国门。1976年,山丹县供销联社收购发菜2.43吨,上交外贸出口部门,换取汽车25辆,张掖地区行署奖励给山丹县一辆。90年代,位奇镇柳荫村张守勤等人专门收购发菜,然后推销到深圳一带,过上了富裕生活。现在,由于草原荒漠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限的发菜资源显得更加珍贵。为了保护和更好地利用它,无节制地挖拾发菜已被禁止。相信,随着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山丹发菜一定能够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山丹特产·黄参
  黄参,山丹民间俗称黄葑,其形似人参,通体金黄。主要生长于沿祁连山、焉支山海拔2400~2900米的高寒湿润草原和丘陵地带,是多年生纯天然植物。
  山丹野生黄参具有独特的生理特性:喜在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的高原土壤中生长;其肉质根秋季糖分积累较多,耐寒、耐旱性能极强,可在-30℃条件下正常越冬,降水量250毫米以下生长。关于高寒山区的野生黄参的独特食用风味和药用价值有多种记载。据《本草纲目》记载,黄参味甘、性温,具有补气养血、滋阴壮阳、通经活络、健胃舒肝之功效。对中老年人胃气虚寒、神疲乏力,妇女气血失调,儿童发育迟缓、营养不良、挑食厌食效果俱佳,被誉为“小人参”。据北京食品研究所、甘肃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对山丹天然黄参检测鉴定,它的肉质直根富含人体必需的16种氨基酸、矿物质和钙、磷、铁、锌等微量元素,是一种经济、药用价值极高的纯天然绿色保健食品。
  天然黄参在山丹有着悠久的食用历史。它色泽黄亮,蛋白质含量高,经过蒸、煮、煎炸后色彩鲜黄、甜嫩纯香,深得群众喜爱,是宴饮宾朋、老少皆宜的佳品。山丹群众有过节吃“炸骨朵”(或称“油泡泡”)的习俗。“炸骨朵”就是用黄参和软面,经油炸后色彩金黄,酥脆爽口,甜美可人,深受孩子们的欢迎。
  山丹境内黄参产量较大,仅沿山地区的群众利用春、秋季节采挖,年产量可达五万多公斤。为把山丹天然黄参推向市场,上世纪90年代,山丹县建立了黄参厂,对黄参进行精深加工和开发包装,陆续研制出黄参饼、白汁黄参、黄参大虾、黄参银耳汤、玻璃黄参、黄参粥等特色产品,被指定为西部开发产品交易会指定产品,黄参已成为对外宣传山丹、展示山丹特色的又一特产。
  山丹特产·沙棘
  沙棘,一种在半干旱地区生长的落叶灌木,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的良好生态功能。沙棘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其果、根、茎、叶等产品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行业中。
  沙棘耐干旱、耐瘠薄、易繁殖,在山丹县的焉支山、祁连山下的河沟或背阴山坡均有生长。每逢秋日果实成熟季节,小孩子便折来一枝,上面挂满了红彤彤的沙棘果,十分诱人,食之酸甜,令人胃口大开。山丹县大规模开发利用沙棘资源始于2002年。随着国家退耕还林工程的启动实施,县上依托本地气候条件,定植的20万亩沙棘资源已逐步形成规模。这些沙棘林一旦成熟收获,数量将十分可观。为搞好沙棘综合利用,县上对沙棘产品进行研制开发和市场开拓。先从沙棘果入手,以食品加工为主攻方向,开发沙棘饮料、果酱等产品。目前,开发出的沙棘汁、沙棘果已上市。更进一步的开发目标是提取能广泛用于食品、医药行业的沙棘果油、沙棘黄色素和沙棘种子油等产品。目前,山丹沙棘产业已经显现出其良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它一定能成为推动山丹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
  山丹天然花粉系列产品
  天然花粉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制成花粉精添于各类化妆品中。能被皮肤细胞直接吸收而无副作用,花粉能改善皮肤营养状态,促进皮肤细胞的新陈代谢,延缓皮肤衰老;能防止皮肤干燥脱屑;增加老化皮肤的弹性,消除皱纹。
  目前,山丹天园食品已开发出:天园茶树花粉、油菜花粉、荷花花粉、罂粟花粉等保健营养品。
  “雪恋花”系列蜂蜜
  山丹马场草原地处祁连山腹地,海拔2600米,是油菜花、野山花蜂蜜的集中产地。“雪恋花”蜂蜜采用纯天然、无污染的原蜜资源,经过精选加工而成,且保持了原蜜的纯天然性。使产品具有绿色环保、食用安全可靠特点。公司研发的各类软包装蜂产品,具有食用、储存、携带方便等特点。是理想的营养健康、高能洁净食品。

知识出处

山丹旅游

《山丹旅游》

出版者:敦煌文艺出版社

本书把自然风物与人文掌故、历史追溯与现实开掘、博物考证与野史传说、实证科学与文学艺术、典雅文章与民间文学、景区景点与地方特产、旅游产业与地域文化较好地融合在一起,深入浅出地描述了山丹县“四线五景区”的风物,展现了“世博圣地、五彩山丹”的特色旅游内涵。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山丹特产发菜
相关专题
山丹特产黄参
相关专题
山丹特产沙棘
相关专题
山丹发菜特产
相关专题
山丹黄参特产
相关专题
山丹沙棘特产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山丹放歌》
相关作品
《山丹史话》
相关作品
《山丹画册》
相关作品
珍品玉石燕
相关作品
明代铜四喜娃娃
相关作品
唐胡腾舞铜人
相关作品
梅花唱和卷
相关作品
四羊方尊
相关作品
兽面纹方鼎
相关作品
大克鼎
相关作品
山丹麦秆画
相关作品
五百罗汉卷轴画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