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刹大佛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旅游》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282
颗粒名称: 千年古刹大佛寺
分类号: K928.942.4
页数: 4
页码: 224-22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丹县西线旅游景点千年古刹大佛寺,山丹大佛寺原名土佛寺,位于城西五公里处的瞭高山下祁店湖畔,古时丝绸之路往来的巨商大贾在这里频频投宿,汉明古长城侧身而过,是一座自北魏以来,几度毁坏又几番重建的千年古刹,饮誉西土的佛教传播源地。
关键词: 大佛寺 山丹县 景点

内容

山丹大佛寺原名土佛寺,位于城西五公里处的瞭高山下祁店湖畔,古时丝绸之路往来的巨商大贾在这里频频投宿,汉明古长城侧身而过,是一座自北魏以来,几度毁坏又几番重建的千年古刹,饮誉西土的佛教传播源地。
  山丹大佛寺始建于西晋永康(约公元300年)至北魏始光(约公元425年)年间,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有史料载:山丹大佛寺在明正统五年(1440年)至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的440多年间,就先后修缮六次。寺院占地十余亩,殿堂百间,室内坐佛身35米。明正统五年重修后,明英宗朱祁镇挥笔题写“土佛”二字,制匾悬于山门,名声大振,“土佛寺”由此得名。万历二十一年至二十八年,甘肃总兵、右军都督同知王允中将军捐巨资重修,规模更加宏大,气势更为壮观。史载:以山之高,肖佛之像,就佛之高,建佛之阁,广袤五间,至上七层,望之如蜃楼海市。清人秦澍春曾撰《重修大佛寺碑记》记之。清光绪九年至十四年,安徽泾县进士查之屏出任山丹知县,再度重修扩建并亲书“仰之弥高”匾额。明清时大佛寺僧旅众多,佛事兴旺,香火鼎盛。《山丹县志》载:“大佛寺广袤三楹,直上七级,望之如蜃楼海市,辉映碧空。中起大雄殿十六楹,肖普贤、文殊于中,左右各有岭楼一座,晨钟暮鼓,发人猛醒。绝顶建晚望之亭,最前开众善之门、士民皈依之所,僧侣养静之室,商旅偃息之坛,锦鳞游泳之沼,精舍兰若,共百十间。大雄殿依山凿石而建,殿内塑释迦牟尼立像高一十三丈……基址之宏敞,结构之精严,形势之壮丽,气象之遹皇,甲乎西士……”
  古之僧人在山丹大佛寺的选址上匠心独居,慧眼识金。寺院背倚瞭高山,面迎龙首山,坐西望东、依山而建。北湖泊、南田园、东面开阔平坦、山丹古城的春景秋色,晨霞暮霭尽收眼底。每年清明过后,僧侣游人念佛敬香,旅游观光、消暑养性者车来人往,络绎不绝。农历四月初四寺院举办盛大庙会,进行诸项佛事活动。其时山丹大佛寺高僧云集,文人荟萃,更有商贾游人如织,可谓车水马龙,人山人海,气势恢宏、盛况空前。可叹千年古刹遭1954年山丹大地震的毁坏,一座象征着山丹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灿烂文化遗产,殿宇坍塌佛像无存,空留下瓦砾遍地凄惨一片!时大佛寺住持僧续良等人以茅棚奉持香火,供养佛福,守护残垣,苦心修炼。
  20世纪50年代以来,312国道,兰新铁路复线相继开通,祁店湖泊改建为祁店水库,坦如明镜的6平方公里的水库水面上,碧波荡漾,百舸争流,四周田圃,佳禾青青,杨柳依依,好一派湖光山色的佛院景致。
  1993年,在山丹县政协、山丹佛教协会、时任大佛寺主持释觉慧大师的共同努力下,历时5年,多渠道筹资1500万元,重建了山丹大佛寺,使这座身高35米,誉之为“世界室内坐佛之最”的释迦牟尼泥塑坐像重放了异彩。
  重建后的山丹大佛寺于1997年8月9日竣工剪彩,由县佛教协会主办,香港佛教界高层人士参加的大佛开光仪式与县第二届佛山民俗文化节同时举行。整座寺院依山傍水,占地面积10000多平方米。山门口镶嵌着18层青条石台阶,拾级而上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山门门庭过道内塑有3.5米高的哼哈二将和四大天王神像,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寺院建成前庭、后庭的格局,140多间楼台佛阁点缀其中,排列有序,错落有致。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仍沿袭旧况依山凿石拔地而起,整座大殿以木质构造建成,楼阁顶部屋面绛紫色琉璃瓦铺就。大殿面阔9间,屋深7间、重楼7层,高39米,呈平面长方形状。大殿赤柱滚圆高挺,层层贯顶,层层架设大桥,迂回相通。大殿斜梁卧角,檐牙高啄,陡壁飞檐,富丽堂皇,流光溢彩,蔚为壮观。殿内泥塑释迦牟尼呈讲经说法的慈祥神态。大佛周身用高级陶土精雕细琢,彩绘镏金,面部及手、足、胸部袒露处用香港佛教界捐赠的60万张金箔(价值200万元)镏金、熠熠生辉、光芒四射。大佛落座在高约3米的粉色莲花座上,莲花座前的佛龛上金童玉女手执拂尘,各具神态。莲花座下有一高约1.5米,长约10米的通道,称之为“关煞洞”。大佛坐态丰满端庄,自然安详,面容和蔼可亲,威严慈祥,眉宇轩昂,双目炯炯有神,无论人们从何种角度看去,那目光都在施惠人间,普度苍生。因此,山丹坐佛被海内外佛教界高层人士誉为“天下第一佛”,据有关专家考证:“山丹坐佛为世界室内坐佛之最”。相传,释迦牟尼圆寂250多年后,古印度一位伟大的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部族纷争的印度。这位晚年皈依佛门的国王,为了传播佛教,将佛祖留下的舍利收集起来重新分成若干份,送往世界各地,建塔供奉,这些舍利的一部分传到了中国,中国各地便有了佛教舍利塔。据西安法门寺珍藏的“中国古代十九座舍利塔分布图”载,传入中国的共19颗释迦牟尼舍利的其中一颗,就珍藏在删丹县塔(即山丹县法塔)中。梵语“舍利”意为“尸骨”,指死者火化后的残余骨烬。通常指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固体物,如佛发、佛牙、佛指舍利等。佛教经典中把舍利分为两类:一类为法身舍利,即佛祖所说的佛教经典;二类为生身舍利,即佛祖火化后留下的固体物。后者又可分三类,一是骨舍利,白色;二是肉舍利,红色;三是发舍利,黑色,均圆明皎洁,坚固不碎,迥非世界珠宝可比。菩萨、罗汉也有舍利,佛教认为,只有虔诚奉佛,悟道得法的人才会自然结晶舍利,非常人可得。
  沿着大雄宝殿两侧的400多级水泥台阶,拾级登上殿后的瞭高山巅,俯瞰寺内楼阁,大有唐诗人杜牧《阿房宫赋》中“……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慢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之势;远眺寺外景色,又有宋文学家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掠影,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之感。
  1978年,大佛寺方丈释觉慧,面对“供佛无殿”,住僧无寺的窘况,誓定宏愿,立志重修。募集资金1700万元,于1993年在原址奠基重修,历时五年,完成大雄宝殿及两侧陪殿、斋堂寮房僧舍等寺庙群落。后大佛寺屡屡扩建,占地面积40000多平方米。寺院分前庭后院,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为全木质结构、琉璃瓦盖顶的楼阁,高39米。内塑释迦牟尼讲经说法状坐像一尊,高35米,坐佛的手、足、胸及面部用纯金箔裱贴,被海内外佛教界人士誉为“天下第一佛”。每年农历四月初四,为大佛寺盛大庙会,时逢春夏之交,游人如织。但因当时资金不足,九龙沐太子雕像、观音立像未能恢复。自大佛寺落成,每逢庙会,香客云集;又逢旅游旺季,游人填殿塞廊,拥挤不堪。

知识出处

山丹旅游

《山丹旅游》

出版者:敦煌文艺出版社

本书把自然风物与人文掌故、历史追溯与现实开掘、博物考证与野史传说、实证科学与文学艺术、典雅文章与民间文学、景区景点与地方特产、旅游产业与地域文化较好地融合在一起,深入浅出地描述了山丹县“四线五景区”的风物,展现了“世博圣地、五彩山丹”的特色旅游内涵。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
山丹大佛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