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楼的传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旅游》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259
颗粒名称: 陈家楼的传说
分类号: K928.942.4
页数: 2
页码: 183-18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丹县城区旅游景点陈家楼的传说,陈家楼建于何时,无据可考。山丹民间传说:“先有陈家楼,后有山丹城”,陈家楼,原建在山丹县城东街大壑巷(现博物馆东侧,木器社和人行南楼周围)内,占地约三、四亩,是“前厅堂后楼房,格子门扇套月窗”的古建筑。
关键词: 陈家楼 传说 山丹县

内容

陈家楼建于何时,无据可考。山丹民间传说:“先有陈家楼,后有山丹城”。
  陈家楼,原建在山丹县城东街大壑巷(现博物馆东侧,木器社和人行南楼周围)内,占地约三、四亩,是“前厅堂后楼房,格子门扇套月窗”的古建筑。由“一破三”的跨角式大门向西拐进二门,便是前厅、中门、上房,到后楼的直冲门。正楼坐北向南5间,东西陪楼各3间,上下两层共22间,土木结构,由14个“通天”圆柱支撑。柱子用桐油漆红色,上有工整刚劲的刻字楹联。每个椽头用彩云青瓦封面。屋脊上用刻有花木、龙狮虎兽头图案的青砖镶嵌。两块巨形大门扇上画有“武士门神”,两幅画像宛如金箔五彩,绘黄金甲、金狨冠带,整齐庄严,服貌相称,威风凛凛。室内墙壁用油漆涂面,画有山水、园林、“财神”和“汉三杰”等风景、人物像,后楼正墙是公主(有人说番王女儿)帧子。前厅内共悬有五块(有人说是七、八块)金光闪闪的大匾,正中间是一块字大如斗、刻有“天朝恩命”的锦匾。从大门到后楼及东西陪楼的13道门坎均为尺余四棱形状,久经脚踏踢磨已成凹凸不平的椭圆形。
  陈家楼东边是“三龙(头坝、二坝、三坝水渠)穿城”的二坝沟,常年流水清澈不止,大门东有涝池,西有石碾子,可为左青龙右白虎。站在后楼顶端远眺,南迎焉支松柏,北有龙眼应雨,这在山丹历史上可谓领尽风采。1936年11月,西路红军进驻山丹县城后,马匪从外围封锁城门,决断“三龙”之堤,陈家楼的涝池、王家什子王世才的井,保证了红军的饮水。同时,陈家楼的碾子和城内五六盘石磨,每天碾米磨面不止,供前线战士和城内群众食用,为红军尽了一份绵薄之力。
  有人说陈家楼是驸马楼,证据为:“你若不信,魁星阁是对证。”据《甘州府志·地图》看,魁星阁在城墙东南角上,传说明朝庄得筑山丹县城时,陈家人出资修建了魁星阁,里面的一块匾上详细记载着陈姓家族事宜。图内城隍庙后,玉皇庙前,标有“忠孝祠”,近似陈家楼所在地,这有待专家考证。
  陈家楼的历史悠久,自然演绎出了传奇故事。有故事说,很久以前的一年春天,张天师到昆仑去会见西王母,路过陈家楼时肚子饿了,他便化缘讨吃。这时陈家人已吃过饭,有一小罐饭是留给地上干活人的。陈家老人见道人登堂化缘,认为是吉祥之兆,赶紧叫媳妇们把饭敬给道人吃。那个媳妇忘了一点,没把饭分到碗里,连罐把饭递给了道人。张天师的确饿了,接过饭罐三两口就把饭吃完了,他正用食指抿吃罐上的饭渣时,过路孩童们看见说:“爷爷您翻过来用舌头舔。”说话之间,道人将小饭罐翻了个里朝外。在场的人们十分惊奇,张天师把饭渣舔完说:“好一块风水宝地!”遂用指头在罐上写下了“穷不能拆,富不能修”八个字,那字凸棱闪光,如同雕刻一般。张天师走后,在漫长的岁月里,陈家楼的人一代又一代,在前厅里供奉着饭罐,遵照天师旨言,对上下22间楼房和四周用土夯的围墙,始终未进行过修补。在民国九年和十六年大地震时,陈家楼倒塌得仅剩大门西的一段,出现了椽头破裂,墙壁豁口,门格脱落等景象。陈家楼的人面对惨状,忍痛割爱,任其颓废,不予修补。20世纪70年代初,陈家的人拆大厅时,他们的王姓姑母说:“先人留下的产业,宁叫冒烟也不冒灰!”死死挡住没让拆。后来集体拆楼时,陈家人大部分“回避”,远离了现场。
  有人说,张天师吃了饭的罐子和一个纹(谐音)炉,一直保存到民国十八年,马仲英进山丹城时,在兵荒马乱中被人盗走;还说在上楼的弧梯下有一个地道,道深莫测,南通焉支山,北进龙首山;还听说艾黎考查地道时,发现有一对金鸭子。陈家楼中还有一块直径五六十公分的石头,有人说是紫金石,敲击有音,过去在东街村饲养院里当捶背石,捶了20多年芨芨草。陈家楼的饭罐、纹炉、石头、听说是人间极品,现已难觅其踪。不过,这也仅是听说而已。

知识出处

山丹旅游

《山丹旅游》

出版者:敦煌文艺出版社

本书把自然风物与人文掌故、历史追溯与现实开掘、博物考证与野史传说、实证科学与文学艺术、典雅文章与民间文学、景区景点与地方特产、旅游产业与地域文化较好地融合在一起,深入浅出地描述了山丹县“四线五景区”的风物,展现了“世博圣地、五彩山丹”的特色旅游内涵。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
陈家楼旧址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