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鹿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旅游》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245
颗粒名称: 羊鹿沟
其他题名: “天现鹿羊”岩画
分类号: K928.942.4
页数: 2
页码: 162-16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丹县东线旅游景点羊鹿沟,在羊鹿沟、长沟、柳沟一带的悬崖石壁上,多处惊现早在无文字时代,匈奴族、羌族牧人用腰刀镌刻在石壁上的古老岩画。岩画雕凿多以动物图案和狩猎场面表现,动物形象栩栩如生,狩猎情景生动逼真。
关键词: 羊鹿沟 岩画 山丹县

内容

在石硖口关隘西南,距硖口古城5公里处,有条宽敞的放牧草场,古代这里常有鹿群和羊群出没,人们称为羊鹿沟。另外几处如长沟、柳沟等也是古代放牧的好草场。
  人们发现,羊鹿沟、长沟、柳沟一带的悬崖石壁上,多处惊现早在无文字时代,匈奴族、羌族牧人用腰刀镌刻在石壁上的古老岩画。岩画雕凿多以动物图案和狩猎场面表现,动物形象栩栩如生,狩猎情景生动逼真。在羊鹿沟石壁上雕凿的岩画,有展翅欲飞的雄鹰、温顺的绵羊、健壮的牛、膘肥体壮的马、撒欢的狗、夹着尾巴的狼和蛇、鹿、骆驼以及狩猎图案等,据文物研究的有关专家考证,硖口岩画的形成可追溯到战国时代。据牧羊老人讲述:每当天气久晴偶雨或久雨猛晴的一刻间,羊鹿沟草丛或山间便能看到狼、鹿、骆驼等动物出没,或有古人骑马射猎、猎犬追逐群鹿的狩猎场景惊现,其形象与岩画表现的图案相仿佛,然而瞬间却又消失得无影无踪。
  老人描述的情景,盖因当时空气的温度、湿度、电极特征,与若干年前某一时刻的地磁特征碰巧吻合,那时的某些景象片断,就会像录像一样,被自然界播放出来的缘故。
  考察硖口关隘羊鹿沟悬崖石壁的多处动物图案,狩猎场面以及生活情景的“天现鹿羊”古老岩画,我们不能看出狩猎岩画作为猎人们记录狩猎场面的教材,已经发展为原始人类交流狩猎经验的工具。岩画中描绘着猎人和受伤的动物形象,可以告诉同族狩猎的过程和狩猎中的经验;岩画中刻画狩猎者使用弓箭、石球的场面,可以告诉我们当年曾经使用过的工具;岩画中表现激烈的集体围捕场面,说明当时原始先民合作的态度及对于生存的积极心态。可见,原始岩画艺术中渗透着原始猎牧文明,虽然这些岩画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幼稚和粗糙的痕迹,但却表现出一种生动的、朴素的和富于幻想的特色,比如岩画中的太阳、月亮和鹿、蛇等图案,充分表明了原始先民们的某种崇拜物与原始信仰。岩画是原始时代人类自我表达的艺术形式,靠着原始艺术家们的艺术想象力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风格,使情感具体化,表达原始先民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向往。我们从硖口关隘羊鹿沟悬崖石壁的岩画上镌刻的那些狩猎者围猎鹿、羊的画面中看到,那些被追赶的野鹿的巨大的生命力,从那逃奔的步伐和肌肉的张力上爆发出来,这无疑凝聚着作者的原始审美心理和征服的强烈愿望。
  这些都足以说明早在无文字记载时代,山丹先民就曾在硖口这片水草丰美的草原上,开始了最原始的游牧生活。由此来看,早在距今2000多年前,硖口一带就有先民定居并繁衍生息。而他们往往是以最初始、最广泛的形态,具体又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物质生产能力与水平。这些世世代代以游牧或狩猎为生的民族,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镇守着硖口关隘,硖口关隘也因此成为兵防要地,引起历代封建王朝的高度重视,为屯设重兵防守的重要驿站。

知识出处

山丹旅游

《山丹旅游》

出版者:敦煌文艺出版社

本书把自然风物与人文掌故、历史追溯与现实开掘、博物考证与野史传说、实证科学与文学艺术、典雅文章与民间文学、景区景点与地方特产、旅游产业与地域文化较好地融合在一起,深入浅出地描述了山丹县“四线五景区”的风物,展现了“世博圣地、五彩山丹”的特色旅游内涵。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