硖口古城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旅游》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240
颗粒名称: 硖口古城堡
分类号: K928.942.4
页数: 3
页码: 156-1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丹县东线旅游景点硖口的古城堡,古硖口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也是古时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远在汉代,硖口关就是西域军事重地,兵家必争要塞。为了防御匈奴进犯,收复西域属国,沟通中西交往,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考察了西域军事及地理,开通了丝绸之路。
关键词: 硖口 古城堡 山丹县

内容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硖口生活的世世代代先民,为了生存与发展,在那严酷而又恐怖的自然环境中,或刀耕火种、或孳牧牲畜、或抗御自然灾害、或抵御外来侵犯,历尽了灵与肉的洗礼,饱经了血与火的较量,在长期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了和创造着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的财富——硖口古城堡,形成了唯大西北独具的赋有汉唐文化、明清古风的硖口文化。
  古硖口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也是古时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远在汉代,硖口关就是西域军事重地,兵家必争要塞。为了防御匈奴进犯,收复西域属国,沟通中西交往,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考察了西域军事及地理,开通了丝绸之路。霍去病率兵万骑,孤军深入河西走廊,在途经硖口关时,打开了河西通道,硖口关既成为中西方往来的必经关隘,其地理位置的作用突显,战略地位日渐重要。当年硖口关隘被称为泽索谷,曾是西汉军事要地。汉昭帝(刘弗陵)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在泽索谷置日勒都尉,并于泽索谷北5里处(今硖口古城)屯兵设防、移民屯田。为了驱逐匈奴,形成“单于益西北”(《汉书》卷九十四《匈奴传》)的局势,实现“隔绝胡与羌通之路”,使河西长治久安,保障与西域通途,“始筑令居(今永登县境内)以西”的边塞亭燧(《汉书》卷九十六《西域传》)。汉塞由永昌水泉子壕进入山丹,沿羊虎沟河过泽索谷(今硖口关隘),《汉书·地理志》载:张掖郡都尉驻守泽索谷。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不已,独河西较为安定,外商纷纷出入硖口关,在河西往来贸易。大宛、大夏、大秦、突厥、印度等国商人曾因与中国通商,常年出入硖口关。硖口关在丝绸运输、商贸吞吐中,曾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据旧志载,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巡抚都御使廖逢节为防御之需,动用民力,对硖口古城接帮加筑,增设壕堑、崖柞、石梯、垒木、悬楼、敌角台等防御设施。根据遗址现场步测和走访八旬以上老人回忆,这座古城原貌是:城垣东西长400多米,南北宽300多米,呈长方形,加上西边关城(外城),总面积约19万平方米。整个城垣开东西两门,只有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纵贯全城,与东西二门相连,成为全城的中轴线,将城内的民舍、街衙、寺庙、铺店、营房等建筑物一分为二,布局严谨,井然有序。城垣高厚,内为夯土墙体,外为砖包,辅以石条为基,属砖石土结构,十分坚固。古城开东西两门,关城与翁城相配,城上雉堞、裙墙、楼橹华具、城下壕池环绕。加上翁城、关城相配套,气势十分壮观。城门洞全以砖砌,又以生铁灌缝,可谓固若金汤,素称“生铁城”。东门直通石峡山口,西门与西城相连,北边紧依长城,周围烽燧棋布,构成严密的防御体系。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和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在山丹修筑边墙(长城)时,完成了石硖口东暗门、石硖口至古城洼(今十五里口)、石硖口嘴几处边墙(长城)的修筑,使硖口古城的战略地位显得更加重要。山丹卫置于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九月,据此推断,硖口古城距今已有616年的历史。但历经风雨侵蚀,现只剩下残破不全的城垣及城门。

知识出处

山丹旅游

《山丹旅游》

出版者:敦煌文艺出版社

本书把自然风物与人文掌故、历史追溯与现实开掘、博物考证与野史传说、实证科学与文学艺术、典雅文章与民间文学、景区景点与地方特产、旅游产业与地域文化较好地融合在一起,深入浅出地描述了山丹县“四线五景区”的风物,展现了“世博圣地、五彩山丹”的特色旅游内涵。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