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路上驼铃的故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旅游》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236
颗粒名称: 丝绸路上驼铃的故事
分类号: K928.942.4
页数: 2
页码: 151-1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丹县丝绸路上驼铃的故事,昔日的驼队是编为驼练出行的,驼练的前后骆驼脖项里各悬一枚驼铃,驼队凭借“咣当”、“咣当”的驼铃声前后照应,沿着我们脚下的这条艰难漫长的黄沙驼道行进。
关键词: 丝绸之路 驼铃 山丹县

内容

前面我们讲过古代丝绸路上的驼队,昔日的驼队是编为驼练出行的,驼练的前后骆驼脖项里各悬一枚驼铃,驼队凭借“咣当”、“咣当”的驼铃声前后照应,沿着我们脚下的这条艰难漫长的黄沙驼道行进。那么,丝绸路上驼队的驼铃是那里来的?这里便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我们现在将要前往的硖口关隘,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远在西汉初期,我国北方匈奴国强大,每每进犯中原腹地,硖口关就是北方匈奴等族入侵河西的一条重要孔道。为了防御匈奴进犯,历朝历代都有驻军守关。所以在汉代时,古硖口就已经筑有守军屯驻的堡寨和古城,明清两代硖口古城仍为设防重地。
  古城的居民除驻军外,大都为历代随军家眷,他们皆为军户不事农耕,孩子生下来就由官府按月供给粮饷。城中居民除当兵外,部分人专做火药、大炮。硖口历代先辈对稳定边疆、开发边疆历经风雨,做出了贡献。自丝绸之路、长城古道畅通后,城内街道两旁开设馆堂、店铺,共有十大字号铺店,为过往行人提供食宿,成为世世代代生活在硖口古城的先民们的主要职业,也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迎送过无数来去匆匆的商贾过客。
  当年硖口古城居住着近600多户居民中,却有近40多种复杂的姓氏,其中有一位红胡子老爹无姓无名,只是自己开个铁匠铺,打的一手好铁,人们就依他的行当,称他为“铁老爹”或“贴老爹”。丝绸路上硖口关,军卒商旅熙来攘往,车马驼队填街塞巷,红胡子老爹打小自口外(即西域)来硖口定居,以打铁为生专给过路商旅钉马掌,久而久之铁老爹的美名就传遍了河西丝绸之路。
  有一天,一个口外客商来认老乡,客商钉了马掌,又央求铁老爹为他雇几只骆驼和一名青年,把他从内地购买的许多珍贵商品,一路护送到西域的家乡去。西域远在天边,雇人赶骆驼去西域,人和骆驼的安全不仅没有保障,谁愿意去那么遥远的地方!就是凭着老脸雇了人家去西域,如果遇到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我铁老汉的一张老脸往哪儿搁?铁老爹难了。但是,铁老爹的肝胆侠义心肠美名远扬,铁老爹毕竟是铁老爹,他要帮这位老乡护送货物去西域。铁老爹主意已定转身出了门,一会儿雇来几只骆驼,又将儿子铁蛋叫过来,如此这般吩咐一番,就要打发儿子护送客商上路。
  客商做梦也没有想到铁老爹会打发儿子护送他,感激的好话说了两驮筐,又拿出很多珍贵礼品送给铁老爹。铁老爹坚决地说:“老乡哥哥啊,俗话说‘万两黄金易得,人间真情难寻’,我舍得儿子护送你去西域,不图你的金银财宝,图的是人间一片真情!我的这个铁蛋虽不满二十岁,但他自小跟我打铁,练就了一身功夫,你就当做你的儿子,带他上路吧!你们去了西域,我儿子如果回不来,你就给我捎个信来,如果你们回来了,我煮酒为你们庆贺。”说完,铁老爹谢绝了客商礼品。临行前,铁老爹拿出他亲手制作的两枚小铁桶似的驼铃,系在了前后两只骆驼的鞍架上。一路上,驼铃悠悠,驼队首尾相互照应着,行进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安全地到达了远在天边的西域。
  一年以后,铁蛋跟着驼练回到了硖口关,铁蛋的身板也练得跟铁塔一般。铁老爹见儿子安全回来了,高兴得不得了,亲自煮了酒为儿子庆功。从此,铁老爹和铁蛋做出许许多多驼铃,每逢西域商旅的车马驼队路过硖口关,他们就赠送一个驼铃,系在骆驼的鞍架上。这无数小铁桶般的驼铃,寄托了铁老爹父子两深深的西域情怀!据说,丝绸路上批批驼队西出嘉峪关,来到敦煌城里的一家车马客栈歇脚,久而久之那家车马客栈,就演变为今天敦煌的驼铃大酒店了。

知识出处

山丹旅游

《山丹旅游》

出版者:敦煌文艺出版社

本书把自然风物与人文掌故、历史追溯与现实开掘、博物考证与野史传说、实证科学与文学艺术、典雅文章与民间文学、景区景点与地方特产、旅游产业与地域文化较好地融合在一起,深入浅出地描述了山丹县“四线五景区”的风物,展现了“世博圣地、五彩山丹”的特色旅游内涵。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