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古驿道(丝绸古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旅游》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232
颗粒名称: 长城古驿道(丝绸古道)
分类号: K928.942.4
页数: 2
页码: 147-14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古代的丝绸之路的真实面目现在已经很难寻觅了,但因为敦煌得天独厚的条件,至今仍保存着一段原始的遗迹。在敦煌玉门关一带有一段丝绸之路古驿道,东起河仓城北,西至吐火罗,断断续续50余公里,北临疏勒河古道,南屏长城边墙蜿蜒西去。驿道宽约7米,似为大车驰道,路面为砾石,凝结坚硬,犹能看出千人踏,万人走的迹象。
关键词: 长城 古驿道 山丹县

内容

古代的丝绸之路的真实面目现在已经很难寻觅了,但因为敦煌得天独厚的条件,至今仍保存着一段原始的遗迹。在敦煌玉门关一带有一段丝绸之路古驿道,东起河仓城北,西至吐火罗,断断续续50余公里,北临疏勒河古道,南屏长城边墙蜿蜒西去。驿道宽约7米,似为大车驰道,路面为砾石,凝结坚硬,犹能看出千人踏,万人走的迹象。
  另据四坝文化和山羊堡滩文化遗址出土文物的研究,远在四千多年前,原始先民就有开辟道路交通,运输交流物资的历史。《高台县志》载,《林屋秘本》中有“黄帝访广成,初到北崆峒不遇,乃西行。经涉雪山,过山丹直至西崆峒,峰岭似鸡头,为今黑山,登山见合黎、弱水,实黄帝圣迹所经处”的记述。这一史料充分说明传说的黄帝时代,山丹境内从中原向西行进的道路已经形成。
  西汉初期,为了开拓中西交通,汉武帝于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和公元前119-118年两次遣张骞出使西域,沟通和考察了被匈奴阻塞的中西交通。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骠骑将军霍去病由陇西出兵,远征河西,逾焉支山千余里,大胜而归。是年秋,霍去病率铁骑万众,再次进攻匈奴,进入删(山)丹,在焉支山下虏获休屠王子和相国,匈奴部族损失惨重。河西通道打开后,将汉长城修到酒泉以西。沿长城内侧开辟一条交通线路汉塞(长城)驿道,汉塞驿道的开通,保障了丝绸之路畅通,促进了东西及中外文化、经济交流,如汉代有“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胡商贩客日款于塞下”之盛。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不已,独河西较为安定,驿道畅通无犯,外商纷纷改在河西贸易。大宛、大夏、大秦等国商人曾因与中国通商,留居河西。
  隋唐时期的山丹,曾是商业繁荣的城市,不少突厥和印度商人常年在这里居住,删(山)丹境内的汉塞驿道,在丝绸运输中曾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隋朝大业五年(公元609年)三月,炀帝率大军在浩门川(大通河乐都)击败吐谷浑伏允可汗,后经扁都口到焉支山,高昌王曲伯雅,伊吾吐屯设和西域二十七国使臣在道旁参见,并献西域数千里之地,表示归服。从此西域和中原商贾往来更盛,道路畅通无阻塞,道路管理制度完备。唐初以长安为起点,向全国各地辐射驿道干线,设置守备驿站。后晋天福六年(公元941年),大食国(阿拉伯国家)作家宾墨沿丝绸之路来中国,竟将热闹的删(山)丹城误认为“中国王城”。元朝世祖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随父到中国,沿长城汉塞经张掖来到山丹,从山丹北进入今阿拉善右旗,于公元1275年到上都(开平府)觐见元世祖忽必烈。
  公元1368年明灭元统一中国,大力扩建明长城,并沿长城内侧开通长城边防古驿道——甘凉大道。清朝时县境内辟甘新驿道,道上设驿站、塘铺,以保障货物运送往来贸易和紧急军务传递的畅通无阻。
  山丹县境内丝绸之路,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已形成由驿道干线,大车道、驮道组成的纵横交错的道路网络,各乡、村都有大车道与干线相接。无论是中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还是马帮、驼队行走的黄沙驼道;无论是汉武帝开通的汉塞驿道,还是明王朝修筑的甘凉大道;也无论是清代的甘新驿道,还是今天的312国道,道路走势曲直均与汉塞、明长城并行不悖,走线方向也与汉塞、明长城迢迢一致。
  山丹境内,昔日的长城古驿道在今天已只遗留一些痕迹,唯独新河驿长城旅游景区,沿长城东西走向,有一段7米宽2.5公里长的长城古驿道(丝绸古道)保存完好,黄土沙砾路面,当地人称之为“黄土官道”,游客可在这里骑马、骑骆驼或坐木轮马车涉足长城古驿道,寻觅今人借助畜力出行返朴归真的真实感,亲自体验古代商旅在丝路上风尘仆仆长途跋涉的苦乐。

知识出处

山丹旅游

《山丹旅游》

出版者:敦煌文艺出版社

本书把自然风物与人文掌故、历史追溯与现实开掘、博物考证与野史传说、实证科学与文学艺术、典雅文章与民间文学、景区景点与地方特产、旅游产业与地域文化较好地融合在一起,深入浅出地描述了山丹县“四线五景区”的风物,展现了“世博圣地、五彩山丹”的特色旅游内涵。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