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称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旅游》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223
颗粒名称: 长城的称呼
分类号: K928.942.4
页数: 2
页码: 133-134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万里长城称为“长城”是最通用的称谓,但因各个不同的朝代,称呼也不尽相同。如春秋时楚国称“方城”;战国直到明代延续称“堑、长堑、城堑、墙堑”;汉代称“塞、塞垣、塞围”,也称“长城塞、长城亭障、长城障塞”;金代称“壕堑、界壕”;明朝则称之为“边墙、边垣”等。
关键词: 长城 称呼 山丹县

内容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文献特别丰富。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两千多年来各时期长城的修筑基本上都有记载。但各朝各代在修筑长城和记载长城时,所使用的名称多有不同,这些不同的名称,有的在同一历史时期互相通用,有的仅在某个历史时期或某个地域用过。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过去两千多年中,长城所使用过的几种主要名称。
  在中国历史上,万里长城称为“长城”是最通用的称谓,但因各个不同的朝代,称呼也不尽相同。如春秋时楚国称“方城”;战国直到明代延续称“堑、长堑、城堑、墙堑”;汉代称“塞、塞垣、塞围”,也称“长城塞、长城亭障、长城障塞”;金代称“壕堑、界壕”;明朝则称之为“边墙、边垣”等。
  方城:称长城建筑为方城,只在春秋时楚国用过。《汉书·地理志》载:“叶,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方城。”
  堑、长堑、城堑、墙堑:这几种称谓基本上相互通用,从战国直到明代几乎全都使用过。《史记·秦本纪》在记载秦简公六年(公元前409年)沿洛水修筑长城时,就只用了“堑洛”两字,蒙恬是秦始皇长城修筑的指挥者,秦始皇死后,他被秦二世及宦官赵高、丞相李斯所害,临死他认为之所以招来灾难是因为修长城之故,他说:“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余里。”
  塞、塞垣、塞围:在史书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情况有两种意义:一是用以表示关口要隘。这些被称之为塞的关隘,有的就在长城之上,有的则在离长城很远的地方。另一个意义是用以表示长城。如《史记·匈奴列传》载:“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
  长城塞、长城亭障、长城障塞:这是把长城同塞并在一起合称长城的一种表示形式。这种称谓在史书中也很常见,如:《晋书·唐彬列传》载:“遂开拓旧境,却地千里,复秦长城塞。”杜佑《通典》古冀州条下载:“密云县东北至长城障塞一百十里。”司马迁《史记·蒙恬列传》中有:“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
  壕堑、界壕:壕堑是长城建筑的一种形式,多指在不易筑墙的地方,挖长长的深沟,并将所挖取之土堆于沟的一侧,其防御作用同修筑墙体是一致的。界壕则是金代长城的专用词,除金之外,基本没有使用界壕一词来称长城的。金代为防御蒙古族,在其与蒙古界挖掘壕沟故称“界壕”,如:“入泰州婆卢火所浚界壕。”但到金后期,界壕的称呼已是各种形式长城的代名词了。
  边墙、边垣;将长城称之为边,主要是明朝。中国古代多将中原各地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少数民族之间的地域,称之为边地,明代则将在这一带地域修筑的长城,称之为边墙或边垣。如山丹境内的明代长城也称为边墙。

知识出处

山丹旅游

《山丹旅游》

出版者:敦煌文艺出版社

本书把自然风物与人文掌故、历史追溯与现实开掘、博物考证与野史传说、实证科学与文学艺术、典雅文章与民间文学、景区景点与地方特产、旅游产业与地域文化较好地融合在一起,深入浅出地描述了山丹县“四线五景区”的风物,展现了“世博圣地、五彩山丹”的特色旅游内涵。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