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建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旅游》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222
颗粒名称: 长城的建筑
分类号: K928.942.4
页数: 2
页码: 131-13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由于长城的功用主要是为了军事防御,所以长城的建筑构造主要体现在防御功能上。我国历史上各朝各代所筑长城,因地域差异、用材有别、建筑技术、经济能力不同,其建筑构造也多有不同,但纵观历代长城建筑,基本上是由关隘、城墙、敌楼、烽燧四大部分所组成。
关键词: 长城 建筑 山丹县

内容

古代,由于长城的功用主要是为了军事防御,所以长城的建筑构造主要体现在防御功能上。我国历史上各朝各代所筑长城,因地域差异、用材有别、建筑技术、经济能力不同,其建筑构造也多有不同,但纵观历代长城建筑,基本上是由关隘、城墙、敌楼、烽燧四大部分所组成。
  关隘是长城沿线重要驻兵的据点,多设置在出入长城的咽喉要道。在中国两千多年的长城史中,几乎所有的关隘都经受过血与火的洗礼。关隘附近的城墙建筑多较其他长城更为坚固,或砖或石,因地制宜。很多关口筑有数道城墙,用来加强防护。
  关隘的城门是平时进出关口的通道,战时封闭。早期建筑多为木过梁顶,到明朝时几乎全部是用砖石砌成的拱券形的门洞。城门内外眉额上都嵌有石匾,刻有关名或形容此地险峻及关隘雄固的词语。城门多为铁皮包面的双扇木门,用巨钉镶嵌。巍然屹立的关隘,配上这么一扇铁皮门,在古代使雄关更加威武。别看这些城门又笨又大,其实开闭起来十分轻便,因为粗大的门轴多装在摩擦很小的石凹中。
  每座关隘城门台上,又都建有城门楼。有的一座关城,建有好几座关门楼。这些关门楼既是战斗的观察哨,又是军事的指挥部。关楼一般是二三层的砖木结构建筑,其顶是我国传统建筑的斗拱结构,多为庑殿式、悬山式、歇山式几种。较大的关隘楼木结构部分还多用油漆彩绘进行建筑装饰。
  关楼是整个关隘防御体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建筑都分外雄壮、坚固。由于历史上纷飞战火的毁灭和较长时间人为、自然的破坏,万里长城上的千百座雄关已所存无几。
  长城城墙蜿蜒于沙漠之上,盘旋于重岭之间,是长城这条巨龙的主体。万里长城这一浩大工程的雄伟气魄,就是由万里城墙来体现的。历代长城城墙的建筑形式,构筑方法多有不同。就是明代长城城墙的结构,也因地、因时制宜,其大致有:石基青砖包砌城墙、石砌城墙、土坯垒砌城墙、版筑夯土城墙、壕堑、山险削壁等几种构筑形式。城墙顶上,在迎敌方向,都筑有两米高的垛口,用于瞭望和杀伤敌人。有的地段在城墙里外侧均砌有垛墙,但多数地方内侧所砌是与垛口平行,一米余高的矮墙,仅起栏护作用。
  敌楼:是筑于长城城墙之上或城墙内侧,可以屯住戍边士卒的建筑物。敌楼由基座、中室和顶上哨房三部分建筑构成。基座多是由条石砌筑的高台,没有门窗。中层为砖拱券筑而成,南北、东西分为不尽相同的若干通道。楼内储有武器、粮草、弹药,楼四周开有若干箭窗,可供观察和射击使用。楼内一般有砖石梯道可登临楼顶,有的敌楼没有梯道,只在中室的某个位置开有天井,用绳梯或临时架设的木梯上下。楼顶之上地面平整,四面砌有垛口,中间建有供瞭望用的哨房。敌楼一般高10~15米。明长城自东向西,由于地势较为平缓,为加强敌楼的防御能力,多筑有一种数十米见方的坞墙,将敌楼围在中间。坞墙在背敌方向开有小门,战时可迅速封闭。
  烽燧是在长城内外山头,或者便于瞭望的岗峦之上所设的用于传递军情的建筑。烽燧俗称烽火台,其建筑形式为一个独立的高台状,山上多为石砌,平地则多为黄土夯筑。烽火台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军事警备和通讯制度及设施。烽火台传递军情的方式,各朝各代皆有定制,各有不同,但主要是燃烟、放火两种,另配有鼓、炮和可挂起来的标志物等。

知识出处

山丹旅游

《山丹旅游》

出版者:敦煌文艺出版社

本书把自然风物与人文掌故、历史追溯与现实开掘、博物考证与野史传说、实证科学与文学艺术、典雅文章与民间文学、景区景点与地方特产、旅游产业与地域文化较好地融合在一起,深入浅出地描述了山丹县“四线五景区”的风物,展现了“世博圣地、五彩山丹”的特色旅游内涵。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