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旅游》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217
颗粒名称: 丝绸之路
其他题名: “茶马古道”
分类号: K928.942.4
页数: 3
页码: 125-12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古代在甘肃境内,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是重合的,或者说甘肃境内的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其实是一回事。根据现有的古文物及历史文献资料记载,早在汉唐时期,云南、四川连接西部,延伸至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到达西亚、西非红海岸之间的一条或几条古代贸易的通道,由于以川、滇的茶叶与西部边塞的马匹交易为主,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
关键词: 丝绸之路 茶马古道 山丹县

内容

古代在甘肃境内,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是重合的,或者说甘肃境内的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其实是一回事。根据现有的古文物及历史文献资料记载,早在汉唐时期,云南、四川连接西部,延伸至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到达西亚、西非红海岸之间的一条或几条古代贸易的通道,由于以川、滇的茶叶与西部边塞的马匹交易为主,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是因为我国西部高原等高寒阴湿地区,少数民族需要摄入糌粑、奶酪、酥油、牛羊肉等含热量高的脂肪,但高原地区往往很少有蔬菜调剂,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能够消热解燥,所以边塞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喝伏茶的边塞高原生活习惯,大量的茶叶需求与高原地区不产茶叶成为一对突出的矛盾;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而西部边塞地区则产良马,供不应求的骡马需求与内地少产骡马成为又一对突出的矛盾。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这样,西部边塞地区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丝绸、食盐和日用器皿等,在古代丝绸之路、河西走廊“缣马交换”,货物南来北往运流不息日趋繁荣,便形成一条延续至今,且总行程达万里以上,在世界上尚属通行里程最长的古代商路——茶马古道。
  可以想象得到,古代我国西部地区戈壁漫漫、黄沙浩瀚,任何车辆在这条茶马古道上根本无法通行。而走这条遥远的茶马古道,水上横渡险象环生惊心动魄,山道通行险峻曲折心惊肉跳,草地行进藤缠树绕虎狼逞凶,便捷灵活的马帮是唯一的运输工具,成为茶马古道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从一个山谷到又一个山谷,从一个村落到又一个村落,千万马帮曾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茶马古道上穿梭往来,他们曾经风餐露宿、休养生息过的驿站,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演变为今天的城镇。可以说:茶马古道是一条,用人力和骡马的脚力,踏磨出来的生存之路;是凭借拉马哥刚毅、勇敢、智慧,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来的探险之路!从一个地区到又一个地区,从一个国家到又一个国家,万千马帮曾经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进行茶马互市、缣马交换,他们昔日用清悠的马铃声和奔波的马蹄声开辟的商品集散、以物易物的互市,随着世世代代商贸业的兴盛逐步发展为今天的商埠口岸。也可以这样说:马帮是西部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是沟通西部边陲各国各民族友好往来的忠实使者!
  让我们丰富的想象力跨越时空吧!我们将视线瞄准昔日的茶马古道,那一队队马帮跋山涉水艰难行进的景象;我们用听觉采集昔日的茶马古道,那一曲曲拉马哥哀愁婉怨如泣如诉的赶马调;我们令身心感悟昔日的大漠孤烟,那一群群奴隶娃子终生奴役啼饥号寒的悲惨生活……千百年来那一群群拉马哥追求幸福生活的艰苦与卓绝,便可略见一斑。
  还是让我们来听一听拉马哥那苍凉而又雄浑的《赶马调子》吧,在那一座座连阳光都爬不稳的山坡上,在那一片片将马铃儿的声响都留不住的大漠间,人们隔着三村五寨,仿佛还能听得见拉马哥那方言浓重的歌谣:
  (1)拉马子哥出了门,一路儿往前行。丢阿母抛阿姊,大坏了个良心。你看这就是拉马子哥,才不是个好营生。
  (2)拉马子哥起五更,来到那个加兴洼。家丢下少年阿姊,少开了花儿红。你看这就是拉马子哥,才是个苦营生。
  (3)拉马子哥昼夜行,踏步那个林芝境。路难走垛子沉,累坏了我的身。心慌气喘晕昏昏,两眼就不能睁。你看这就是拉马子哥,一辈子苦命生。
  (4)拉马子哥往前行,辗转那个左贡口。增骡马扩了帮,夜宿朝又行。牵着驮子搭垛子,患上了肺心病。这就是我们拉马子哥,落下个病残身。
  (5)拉马子哥摸黑儿走,来到那个马儿敢。人又困马又乏,大雨又倾盆。前半夜里走得快,腰酸腿也疼;后半夜来走得慢,瞌睡又丢盹。你看这就是拉马子哥,一路上好酸心。
  (6)拉马子哥要小心,跋涉到了大江口。骡马多链绳长,时时儿要操心。江水流急翻波浪,不敢往再前行。这就是我们拉马子哥,吃苦又担心。
  (7)拉马子哥盼天明,踏步那个云南省。香格里拉调垛子,丢掉一把子绳。帮主骂我吃干饭,为啥个不顶用,找来了绳索流下了泪,我实在是太伤心。这就是我们拉马子哥,受苦又挨整。
  (8)拉马子哥好高兴,到达那个大理城。牵出骡马换茶叶,明天就往回行。昨夜里睡了个沉,毛毛贼来胡行。帮主吆喝去值更,没黑夜又没明。这就是我们拉马子哥,昼夜都不消停。
  (9)拉马子哥回转身,速速儿往回行。瞅好了大理的银首饰,没钱买咋报娘恩。想起我的阿姊妹,痛苦个又伤情。你看这就是拉马子哥,无能又无个情。
  (10)拉马子哥上了路,北上那个澜沧江。风餐露宿急急儿行,得下了伤寒子病。浑身儿疼得虫虫叮,帮主嫌我不称心。这就是我们拉马子哥,一辈子翻不了身。
  (11)拉马子哥赶马队,回到那个帐篷中。一身病没有钱,空手儿进家门。到家中阿妈乐,阿姊个不欢迎。这就是我们拉马子哥,伤心个又绝情。
  (12)拉马子哥冲出门,跟着马帮出国境。经江孜到缅甸,为帮主去卖命。这就是我们拉马子哥,就辱没了人生……
  听听哀怨婉转儿女情长的赶马调子,不由人不相信昔日的拉马哥也想过女人们。当我们在追溯当年马帮丰功伟绩的赞美声中,却不能不讴歌默默地站在马帮背后的西部女人们。一提到女人,在人们传统的意念里,往往是一副温柔、娇嫩、纤细而弱不禁风的体态。但在千百年前,在往来于中原和西域的茶马古道上,却有一群群为古道的繁荣而付出热血青春,甘愿默默地忍受寂寞,守护草原孳养牛羊,勤俭持家抚养儿女,不屈不挠倔强坚强的女人们。
  河西走廊里终年留守的女人们,最心疼出远门而跋山涉水的拉马哥。她们总是在马帮出发前,花上个把月的工夫,给即将出远门的拉马哥,备好驱寒的辣椒、食盐和打发寂寞的火捻旱烟;备足干粮、炒面、牛羊肉干等食粮;还要绣好赶路的脚垫鞋垫;纳好换脚的千层布鞋;缝制好御寒的马夹马褂;又要切好谷草磨好马料,好让骡马一路上膘肥体壮。
  当拉马哥们唱着赶马调子离开家门时,她们依着涂满夕阳的老白杨树,向古道的远方依依不舍地踮脚张望,默默祝福着古道上的拉马哥,平平安安如意吉祥!她们掰着指头量着日子,算计着藏在心中的拉马哥,将要唱着赶马调子回帐篷,便早已风风火火地架起铁锅,在老虎灶上烧好烫脚洗身的热水;也早已迫不及待支起铁三脚,用铜壶煮沸了的甘泉泡好了香喷喷的奶茶;又早已在炽热的炉堂旁,温好了浓香的青稞酒。那夜,烈酒醺得饱经风霜的拉马哥们满脸通红;那烈酒,撩拨得如饥似渴的拉马哥们热汗淋漓;那汗水,滋润得高原上久旱的女人们风情万种!
  听听如泣如诉撕心裂肺的拉马调子,不由人不为昔日的拉马哥,潸然泪下肃然起敬。如今,随着现代交通手段的日益发达,公路铁路的畅通无阻,在几千年前古人开创的茶马古道上,成群结队马帮的身影消失了,清脆悠扬的马铃声远去了,远古飘来的茶叶香也消散了。然而,烙印在茶马古道上的足迹和蹄印,活跃在茶马古道上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友好往来,却幻化成为一种华夏子孙崇高的民族创业精神。这种生生不息的拼搏精神,这种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这种无私奉献的乐观主义精神,将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雕铸成一座座永恒的丰碑,千秋万代永垂不朽!

知识出处

山丹旅游

《山丹旅游》

出版者:敦煌文艺出版社

本书把自然风物与人文掌故、历史追溯与现实开掘、博物考证与野史传说、实证科学与文学艺术、典雅文章与民间文学、景区景点与地方特产、旅游产业与地域文化较好地融合在一起,深入浅出地描述了山丹县“四线五景区”的风物,展现了“世博圣地、五彩山丹”的特色旅游内涵。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