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155
颗粒名称: 后记
页数: 4
页码: 849-852

内容

2014年6月,县上召开《山丹县志(1989—2013)》(以下简称“县志”)启动大会,县上四大班子分管领导、张掖市地方史志办公室主要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全县乡镇、部门单位、省市驻丹单位及部分修志业务骨干150多人参加会议。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二轮山丹县志续修工作正式启动。此前,县志编纂委员会、县志编辑部成立。
  一、设计编目大纲
  编纂未动,大纲先行。从3月份开始,为编好县志、开好启动工作会议,本着“编全资料(横不缺要项,纵不断主线)、编出特色、编出时代特点”的工作目标要求和编出“精品佳志”的工作质量要求,编辑部历时两个多月,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纂修的首轮山丹县志、业已编辑完成的多部山丹年鉴、山丹综合年鉴,已经编纂过半的二轮《高台县志(1989—2010)》《临泽县志(1991—2010)》《民乐县志(1991—2012)》,在全国获奖的浙江《浦江县志(1986—2000)》、山西《襄汾县志》、福建《厦门市集美区志》等志书的编目大纲,结合山丹实际,几易其稿,反复修订,最终完成编目大纲并在启动大会上下发。可以说,这个质量较高、操作性很强的县志编目大纲,为部门、单位和乡镇撰写志书资料提供了依据和抓手,修志工作得以有序开展。
  二、人力物力保证
  山丹县委、县政府对编纂工作十分重视,县委书记、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顾问、县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刘晓云,县委副书记、县长、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县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陆思东及魏士博、周得玮、郑英等前后多位县政府分管领导,始终从人力物力上对县志编修给予保障。从2014年初开始,在史志办实有3名工作人员的基础上,按照编委会的要求,县人社局从位奇、霍城、陈户、老军、东乐等乡镇抽调王晓敏等9人到县史志办工作;8月,经编委会同意,县史志办约请郭兴圣、贺德金、何修身三位老同志参与志书编纂;2016年又约请周春林、周立勤从事志书编纂。虽然上述同志包括特约编辑大部分人只工作了两年左右时间(工作四个月的1人,十个月的1人,一年的1人,一年两个月的1人,一年五个月的3人,两年左右的2人),但基本上保证了编辑工作的正常运转。到2017年6月,在县志实际编纂人员只有2人的情况下(有2人专门从事年鉴编辑),人社局又从困难家庭大学生中抽调4人到史志办工作。县志启动大会后,编委会还为史志办配备5台电脑、1部多功能打印机及照相机等硬件设施,确保了编辑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责任到组到人
  县志编纂实行编委会领导下的主编负责制。为确保编写质量和进度,编辑部将编修人员按老中青结合和对志稿内容的熟悉程度,分成4个编写小组(后因人员调离压缩为3个组),每组承担十二三编的修改任务,主编、特约编辑(侧重纸质文字修改)、责任编辑(侧重电子文本修改和网上资料催报)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责任到组到人。工作流程大致如下:所有承编单位上报的志稿均由主编先行审定“过筛子”,压掉大量的空话、套话、材料语言、没有价值的一般性资料等“水分”,再将基本成型的资料
  交由相应编写小组的特约编辑修改,缺口较大、不能成型的资料,由主编提出修改意见建议,返回原单位重写;特约编辑完成初次修改后,由主编分别和各组的责任编辑1—2人从电脑中修改,既审定特约编辑的修改,又对缺失资料提出补充意见,之后返回原单位补充。二次补充后的资料仍由主编审定“捞干货”,再交到特约编辑手中修改,之后由主编分别和各组的责任编辑再次从电脑中修改,提出修改意见建议,并通过邮箱、QQ或带着纸质资料上门,第三次返回承编单位补充缺失资料,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四、分类编辑修订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占有资料是志书编修的关键所在,也是最大难点。志书“存史、资政、育人”三大功能,“存史”是第一位的。从五年补充资料的情况看,大部分编、章的补充完善都在五六稿以上,多者达十余稿二十稿以上。
  从2014年底开始,部分单位和乡镇开始陆续上报志稿资料。这些资料基本符合三个“三分之一定律”:三分之一资料内容较全、质量较高,能整理出基本的东西;三分之一资料缺口大,有价值的资料少,无法编辑;三分之一处于二者之中。本着先易后难、质量高低标准,编辑部按工作流程,通过分类,对志稿资料进行修改。至2015年底,县人大、政协、水利、旅游、环保、交通、金融、种植业、养殖业、人民团体、档案史志等十一二个大编以及“经济行政管理”编中的统计、物价、审计等章节完成补充修改;2016年底,教育、土地、山丹马场、山丹农场等10个左右大编的资料完成补修;2017年底,人事、工业、商贸、城市建设、人物等十三四个资料缺口很大、最耗时耗力的大编得以补充完善。比如“工业”编,工信局前后两任主要领导都比较重视,但由于多种原因,资料缺口一直很大,零零星星不能成型。多次上门补充无效后,编辑部转变思路,通过和单位主要领导协商,重新确定对方撰稿人选,最终,仅县志主编和工信局后来确定的撰稿人袁幸福同志面对面稿来稿去就达七八次之多。再比如“人事”编,人社局两次召开由18个业务股室负责人及业务骨干参加的资料补充会,召开小范围的补充会多次,编辑部工作人员上门催报、督促指导在10次以上,电话、邮箱、QQ摧报在二三十次,历经前后三年时间的补充完善,最终将四五千字的零碎资料扩充至较为系统完备的两万余字的资料,最大程度保存了25年的“人事家底”。
  针对25年资料中前10年资料缺口较大、大部分照片缺少时间要素等问题,编辑部特意和在原县委报道组、县委宣传部工作过的裴华、王更珍、黄建胜、葛勤、胡秉珍、翟继宗等同志及赵谦玺、张有岳、王吉祥、陈礼、马瑞海等摄影名家,或电话咨询或上门拜访或请到编辑部一同回忆寻找,不仅收集到时段内一定数量的照片,经过精心整理和甄别,还为不少老旧照片标注了拍摄时间、地点及拍摄者本人等要素,照片的存史价值大大提高。
  五、紧扣特色纂修
  志书最忌千志一面,编写不出应有的区域特色。山丹是全国首批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全省百万头(只)牛羊产业示范县、首批县域旅游开发产业示范县、新农村建设试点县,这既是山丹县取得的荣誉,实际上也是山丹县的区域特点特色。为此,在志书的多个大编中,“畜牧业”“旅游业”都单独占编,小康建设、新农村建设的文字分量较一些编章也更多。可能是当事者迷的缘故,“劳务输出”资料前后上报、修改三四稿,到2018年3月,仍只有一节内容,两千多字的志稿(包括节前序文)基本上是流水账式的资料,比如劳务办何时成立、何时更名,一些年份发展劳务输出的动态举措,等等,最后只能作为“节”归属于“人事劳动”编。从3月份开始,在省市地方史志部门即将评审志稿的关键时期,编辑部推倒原有资料重新整理,通过翻阅9部山丹年鉴中的相关内容,先是将129位山丹“劳务能人”的资料辑录入志(后因多种原因又将此块内容删除),同时请来全县较早从事劳务输出和负责此项工作的吴玉珠、刘录贤等人口述,通过采访,发掘出不少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之后列出大纲,多次和劳务办相关同志对接沟通,最终,在劳务办副主任陶玉新同志精心提供和重新撰写资料的基础上,经过两个月的整理,形成相关资料2万多字,其容量已远非“节”“章”所能包容,最终,从“劳务输出”到“劳务能人”,再到“劳
  务经济”,由点到面,从面到点,内容由“节”升格为“章”,再由“章”升格为“编”。如此一来,最为外人所称道的“山丹能人多”“山丹大老板多”“山丹有钱人多”的口碑资料得以佐证,作为山丹县对外品牌之一的“山丹能人”“山丹劳务经济”区域特色资料得以记载。
  六、调整入志人物标准
  自古方志半人物。修志之难,难在志人。“志”好人物资料,始终是志书的重点,也是难点。
  按照最初的编目大纲要求,收录人物主要为“人物传略”和“人物简介”两部分。“人物传略”收录离世人物,标准定为正县(团)以上、对县域经济发展贡献相对较大或在县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人物;“人物简介”收录在世人物,标准定为副县(团)、副高职称及地厅级以上荣誉获得者,共有1500多人,主要以已经编辑完成的《天南地北山丹人》《山丹人荣誉录》为基础。一年后,即到2015年七八月份,“人物传略”征集的实际情况是,符合上述标准且在时限1989—2013年内的离世人物,仅收录了王琥、王兴明、尹品文、李春生、甘方春等10余人的资料。“人物简介”虽有上述两本地情资料做基础,问题也随之而出——仅将这1500人从《天南地北山丹人》这本地情资料中移入县志,不仅有重复之嫌,因为是“咀嚼”过的东西,也没有多少味道。最终,按照“生不立传”的要求,编辑部将精力集中到了离世人物即“传略人物”资料的收集上,考虑到2012年、2013年编辑完成的《天南地北山丹人》《山丹人荣誉录》两本较为系统的人物地情资料可供查阅,故取消在世人物资料编辑。
  从2017年6月开始,经过反复权衡,最终将县志人物标准定为“正科级及以上职务,副高级及以上职称,地厅级及以上荣誉获得者,良工、良匠、艺人等事迹突出者可放宽条件”,同时征得编纂委员会同意,在山丹电视台、西部山丹、今日山丹、山丹头条、山丹微生活等媒体上多次播出、刊载,大张旗鼓地征集入志人物资料。最终,为统合入志人物资料,使其相对完整,同时有效解决人物资料遗失、查询难等问题,入志人物上限由1989年上溯至1949年,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轮山丹县志中未收入和资料不全的人物,依据新的资料再次修订,下限则严守时限,将已经收录的2013年后离世人物资料全部取消。
  七、众手成志,一支笔统稿
  由于办公条件所限,几位老同志暨特约编辑在家中改稿,一两个月后交由主编审定,工作不尽人意。2016年5月新增特约编辑后,明确约定特约编辑每周五早上到编辑部集中审定所改资料,然后由主编、责任编辑、特约编辑面对面汇总修改建议意见,面对面碰撞、交流观点,对一些有异议的资料乃至修改意见,达成共识后再行电子文本修改,工作效率提高。
  几位特约编辑发挥了应有作用。贺德金同志始终紧扣“文约事丰”“言简意赅”的要求,对文字、标点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苛求”之下,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文字的严谨、简洁、朴实。周春林同志不仅对文字精心修改,还对文化、旅游、种植业等编章提出很有见地的意见建议,充实了志稿内容。周立勤同志对水利、地质、土地水文等编章中的数字情有独钟,专业而“敏感”,做了大量的勘误。三位特约编辑还对部分立传人物提供了较为翔实的资料。70多岁的何修身先生参与了一些编章文字、标点的前期修改。从2014年8月成为特约编辑,到2015年六七月间患重病,再到2016年4月去世,86岁的郭兴圣先生实际参与资料修订不到一年时间,虽只是对教育、旅游、交通等八九个大编的初级资料进行修改,但老人的敬业精神令人十分钦佩:所改资料均在家中电脑上用五笔打字法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击编排,编辑部上门索取资料时,老人每次都是将打印出来的修改意见备为三份,自己留一份,为主编、责任编辑各呈一份,哪一编哪一章改了什么、为什么改,还要补充什么等打印得清清楚楚。借此机会,我们对郭兴圣先生的不幸离世表示深切哀悼!牛小英、王晓敏、李明儒、毛利顺等责任编辑按修改要求,做了大量烦琐细致的文字修改、编排工作。粗略统计,2014年至2015年志稿资料超过200万字,2015年压缩修改至1 10万字。2016年补充至140万字,2017年、2018年修订完善至150余万字(以上数字均为实有文字,有别于印刷厂家的统计)。
  从2014年到2019年五年多时间,主编杨争山同志按照工作目标要求,善始善终,一以贯之,全程组织并参与从编目大纲设计、资料催报补充到语言文字、标点的修改及版式的设计,一支笔统稿在5次以上,并承担了凡例、概述、大部分编前序文、人物资料、编后记等自写内容的撰写。尤其补充、催报资料两个重要环节,资料缺什么、为什么缺,补什么、怎样补,资料怎样催、找谁催,结果怎么样,每次都有明确要求,始终不厌其烦,自我加压,紧抓不放,确保了志书质量和志书顺利完成。通篇志书,较好地体现了主编的编辑思路和文风。
  八、精心雕琢、悉心打磨
  2018年7月1 1日,县志最重要的一次评审会即由省、市地方史志部门领导和专家参加的《山丹县志(1989—2013)》评审会结束。针对评审会提出的县志体量过大的问题,主要做了以下修订:按照“生不立传”原则,删除129位山丹能人照片和全部文字资料4.1万字;“人物”编字数由11.7万字压缩至5万余字;“历史大事要略”由2.9万字压缩至不足万字;“山丹马场”“山丹农场”由两编整合为一编;“乡镇”编由4.5万字精编为不足2万字;“大事记”由1.2万字压缩为7000字。2019年6—9月,针对志书文字依然较多的问题,按照市志办要求,取消“志书序文荟萃”“艺文”编。又将“土地”“农业机械”编整合至“农村工作”编,“邮政”“通信”两编整合为“交通信息产业”编,“民间文学”由编降节归入“文化”编。全志由45编减至37编,由此精编压缩字数20余万字,全志文字由150余万字减至130余万字左右。
  志书编修自始至终得到单位、部门和乡镇的大力支持配合,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从2014年6月下发通知上报资料,到2019年五年多时间,对县志编辑人员三番五次上门督促、指导资料撰写,大部分单位按要求不厌其烦地给予支持配合。甘肃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副主任、党组副书记郝宗维,副巡视员石为怀,甘肃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市县志指导处处长陈谦等同志亲临山丹指导编修工作。张掖市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何成才、副主任胡元肇及常登成同志两次对志稿审定并提出意见建议,何成才同志还精心准备讲稿莅临县志启动大会对参会人员进行培训。史志专家、张掖市地方史志学会会长、已经81岁的张志纯先生对复审、终审二稿作了认真审阅,提出不少建议。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原副主任、已经退休的陈希圣同志通过多种途径,对家乡的二轮修志给予关心。河西学院何茂活教授撰写方言章,退休干部王世积、王祝寿及周立勤、贺德金同志参与志书校勘,周文弟、王进奎等老干部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甘肃文化出版社王天芹、李文娟两位编辑对志稿进行最后的精心校勘;周玉梅同志提供剪纸、麦秆画等供县志文内插图之用,赵谦玺同志提供封面图片;王玉佳同志提供了英文翻译,山丹艾黎纪念馆王晶晶、陈琴同志对英文翻译进行校对,在此一并致谢。
  九、投身修志、无怨无悔
  六载修志,几多甘苦:有吃闭门羹的无奈,有多次催报资料无果的茫然,有读到高质量志稿的欢悦,也有已经放弃资料补充却又柳暗花明的欣喜,个中滋味,非几句言语所能表述。其实从事任何工作都一样,敷衍了事易,干成干好难。既然时代把我们推到编史修志的岗位,既然我们已经承担了“为党立言,为民立传,为时代树碑”的光荣而又神圣的职责,既然编史修志要求我们“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面对枯燥无趣但其实乐在其中的文字,我们唯有胸怀大“志”、矢“志”不渝,唯有以行家里手的标准,一刻不停地练内功、强本领,不断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心无旁骛,无怨无悔,方能“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也方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组织的信任和期待。责任、担当和忠诚,伴随着我们一路走来,始终是我们的不二选择。
  编者
  201 9年12月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