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良工良匠名师名医艺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137
颗粒名称: 第四节 良工良匠名师名医艺人
分类号: K828
页数: 6
页码: 741-74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丹县良工良匠名师名医艺人汪时中、邹梦禅、何多策等人物传略。
关键词: 山丹县 人物 传略

内容

汪时中(1919—1975),位奇镇芦堡村人。幼时家境贫寒,但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从山丹县第二完小(芦堡学校)毕业后,无力外出求学,留母校低年级任教。1937年,由亲友资助考入中央政治学院肃州分校,以优异成绩初中毕业,被保送去重庆政大所属之边疆学校读高中,英文较好。后因患眼疾救治无果休学回家,从该校肄业。1944年,被时任县长薛兴唐任命为县民政科科长,同年秋受聘刚成立的山丹县立初级中学任教导主任。后应聘至张掖师范、张掖中学任教。1948年在山丹初中兼任英语、数学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留校工作。他博学多才,中学课程除体育外均可任教,平时用英语教学,授课幽默,思维活跃,对学生严慈相济,颇受学生欢迎。乐于助人,多方关心学生成长,帮助促使族内汪兴圣等后辈完成学业,其事迹在《汪氏家谱》及汪兴圣撰写的《饮水思源》等书籍中均有记载,被誉为近代山丹汪氏一族“最有才华的人”。1956年后下放农村劳动。1975年病故,年56岁。1979年,县上为其平反,补发丧葬费、抚恤金等。
  邹梦禅(1905—1986),浙江省瑞安市人,现代书法家、篆刻家。原名敬栻,一作敬式,字悼堪,号今适,又号大斋、瓶庐,别署迟翁。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西泠书画院特聘书法家、西泠印社理事、浙江分会名誉理事、浙江篆刻研究会顾问。自幼即好书法、篆刻,中学毕业后任职于浙江省图书馆,得马一孚、马叙伦等名家指授,是西泠印社早期社员之一。1930年任上海中华书局《辞海》编辑, “辞海”书名二字即为邹梦禅手墨。书法工各体,以篆书、行草见长,书风劲挺秀雅,能于平正中见流动。其篆刻取法汉印,借助于周秦古玺,旁及明清诸家,所用沉雄朴厚,巧拙相生,融各家之长而出己貌。出版《梦禅治印集》(2卷)、《邹梦禅印存》等。
  1952年在上海市光明中学任语文教师。1958年被举家下放到山丹县位奇公社芦堡大队务农,自此在山丹生活工作达20余年。来山丹不久,为县上主办的《山丹简报》题写报头,后被调往县印刷厂担任《山丹报》的排版及版面题字、插画、雕刻工作。《山丹报》停刊后,被调往县手工业联合社钟表刻字门市部,专事印章篆刻。1966年开始被遣送位奇公社汪庄大队第二生产队劳动改造14年,1979年落实政策后回县城,后返回故里。在山丹,邹梦禅劳作之余秉笔持刀,醉心于书法、篆刻,在山丹留有珍贵的书法、篆刻作品。
  何多策(191 1—1997),霍城镇西坡村人。祖上为中医世家。曾祖何俊章为清道光年间河西名医,至多策辈已历四世。多策自幼秉承良好家教,将中医宝典《本草纲目》《黄帝内经》《伤寒论》《寿世宝元》等中医药名著通读,对曾祖所著《家传四要》也精研熟读于心。年19考入武威师范学校。民国时任山丹县参议员并创办西坡学校,任名誉校长。
  何多策承父业从医,一生秉持“耕读传家、勿涉仕途、专务岐黄、救世济人”之理念,尤对妇科、类风湿关节炎、黄疸肝炎、肝硬化、蝇蛆病、阳痿症、湿疹等疑难杂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1962年起,以西医诊断技术和中医辩证施治的丰富临床经验服务患者,由青海、内蒙古及永昌、张掖、民乐等周边地区慕名前来的求医者络绎不绝。1967年,被下放回乡任乡村医生,1978年后在李桥中心医院工作至退休。1979年被甘肃省卫生厅评选为著名老中医,由张掖地区卫生处下文指定其子女为中医世家传承人,传承其医学经验。1980年代表县中医学会参加甘肃省首届中医学会代表大会,后被推选为山丹县中医学会名誉会长。县卫生局整理编辑《何多策医疗经验》刊行于世,部分内容被收录于甘肃省中医学会主编的《中医医论医方选》一书。
  易德卿(1918—2000),湖南省宁乡县(今宁乡市)人。离休干部,卫生1 1级。1937年被国民党抓壮丁。1949年9月随师在酒泉投诚,接受中国人民解放军改编。1950年2月复转山丹,历任山丹县卫生院院长、县人民委员会委员(1961—1964)、县卫生科副科长。
  易德卿担任县卫生院院长时,医院住房简陋,他亲自盘炕、泥炉子,为患者提供取暖条件,带领全院医护人员艰苦创业,使医院走向正轨。1954年1月山丹大地震中,德卿参加抗震救灾,带头用门板扛抬伤病员,抢救伤员。为壮大山丹医疗队伍,解决农村少医缺药的现状,大胆起用人才,定期培养地方乡村医生。67岁还坚持上班,为患者治病,看病时百问不烦,受到病人和家属的好评。修建山丹白石崖水利工程时,他所在的医疗诊所设在祁连山下的地窝子里,他不讲条件,不畏困苦,耐心细致地为民工治病。
  曹九龄(1919—1995),清泉镇东街村人。少年时代在县城北斗宫私塾、龙峰镇中心小学读书,天资聪慧,喜好数理。1939年8月考入肃州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该校附小任见习教师一年。1946年9月考入西北师范学院数学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投身家乡教育事业,任县立初级中学(今山丹一中前身)教员。1953年8月到兰州一中任教,一年后仍调回山丹中学任教。20世纪70年代被下派到本县陈户中学执教6年。1978年3月重回山丹一中任教至退休。
  曹九龄执教32年,一直从事中学数学教学工作。教学中注重精讲多练,既讲清要点,又留给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使之当堂消化,效果明显。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韵语和儿歌,效果良好。比如讲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化成锐角三角函数和诱导公式的一般性时,他紧扣“奇变偶不变,正负看象限”,由繁化
  简,使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对学生要求严格,提倡独立思考,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1961年所教学生参加高考,有19人被院校录取,居张掖地区各县之首,其中数学成绩为全区第一。参与甘肃省中学数学教材编撰工作。1978年新教材发行后,编写《初中数学第一册教学参考资料》,供全县初一数学教师参考。甘为人梯,重视对年轻教师的传帮带,在全县乃至全区教育界颇有名望。1963年被教育界推选为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县人民委员会委员。临终前嘱子女将生前积蓄的1万元人民币捐赠给东街小学,作为奖励优秀学生的基金;将200多册图书捐赠给县图书馆。病故后,城乡学生及生前同事数百人为他举行隆重的追悼会。事迹入编《甘肃教育人名录》。
  李宪兰(1923—1996),女,山东省临沂县(今临沂市)人。少年时聪颖好学,品学兼优。抗战爆发后,辍学随家迁往城前乡杭头村,开始教书生涯。1950年转为公职教师,在大岭、义堂等多所农村小学执教。1956年10月,随夫转业调至山丹县,一直在县城东街小学执教。从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多年,教学方法灵活创新,教育学生耐心细致。在教学教研活动和班主任工作、少先队辅导工作中,多次被学校和县教育局评为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和优秀辅导员、模范班主任。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张掖地区教育界同仁将她与当时誉满全省的小学著名模范教师李景兰媲美,说“甘肃有个李景兰,山丹有个李宪兰”。20世纪80年代当选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
  常正(1924—2004),字德轩,霍城镇周庄村人。其父常立纲是清末秀才。少时受到良好家庭教育。1 1岁考入第二高等小学(址在芦堡),受到吴成德、王修身等老师的教诲,在文史书画等方面学有所成。1942年考入张掖师范。1946年7月毕业后任霍城中心小学校长。1947年考入兰州师院。1949年毕业后仍回原校任校长。1952年9月调任东街小学校长,组织开展实验五年一贯制教育和试行五级记分制工作,受到武威专署教育科的表彰。1955年调任县文化馆馆长。任内筹划组建县业余剧团,开展群众文化活动。1957年7月下放到县玻璃厂劳动。1965年被遣返到农村劳动。1978年12月重新录用,次年恢复公职,调霍城中学任教。1980年10月任霍城乡教育专干。1988年参与《山丹县志》编纂工作,任副主编。从1983年开始,历任山丹县政协一、二、三、四届常委。1996年被张掖地区离退休教师协会评为“老有所为的教育工作者”。1997年被县委聘为“党风廉政建设巡视员”。为县、市文史资料撰稿多篇。担任县老年大学书法教师,邀集霍城退休教师共同编撰《霍城乡教育史》。
  程光明(1926—1996),陕西省长安县(今长安区)人。秦腔表演艺术家,三级演员。7岁入陕西三义社和甘肃陇东剧团学艺,在国民党七十四师剧团、陕西渭南剧团演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玉门石油管理局剧团、陕西长武剧团工作,曾为周恩来、朱德、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20世纪50年代为张掖大众剧团演员,1960年到山丹剧团担任演员、导演,1978年任山丹剧团导演、团长。他熟悉秦腔戏剧表演的程式,在排新戏时能得心应手,导演出各种角色的舞台形象。在舞台表演方面扮相大气,塑造的包公、徐彦昭等舞台形象深受观众喜爱。
  刘聚权(1927—1993),东乐乡大桥寨村人。196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少时家贫,父辈节衣缩食送他在本村保国民初小和福源乡中心小学读书。19岁考入张掖师范简师部。后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1948年6月考入肃州师范中师部。因时局混乱,半年后肄业回县,在大桥保国民小学任义务教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执教于大桥小学,任校长。1955年8月任县教育局扫盲中心学校主任,奔走于城乡,开展农民扫盲运动。1956年3月,任陈户小学教导主任、范营小学校长。其间,出席县、地、省文教群英大会和甘肃省第四次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受到表彰奖励。1962年4月任职县教育局。1972年2月任东乐中学、霍城中学革命委员会主任。
  刘玉玺(1927—2002),东乐乡城东村人。中共党员,中专文化。1950年参加工作,历任山丹县秦剧团副团长、团长,县物资站副站长,县老干部科副科长、科长,后任县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工作委员会主任。
  自幼热爱秦腔艺术,担任县秦剧团领导职务时,发掘艺术人才,注重提升剧团演艺水平,山丹县秦剧团的演出在河西享有较高声誉,被誉为“小七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张掖地区“七一”秦腔剧团誉满全省)。热心公益事业,为山丹大佛寺重建做了许多具体工作,还把自己收藏的一块珍贵玉料和一面明代铜镜捐赠给大佛寺,用于重塑释迦牟尼佛身的内脏填充。
  郭芝馥(1930—1995),女,位奇镇芦堡村人。幼时受传统礼教熏陶,恬退忍让,知书达理。童年就读芦堡小学,读书刻苦。16岁入县立初级中学,毕业后考入张掖师范师训班深造。1953年投身教育事业,执教于本县郑庄小学和南关、东街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经验丰富,坚持跟班,关爱学生,尤其对失去父母和生病的学生,视若亲生子女,家长都愿意把孩子送到她带的班。善做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教育,教法创新灵活,有独到之处。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总结多年教学经验,诱导学生接受知识,如教g、k、h和j、q、x时,编出“哥哥渴了要喝水,鸡叫起床要洗脸”等易于记忆的顺口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记忆。郭芝馥的事迹载入《甘肃教育人名录》。1979年、1983年获“甘肃省‘三八’红旗手”称号。
  覃文羽(1930—1997),四川省(达州市)渠县人。高中学历。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在部队担任文化教员,掌握书写美术字的技能。1954年转业到山丹县文化馆,工作中勤学好练,所学技能在地方工作中发挥了作用,其反写仿宋体的技巧功力在河西少有人及。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任山丹县政协常委。1984年到图书馆从事图书采编工作。
  赵立成(1930—2006),清泉镇南街人。中专文化,电焊高级技工。1948年毕业于山丹县立初级中学。1950年武威专区干部培训班结业后,分配到山丹县人民银行工作。受传统思想观念“饥荒年饿不死手艺人”的影响,学艺养家糊口,决心学习现代工艺技术。1955年考入兰州培黎石油技工学校,学习电、气焊技术。195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留校任教,同年赴哈尔滨接受苏联专家的短期培训,在齐齐哈尔实习一个月。1961年,为照顾家庭请调山丹军马场机修厂工作。1963年调山丹农修厂工作。1971年调山丹县水电局工作。一生悉心学艺,电、气焊理论功底扎实,操作技艺精湛,实践经验丰富。负责焊接安装李桥、寺沟、流水口水库的输水洞、泄洪洞的启闭闸门等水利工程的钢结构工程。1976年以后的10多年间,主持操作崖头、李桥、东乐三座35千伏送变电(站)工程的全部电杆、铁塔钢结构的焊接、安装,经验收分别被评为优质工程。应邀为许多地县企事业单位解决电气焊技术难题,高超的技术水平获社会各界广泛认同和赞誉。1981年,受驻地部队邀请,在张掖飞机场为飞机焊接油箱和机翼。工作35年,带出徒弟23人,对山丹电气焊工艺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庞政德(1931—1984),陕西省大荔县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外科主治医师。1949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军队医院护士。1961年毕业于兰州医学院。1980年调任山丹县人民医院副院长。长期从事外科临床工作,积累丰富的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经验。一些常见病经他治疗,手到病除,位奇、陈户一带群众称他“庞神仙”。1984年病逝,年53岁。
  郭万选(1933—1999),陈户乡范营村人。中专文化程度。1952年参加工作,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山丹县六区文教助理员,县委宣传部、组织部主办干事。1955年秋任共青团山丹县委书记,次年任山丹县委秘书,被选为县委委员,到省委党校中级干部轮训班学习两年。1958年8月党校毕业后任县委秘书兼县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县大炼钢铁办公室主任。1960年任城北公社党委书记。同年冬因“刘逢皓问题”回农村劳动。1979年平反,恢复党籍、公职,调位奇、老军乡和县委党史办工作。1986年,为撰写《艾黎在山丹》《何克传略》,和县党史办张俊文赴兰州、西安、石家庄、北京、天津、长春、沈阳、哈尔滨、大庆、大连、济南、徐州等地调查采访,在北京受到路易·艾黎的亲切会见。1987年,和他人合写《山丹党史资料》一书。
  唐炎璋(1934—2002),湖南常德人。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其父为土木工程师,其母有一定的文化修养,自幼受到家庭的良好教养。在家乡读完小学和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入山东大学,后因专业不遂心愿而退学。1955年考入西北师范学院数学科。1958年秋毕业后,分配至山丹一中从事初高中数学教学工作。他传授知识准确,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善诱善导,独具教风,尤其擅长三角学的教学。1981年5月起任该校教导处副主任、主任,副校长等职。主管和分管教学工作期间,不因工作繁杂而脱离教学岗位,对其总结的教学工作“三前三后一总结”(对新课程先课前预习再听讲;作业时先复习当天所学的知识再做作业;考试时先系统复习再参加考试;教师每教一课后必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常抓不懈,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献身山丹教育事业38年,道德人品和敬业精神受教育界推崇。中年后家庭多有不幸,仍坚持在教育管理一线。后担任山丹县数学理事会理事长、山丹县第五届政协副主席。
  彭守益(1935—1999),清泉镇东街村人,初中文化。1956年参加工作,任县公安局文化教员,后调至省公安厅。1964年调任山丹县城关镇武装部长,1968年3月任县革委会委员,次年任县文化馆馆长,1975年秋山丹县文艺工作队成立后任队长。1978年成立秦剧团后任支部书记,1988年6月剧团撤销后在县文化局工作至退休。
  彭守益热爱文艺,小学时就学会拉二胡。在省公安厅工作期间,又学会拉小提琴、手风琴,并学会作曲。他的二胡演奏技法高超,在山丹独具一格。在担任文工队队长时注重文艺人才培养,从下乡知青中招收学员多人,培养为各有所长的舞蹈、音乐人才。带头创作音乐作品,在地、县有一定影响。20世纪80年代将自己毕生创作的乐曲捐赠县档案馆收藏,许多曲作至今仍在山丹县演艺界演出。
  王思忠(1935—2011),陕西省泾阳县人。1955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地理系,中学高级教师。中共党员。1958年2月参加工作,1960年2月入党。1958年2月至1961年2月在山丹县第四中学任教,1961年9月至1968年4月任山丹县第二中学教导主任、陈户学校教导主任、山丹矿务局子弟学校教导主任。1978年恢复公职、职务。1978年1月至1996年7月任山丹煤矿子弟学校校长,后任学校党支部书记。
  王思忠是全省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数不多的老二级教员,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经验。担任山丹煤矿子弟学校(集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校长后,一直坚持担任高中和高三毕业班的政治课。为上好课,他大量浏览课外知识,精心备课,循循善诱。连续多年所教的政治课成绩一直名列山丹县、张掖地区前列,受到业界的普遍称赞和肯定。由于过于执着教学工作,以至于一人走路时还自言自语,打着手势。他说话时陕西方言重,底气足,语言急促但很流畅,老师和学生都喜欢听。热爱教育事业,作风严谨,为师生楷模,在师生中很有威信。多次被县教育局、山丹煤矿和甘肃省煤炭管理局评为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
  王怀德(1936—201 1),陕西洋县人。大学学历,中学高级教师。1960年于西北师范学院地理系毕业后,分配至山丹县从事教育工作,执教于山丹四中、东街小学。1972年调陈户中学(学校)任教10余年,知识全面,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文理科均能讲授,常授高中主课课程或高中年级包班。1985年8月至1996年8月在山丹一中任教。1989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善于联系实际讲授课程知识,语言风趣,妙语连珠,学生对他的课乐于接受,吸引力强,效果明显。1993年1月至1997年2月担任山丹县政协副主席、甘肃省政协委员。
  李中行(1937—2003),河南尉氏县人。中学高级教师。1961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同年分配至山丹一中任教。1991年获地级先进教师称号,次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园丁奖”称号。1996年,其论文获张掖地区教委“优秀成果个人三等奖”。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经验丰富,受学生欢迎。
  高崇山(1942—2010),甘肃省古浪县人。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1968年毕业于甘肃师范大学外语系俄语专业。1970年在山丹一中任教,担任语文教研组组长,学校教导副主任、主任、副校长,山
  丹县教体局督导室副主任。1982年被张掖地委、行署授予“教育系统先进个人”。
  高崇山坚持上好每一堂课,晚上12点前几乎从未休息过,成为学校语文教学的佼佼者。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他连续13年担任高三年级的班主任,所带高中毕业班升学率普遍较高。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关怀备至,不少学生在他的帮助下完成了学业。担任教导主任、副校长后,多次组织教研组长观摩、指导年轻老师讲课,关心其成长。
  胡凤兰(1944—2008),女,张掖市甘州区人。国家三级演员。自幼受其父秦腔艺人胡文秀的熏陶,喜爱秦腔艺术。1956年参加工作,经艺术学校系统培训、多方拜师学艺,主攻武旦、花旦,供职于民乐县秦剧团、山丹县秦剧团、山丹县农村文化工作队、山丹县文化馆,代表作品有李慧娘《拾玉镯》等。塑造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感染力强。退休后仍活跃在市井茶园的秦腔艺术表演舞台上。
  梁琛世(1946—1993),陈户乡西门村人。早年丧父,少年时代在新河公社当通讯员,因公致残,下肢瘫痪。在病榻上学习医学,自修文学,函授读完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课程。系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
  梁琛世1979年在甘肃省《陇苗》杂志发表短篇小说《文俊杰卖粮》,后创作进入高峰,在省级等刊物发表短篇小说《医马》《家庭政变》《两姊妹》《妯娌》,中篇小说《黎明》《落叶归根》《辙迹》等多篇;还发表有历史小说《赤拉逊公案》、报告文学《没有翅膀的鹰》《红杏枝头春意闹》和散文《相思》《野豌豆赋》《故乡》《冬日泰山》等,多部作品获飞天、铜奔马文学创作优秀奖、二等奖。1982年获张掖地委宣传部、地区群艺馆散文征文二等奖和业余创作优秀奖。文学作品集《落叶归根》收录其作品17篇(32万字)。
  王继德(1946—201 1),清泉镇东街村人。1963年毕业于山丹一中初中部,随后因家庭困难辍学务农。1971年招工到山丹耐火厂当工人,同年10月被推荐到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深造。1974年毕业被分配在东乐公社工作。1975年任东乐公社副主任,次年调山丹铁厂任厂办公室副主任、主任。1979年调甘肃省农垦总公司工作,先后任副主任、主任,劳资处副处长,人事处副处长、处长等。参与编纂《甘肃省农垦志》。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王继德始有小说、散文、诗歌、童话作品问世。2006年后出版诗集《山丹丹花开》、童话集《神秘古古国》《蛙宝儿》《西部童话》等文学作品。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汪时中
相关人物
邹梦禅
相关人物
何多策
相关人物
易德卿
相关人物
曹九龄
相关人物
李宪兰
相关人物
常正
相关人物
刘聚权
相关人物
刘玉玺
相关人物
郭芝馥
相关人物
覃文羽
相关人物
赵立成
相关人物
庞政德
相关人物
郭万选
相关人物
唐炎璋
相关人物
彭守益
相关人物
王思忠
相关人物
王怀德
相关人物
李中行
相关人物
高崇山
相关人物
胡凤兰
相关人物
梁琛世
相关人物
王继德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