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12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农机
分类号: S22
页数: 2
页码: 725-726
摘要: 本节记述山丹县从建场初期至2013年,农机发展经历了农机专业化、机农合一、机手合一、农机专业合作社四种管理体制的演变。
关键词: 山丹县 山丹马场 农机

内容

从建场初期至2013年,农机发展经历了农机专业化、机农合一、机手合一、农机专业合作社四种管理体制的演变。
  1989年,调整农机管理机构,四坝滩地区为农机公司,青阳口的农机水电合并为机电队。家庭农场兴办后,允许自主经营,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大条田内出现“花花田”,不便于机耕,也不适合喷药等田间管理。药害等问题发生后,导致家庭农场之间产生矛盾。“花花田”机车作业空行空转多,磨损大,故障多,成本高,效益低,动摇了机务人员的积极性,作业质量下降。1996年为解决家庭农场土地承包与农业机械化之间的矛盾,农场实行作物按井灌区统一布局,规范化种植,机车由队统一调配,解决了“花花田”和农机作业质量的矛盾。
  1997年,将大中型拖拉机20台、小型拖拉机13台、推土机3台及犁、圆盘耙、播种机、镇压器、收割机、平地机等机车作价一次性转由个人经营,机车及农机具资产全部私有化。每万亩耕地配备拖拉机6—8标准台。3500—4000亩谷物配套大型收割机1台。农机公司和机电队负责对车组人员统一管理,负责作业区域的调配、燃油和维修材料的供给。车组负责全年度各作业层次的完成,保证农机作业质量。2007年,农场为减员增效,将农机公司和场水电管理站合并成立农业服务公司。至2013年拖拉机每标准台年工作定额为10000标装亩。
  机械装备 农场的主要生产手段是农业机械,建场伊始,逐步购进农机具设备,经不断更新换代,农业机械化程度逐步提高。
  1983年农场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0台,小型拖拉机6台,谷物联合收割机8台,农机总动力1325.6千瓦,配套农机具60台件。1985年,国家对国营农场基本建设投资实行“拨改贷”制度,不再列农机具设备专项投资,农机具由企业自筹资金购置。自筹资金来源,主要有农机具设备折旧留成,农机具大修留成结余,财务包干结余,利润留成和农机具作价处理收入等。1997年后,农机具产权转让个人经营后,产权归个人所有,农机具设备的更新购入资金来源主要是个人自筹、银行贷款和每年提留积累的更新基金、大修提成等。2004年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3台,小型拖拉机30台,谷物联合收割机8台,农机总动力1704千瓦。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有机引犁8台,圆盘耙16台,播种机16台,镇压器16台。小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有:机引犁25台,耙4台,覆膜穴播机21台。种子加工机械有:包衣机1台,种子清选机8台。2013年,为农场农机作业服务的山丹县裕陇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 1台,谷物联合收割机2台,农机总动力1058马力,大中型拖拉机配备农机具有:机引犁6台,圆盘耙8台,缺口耙4台,播种机8台,镇压器8台。
  农机管理 1989以来,按照《山丹农场农机管理制度》,农机管理工作由作业量、耗油量的一般管理向田间作业、技术保养、机具维修、油料管理、技术档案等标准化管理推进。1989年、1994年,农场两次被农业部授予“农机标准化管理先进单位”的称号。
  根据农时季节和拖拉机的具体技术状态安排修理,坚持经常对机具进行全面检查,对磨损的零部件及时进行修理更换,不带病作业,保障使用周期。对技术状况差,设备老化,使用年限已久,大修费用已超过原机价值60%以上的机械,按程序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报废申请,进行及时更新,1990—2004年选型配套收割机4台、占80%,配套农机具18台件,更新拖拉机7台。至2013年,更新1204拖拉机2台,1004拖拉机2台,新购纽荷兰1804拖拉机1台,配套农机具更新缺口耙3台套,四铧翻转犁4台。
  1997年,对场属农业机械进行产权整体有偿转让,农机具转让给个人经营。2013年,为加大农机对农业生产服务的力度,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以四坝滩为试点,职工以物折资、以资入股,成立裕陇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四坝滩1.5万亩耕地的作业任务。服务公司负责合作社作业进度、作业质量的监管工作。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