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人口 住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125
颗粒名称: 第六节 人口 住房
分类号: C923;TU24
页数: 2
页码: 722-723
摘要: 本节记述山丹县山丹马场,人口、住房发展情况。
关键词: 山丹县 山丹马场 人口 住房

内容

人口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场区人口相对稳定。2000年11月,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场人口17674人,其中男9030人,占总人口的51.09%,家庭户6449户。2009年人口总数17638人,其中男8678人,占总人口的49.2%,家庭户8733户,男女基本平衡,人口呈下降趋势。2013年全场人口17126人,其中男8489人,占总人口的50.3%,男女基本平衡,人口呈下降趋势。
  场区人口以汉族为主,有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壮族、土族、土家族、裕固族共10个民族。2013年汉族17078人,占总人口的98.8%。
  1998年马场职工总数8327人,职业构成相对稳定。2002年后,场区全面推行改革,工副业、建筑、运输和商业服务从业人员大多分流调整到种植、畜牧行业,加之学校和公安分局移交地方,职业构成发生较大转变。2013年职工总数6327人,其中农业职工5420人、占85%,其他职工有牧业、卫生、林业、管理服务人员等。
  住房 山丹马场海拔高,气候寒冷,对住宅建设有较高的要求。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场区房屋为土坯房和土窑洞。1953年建成约1万平方米的土木结构住房,不少家庭仍住窑洞和地窝子。1966年有土木结构房86186平方米,仍不能满足需要,约半数职工三代人同住一间房,甚至两家合住一间房。20世纪70年代中期,场区开始兴建楼房,用于医疗、教学、办公等。职工住房逐步由土木结构转为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告别了土窑洞和简易房。1986年,全场平房总建筑面积51万多平方米。1989年开始修建住宅楼,至1993年楼房建筑面积5.09万平方米。
  1998年5月启动安居工程,职工住宅楼集中在张掖干休所、山丹干休所、王家庄、各场场部,基层连队以平房为主。局驻地王家庄、各场场部和干休所以建楼房为主,向小城镇发展。到2001年,通过集资建房和自建公助等多种形式,建成职工住房1000套,平均每年建成300套,以中、低档为主,每平方米造价450元左右。
  2007年,马场共建有职工住宅楼、教学楼、学生宿舍楼、老干部(职工)活动中心、商业楼、连队办公楼、宾馆等楼房70栋,总建筑面积18.66万平方米,其中职工住宅楼2100套,建筑面积17.21万平方米;其他用房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楼房建筑总投资9690万元。
  张掖馨园小区 2003年启动张掖干休所馨园小区一、二期工程,建成住宅楼16栋658套,面积6.45万平方米。同年投资609.7万元,在张掖欧式街开工兴建馨园宾馆综合楼,建筑面积4544平方米。
  山丹丹马小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称为山丹干休所,是山丹城区建成最早的集中连片的平房住宅区之一。为满足部分职工住房需求,1994—2013年在此建有楼房178套,建筑面积14715.9平方米。后被命名为丹马小区。
  兰州干休所 建于1983年,到2013年建成住宅楼48套,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主要供离休老干部和部分领导干部居住。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