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老军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113
颗粒名称: 第八章 老军乡
分类号: F291
页数: 3
页码: 708-710
摘要: 本章记述了山丹县老军乡的地理位置、人口分布、地形地貌、耕地面积等。
关键词: 城镇发展 老军乡 山丹县

内容

老军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38公里,是山丹的东大门。东邻永昌县,南依大黄山与大马营乡相望,西、北部与陈户乡搭界,总面积450.91平方公里。2013年辖祝庄、老军、孙庄、李泉、潘庄、郭泉、羊虎沟、硖口、丰城、焦湾10个村37个村民小组,1845户7796人。农民人均纯收入6197元。
  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春多风沙。自然灾害频发,主要是旱灾、洪灾、风灾、病虫害等。境内地势平坦,水资源匮乏,耕地依靠流水口、瓷窑口2座小型水库蓄水和井沟、羊虎沟、火烧沟、南山口、大口子、柳沟、长沟等山谷洪水及机井灌溉,部分耕地靠天吃饭。有耕地6万亩(常年播种面积3万亩)。农作物以小麦、大麦、胡麻、马铃薯、豆类为主,所种胡麻、脱毒马铃薯产量高、品质好。畜产品主要有羊肉、羊毛、羊绒。特色野生类植物有发菜、地耳、蘑菇、黄参。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萤石、高岭土等,其中煤炭分布最广。境内有汉明长城、烽火台、硖口古城堡、焉支山等旅游景点。312国道、连霍高速公路和兰新铁路贯穿全境。
  第一节 养羊业
  全乡草场面积79万亩,为半农半牧乡。畜牧业以养羊为主,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品种主要是绵羊,肉质鲜美,远近闻名。1989年全乡养殖畜禽4.3万头(只、口、匹),其中羊24590只,牛490头,猪280口,鸡1.6万只,马、驴、骡共1640头匹。1995年前后,按照“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思路,政府投资扶持,带动农户养殖。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农户役畜养殖逐渐减少,至2004年,全乡养殖的马、驴、骡减少到780头匹。从2001年开始,通过乡政府引导,养羊数以年均12%的速度递增。丰城、祝庄村户均养羊50只以上,孙庄村100只以上。初步形成以潘庄、硖口、焦湾、羊虎沟、郭泉村为重点的养羊村,以祝庄、老军、李泉、孙庄、丰城村为主的养羊、养牛、养驴、养猪、养鸡村。到2004年,围栏封育草原3000多亩,建成丰城、焦湾优质牧草示范基地。全乡新修暖棚羊舍300间,购买优良种羊200只,改良羊只1.2万只。全乡有百只以上养羊户156户、千只以上运销户6户,畜牧业产值920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40%。至2013年,共建成养殖小区10个、规模养殖场110个、高标准暖棚羊舍500座,养羊14.3万只。
  老军乡牧场 始建于1981年,有草场2.5万亩,其中草原围栏7.2公里1.5万亩,建有羊棚羊舍6间,养殖牦牛100头、马50匹、羊600只,后陆续修建职工宿舍和羊棚羊舍,羊只饲养量达5000只。2011年,乡上投资55.4万元,修建宿舍4间,架设高压线路5公里,铺设人畜饮水管道4.1公里,修建蓄水池2个,建设高标准暖棚羊舍2座1000平方米,引进优质小尾寒羊、波尔山羊、陶塞特100只,改良羊只2000只,新增羊只1500只,存栏达8000只。
  硖口羊肉 硖口村位于老军乡东面,有草原60万亩,占全乡草原面积的76%。20世纪五六十年代前,草原茂密,是山丹县最大的草畜产业基地,可载畜12万只以上。地域内盛产天然蘑菇、地耳、黄参,草类植物名目复杂,多为中草药,可为牛羊催肥长肉,使肉质细嫩味美,不腥不腻,无膻味,其可烹饪手抓羊肉、黄焖羊肉、烤羊排、羊羔卷子、羊肉揪片子等多种美食。依托兴盛养殖专业合作社和伟业养殖专业合作社, “硖口羊肉”远销兰州、银川、西安等地。
  第二节 移民搬迁
  从1994年到2012年,老军乡组织过三次大规模生态移民搬迁。1994年,结合祁连山生态移民项目,实施老军乡丰城开发区生态移民搬迁,将乡政府及相关单位陆续由老军村搬迁至丰城开发区。2003年,结合灾后重建,组织实施丰城开发区保护和恢复祁连山生态移民工程项目,搬迁郭泉、潘庄、祝庄大口子河、硖口等沿山地区群众176户704人,修建高标准房屋720间,建成居民点3个。实施丰城堡生态移民开发区小康示范点建设,搬迁沿山群众75户299人,新建小康住宅区1处,新建砖木结构住宅216户2018间。2012年,结合农村危旧房改造项目、祁连山水源涵养区保护项目,组织实施潘庄村生态移民搬迁,搬迁沿山贫困农户144户至孤山子,修建高标准住宅450间8000多平方米。
  【资料选载】 丰城堡生态移民开发
  1994年,张掖地委、行署,山丹县委、县政府决定将老军乡政府及其附属机关从偏远的山区搬迁到国道312线的丰城堡,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开发。搬迁工作开始后,陆续投资修建乡政府办公楼、老军中学、老军派出所、老军信用社等基础设施。至2004年共搬迁沿山群众176户704人,建成居民点3个,修建高标准房屋720间、1.9万平方米,平整耕地2100亩,修复机井4眼,配套U型渠道3公里,新打人饮机井1眼,建成100吨高水位池1座,铺设人畜饮水管道10.5公里,新建水窖101眼,硬化主街道2条700米,新建道路4公里。营造防护林带105亩,架设农电线路2.5公里,安装程控电话80部,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0%,修建村委会及卫生所综合楼1幢640平方米,水电路讯等公共基础设施基本配套,集镇规模初步形成。乡上投资6万元,制作灯箱牌30块、喷绘牌2块,种植风景树200株,建成党建、精神文明、党风廉政、计划生育宣传街3条,美化人居环境。广电部门立项,接通40套有线电视节目,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鼓励支持群众发展沿路沿线经济、建成丰城堡商贸长廊,新增个体工商户21户,繁荣农村市场。
  (选自《山丹综合年鉴(1989—2004)》520页)
  第三节 硖口古城开发
  硖口古城位于硖口村,距312国道和永山高速公路2公里,交通便利。硖口古城始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刑部郎中陈棐视察河西兵防时,见此地地势险要,为关口要冲,随之题写“锁控金川”四字,后被镌刻于峡谷北山断崖峭壁上,今尚存。另有《石峡口堡》刻石:刻石长约1米,宽约0.8米。镌刻“石峡口堡”四个大字,右边镌刻“万历二年(1574年)秋月吉日建”九个小字,左边镌刻“钦差领班都司赵良臣题”十个小字。此石刻原存于老军乡峡口村民代学俭家。代学俭的祖父是峡口最后一任都司,民国后期城门毁弃,石刻由代都司收管。传到代学俭手上,泥在储粮的仓子底下以防潮。后由陈户乡东门村陈淮收存。
  古城总面积19万平方米,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也是汉明长城的重要城障。这里有石峡封云、石燕高飞等自然景观,有历代文人学者留下的诗词歌赋30多首(篇),有霍去病三战河西、狄青的传说等历史典故,也是理想的影视外景基地,拍摄《海市蜃楼》《艾黎的故乡》等影视片和《山丹硖口看长城》等电视专题片。硖口羊肉、天然蘑菇久负盛名。
  为建设硖口古城旅游基地,延伸山丹旅游线路,带动老军乡第三产业发展,增加群众收入,2006年县、乡两级在此修建大型宣传碑1座,印发《硖口旅游》画册3000余份,摄制《神奇的山丹硖口》专题片,配合浙江电视台西部地理频道、凤凰卫视和香港狮子电视台完成《河西走廊》《长城》纪录片,谱写《硖口古风》歌曲。2007年,多方征集中国书协名誉主席沈鹏、主席张海、副主席李铎等知名书法家作品300余幅,拉运巨石300多块进行篆刻,建成中国西部长城文化书法石刻长廊(按照“八卦”图形摆放)。砂化景点道路10公里,水、电、路、讯等公共基础设施基本配套。2008年投资60万元,对硖口古城中心过街楼和西城门洞进行加固维修,并投资33万元修建点将台和练兵场,古城开发初具雏形。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老军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