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李桥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110
颗粒名称: 第七章 李桥乡
分类号: F291
页数: 3
页码: 706-708
摘要: 本章记述了山丹县李桥乡的地理位置、人口分布、地形地貌、耕地面积等。
关键词: 城镇发展 李桥乡 山丹县

内容

李桥乡位于山丹县境内南部,东靠大马营、陈户乡,南与山丹军马场接壤,西南与霍城镇相连,西北与位奇镇为邻。距县城35公里,总面积113.78平方公里。辖杨坝、高庙、吴宁、巴寨、河湾、下寨、上寨、周庄、东沟、西沟10个村,68个村民小组。2013年有2810户、10651人,劳动力5880人。农民人均收入6820元。
  地处山区,地形为南高北低,东西为丘陵狭长地带。气候温凉,昼夜温差大,干旱缺水,属自流灌溉。灌溉用水主要靠霍城河、后稍沟来水及东西沟泉水等。耕地面积5.49万亩,其中水地21364亩,半水地7686亩,山旱地25847亩,退耕还林面积34725亩。主要经济收入以种植、养殖和劳务输出为主。土特产有蘑菇、黄参、发菜和地耳等。
  境内有李桥水库和三坝、牛家崖2座季节性储水塘坝。山马(山丹—大马营)、清霍(清泉镇—霍城镇)公路纵贯南北,河东(河湾村—东沟村)通村公路连接东、西沟,交通便利。
  第一节 农业
  种植业 上片大独坝灌区6个村(河湾、下寨、上寨、周庄、东沟、西沟)以种植小麦、油菜和马铃薯为主,下片红岩坝灌区4个村(杨坝、高庙、吴宁、巴寨)以种植大麦、小麦、豆类及其他杂粮为主。
  退耕还林 该乡是山丹县退耕还林的重点乡镇之一。2002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共退耕还林34724.5亩,其中2002年2060亩;2003年退耕15591.8亩、荒山造林15295亩;2005年退耕还林1758.5亩、补植补种3600亩;2011年补植补种15000亩,涉及9个行政村68个社1980户;2012年在西沟、周庄、下寨3个村改造沙棘林3100亩,西沟村补植补造1500亩。201 1—2013年,共调运沙棘苗323万株,完成退耕还林补植补造55450.6亩。全乡新增林木面积7410亩。
  畜牧业 全乡草场面积7万多亩。多年来,野外放养和舍饲圈养相结合,羊、牛、猪、鸡养殖规模优势初显。2009年上寨村建成品玉千头肉牛养殖小区,是一家集肉牛、肉羊育肥和新品种繁育为主的大型草畜经营企业。2010—201 1年,建成万年养殖合作社、草原恒发专业养殖合作社。
  第二节 新农村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 2006—2007年,东沟村修建小康住宅126户,建成高标准小康示范点一个;建成村委会办公室、文化活动室、计划生育服务室、警务室;建起集公民道德、政策法规、国防教育、计划生育和科技知识等于一体的精神文明宣传一条街,烤制瓷画65幅。硬化文化活动场所一处,种植风景树120棵,整修道路10公里。全村农户的改水、改厨、改厕、改圈率为85%以上。
  2008年,高庙村筹措资金16.4万元,修建村委会和集娱乐、休闲、文化活动为一体、占地面积54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栽种风景树和花草,制作以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为主要内容的宣传画,架设广场灯。高庙二社建起高标准欧式小康住宅示范点1个20户。
  2009年,巴寨村被确定为全县18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之一。四年筹资1051万元,硬化村社道路4.5公里,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1 15户,新建村级文化、体育广场一处,新建“一池三改”高标准示范户1 16户,投放太阳灶120台,植树4200余株。
  2010—2013年,全乡修建渠道10公里,砂化田间道路2公里,铺设自来水管道4公里,新开通180户农户自来水。硬化通村、社道路和居民点街道5公里,全村道路硬化率95%以上。新建文化广场、体育广场、老年活动中心,完善村委会办公设施,提高服务功能。新建小康住宅1 15户,改造门面100户,全村砖木、砖混结构住房达95%%以上。完成改厨改圈改厕120户。实施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种植各类风景树3300棵,绿化街道5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33盏。
  集镇建设 李桥乡中心集镇地处河湾村,面积1万平方米,人口2200人,通信、金融、医疗卫生、文化娱乐功能较为健全,有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中心医院1所、客运站1所、大型超市1个。
  2013年,投资200万元对中心集镇升级改造,其中投资150万元新建10吨污水处理站,并配套垃圾车、垃圾斗、垃圾箱,改善集市乱倒、乱扔、乱堆等现象;投资50万元,更换集镇40余间商店铺面广告牌,建成商贸一条街;集镇公路两旁拓宽1.5米,铺设人行道彩砖,解决各种车辆占道和行人安全问题;道路两旁栽种松树、柏树100棵,提升集市形象。
  【资料选载】 市场变化看河湾
  至少在2003年以前,李桥乡政府所在地河湾村的河湾集贸市场是一副烂杆相:三、四百米的穿乡入城公路高低不平,落差竟在2米左右;市场门面年久失修,修建、摆放杂乱,有场无市,有场无人;低于路基60厘米的乡政府,门窗背路,房屋破旧,破烂的大门还裂开了一条很大的裂缝,摇摇欲坠,以至于一些人办事找不到乡政府。从2003年开始,在乡党委书记周秉年、乡长刘光辉的组织实施下,从修缮房屋、扩建市场、振兴市场入手,开始对乡政府及周边环境进行彻底治理。先是整修破旧的乡政府。乡上多方筹资50万元,将四排干部宿舍掉向,门窗朝西面路,并拆除了大门和前面几排烂旧房子,建起南北两排相对的平房,连同其他掉向宿舍全部装修,接通了自来水和暖气,乡干部住宿条件大为改善,精神面貌大振。2004年乡上又多方筹资60万元,在县公路段、交通部门的配合下,经过统一规划,召集店主协商,采用以旧换新等办法拆建市场,南面重新修建起了商店铺面,一砖到顶,瓷砖贴面;北面将乡农机站搬迁后建起戏台,成为文化活动中心。台下和中间则是宽敞的广场,铺上街砖,种上花草树木,修建亭子,请来画师装点。2005年彻底治理高低不平的路基,在专业筑路队隆隆的挖掘机声中,干部职工大战苦战20多天,清运土石4万多立方,将高出市场和乡政府60厘米(最高处达2米)、300多米长的公路路基挖运回填,和广场、乡政府、市场成为一个平面,并全部铺上了砂石。最终,10亩地的市场豁然开朗,修葺一新的乡政府、广场、40余间整齐的商店铺面、平坦的公路,组成一个有机和谐的整体,呈现在了人们面前,成为全县变化较大的乡镇政府驻地之一。在此经商20多年的河湾村村民、河湾集贸
  市场工商协会会长李长志感慨,真是做梦也想不到,乡上办了这样一件得人心的大事,看戏有戏台,纳凉有凉亭,游乐有风景,开商店、干买卖人气旺了,人脉活了。
  (选自《山丹综合年鉴(1989—2004)》516页,文字有改动)
  第三节 扶贫开发
  2009年,扶贫工作以改善贫困村、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拓宽增收渠道。东沟村发展大棚种植业、草食畜牧业,投入34.56万元(自筹24.56万元、扶贫10万元),新建双孢菇大棚34座。2010年,高庙村投资28.7万元,实施移民安置区渠道建设工程,搬迁农户56户216人,新建渠道3.3公里,改善移民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生态环境得到改善。2011年,巴寨村、西沟村投入资金95.72万元,修建20座双孢菇大棚、40座2400平方米标准化养畜暖棚。2012年投入扶贫资金21万元,扶持上寨村鸵鸟养殖基地、杨坝村双孢菇大棚建设,当年全部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2013年扶贫项目分两批实施,第一批投资21万元,为杨坝村新建层架式双孢菇大棚35座,投资15万元,新建U型渠道1.9公里;第二批投资20万元,为高庙村新建U型渠道2公里。
  通过扶贫开发,贫困人口数量逐年减少。至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14元。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李桥乡
相关地名